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從外到內的救恩”系列──“神的作為”這個主題,討論題目是“在祂面前”。今天教導的經文記載於以弗所書第1章4至8節。以弗所書第1章3至14節,在原文其實是一句很長的句子。保羅最初寫的版本是用希臘文寫的,3至14節是一整句很長的句子,我們大概要用幾個節目來探討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就好像電話線一樣,總是緊密地纏繞在一起;你不確定它實際有多長,有時或需把它拉直,讓它不再重叠卷成一團。如果我們要知道它真正的長度和形狀,便需慢慢把它解開。因此,今天我會集中探討其中一部分,並讓你認識保羅透過這句偉大的句子要給我們的各種教導。如果你不認識聖經,只懂得第3至14節這句話,那麼讓我告訴你這句話有多美好,並如何成為你生命所依靠的支柱。事實上,如果我們討論得太快,不仔細吸取聖經每字每句的甘甜和智慧,這也有可能是一種罪過——我不確定!
我們來看以弗所書第1章,請聽我讀出第4到8節:
[4] 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5]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6] 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贊;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
[7]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8] 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
1. 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現在,讓我們記住“得救”這個詞指的是甚麼,我們要探討的全都圍繞“得救”的意思。我和太太還記得我們在20多歲時信主,那時候總是很害怕別人怎樣看我們,我們常說:“我是基督徒,可是並不是那些熱心傳福音、到處說‘人人都得救’的人。”我太太以前會這樣介紹自己:“我是基督徒,但不像美國著名福音布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那一類火熱的基督徒。”隨著時間過去,我們開始明白:其實我們也屬於那一類基督徒。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得救”這個詞,還有“你得救了嗎?”這個問題。雖然很多人覺得這個詞很冒犯,也有很多人將這個詞與膚淺狹隘的信仰等同,但我們在每個節目中仍然指出“得救”並不膚淺狹隘,相反,聖經向我們展示了世上最豐富、最廣闊、最深奧的概念。我們現在其實在拆解“得救”這個詞的意思——“得救”是甚麼意思?這就是整段經文要說明的事情。你可能會說,我們在幾個節目前已經討論過得救的原因——我們之所以得救是因為祂揀擇我們、祂愛我們、祂把愛傾倒在我們身上。
其次,我們看到我們“如何”得救。“為何”和“如何”——“為何”是因為祂的恩典和無條件的愛,祂揀擇我們;我們一會兒會再仔細討論。然後就是“如何”,祂以自己的血救贖我們,意思是說耶穌作了一場交易。“救贖”這個詞意思其實就是“贖金”。祂支付了贖金,使我們得以脫離罪、脫離詛咒、脫離罪債。因此,“為甚麼”——說明了祂從創世開始一直無條件地愛我們;“如何”——說明了我們得救乃藉著祂的血。
可是現在的問題是“為了甚麼?”不是為了過去,也不是為了現在,更不是為了將來——那麼這是為了甚麼呢?祂揀擇我們、救贖我們,到底為了甚麼?如果你註意到,第4和第5節其實說了兩遍,充分解釋了我們得救是為了甚麼。第4節說:“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然後第5節說:“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這兩件事是多麼美妙動人。祂揀選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然後,還要得著兒子的名分。我想利用這次和下次的節目時間來探討這兩點。
這些就是你得救的目的。有些人坐著說:“我得救了。”然後有人問他這是甚麼意思,他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得救了,並得到寬恕。我被救贖了,但為了甚麼?”答案就是:“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可指摘,且得著兒子的名分。”
2. 因為你蒙揀選,所以成為聖潔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一點:“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這是甚麼意思?我們學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信心和成長必有聯系。你蒙揀選成為聖潔,大家請留心聽,如果你明白自己蒙揀選成為聖潔,你便會更清楚了解自我形象及真正的信仰是甚麼──也會發現你真正的信仰是甚麼。這告訴我們神的恩典、蒙揀選,總會使人生命改變、使人成為聖潔。信心和成長往往必有聯系。
任何人坐在那裏,拿著自己的“重生”證書,說:“在1963年,我知道我得救了,我得救了。雖然我還沒成長,也沒有改變,但我知道我得救了。”你試問自己:“我真的得救嗎?”因為恩典和成長之間必有聯系,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會成長。你蒙揀選成為聖潔——這實在是令人驚嘆的句子。這句話證明這福音是恩典的福音。你成為聖潔是因為你蒙揀選,你蒙揀選不是因為你很聖潔;換句話說,你被愛不是因為你很好;因為你被愛,所以變得很好。
我想告訴你,只有兩種方法可以建立信仰:你要麼說“因為我很好,所以我被愛”,要麼說“因為我被愛,所以變得很好”;你要麼說“因為我很聖潔,所以我蒙揀選”,要麼說“因為我蒙揀選,所以成為聖潔”。哪一個是對的呢?答案只有一個,而且非常明顯,就是:因為你蒙揀選,所以成為聖潔。你蒙揀選,就是為了成為聖潔。你不是因聖潔而蒙揀選。
我不知道說過多少次了,但我還要再說一遍:聖經告訴我們,救恩是白白的恩典。看看羅馬書第5章,它說:“我們還作仇敵的時候,基督已為我們死了。”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看作溺水的人,懇求有人來拯救。我們中間有些人認為信仰是這樣的:“我們在水中遇溺,懇求耶穌來拯救我們、保護我們。”這就像神聖的救生員跳進水裏救人一樣。然而,實際的情況是:耶穌站在那裏,我們指責祂使我們掉進水裏遇溺,甚至要起來教訓祂一頓。我們說:“我之所以遇溺,全因為你。”
聖經說,我們天生都以自我為中心;叛逆的我們根本沒有祈求神來拯救我們,只是不斷要求神來滿足我們的欲望。我們心裏總是期盼更美好的生活,因為“其他人大部分都不夠我們好。”我們大多數人心裏都認為神欠我們更美好的生活,而沒有求神來拯救我們。我們大多數人都要求神給我們所應得的。我們自覺已經非常努力,卻感覺別人似乎生活得比我們好。換句話說,聖經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實際上並沒有祈求神來拯救我們;相反,我們是與神為敵的。羅馬書5章說:“我們作仇敵的時候……”當我們不斷要求,當我們試圖把自己視為一切事物的中心,當我們還作仇敵,基督已為我們死了。
羅馬書第4章有更令人驚訝的話,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那裏說:“神稱罪人為義。”當我還作罪人的時候,祂已赦免我,到我這裏來並讓我與祂一起。事實並不是因為你已改變自己的生活,所以祂赦免你;也不是因為你已成為祂的朋友,所以祂為你而死。事實是:祂在你還作仇敵的時候已為你而死,在你還作仇敵的時候已稱你為義。祂到你那裏來,開啟你的心,給你智慧明白真理。祂揀選你、祂到你那裏來、祂開啟你的心、祂給你智慧明白真理——這全是白白的恩典。你並非因為聖潔才蒙揀選;而是因為蒙揀選,所以成為聖潔。對嗎?
然而,聖經也說,即使我們的救恩完全是恩典,完全沒有任何條件——不是靠著好行為,也不是因為你是一個好人,而是單單因為祂的寬恕、憐憫和恩典——但是,聖經說,當你經歷神的恩典,你便自動成為聖潔。每一個蒙揀選的人都會成為聖潔;每一個明白神恩典的人都會開始改變,學像基督的樣式——正直、慈愛、尊貴和智慧。如果你明白你得救並非藉著好行為,那麼你便會開始做好行為。如果你明白你得救並非因為你很好,那麼你便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像基督。可是,有很多人仍然一點也不明白。
3. 得救是本乎恩
過去幾年,基督恩典的教義,即相信“得救是本乎恩,並非靠著好行為”,一直被指責為導致道德放縱的原因。也許你們當中有些人會說:“如果因為聖潔而不被拯救、不蒙揀選是真的;如果因為蒙揀選而成為聖潔是真的;如果神甚至在你還作仇敵的時候,已無條件地到你那裏來打開你的心,都是真的;如果你得救是本乎祂的恩而非好行為,那麼為何我們還需要追求正直的生活和神聖的生命?”保羅在羅馬書第6章述說完福音後,這樣說:“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
保羅教導完福音後,轉身說:“那麼,我們應否繼續犯罪,好讓神一直把恩典賜給我們?”為甚麼保羅這樣問呢?我來告訴你:那個指責福音導致道德放縱的指控是錯誤的,但卻是絕對自然的事。這是錯誤的,但卻絕對自然。如果你曾經真正聽過福音,你很自然會問這個問題。事實上,如果有任何人在這節目裏聽見我說恩典的教義,聽見我說:“你得救不是因為你很好,沒有人能做任何好事令自己得救。神白白給你恩典,打開你的心,傾進祂的愛並潔凈你。”或者有聽眾聽完後會馬上說:“這樣太奇怪了!這樣太奇怪了!為甚麼那些相信的人還需要過正直的生活?”如果你之前從來沒有這樣問過,這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聽過福音。無論福音的內容如何被演繹出來,當中基本的特點總會引起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指控,但卻是自然而生的問題。
如果你在某教會裏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問這問題,如果你在某教會裏感到很內疚而從不會問:“如果上帝這麼美善、這麼慈愛、這麼親切,為甚麼我還要過正直的生活?”如果你從來沒有問過這問題,那麼你的教會根本沒有給你基督信仰的信息。
現在,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件非常自相矛盾的事情:外面的人說,當你最終掌握得到福音,當你最終看見你並不能藉著任何好行為得救,當你最終憑信心和悔改得神接納,而永不失去祂對你的接納和愛,你便第一次開始有能力改變……你無法變得美好,直至你看見自己的不好,且明白你並不能靠著好行為得救。這是自相矛盾的事情。事實上,你們很多人都正正這樣經歷,卻仍無法真正了解這事如何發生。
我在這裏其中最大的快樂,就是你們有很多人在真正認識基督信仰之前,嘗試過認識其他信仰。我的意思是,這看似某教會會友的經歷——他在某一類教會中長大,但後來不再回去,因為他在那裏感覺自己越來越糟糕,不管他怎樣努力嘗試改變、嘗試有好行為、祈禱、去教會,但事情卻似乎越來越糟糕。你越嘗試改變,事情就這樣越糟糕。於是,你放棄了,然後嘗試其他事情。
有些情況,你嘗試那些所謂的“人性自尊系統” ;那些方法鼓勵人與自己接觸,找出人生真正想要的東西,並訂立目標去追求。當然,若你的標準不是太低的話,通常你只可以達到一半的理想,而且事情常常就是這樣發生。有些人或會走到一個地步,我稱之為極權的異端做法,而同樣的事情又再次發生。每一次當你去到一個地方,說:“如果你真的深入鉆研,探索理解,竭盡所能達到生活的標準”……每一次當你發現你越努力行善,就越難去行。你有幾次成功過,但整體而言,你發現你越努力行善,感覺便越糟糕。你越努力去做好,便越發現自己不好。你越努力達到標準,便越難達到那些生活標準。
有很多時候,諷刺和矛盾的事情就是:當你認識基督信仰,你會發現福音說,成為基督徒就是說,你這個人真的比想象的更罪孽深重、更失敗。你不僅違犯了幾條律法而已,而在你心底裏甚至渴望成為自己的神。這是聖經說的。你想成為自己的主人。你看,“罪孽”跟“罪項”不同——“罪孽”不只是違犯這條律法或那條規定。“罪孽”是渴望做自己的主人、成為自己的王、作自己的神。因此,你的罪孽實在非常深重。
然而,你聽見福音說:“耶穌來了,成為你的代表,作你的中保。祂站在你的位置,為你而活。因此,如果你接待祂,那麼祂的正直就會臨到你。”接著,你開始發現,其他所有宗教信仰基本上都是:“你若為了神行事正直,祂便會拯救你。”但基督信仰說,神把正直公義賜給你,並且拯救你。
奇怪的是,只要你意識到自己不能靠自己行善,又意識到神愛你——當你將你的生命向祂打開,接受祂的赦免,並意識到自己並不好;那麼,你便會第一次發現自己竟能打破某些總是箝制你的習慣,開始邁向你一直想要前往的方向,並經歷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你說:“這很奇怪。因為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聽說,不用行善也可以得到神的愛,而現在的我也是第一次真的渴望成為,也真的正在成為更好的人。我擁有更美好的品格,更能自我控制;我變得更正直、更純潔,且更能原諒別人等等。”
這怎麼可能呢?我會告訴你為甚麼:你知不知道,除非你渴望,否則你其實沒有能力為神做甚麼好事。請聽,“戒酒無名會”其中一個偉大的貢獻,就是關於“推動者”的概念。讓我很快介紹一下這個組織吧。“嗜酒者互戒協會”多年前已發現,當某個家庭成員決定戒酒,改過自新,不再渾渾噩噩地生活,那個家庭並不會特別快樂,而他們的家庭生活也不會因此復原正常;相反,很多家庭甚至因而分裂。研究證實,在一些家庭裏有些成員必須由其他有酗酒或病態的成員需要他們特別的照顧。
這是大城市的問題。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問題:在家庭裏的主導者,看起來總是試圖解決混亂的人,但正正因為主導者需要拯救其他人,他實際上是在拯救他自己。你看到嗎?換句話說,試想像一個妻子經常酗酒,她丈夫總是家裏負責解決問題的強者;丈夫總是把妻子從昏醉中拉出來,總是保護她,總是耐心地守護她,從來沒有離開她。可是,現在,妻子的生活恢復正常,丈夫卻無法面對。他心煩意亂,認為妻子不再愛他了。這有甚麼問題嗎?
互相依賴的理論看來很適用於這裏的情況,說明了這個丈夫需要有人需要他。現在他感覺不到妻子需要他,因此他們有問題的關系必須重新建立。這理論看來很適用;而聖經則這樣解釋:“他拯救妻子的時候,其實是在拯救自己。”雖然他看起來好像在幫助妻子,但其實在幫助自己;雖然他看起來像在拯救妻子,但其實在拯救自己。
好了,我們先停一停,看看那些非常講究體面和道德的人。他們心底裏其實非常焦慮,他們說:“我不知道自己夠不夠好。我給饑餓的人食物;我給赤裸的人衣服;我探訪生病的人;我幫助窮人。因為聖經說我應該如此行,這是我確保自己死後能進天堂的方法。我認為神想我這樣做。”於是你非常努力工作,盡力做各樣好行為。在大城市裏,我們很容易分辨得出誰是慈善家,誰為了別人完全奉獻自己。他們經常去教會,但骨子裏卻一直焦慮不已。如果你問他們:“你是基督徒嗎?”他們會說:“我很努力,我很努力做到最好。我希望我是。”
聖經告訴我們:除非你看得見自己無法救自己,否則當你給饑餓的人食物,其實是為了感覺自己是好人,為了感覺自己可被神悅納;當你滿足饑餓的人,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當你遮蓋赤裸的人,其實是在遮蓋自己;當你探訪生病的人,其實是在探訪自己。你的信仰說到底其實只有恐懼和利益,這就是為甚麼當你第一次聽見福音,會說:“如果我得救是本乎恩,如果我得救並不藉著好行為,那麼我為了甚麼去行善?”
我來問你:試想像有一位女教師獲任命為大學講師,在大學裏任教。她是一個很好的老師,經常花很多時間與學生相處並準備教材。任何學生想面見她,她都會花很多時間給他們講解。每個人都認為她是大學裏極優秀的老師,最後她獲得終身教學的榮譽。她得到這個榮譽後會怎樣呢?你認為一切會否徹底改變?如果你突然發現她不再準備教材,不再花時間面見學生,顯然不再勤於工作,甚至一點也不像好老師。現在的她佩得這個終身教學榮譽嗎?你會怎樣解釋她以前的勤奮?你大概會認為,她根本不是那麼喜愛她所教的科目,根本不是那麼關心學生,對教育根本沒有真正的熱誠;因為安全感會使人懶散不再勤勞,這顯示她從前的勤奮其實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她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得到名譽地位。
4. 出於感恩
聖經說,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全靠恩典的福音會否破壞你原本行善的動機,那表明你唯一有過的動機就是為了得到某些回報。你行善的唯一動機,就是懼怕神會懲罰人。當你成為基督徒,明白恩典的福音,你便得著唯一能真正建立美好品格的動機,就是出於感恩的動機。
試想想你要結婚,但婚約卻不含任何意思。當然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有很多文化習俗根本沒有婚書這東西,很多人結婚也沒有婚書。讓我告訴你發生甚麼事情:如果你知道你的配偶隨時都可以離開,你會怎麼樣?你會沒有安全感。這份懼怕會怎樣影響你們的關系?如果你覺得除非我聽話守規矩,除非我控制自己的脾氣,除非我表現良好,否則對方便會離開我;那麼,這種關系其實一直被恐懼主導。你還會發現當中沒有自由、沒有快樂,這段關系最終只會變得無藥可救。唯有當“感恩”來了,才能真正驅動包含恩典和愛的關系並建立美滿的婚姻,“感恩”是唯一的引擎,可開動真正自由的關系。
同樣,一個人若知道自己蒙揀選並非因為自己很聖潔,且知道自己因蒙揀選而成為聖潔,那麼他對蒙揀選和得恩典的理解和感恩,便會自動、自然地使他成為聖潔......這就是為甚麼提多書裏會出現如此優美的詩句,書中說:“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你聽見了嗎?為甚麼你要向“不敬虔”說“不”?為甚麼你要持守道德而生活?就是因為恩典,而非因為恐懼。
5. 必須成長,必須改變
這就是我想應用的重點,現在我們繼續講最後一個重點。如果有任何基督徒在這裏說:“我聽過這一切關於寬恕的事情,我知道神會原諒我,我知道耶穌為我死在十字架上。因此,這使我很難抗拒引誘。我現在所做的一些事情,是我明知不應該做的,但我卻一直說:神會原諒我的。”如果你是基督徒,如果你說你明白自己蒙神揀選,如果你說你明白恩典,但你卻沒有成長,沒有一步步學習基督的樣式;那麼,我告訴你:你所想的救恩實在很不設實際,你以為救恩就好像計算機鍵盤上的“清除”按鈕除去你的罪。當你察覺你蒙揀選、得救贖的原因,你會慢慢成為聖潔。這就是原因。
看,你每次犯罪,其實都在自我侵害自己的本性。聖經告訴我們,你受造就是要按照十誡生活。你每次說謊;你每次陷入婚外情問題,違背終身的盟約;你每次懷怒在心,不肯饒恕;你每次自私地生活、花費,自私地虛耗生命和時間;你每次違犯神的誡命;你都會自我殘害。這就好像魚離開了水便會死一樣,因為魚受造就是要在水中生存;這也好像火車離開軌道,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便會毀壞一樣,因為火車被造就是要在路軌上行駛。同樣,罪不僅冒犯神的律法,也總會殘害你自己。耶穌低頭,說:“這是因為你正在侵害自己,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實你正走進更深、更深的束縛。我想為你解除這些捆綁。”
因此,祂做了甚麼呢?祂給你恩典,祂受死,並說:“因為我已代你付上罪價,你不用再害怕神會拒絕你。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人,無需再面對任何譴責。因為你知道,你現在擁有一個活潑、感恩的心,源源不絕的感謝讓你終於能夠第一次為神去做事,而不是為自己。我受死的目的完全是為了給你源源不絕的感恩之心,可是你得啟動那感恩的心,否則你會忘記我為你所做的事情。”例如,彼得後書有一處很有趣,它說:“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他的意思就是說你必須成長,必須改變,必須培養更美好的基督徒品格。彼得又說:“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凈。”
聽著,如果你不成長;如果你不能告訴我你比去年更純潔,比去年明白更多,比去年更能自我控制,比你去年更仁慈;如果你不能告訴我,你是否需要被鞭打催促?是否需要自責?是否要說,我若做不到,神就要來懲罰我?彼得說這是甚麼原因?彼得說你的問題是甚麼?“你忘了自己已得潔凈。”其實,他是說:“你就是近視了,看不見神的恩典。”
成為聖潔的動力就是“蒙揀選”——理解自己是蒙揀選的,並感謝神的恩典。如果你說:“我知道我是基督徒,我知道自己已經得救,但因為神會原諒我,所以我覺得很難脫離那些一直做錯的事。”那麼,你就是近視了,你瞎了眼睛,忘記了祂的恩典;又或者,你從來沒有真正了解祂的恩典。
你看,如果一個人太頑固而不成長,毫無感動而不改變;或者經常去教會,得到情緒上的滿足,但實際上並沒有甚麼改變,別人無法看到他性格上慢慢改變;那麼他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因為每個經歷過神恩典的人,都會成為聖潔,蒙揀選成為聖潔,你明白嗎?
請聽,我希望鼓勵你,因為如果你是基督徒,如果你將自己給他,那麼不管你的生命如何混亂不堪,不管你有多少問題,你也必然會成為神聖,因為祂必這樣成就,祂已經奉自己全能的名付上自己的性命。因此,你絕對不能放棄自己。長老會有一位牧師名叫塞繆爾.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他曾在監獄裏,有人寫信給他,說:“我不配;我沒有成長;我要放棄自己了。”牧師回信給他,說:“你應該對所有人仁慈,而最重要的就是慈愛的耶穌特別是對於祂在你裏面創造的全新的你。那個全新的你並不是屬於你的,所以你不能詆毀祂的工作。你詆毀祂在你裏面的工作,即是詆毀祂。耶穌基督是偉大的中保,祂一直為你祈禱,祂就在你身邊。因此,待在中保的身邊,不要反抗。”
你明白他在說甚麼嗎?對自己失去希望,即是詆毀你的中保;放棄自己,並說:“我永遠無法改變。”如果你是基督徒,這樣做其實就是詆毀你的中保。祂就在你的身邊,你待在祂的身邊吧。祂曾經應許會使每個蒙揀選的人成為聖潔,所以不要放棄自己。另一方面,你要了解一件事:如果你忘記祂的恩典,如果你對於成長和改變依然很頑固執著,如果你知道在你生命中有某部分沒有交給祂,那麼讓我給你一個忠告:祂太深愛你了。祂不是那個要你到有問題才自覺有價值的人。祂不希望你一直生病,你明白嗎?你有很多朋友也許恨不得看見你繼續生病,但祂並不一樣,因為祂正努力使你成為聖潔、變得更好。如果你偏離正路,如果你拒絕改變,如果你容讓自己叛逆不服從,祂會把你挽回。祂會尋找你,祂會伸手介入,祂會使你恢復健康,祂不會放棄你,因為祂揀選你成為聖潔。
希伯來書第12章說:“主所愛的祂必管教。”不要逼祂這樣做!不要逼祂與你敵對!你知道嗎?因為祂一直希望使你健康,不希望讓你繼續生病,所以祂不會讓你呆在那裏。因此,不要逼祂嚴厲對待你,不要放棄自己。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經放棄自己,那麼祂拯救你的計劃也必即將展開,你必須準備好迎接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祂太深愛你,絕對不會把你丟在那裏。
6. 走在神面前
第一,神的恩典和聖潔之間有絕對必要的關聯。第二,也是最後一點,聖經說:“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這是中文的翻譯本,保羅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他揀選了你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你有沒有留意這一句之後,指出神“因愛我們”而為我們“預定”了某些東西。我在和合本聖經讀到:“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保羅當時以希臘文敘述,沒有標點符號、沒有分行分段,因此我們有時很難知道哪個字修飾哪個字。他說的究竟是“他揀選你在祂面前、在祂‘愛’中成為聖潔,無有瑕疵”?還是說“他揀選了你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然後再說“因愛我們而預定”?“愛”這個字應該放在哪裏呢?這其實不太重要,但我認為這裏的翻譯並不恰當。“他揀選你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其中,“在祂面前”的意思是“祂的同在”,意指神揀選了你們,使你們全然成聖;但除了性格改變,還有另外一個目標。
基督徒——如果你真的是基督徒,你就會明白這一點。並不是透過別人教導或解說,我們靠著本能和直覺就知曉。你得到救贖,卻不能因而輕易說:“我的罪被赦免了。”我們剛剛說:“你得赦罪是為了要成為聖潔。”不過,你的直覺也知道你得救,並非單單要成為更好的人,或成為聖潔,或變得更好。你也知道這一點。你被赦免的最終目的:第一,就是在品格上成為聖潔;第二,你可以到祂面前來。
基督教的精髓在於個人的關系。基督信仰之所以成為“基督信仰”,並非純粹因為人從神那裏得到寬恕,也不僅是神給人力量成為偉大的人;最終,如果“基督信仰”只是那樣子,那麼“基督信仰”便會成為大城市裏所有書店貨架上擺放的自我勉勵故事。那些書教導你如何發揮自己的潛能,教導你如何變成你一直想成為的人。然而,基督信仰並沒有就此止步,反而繼續說:“你被赦免,好讓你得以成聖;你被建立成聖,好讓你得以到他面前來。”這就是基督信仰所講的東西。
在舊約聖經中,神向亞伯拉罕顯現,為他行割禮,並和他立約。我們現在當然不會有這樣的經歷。可是,這些事情的目的是甚麼?神說:“亞伯拉罕,我是全能的神。你走在我面前吧。”走在神面前是甚麼意思?“在祂的同在中行走。”與某人同行是甚麼意思?這意味著互相交談、互相了解、互相交流,這意味著建立或表現某種關系。保羅說:“基督信仰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你到神面前來,活在祂的愛中。”這句話之所以如此驚人,是因為大家在舊約和新約聖經中都會發現,常在神面前的人,都感覺不到愛。
哈巴谷、約伯、摩西、亞伯拉罕、以賽亞、彼得,任何曾經走近神的人都感覺不到愛,反而很想離開。 感到無比顫驚,你知道為甚麼嗎?假設有一位同性別的人跟你一起走進房間,而他的樣子看起來比你好看至少一百倍,你會有甚麼感覺?美麗動人、英俊瀟灑,比你好看幾百倍。你第一個反應是甚麼?又假設你非常重視你的工作,而在你的部門,在你理想的工作環境中,來了一個比你能幹十倍的人,你會有何反應?在那比你無限卓越的人面前,你會有何反應?他使你看起來又渺小又汙穢,而且滿是缺陷。你對此有何回應?你還會深受他吸引嗎?你會不會說:“這真是偉大,我感覺自己深深被吸引,就像飛蛾撲火一樣。我一直想要變成那樣子,而現在我就跟那樣子的人在一起。我一直很想變成那樣能幹,而現在我就在那樣能幹的人身邊。我真的很享受跟這個人同在。”不。你知道為甚麼嗎?因為“罪”,罪使你想成為中心。跟那麼偉大的人在一起,讓你看見自己只在旁邊一角。你討厭待在一旁的感覺,你討厭有缺陷的感覺。
有人跟我說:“我喜歡留在湖上。這讓我感覺更接近神,這讓我很平靜。”根據聖經教導沒有其他道理比這個說法更遠離真理。這個神是你自己造出來的,跟聖誕老人差不多,是對任何人都點頭應允的慈祥老伯。然而,真正的神,就是聖經所說完全聖潔的神並不是這樣。當你接近祂,開始看見並發現祂到底是誰,你便開始察覺到自己的罪,於是想躲避他。有些極端的事情早就發生了,就是為了使你能在祂面前、在祂的愛中。當你謙卑自己,認罪悔改,並看見耶穌基督已滿足你所有需要,那些極端的事情便會發生。祂過你本應要過的生活,祂承受你本應承受的死亡。當你擺上信心,你裏面感恩的心便會慢慢滋長,並將你向祂推進;而你當然希望發揮你的潛能,但你最渴望的就是與他同在。
真基督徒的標記就是:你和耶穌之間會有個人的交往。你不只是念讀禱文,而是真的在禱告。你不只是相信十字架,而是讓十字架成為你真實的生命。想一想這段個人的關系,是一段持續的個人交往。你整個人全情投入,在關系中與神互相交流;你打開你的心,感受神向你說話,並感受神的愛。你向祂立誌,開始成長;祂也給你應許,讓你依靠。
這情況有否在你身上發生?我膽敢直接提問,我不在乎你現在深信的是甚麼,不在乎你去哪一間教會,也不在乎你現在的生活過得有多好,我想知道的是,你認為自己有親自去認識祂嗎?你跟祂有沒有個人的交往?你是否在祂面前,在祂的愛中?你禱告的時候,感覺到他在聽嗎?你讀經的時候,聖靈是否真的在幫助你,好使你所讀的真理成為你真實的生命?聖靈是否在燃燒你、激勵你、支持你?你是否依靠祂生活呢?你明白嗎?
抑或,你的基督徒生活只是沒完沒了的責任和規定呢?我告訴你,你即將面對一個絕對嚴峻的考驗,測試你是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第一個測試是:你明白自己是罪人,但藉著恩典而得救嗎?抑或你認為基督信仰只是嘗試做好行為罷了?第二個測試是:你看到你生命中有性格方面的真正改變嗎?你能否說你有真正的成長,說“我正在逐漸更新”嗎?在行為方面、在與人相處方面、在自己評價方面、在我與世界交往方面、在勇氣方面、在和平方面,都有更新嗎?還有,第三個測試是:你的基督信仰是否只是有名無實的信仰或是沒完沒了的規定,抑或有個人的交往?
我這樣解釋吧:你們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問題就是這樣,但其實都搞錯了。聖經總是說:“你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透過應有的方式去認識神,你沒有個人親自去認識祂。這是你根本的問題,而其他問題大都比較表面。”你們當中有些人是基督徒,你也許就是這個樣子:你知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但你也承認——我希望現在你真的願意承認——你與神的個人關系卻停滯不前。請想一想:我剛剛提過的塞繆爾.盧瑟福牧師(Samuel Rutherford)在獄中寫信給一個朋友,他說:“昨晚我祈禱,主是多麼真實,祂讓我把頭靠在祂的肩膀上,叫我不用再擔心。”他說甚麼呢?我知道他在說甚麼,如果你是基督徒,你也會知道他在說甚麼。你很清楚這些事情從很久以前已經出現。為甚麼?如果你不去維系、建立,任何關系都會結束。你得跟祂待在一起,你得花時間與祂相處,你得安排時間。
讓我們一起禱告。
天父啊,感謝禰賜給我們這段經文。求禰幫助我們真正明白禰的恩典,並來到禰面前,與禰建立個人關系,活在禰的愛中。
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