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 以馬內利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0~17節

10耶和華又吩咐亞哈斯: 11「你向耶和華-你的 神求一個預兆:在陰間的深淵,或往上的高處。」 12但亞哈斯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 13以賽亞說:「聽啊,戴維家!你們使人厭煩豈算小事,還要使我的 神厭煩嗎? 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預兆,看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以馬內利」意思是 「 神與我們同在」)。 15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酪與蜂蜜。 16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兩個王的土地必被撇棄。 17耶和華必使亞述王臨到你和你的百姓,並你的父家,自從以法蓮脫離猶大的時候,未曾有過這樣的日子。

第14節最受重視,因為這句話被馬太福音一章23節所引用,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引用呢?如果我們在以賽亞書的場景中來理解七章14節時,便明白以馬內利的應許指向兩國聯軍滅亡的應許,因而是一種對於未來將要發生的事的預言(predicton),而這位兒子的身份有可能是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又或者是以賽亞先知的兒子,並不可能是指耶穌基督(700年後出世的兒子),因為預言的內容說明,這兒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兩個王的土地必被撇棄。」,可見這不是指耶穌基督。

根據以賽亞書的場景來理解七章14節時,馬太福音一章23節的引用便顯得奇怪,事實上,如果我們用預言(prediction)的角度來看時,馬太福音的引言真的是不合理,但如果我們用預表(type)的角度來看時,情況便顯得合理很多,就是說,馬太福音的作者把以賽亞書當中的神學意念(theological ideas)借著預表的轉移(typological transfer)來轉到嬰孩耶穌身上,以賽亞書的嬰孩是軟弱,嬰孩耶穌也是軟弱;以賽亞書的嬰孩是記號,嬰孩耶穌也是記號;以賽亞書的嬰孩的記號指向拯救,嬰孩耶穌也指向救恩。這些神學意念的轉移讓閱讀馬太福音的人看出耶穌基督的拯救,祂以一個弱者的姿態出世,卻在馬槽當中成為軟弱的記號,最終指向全人類的救恩。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雙重應驗論」(double-fulfillment theory),這嬰孩的記號在以賽亞書第七章的場景中是一種預言,但在馬太福音的引用卻是一種預表。

思想:

「嬰孩」的圖像在這裏說明一切,這「嬰孩」的名字是以馬內利,就是神的同在的意思,「嬰孩」以一個兆頭的形式出現,並不代表這「嬰孩」有任何明顯的神跡,因為兆頭只是一個記號,指向亞哈斯真正的拯救,就是聯軍被殺而得的拯救,也同時指向耶穌基督,為全人類帶來救恩。因此,請把你生命的主權交給神,祈求神顯出祂的兆頭,這兆頭不一定是神神怪怪,有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嬰孩,而這嬰孩便是人得拯救的記號,指向永恒的救恩。你看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