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他十字架
美國奴隸制時期,南方黑奴的生活條件極爲惡劣。奴隸們編寫了很多旋律優美、情感豐富的歌曲。這些“靈歌”是黑奴在靈魂深處對自由的吶喊,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盼望。
在難以忍受的苦難中,奴隸們紛紛接受耶穌爲救主和生命的主。他們經歷了耶穌帶來的恩典、平安,以及盼望。正是因爲與主耶穌無比親密,黑奴們才寫下了這樣的靈歌:
“當他們釘我主時,你在場嗎?”
新約中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宣告:“被釘十字架的那一位是我的主”。今天的新約經文展現了這一宣告的背景。在舊約中,耶和華 神也被稱爲“主”。
“主”在希伯來文中的發音是“耶和華”(YHWH),這個詞沒有元音,而且也不應該被讀出來。因爲以色列人認爲神的名字太聖潔了,人不能稱呼他。所以在最早期的希伯來文聖經中,神的名字“YHWH”中是沒有元音的。後來,人們爲到底該使用哪個元音大大爭論——他們曾經認爲應當將神稱作“Jehovah”,但現今大多數學者認爲“Yahweh”更爲準確。
在舊約的希臘文譯本,即《七十士譯本》中,“耶和華”這一神聖的名字被譯爲“Kyrios”(即“主”)。新約的作者們提出了“耶穌是主(Kyrios)”(羅馬書10:9;哥林多後書4:5;使徒行傳2:36)以及“我們的 ‘主’已爲我們被釘十字架”這一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義。對於持一神論的猶太人來說,提出這一主張實在非同尋常。
熱愛主
詩篇 31:19-24
大衛這樣敦促道:“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都要愛他!”(23節第一段)愛主是基督徒的首要誡命。愛的關係是雙向的。我們愛主,是因爲他先愛了我們(約翰一書4:19)。我們是用愛來回應主的聖愛。
大衛又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爲他在堅固城裏向我施展奇妙的慈愛”。(21節)請默想神有多愛你吧!“敬畏你、投靠你的人,你爲他們所積存的,在世人面前所施行的恩惠是何等大呢!”
他將你“藏在(他)面前的隱祕處”(20節第一段),將你安放在他的住處(20節第二段),保護你“免受口舌的爭鬧”(20節第二段)。當你“呼求”他時,他就垂聽你“懇求(憐憫)的聲音”(22節第二段)。“神看顧所有與他親近之人”(23節)。因此,即使一切看似不順,你依然可以“勇敢、堅強、不放棄”(24節第一段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主啊,我要因你奇妙的大愛而感謝你。感謝你,當我呼求你幫助的時候你就垂聽我的懇求。主啊,請幫助我……
耶穌是主
馬可福音 15:1-32
“當他們釘我主時,你在場嗎?”每當讀到描述耶穌被虐待、被釘十字架這些經文時,我都感到心裏很痛。他們將我的朋友、我的主釘了十字架。
1.我的王
耶穌坦然接受了“猶太人的王”這個頭銜(馬可福音15:2)。羅馬士兵對這個稱呼毫無敬意(18節);其實,判耶穌死刑的罪狀正是耶穌自稱爲猶太人的王(26節)。然而,耶穌成就了所有關於彌賽亞將從大衛後裔而出的所有應許,實現了以色列人祖祖輩輩的盼望(以賽亞書9,11章)。耶穌是位與衆不同的王。
出於嫉妒(馬可福音15:10)宗教領袖把耶穌交給彼拉多。我們必須警醒,避免陷入嫉妒的陷阱。有時,這種罪被描述爲“教徒的罪”。
宗教領袖用假見證控告耶穌,並且羞辱他。若你遭人惡言中傷或誹謗,請心懷感恩!因爲神允許你通過這微不足道的委屈去體會耶穌所承受的巨大苦難。你要祈求神幫助你像主耶穌一樣,用愛和寬恕來回應一切不公。
2.我的彌賽亞
諷刺的是,宗教領袖們嘲笑耶穌,故意稱他爲“這位基督”(31-32節)。但事實上,耶穌正是基督,過去是,現在也是。英語“Christ”基督一詞來自希臘詞彙“Christos”,它是希伯來語“Mashiah”或“Messiah” (彌賽亞)的希臘文翻譯。希臘文Christ和希伯來文Messiah都是“受膏者”的意思。耶穌不但是受膏的大祭司,也是受膏的君王。
3.我的救主
這個極具諷刺的情節令人感慨: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時,人們嘲笑說:“(你)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30節),宗教領袖譏諷耶穌:“他救了別人,(卻)不能救自己”。(31節)但這話恰恰是正確的,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爲了成爲世人的救主,他不但不是來救自己,反而要爲救世人獻上自己。爲了你我,耶穌必須走上十字架,承受無法想象的苦難。
巴拉巴僥倖逃生,這一事件闡明瞭耶穌作爲救主的意義。巴拉巴,還有你我,我們都是有罪的,我們本該爲自己的罪受到懲罰。巴拉巴“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7節)。耶穌卻是全然無罪。正如彼拉多所說:“他作了什麼惡事呢?”(14)而巴拉巴被“釋放”,重獲新生,耶穌卻“被交給人釘十字架”(15節)。無罪的耶穌受死,爲的是讓有罪的你我得到自由。儘管我們並不像巴拉巴一樣是殺人犯,但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救主耶穌的拯救。
4.我的主
在昨天的章節中我們看到,當大祭司問耶穌:“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回答道:“我是。”(馬可福音14:61-62)聽到這話,大祭司就控告耶穌犯了僭越的罪,即自稱爲神。爲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當神向摩西啟示他的名字YHWH時(出埃及記3:14-15),他也同時解釋了這個名字的含義。YHWH的本意便是“我就是我”[中文翻譯爲“我是自有永有者” - 譯者注] 其更簡單的意思是:“我是”。馬可福音14:62中,大祭司對耶穌回答的反應表明,大祭司很清楚耶穌明確宣告自己就是YHWH(參看約翰福音8:58)。
這一奇妙的真理構成了保羅在《腓立比書》2:5-11中那氣勢磅礴的詩句的背景(這也是我們今天禱告的主要內容)。
主啊,請幫助我擁有像耶穌一樣的態度。他謙卑自己,以致於死。感謝你將他升到至高,讓他超乎萬名之上,並讓天上、地下的一切聖靈,以及說每一種語言的人都尊崇耶穌的名,並承認“耶穌基督是主”。
敬拜主
利未記 21:1-22:33
這一章節非常強調神的“聖名”(22:2)。在第22章中,神九次向他的子民宣稱“我是耶和華”(22:2-3,8-9,16,30-33)。神爲什麼如此強調自己的名字呢?
在古代,名字的意義巨大。人們認爲一個人的名字會泄露他的一些信息。神的名字也不例外。YHWH這個名字宣告了神的獨一性和偉大性。
神的名字還提醒以色列人,他們與神之間具有獨一無二的親密關係。當神將自己的名字啟示給摩西時,這代表神承諾要與他的子民永遠同在(出埃及記3章)。
每當神宣告“我是耶和華”時,他就是在提醒人們他的偉大,以及他和人所具有的親密關係。本章的每條律法不但建立在這個真理之上,也將人帶到這個真理面前。
第21章的主題是神的聖潔,以及祭祀制度的必要性,因爲人需要通過祭司來到神面前。新約告訴我們,耶穌就是至高的大祭司,通過耶穌,我們得以親近神。耶穌是:
1.完全聖潔
大祭司必須做到儀式上的潔淨(21:11節第二段)。耶穌在道德上是完全聖潔的。耶穌是“全然聖潔、無邪惡、無玷污、遠離罪人的”(希伯來書7:26)。
2.完全委身
大祭司必須將自己完全獻給神(利未記21:12)。耶穌也是一樣(路加福音2:22)。
3.受膏者
大祭司必須被油膏抹,這象徵着聖靈的澆灌(利未記21:12)。耶穌在受洗時被聖靈膏抹。耶穌就是那位受膏者——基督。
如果21章提醒我們人類需要一位完全的祭司,那22章則提醒我們人類需要一次完美的獻祭。所獻之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22:19,21)。耶穌既是完全的祭司,也是完美的祭物。
“耶穌基督是主”(腓立比書2:11)—— 讓我們默想這撼動靈魂的宣告,以及耶穌在十字架上顯明的大愛。面對如此毫無保留的愛,“愛主”(詩篇31:23第一段)便是我們該有的迴應。
主啊,我想敬拜你,因爲你使我變得聖潔,你拯救我脫離牢籠。你就是主。主啊,我愛你。
佩泊的補充
《詩篇》31:24
“凡仰望耶和華的人,你們都要壯膽,堅固你們的心。”
我今天就需要很多很多的力量。實際上,我幾乎天天需要!哦,主啊,請賜予我更多力量。
今日金句:
“耶和華保護誠實人,足足報應行事驕傲的人 ”。(詩篇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