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 倍 增
甘力克

倍 增

海蒂·梅瓦依特Hattie May Wiatt只有六歲,住在美國費城。海蒂常去的教會有個主日學,但房間很小,很擁擠。牧師拉塞爾總是說,有一天教堂會擴建,建一間更大的主日學教室,讓所有孩子都坐在裏面。小女孩對牧師說:“但願吧。主日學實在太擠了,我害怕一個人去。”牧師回答道:“等我們有足夠錢,那時我們會建一間很大很大的主日學,能裝得下所有孩子。”

兩年後,即1886年,海蒂去世了。葬禮結束後,海蒂媽媽遞給牧師一個小口袋,裏面是海蒂積攢的57美分。這個袋子是媽媽在海蒂枕頭下面找到的,裏面還有一張便條,上面寫着:“用於擴建 —— 讓更多孩子來主日學。”

牧師把海蒂奉獻的錢都換成了硬幣,論個售賣,最終他得到了250美元。他再次將這250美元換成硬幣,併成立了“瓦依特小額募捐會”。就這樣,海蒂奉獻的57美分一直在倍增。

二十六年後,在一場名爲“57美分的歷史”的講道中,牧師向大家報告了這57美分帶來的最終結果:一座能容納5600人的教堂;一座已經診治了數萬病人的醫院;一座培養了8萬名年輕人的大學;以及供應超過2000名宣教士在世界各地傳福音!所有這一切,皆因“海蒂·梅瓦依特奉獻了她的57美分”。

倍增這個主題貫穿了整本聖經。加法做不到的事,神卻以倍增的方式來成就。我們種什麼收什麼,但充其量也只是多了幾倍而已。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奉獻給神,神就讓它倍增。

祝福倍增,問題也倍增

詩篇 25:16-22

耶穌曾應許跟隨他的人,他們將會收穫多倍的祝福。但耶穌也警告,與祝福同來的還有煩惱。耶穌說,無論是誰,只要跟隨他,今生都將收穫百倍,但逼迫也在所難免(馬可福音10:30)。

在本詩篇中,大衛說“我心裏的愁苦甚多……看見我的仇敵爲何加增。”(詩篇25:17,19)大衛談到了孤獨、“困苦”、“苦惱”還有“憂鬱”。

凡是被神祝福的地方,煩擾和逼迫也會接踵而至。領袖都會遭到反對。你所承擔的責任越大,批評的聲音和煩惱也就越多。

大衛呼求神的幫助,祈求神的保護和搭救(20節)。當你遭受攻擊時,要堅持行事誠實正直,全心信靠神(第21節)。不要管別人怎麼說,只管做正確的事。

主啊,當我遭遇反對時,請幫助我做正確的事,無論代價多大、後果如何。

資源倍增

馬可福音 7:31-8:13

僅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耶穌就餵飽了4000人,門徒們收拾零碎,裝滿了整整七個籃子 —— 神大行神蹟,用倍增來滿足人的需要。

然而有趣的是,耶穌不只行了神蹟,還讓門徒們參與其中。耶穌叫過門徒來,向他們解釋他的計劃(8:1-3)。他讓門徒思考該如何應對(8:4),耶穌希望他們還記得,自己是怎樣餵飽過5000人(6:30-44)。

耶穌主動要求門徒來幫助他,問他們還有多少食物(8:5)。直到此時,耶穌才施行神蹟,讓門徒奉獻出來的食物成倍增加。耶穌不忘讓門徒們幫忙分配食物(8:6)。耶穌願意將我們納入他的計劃和事工當中。

相比耶穌所做的事,門徒的工作其實很少。但神能用極小之物成就大事。無論你將什麼奉獻給神,他都能使它倍增。

今天的經文一開始就提到耶穌治好了一個“耳聾舌結”的人(7:32)。耶穌“望天嘆息”,爲這個病人禱告(第34節)。或許這就是保羅所說的那種“說不出來的嘆息”(羅馬書8:26)。它代表了聖靈通過我們在禱告中爭戰。耶穌對那個人說:“以法大!”(意思是“開了吧”)(7:34)。

顯然,耶穌意識到祝福將帶來更多反對,難怪他“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7:36)。“但他越發囑咐,他們越發傳揚開了”。(8:36)

在這個倍增的神蹟後,耶穌遣散了人羣,讓自己專注帶領門徒(8:9-10)。眾人的需求是那麼多,他們既需要聽到福音,也需要被醫治。但耶穌認爲,培養領袖也同樣重要。

儘管耶穌施行了這個倍增的神蹟(以及其他眾多神蹟),但並非人人都信他。“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8:11)他們想要一個來自世界之外的證據來證明耶穌的權柄。

這些人的靈眼是瞎的,不能相信神已經顯明的神蹟(用幾個餅和幾條魚餵飽4000人 —— 這難道不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神蹟”嗎!),反而強迫神按照他們的指示顯神蹟。耶穌斷然拒絕了他們!如今也是一樣,神蹟並不總能帶來信心——內心剛硬的人選擇對神蹟視而不見,他們總能找一個“合理的解釋”來否認神蹟。

主啊,感謝你,只要我們給你一點點,你就能使它倍增。主啊,今天我要獻上我的生命、我的時間,以及我的一切。

甘心樂意的人在倍增

出埃及記 35:1-36:38

據我多年以來的觀察,即使是一個小團契,若其中的每個成員都參與禱告、奉獻和服侍,也能取得驚人成績!

對神的百姓來說,建造會幕是個龐大的工程。很多人自願參與其中,才使會幕順利完工。摩西召集了“以色列全會眾”(35:1)。全體會眾都參與——這就是今日教會迫切需要的:

1.人人禱告

我們在昨天的章節中看到,百姓是如何團結一致參與禱告和敬拜的:“眾百姓……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前下拜”。(33:10)安息日不僅是個休息的日子,還是“向耶和華當守”的“聖日”(35:2),是人們花更多時間禱告、敬拜神的日子。全體會眾一起禱告。

2.人人奉獻

“你們中間要拿禮物獻給耶和華”(5節第一段)。人人需要奉獻:“凡樂意獻的,可以拿耶和華的禮物來,就是金、銀、銅,”(5節第二段)。

若只有一個人慷慨奉獻,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凡心裏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耶和華的禮物來,……凡心裏樂意獻禮物的,連男帶女,……。”(21-22節)就像海蒂·梅瓦依特一樣,每個人都帶來了他/她的“57美分”。

如果教會想要完成神所賜下的每項任務,那就需要每個人都參與奉獻——不是被迫的,而是甘心樂意的(哥林多後書8,9章)。

當每個人都參與奉獻時,他們就“富富有餘”(出埃及記36:5)。百姓甚至被告知不用再奉獻了!因爲材料已經足夠 —— 不僅足夠,而且是“綽綽有餘”。(6-7節)

3.人人服侍

人人都參與服侍。“凡”和“都”這兩個字在這段經文中出現了許多次。參與建造會幕的人完全是自願的:“你們中間凡心裏有智慧的,都要來作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35:10)。比如,“凡有皂莢木可作什麼使用的也拿了來”(35:24);“凡心中有智慧的婦女親手紡線”(35:25)。

關鍵任務是由技工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完成的。這二人被聖靈充滿,能作藝術設計,並教導其他人。兩位領袖各懷絕技,卻願意攜手合作:“並一切心裏有智慧的,就是蒙耶和華賜智慧聰明的,叫他知道作聖所各樣使用之工的,都要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作工”。(36:1)

人們做這一切都是出於自願。因爲神的百姓“心裏受感”(35:21,26)。那些心志被激發、靈裏自願響應的人完成了這項工作(35:21)。如果教會想要完成神所呼召的工作,就需要有越來越多心甘樂意的人。

熱心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正如喬依絲.邁爾Joyce Meyer所說:“如果你與某個胸懷大志、眼界開闊的人交往,你也會擁有願景;但如果你整天與一羣無所事事、只知抱怨、吃甜甜圈、看肥皂劇的人打交道,那你也會變得死氣沉沉。”

讓我們激發彼此的心志,積極投入到禱告、奉獻和服侍當中來。你一定會爲神將如何使你的“57美分”倍增而震驚不已——這將是你眼所未見,心未曾想的!

主啊,感謝你,因爲當每個人都參與到禱告、奉獻和服侍當中時,你就能成就極大的事。感謝你,你所賜的成就甚至大大超過我們所想、所要的。

佩泊的補充:

偶爾,若早晨時間比較緊張,我就要在讀聖經和吃早餐這兩件事上做選擇。但我通常都選擇後者。今天的新約經文給我很大挑戰(馬可福音8:2)!那些人爲了跟隨耶穌已經整整三天沒吃東西了!在他們眼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耶穌在一起。

今日金句:

求你保護我的性命,搭救我,使我不致羞愧,因爲我投靠你 (詩篇 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