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耶穌獨處
我初遇耶穌是1974年2月。但時至今日,我仍然感謝那些從一開始就教導我要“每日靈修”的前輩們。
“靈修”的一個老式說法叫做“安靜時間”(即安排專門的時間來讀經、禱告),這個詞或許源自耶穌在今天新約經文中的話:“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馬可福音6:31)自從18歲信主後,我的每一天都是以讀聖經開始的。我總是儘可能花時間在某個安靜的地方獨自與耶穌相處。有時很短,有時稍長些。正如我無法不吃早餐一樣,我也無法不吃靈糧就開始新的一天。
我之所以將讀聖經作爲一天的開始,是因爲我相信耶穌對我說話比我對耶穌說話更重要。神給我的感動日積月累,於是就有了這本《聖經日日行》靈修集。
仰望神的時候
詩篇 25:1-7
你是否曾被環境壓得喘不過氣來?是否感到恐懼,擔心失敗,害怕蒙羞,或者讓別人失望?
顯然,大衛就有這樣的恐懼。在本詩篇中,大衛爲我們樹立了“每日靈修”的榜樣。他在一開始時就說:“耶和華啊,我的心仰望你”(1節)。儘管前方充滿各種挑戰,大衛決意信靠神。他繼續道:“我的神啊,我素來倚靠你。求你不要叫我羞愧(或失望),不要叫我的仇敵向我誇勝”。(2節)
大衛實際上在說:“耶和華,我仰望的人是你啊”。(1節 – 信息版聖經)顯然,大衛此時正面臨攻擊,但他相信神不會讓他羞愧(3節)。他對神“終日”懷有希望(5節)。
我們每天都應該花時間仰望神,以便爲前方的一切爭戰作準備。你要祈求神的憐憫、寬恕、幫助和引領,並懇求神使你脫離仇敵之手。
主啊,我祈求你在今天我所遇到的每件事上帶領我:“求你親手引領我,帶我走真理之路……神啊,請爲我作最好的安排”!(5,7節)
與耶穌獨處的時候
馬可福音 6:30-56
耶穌教導門徒要把與他相處的時光放在優先地位。他對他們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31節第二段)他們就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了(32節)。
在短短三年中,耶穌做了那麼多事。對他來說,擺脫人羣,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一下並不容易(31節)。父神以非常奇妙的方式使用耶穌 —— 讓他餵飽5000人,並在海面上行走!耶穌看到羣眾巨大的需要“(他)就憐憫他們,因爲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34節)
狂熱的羣眾太渴望見到耶穌了,他們一路跑到耶穌那裏,到處跟隨他(33,55節)。但耶穌卻認爲有必要將他們遣散,因爲他想獨自呆一會兒。耶穌登上一座山,在那裏禱告(6:45-46),因爲他把與父神相處的時光放在第一位。
禱告和行動缺一不可。而行動是因爲“關係”。耶穌“就憐憫他們”(34節)。此處的“憐憫”在希臘文中具有極強烈的感情色彩,甚至可以被翻譯爲“他的心碎了”(34節 — 信息版聖經)。
耶穌一直在有意識培養和鼓勵門徒進行服侍。用神蹟餵飽5000人並非耶穌的唯一目的,他先是對門徒說:“你們給他們吃吧!”(37節)
有時,我對神交託給我的工作感到畏縮,覺得沒什麼可以給予那些神呼召我去服侍的人。但我從這一章節中得到了巨大的安慰。耶穌能用一點點東西成就大事。如果你能把自己擁有的那一丁點兒拿出來奉獻給耶穌,他就能使它倍增,從而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耶穌是個做事高效、組織力強且講究實際的人。“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地坐在青草地上。眾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39-40節)
在門徒幫忙餵飽5000人之後,耶穌又差派他們自己出去傳講福音。他讓他們坐上一艘小船,先一步出發。耶穌又登上山去禱告。
即便我們在做耶穌所吩咐的事,但還是會感到困難重重、畏縮不前。有幾次,我甚至極爲“驚慌”(困惑不安、充滿了恐懼)(50節)。門徒也不例外,“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48節)。但耶穌走近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50節)
當耶穌來到門徒的船上,“風就住了”(51節)。這風平浪靜的場景讓人明白,耶穌可以使人的生活煥然一新。除非你意識到耶穌此刻就在船上,否則生活便會如逆水行舟般艱難。
只有那些“認得”耶穌的人(6:54)才能享受這一特權。那些認得他的人都跑向他(6:55),凡“摸他的衣裳繸子”“的人就都好了”(6:56)。
主啊,感謝你。當我面對生活中的狂風暴雨時,你對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6:50)
得神幫助的時候
出埃及記 31:1-33:6
耶穌之所以讓門徒分散,部分原因是他想稍作休息(馬可福音6:31)。從這段舊約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休息的重要性(出埃及記31:13-17)。做計劃時,我們一定要安排出休息的時間。
“安靜時間”意味着與耶穌獨處:即禱告加上聆聽耶穌的教導。聽耶穌說話的主要方式就是讀聖經。若我們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與耶穌相處,就特別容易陷入試探。
《出埃及記》第32章表明,儘管神曾爲我們做了很多,但我們依然很快忘記他,並懷疑他,結果陷入罪中:“他們快快偏離了我所吩咐的道”(32:8)。
導致以色列人拜偶像的直接原因是缺乏耐心。他們沒法安靜等待神的時間。神有時讓人等待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們看來),但這並不意味着他沒有做工。
以色列人拜了金牛犢,是摩西的禱告讓他們避免了遭遇更大的災難(32:11-14)。禱告大有能力,它甚至可以改變歷史進程。
在百姓拜偶像這件事上,亞倫因該負一部分責任。摩西質問亞倫:“這百姓向你作了什麼?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裏?”(32:21)表面上看,亞倫只是無奈屈從了羣眾的聲音,將大家的主意付諸實施而已。但身爲以色列的領袖,亞倫理當站起來斥責百姓的悖逆,而不是任憑自己被說服,甚至帶領以色列人犯罪。
面對摩西的指責,亞倫回答道:“求我主不要發烈怒,這百姓專於作惡,是你知道的。……我對他們說:‘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他們就給了我,我把金環扔在火中,這牛犢便出來了。”(32:22-24)這顯然是無稽之談!但人就是這樣狡詐,將真理稍作扭曲,就能讓它成爲行惡的擋箭牌!
若是參照新約,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這段經文。使徒保羅這樣寫道:“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哥林多前書10:6)。保羅說《出埃及記》的這個故事警誡我們要小心四件事:
自我放縱(哥林多前書10:7;出埃及記32:6) 淫亂(哥林多前書10:8,MSG) 自我崇拜(哥林多前書10:9) 抱怨(哥林多前書10:10) 神如此嚴厲地懲罰以色列人,是要表明這些罪有多麼嚴重,多麼具有破壞性。“這些事被記下來,是要作我們的警戒”(11節)。神不會任憑他的子民慢慢腐敗,所以才懲罰他們。
然而保羅的論述並未就此結束,他還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13)
保羅的話提醒我們,神對我們的恩典是多麼浩大,他承諾會幫助我們勝過試探。但即便我們在試探面前跌倒,也依然可以通過耶穌基督的寶血使罪得赦免。
主啊,感謝你賜給我奇妙的特權,讓我可以花時間享受與你同在。感謝你,我們可以通過讀聖經來聆聽你的聲音。請幫助我們小心謹慎,不要陷入試探之中。讓我們每天與你保持親密的關係!
佩泊的補充
《出埃及記》31:1-33:6
若任憑人爲所欲爲,人馬上就會胡作非爲!亞倫本該比眾人清醒,因爲他親身經歷許多偉大的神蹟。但即便是亞倫也被眾人引誘,誤入歧途。只有摩西一直對神完全忠心。所以,作領袖有時會很孤獨。摩西是一位真正的領袖。
今日金句:
…. 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馬可福音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