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 與神相遇
甘力克

與神相遇

1949年,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復興運動在赫布里底Hebrides點燃。這次復興運動的核心領袖,鄧肯·康貝爾Duncan Campbell牧師描述了這場運動是如何開始的。

七個男人和兩個女人決定爲復興迫切禱告。有一天晚上,一羣基督徒在一個糧倉裏舉行禱告會。一位男青年拿起聖經,從《詩篇》第24篇(就是我們今天要看的詩篇)讀起:“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的人”。(3節至4節第一段)

他合上聖經說道:“若沒有和神的正確關係,而只是像現在這樣禱告,像現在這樣等待,那我們不過是一幫多愁善感的騙子罷了!”然後,他祈求神向他啟示自己的手是否清潔、自己的心是否純淨。

那個晚上,神以一種大能的方式與他們相遇。就在他們等待神時,“神那大而可畏的降臨席捲了整個糧倉”。這羣基督徒從此明白,復興總是與聖潔息息相關。一種力量從這個糧倉裏被釋放了出來,很快波及到整個教區。

“神的大能降臨在這三個人身上,他們甚至無法站立,只能躺在草垛上,徹底降服在神面前。原本普普通通的人,如今被神賦予能力,變成了卓越的領袖。他們知道,神親臨這裏,從此以後,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教區,都不可能再與從前一樣。”

四英里之外,兩位姐妹——一位八十二歲、一位八十四歲 —— 看到了神的異象。她們看見教會裏人頭攢動,有大批年輕人和社區羣眾都涌向教會。她們“有了一個榮耀的確據:神將在復興的大能中降臨”。

鄧肯·康貝爾受邀到赫布里底講道。當他到達教堂時,裏面已經塞滿了人,還有好幾百人等候在外面。沒人能說清他們來自哪裏。在講道不到十分鐘時,人們開始大聲呼求神。他們在神的全然聖潔中與神相遇!

神來拜訪這座小島的感覺是如此強烈。有位剛剛到達這裏的商人說:“就在我登島的一瞬間,我就感到神在這裏。”神正在拜訪他的子民!

你怎樣才能與神相遇呢?

奇妙的特權

詩篇 24:1-10

本詩篇一開始,大衛就提醒我們神是一位全能的造物主:“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1節)他又在結尾處提醒道:神是一位榮耀的君王!大衛五次說神是“榮耀的王”(7節第二段,8節第一段,9節第二段,10節第一段,10節第二段)。他是“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10節第二段)

鑑於神如此大而可畏,大衛反問:“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答案是,只有那些完全純淨之人,“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4節)

我們明白,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耶穌,罪人才能成爲聖潔,並能滿懷信心親近神:“因爲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14)

主啊,我渴望與你相遇。請向我顯明我的手是否潔淨,我的心是否純淨。感謝你,讓我通過耶穌的寶血可以成爲聖潔。請赦免我,潔淨我,並再次用你的聖靈來充滿我。

跨出信心的一步

馬可福音 5:21-6:6

你是否正爲某個懸而未決、看似不可能好轉的問題苦苦掙扎(5:26)?是否曾“被驚慌抓住”、“被恐懼擊中”(馬太福音5:36)?如果是這樣,那你將在耶穌的教導中找到答案。

從《新約》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人們是通過耶穌與神相遇的。聖約翰在《約翰一書》中談到了“這生命之道”(約翰一書1:1),就是我們起初曾“聽見”(馬可福音5:27)、曾“看見”(5:22)、曾“親手觸摸過”的(5:27,30-31)。

凡是與耶穌接觸過的人似乎都有一種進入與聖潔之神同在的感覺。崖魯“來見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5:22)。那個患血漏的女人“來俯伏在耶穌跟前”(5:33)。

這女人患可怕的慢性病長達十二年,這種病在那個時代是無法被治癒的(5:26)。“她聽見耶穌的事”(27節),頓時充滿了信心。她“摸耶穌的衣裳”,因爲她心想,“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27-28節)“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幹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29節)

與耶穌相遇會給生命帶來深刻影響。耶穌對那個女人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5:34)十二年的痛苦被今天的平安和自由取代。無論你正爲何事掙扎,無論你已掙扎了多久,請像這個女人一樣,來到耶穌面前,尋求主的幫助吧!

因爲與耶穌相遇,崖魯女兒的生命發生了鉅變 —— 她竟然從死裏活了過來!當耶穌到達時,根本沒人相信他,人們亂嚷、哭號。他們說,別“勞煩”先生了(35節)。但耶穌對崖魯說:“不要怕,只要信!”(36節)

耶穌說:“(這)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39節)既然耶穌能夠讓小女孩從死裏復活,那她的終局將不再是死亡,她只不過是睡了而已。像耶穌一樣,使徒保羅也用“睡了”一詞來形容死去的基督徒。醒來後,你第一眼見到的便是早晨。同理,若我們在基督裏睡了,醒來後第一眼見到的就是耶穌。

(除了女孩的父母之外),耶穌還帶了三個他非常信得過的門徒。看來,耶穌希望當他爲女孩禱告時,這裏充滿信心的氣氛。

耶穌一點也不“超級屬靈”,他是個講究實際的人。他立即吩咐“給她東西吃”(43節)。同樣,這次與耶穌相遇的經歷依然始於恐懼,終於信心。

當人們看見耶穌的作爲之後,“就大大地驚奇”(42節第二段),“甚希奇”(6章2節第二段)。跟今天一樣,那時人們對耶穌的反應也各式各樣。有些人“嗤笑耶穌”(40節),有些人對他說不恭敬的話(6:3)。在耶穌的家鄉,他是個“不被人尊敬的”“先知”(6:4)。甚至連親戚們都還沒有認出他是誰。有時,反倒是我們最熟悉的人最不能理解、信任我們。

就像當今,有些人認識了耶穌,而有些人則錯失良機。關鍵區別就是你是否有“信”。耶穌對那個患血漏的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5:34);他對崖魯說:“不要怕,只要信”!(36節第二段)而在自己的家鄉,他則“詫異他們不信”(6:6)。

通過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耶穌滿足了罪人來到神面前所需的全部條件。如今,我們正是憑着信心與耶穌相遇,進而通過耶穌與父神相遇。

主啊,祈求你幫助我脫離憤世嫉俗和懷疑論。感謝你,正是憑着信心我才能與你相遇。主啊,請加增我的信心!當我“驚恐萬分”時,請幫助我,讓我繼續“相信你”。

通過耶穌

出埃及記 27:1-28:43

若不瞭解舊約背景,我們便無法完全明白與神相遇是多麼大的特權。讓我們來看看有關“會幕”(即神會見摩西以及大祭司的地方30:36;28:30)的一個事實(27:21)。這就是:進入“與神的同在”是件令人畏懼的事(28章30節第一段)。亞倫“進(入)聖所到耶和華面前”(28:35)。

《希伯來書》的作者闡明這一切是如何指向耶穌的。會幕只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希伯來書8章5節第一段)。即便如此,大祭司也只能進入聖所,而非至聖所。“聖靈用此來指明,頭一層帳幕仍在的時候,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未顯明”。(希伯來書9:8)會幕只是爲了預表耶穌而設的例子(9節第一段)。

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所表明的,《出埃及記》的這段經文構成了耶穌爲我們犧牲的背景。通過耶穌“一次獻上就永遠成全”的寶血,我們就能與聖潔的神相遇。

主啊,感謝你讓我通過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至聖所,進入你的同在。感謝你讓我能夠與你相遇。感謝你讓我藉着耶穌“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神面前”(以弗所書2:18)。感恩我能遇到你。

佩泊的補充:

馬可福音5:21-34

你是否感到有些事羞於向耶穌啟齒?你認爲它們太隱私或者太丟人。馬可福音中的這個女人,她把所謂的羞恥拋到腦後,不顧一切伸出手來要碰碰耶穌。耶穌治癒了她。她所有的痛苦和羞辱瞬間消失了!

今日金句:

不要怕,只要信。(馬可福音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