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主:六、彼得遇見耶穌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的第四部分──「主」這個主題。今天我們分享的題目是「彼得遇見耶穌」。讓我們一起看約翰福音第21章1至17節。

約翰福音第21章1至17節:

[1]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

[2] 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

[3] 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

[4] 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

[5] 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吃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

[6] 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

[7]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

[8] 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

[9] 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

[10] 耶穌對他們說:「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

[11] 西門彼得就去,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

[12] 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13] 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

[14] 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

[15]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17]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來到耶穌復活後最後一次顯現的記載。我們一直在探討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中,耶穌基督在不同時間向門徒顯現的事跡,而這是最後一次顯現。每次我們總會問自己:「福音書為什麼記載這件事?記載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這件事會記載在福音書中?常見的答案通常有兩個。

雖然我們在每次節目中都提到第一個答案,但有必要在此再提一次。福音書之所以記載這件事,是因為這件事確實發生過。我最近正在閱讀一本書,名叫《三卷福音書》(The Three Gospels),作者是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雷諾茲·普賴斯(Reynolds Price)。他特別喜愛這段經文,他說:「這段經文完美地印證了這個記載顯然不是傳說……因為這段經文記錄了非常多的細節,除非這些細節確確實實是某個人所記得的經歷,否則福音書沒有必要提到這些細節。」他表示,第7節提到彼得跳進海裡之前束上外衣;經文為什麼提到這點呢?第8節提到他們離岸約有二百肘;經文為什麼提到這點呢?魚的數量共有153條;經文為什麼提到這點呢?雷諾茲·普賴斯問了這些問題。你有機會可以讀一讀古希臘史詩《奧德賽》(Odyssey)的續篇《伊利亞德》(Iliad)。《伊利亞德》說了什麼?「阿基利斯(Achille)吃了八條魚,然後在爐火旁搔他的耳朵。」不,傳說故事不會這樣描述。你不會在故事中看到希臘英雄阿基利斯在爐火旁搔他的耳朵,除非這情節有特別意義,對故事發展非常重要。雷諾茲·普賴斯要說的是,經文中的記載是一段記憶。這一點很有意思。有人記得這件事,所以把它寫下來。如果你有類似的經歷,你記得那些細節,你也會把它們寫下來,因為它們很珍貴,因為這件事本身就很寶貴。由此可見,聖經記載這件事,因為這件事確確實實發生過。這是第一個原因。

其次,聖經記載這件事,因為這件事給我們一些教訓。約翰可以記述的事件多不勝數,他也是這麼說的。他在經文中有好幾處說道:「我大可以告訴你們好幾百個故事。」但約翰為什麼選擇記載那些事呢?因為當中有他想要我們學習的教訓。這是約翰所記載的最後一件事,當中包含許多信息。事實上我也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說起。

當我和太太去度假之前,我們總是滿心期待。其中總是令我很驚奇的一點,就是在我們離開前一晚的最後兩個小時,我太太會坐在計算機前,發送好幾百封信息給很多人。她把這些信息發給許多人,告訴他們我們的行程、安排誰來給植物澆水、誰來照顧小貓;如果我們的孩子留在家,誰來住在我們家裡,他要做甚麼。很多信息要發送出去,因為在離開之前,你必須交代很多事情。同樣,約翰福音第21章這段經文包含很多信息,也包含很多教訓,教導我們在主耶穌再來之前該如何在世上生活。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教訓實在多不勝數!因此,我只會選擇討論其中幾個教訓,我希望能自我克制,不會巨細無遺地把經文中的每個教訓都說過不停。

這段經文特別提到有關福音的四件美事。這四件事是有關耶穌的身分、耶穌到世上所成就的事,以及我們應當如何與耶穌建立關係這些中心信息。這段經文為我們刻畫出:第一,福音所帶來的合一;第二,福音所帶來的衝勁、進取態度(我會向你說明我的意思);第三,福音所帶來的醫治;最後,福音所帶來的親密關係——合一、進取、醫治、親密關係。我希望這不會太多,好吧,讓我們試試看!

1.福音所帶來的合一

首先,我們在這段經文中看見的第一點,往往也是被我們忽略的一點。這一點就是福音建立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群體。在我看來,人們經常忽略這種合一。當我準備講解這段經文時,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這段經文,看看有否遺漏了什麼。我發現自己長久以來都沒有留意第2節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第2節說:「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話說到這裡之後,就是句號。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句獨立的完整句子。這句話並不是:「他們都在一處,然後……」或「他們都在一處,因此……」或「他們都在一處,以及……」這句話只說:「他們都在一處。」為什麼這句話這麼重要?

首先,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來看看原因。為什麼他們都在一處呢?他們的主人被殺了、被處死了,他們聚在一起是很危險的,但卻有一些東西把他們聯結在一起。把他們聯結在一起的,是他們擁有生命的中心,他們有一位復活的救主。這就是我要向大家強調的第一點。當我默想這一點,就會開始感到罪疚。如果你到教會聚會已有一段日子,即便你到教會聚會還不是很久,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有基督徒朋友?而這些朋友對你很重要,你總是對他們說:「我們來聚一聚吧」,但你們卻從沒有聚在一起。你說:「我們來聚在一起吧,我們要聚在一起。改天我們必定要聚一聚。」但這卻從未實現。經文說:「門徒都在一處。」請注意:他們努力實現這件事。

我很喜歡接下來的這一句,經文告訴我們,西門彼得說:「我打魚去」。他們所有人都說:「我們也和你同去。」很簡單的一句話!你看,彼得並不是說:「噢!我今天很想去打魚」。其他人也不是說:「這麼巧!我也想要去打魚。」「讓我們大家一起去打魚吧。我們五個人正巧都想去打魚,很棒,不是嗎?」不是這樣的,事實是彼得想去打魚,他們就與他一起去打魚。他們的重點不是去打魚,而是大家聚在一起,這就是合一。如果你想與其他基督徒聚在一起,你就必須做一些你寧願不會做的事。也許你必須付出一些代價,但是我們必須聚在一起,我們必須努力讓我們聚在一起。

有一點我覺得很有趣,就是這份名單。約翰徬佛在回顧整份名單,向我們說明耶穌已經見過的所有不同的人。他們經歷基督的方式都是一致的,但卻又各有不同,正是這一點使他們聚在一起。在某程度上,我認為約翰在這裡指到的是他們所有人;事實上,我認為也包括馬利亞,我也會以馬利亞為例。我猜馬利亞也在那裡。如果你見過復活的基督,如果你是其中一個見過復活的基督的人,這些經歷都是一致的。舉例說,我們在這段經文中也看見這一點,他們起初都認不出耶穌。我們看到在每個耶穌復活後顯現的事跡中,耶穌的外表已經改變了,因此人們都沒有馬上認出祂。這一點是一致的。馬利亞、多馬、約翰和彼得都見過主;當你遇見那些曾見過主的人,你也會渴望跟他們在一起。

事實上,我必須問一個問題:復活的基督對你來說有多真實?因為如果祂是真實的,如果你在某意義上確實憑著信心看見祂——還記得我們在上次節目說過,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換句話說,我們也可以憑著信心看見復活的基督。雖然我們看見耶穌的方式與他們看見耶穌的方式並不一樣,但我們卻確實見過耶穌。如果你確實見過復活的主,並遇見那些曾見過復活的主的人,但你卻不想與他們在一起,對他們一點也不感興趣,那你真的見過耶穌嗎?想一想吧!經文說,他們都見過同一位主,他們有相同的經歷,正是他們一致的經歷使他們聚在一起。然而,他們不同的經歷實際上也是合一的基礎。

有一點很奇怪:馬利亞觸摸耶穌,耶穌說:「不要摸我」。但後來當耶穌向多馬顯現的時候,耶穌卻說:「摸我」。即使耶穌說「不要摸我」,馬利亞還是摸祂。即使耶穌說「摸我」,多馬卻沒有摸祂。耶穌給馬利亞「實存的經驗」,給約翰「理性的證據」,至於多馬,耶穌給他「經驗的證據」。耶穌提到「感官的經驗」,叫多馬摸祂、看祂、感覺祂。馬利亞是存在主義者,她得到了她所需要的證據。約翰是理性主義者,他得到了他需要的東西。馬利亞是特別的存在主義者,約翰是理性主義者,多馬是經驗主義者,我認為這些不同的性格類型也反映不同的哲學派別。耶穌以不同的方式臨到他們,這一點也是合一的基礎。我來解釋原因:相交是一體兩面的,除非你認識其他基督徒,否則你就無法認識耶穌;除非你認識耶穌,否則你就無法認識其他基督徒。

以下是說明這個事實的最佳例子,我時常喜歡引用這個例子,讓我為你讀出來。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寫了一本書,名叫《四種愛》(The Four Loves)。他在書中說道:「在我每一位朋友身上都有一些東西,只有另一位朋友才可以完全將它呈現出來。我憑自己不足以讓一個人展示全貌。如今查理已經去世,我永遠再也看不到羅訥德對他的笑話的反應。查理已經不在了,我不但沒有更多地擁有羅訥德,反而更少地擁有羅訥德。由此可見,友誼展現出一種與天堂相似的榮耀。在天堂里,眾多蒙福的人使各人從神所得的賞賜加增。每個靈魂都以各自的方式看見神,因此得以將這獨特的異象傳達給其他人。」你聽見嗎?魯益師說:「在天堂里,每個靈魂都以各自的方式領受神的異象,因此得以將這獨特的異象傳達給其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在以賽亞的天國異象中,撒拉弗彼此呼喊著說:「聖哉!聖哉!聖哉!」我們彼此分享的天糧越多,我們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越多。除非多馬認識馬利亞,否則多馬永遠無法認識耶穌的另一面,而那一面只有馬利亞才能呈現出來。事實上,我們無法認識耶穌的那一面,因為我們很多人一點都不像馬利亞。我是理性主義者,不是存在主義者,但我為馬利亞贊美神,因為馬利亞所呈現耶穌的那一面,是我無法呈現出來的。由於我認識馬利亞,儘管只是透過讀聖經來認識她,我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認識耶穌。

除非馬利亞認識約翰,否則馬利亞永遠無法認識耶穌的另一面,而那一面只有耶穌與約翰交往時呈現出來。你看,相交的關係是多麼奇妙,相交的關係是多面向的!一方面,要不是認識耶穌,我們就無法以某種方式來認識其他基督徒。另一方面,要不是認識其他基督徒,我們就無法以某種方式來認識耶穌。噢!福音!誰會想到這一點呢?沒有人。在耶穌基督里的經歷建立群體,在群體里的經歷帶我們回到耶穌基督那裡。

這就是福音所帶來的合一。經文說:「他們都在一處。」不管你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你要去找一些人,那些你總是對他們說「我們來聚一聚吧,我們來聚一聚吧」的人。然後,為了彼此的益處,聚在一起。因為除非你認識其他基督徒,而且真的瞭解他們,否則你不會知道救主每一方面的榮美。其實要把這一點告訴住在大城市裡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城市裡的人都是個人主義者。大城市裡的人四處奔波,滿足自己的需要。在他們看來,他們與神之間是「我與神」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城市裡的基督徒從不到教會聚會。他們說:「我不需要到教會去,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只是我與神之間的事。」直到你認識在你身邊的弟兄姊妹,你才會認識神;直到你認識神,你才會認識在你身邊的弟兄姊妹。事情就是這樣。你明白福音所帶來的合一嗎?

2.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

第二,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稱它為福音所帶來的「衝勁」。我很欣賞彼得的衝勁。讓我花一點時間告訴你,我所謂的進取是什麼意思。假如你來自小鄉鎮,你去到大城市時,一定會覺得很可怕,因為那裡的人都很進取。我知道在一些小鄉鎮,農民遭遇危機,將要失去他們的農場時,他們只想到自殺,有些人後來確實自殺了。他們的朋友會說:「我們完全不知道他的情況原本那麼糟。我們完全不知道他的情緒那麼低落。我們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財務上遇到危機。」這是因為小鄉鎮的人不想打擾其他人。他們說:「堅持下去、自己承擔,負起責任、別打擾人、不要那麼進取、不要對別人說起這一切麻煩事,免得打擾別人。」但是當你去到大城市,一切截然不同!在大城市裡,你的朋友會說:「我發現你現在比我有錢,給我一些錢好嗎?」我想說的是,他們是非常進取的。他們不會在沒有告訴你他們有麻煩的情況下而自殺,他們都很進取。

我們應當敬畏主耶穌,但是福音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在敬畏主耶穌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一種驚人的進取態度。約翰福音第21章中的彼得和路加福音第5章中的彼得判若兩人,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吃驚。在路加福音第5章和約翰福音第21章,我們看見幾乎完全相同的情況。在這兩個情況中,門徒都在船上。在路加福音第5章,他們在船上;在約翰福音第21章,他們也在船上。在路加福音第5章,他們整夜打魚,並沒有打著什麼;在約翰福音第21章,他們一直都待在外面,也打不到任何魚。在路加福音第5章,耶穌說:「再撒一次網吧。」在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也說:「你們再撒一次網。」在路加福音第5章,他們突然發現他們打到的魚數量多得不得了;在約翰福音第21章,他們發現打到的魚數量也多得不得了。你發現了嗎,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情況、同樣的干預、同樣的結果。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在路加福音第5章,彼得看見當時所發生的事,就看著耶穌基督,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離開我,袮讓我覺得自己很卑微,袮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袮讓我覺得自己很軟弱,袮讓我覺得自己很脆弱,離開我吧!離開我吧!」在約翰福音第21章,彼得卻束上一件外衣、奔跑、極力地游、涉水而行、與水搏鬥,像個瘋子一樣奔向耶穌,想要盡他所能親近耶穌基督。你怎麼解釋呢?同樣的情況、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干預、同樣的結果。在一個情況下,彼得想要盡可能遠離神;在另一個情況下,他卻想要盡他所能親近耶穌。這就是福音所帶來的「衝勁」、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在彼得身上發生了一些事情,他想要盡可能親近耶穌。怎麼回事?因為彼得瞭解福音。

我們在這裡學到兩件事。首先,如果你瞭解真正的耶穌基督,你的反應會很極端。你應該已經注意到,有一件事在那兩個情況中都沒有發生。在那兩個情況中,彼得都沒有說:「哇,看看這所有的魚,這不是很棒嗎?」他沒有這麼做。彼得也沒有說:「這真是太棒了,禰是怎麼辦到的?」你從沒有對耶穌有「某種興趣」,你從不會說:「嗯,我想更瞭解這個人。這太有趣了,我很想知道祂是怎麼辦到的。」如果你親近真正的耶穌,你就會有一種極端的反應,總是這樣的。聖經告訴我們,你有那種路加福音第5章所描述的消極極端反應,是因為我們想要某一種神,想要一個模糊不清的神,但我們卻不想要真正的神。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讓我來給你舉個很好的例子,這是我很喜歡的例子:如果你假扮警察……我猜,假扮警察一定很好玩。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四處走來走去,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人們會讓你做任何事情,除非有另一位警察出現。你看,如果你在假扮警察,你一定誰都不怕,只怕真正的警察。因為真正的警察是唯一可以揭露你真面目的人。真正的警察是唯一可以證明你在冒充的人。我們都想成為自己的神,我們都想成為自己的救主。我們怎樣知道呢?當你親近假神時,你覺得好像看到一張精美的心意卡,你覺得很受感動、感覺良好。

但是當你親近真神,每當你看到聖經所描述的真神,真神會讓你感到害怕。彼得說:「離開我吧!」為什麼?因為神讓我感到自己在欺騙,因為神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因為神讓我覺得自己卑鄙無恥。當你親近真正的耶穌基督時,總會有極端的反應。我們學到的另一件事就是:彼得能夠突然奔向耶穌基督,是因為彼得第一次瞭解到福音。

福音是什麼呢?福音就是:我與天父能夠建立關係,決定因素不是我的過去而是基督的過去,不是我的記錄而是基督的記錄。建立自我形象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很好的人,比大多數人還要好,並以此建立自我形象,以此建立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生命,那麼只要一有任何事情提醒你的罪和失敗,都必定會讓你情緒崩潰。我要告訴你,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很好的人,比大多數人還要好,並以此建立自我形象、建立自己的生命,那麼只要一有任何事情顯示你的軟弱、缺點和失敗,你就會對神、對其他人,甚至對自己說:「離開我吧!」

如果你真的瞭解福音,你會知道耶穌基督來不是為了成為榜樣,而是為了成為救主。耶穌不只是頒布律法,告訴你應當如何生活。祂來是為了活出你該活出的生命,成為你的代罪者、中保與保證人。你看見所發生的事情,彼得並沒有畏縮地說:「離開我吧!」相反,他站起身來。有一首詩歌的歌詞這樣寫道:「興起,我靈興起,篩脫自疚懼怕,祭壇流出血般,為我罪被獻上,在寶座前坦然站立,在他聖手我名刻記。」彼得站起身來奔跑,為什麼呢?因為當你根據福音來建立自我形象,當你明白:「雖然我是個罪人,但我已蒙拯救、得平安;雖然我是個罪人,但神愛我,祂寧願失去天地也不願意失去我」,並以此概念來建立自我形象,那麼認識自己的罪就會使你深感看見神很甜美而不苦澀。更深認識自己的罪,會使你更渴慕耶穌的懷抱。透過這點,你就可以辨別自己到底只是信奉宗教的人還是基督徒。

當信奉宗教的人看見自己是個失敗者,就會對神說:「離開我吧!」你會棄絕自己、棄絕神、棄絕所有人,什麼事都不想做。當你對自己感到失望時,你就會停止去教會。除非你瞭解福音,你才會盡你所能快跑到耶穌身邊。這就是福音所帶來的衝勁,你明白了嗎?這就是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彼得想要靠近耶穌,他說:「耶穌,我沒有什麼錢,袮比我所擁有的多得多,我可以向袮要一些錢嗎?我是不公義的,袮是公義的,但是因袮所成就的事,我可以穿上袮的公義。」這是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你不會自殺,你明白了吧。因為你不想向任何人承認自己失敗。你明白嗎?這是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

3.福音所帶來的醫治

第三,福音可以為任何人做到像動手術般的精准治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第三點。順帶一提,第四點非常簡短,所以不用擔心。對一些人而言,第三點也許是他們能從這段經文中學到的最重要教訓。約翰教導我們,不論你做過什麼,不論你如何摧毀了自己的生命,不論你做過什麼事情搞砸了自己或別人的生命,無論你做過什麼,你都可以重新開始。你可以有一個全新的開始,你可以被擦得乾乾淨淨。我們可以切除腫瘤,恢復健康。我的意思是,我們當中一些人必須瞭解這一點。你可以重新被接納,重新受任命。你的生活不必永遠都是按照後備計劃而行。關於彼得,有一點很諷刺,就是在這一切發生之前,彼得是非常驕傲的,但他對自己做了什麼呢?

在《四季之人》(Man for all Seasons)這出戲中,主角托馬斯·摩爾是一位大法官,他的女兒要求他公開宣佈放棄自己的信仰,好讓他不被處以火刑。他向他女兒說:「梅格,一個人起誓時,就是握住自己,把自己握在手中,如果你打開你的手,你就會失去自己。你永遠無法再找回自己。」他說:「梅格,當你起誓的時候,就像用手捧著水一樣將自己緊握在手裡,如果你打開你的手像水流走,你就永遠無法再把自己找回來。」他說得對,你許下承諾,你許下一個重要的承諾,然後你違背承諾,你到底是誰?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你失喪了!

在音樂劇《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中,有一個情節很令人心酸。我的意思是,這出音樂劇中有很多奇怪的情節,但是有一個情節非常令人心酸——彼得三次起誓不認耶穌。起誓!他最後一次發誓說他不知道耶穌是誰。但在這之前,彼得卻發誓說他絕對不會離開耶穌基督。馬利亞看著彼得說:「彼得,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你失喪了,你不認耶穌。」彼得轉過身來說:「我不得不這麼做,你沒看見嗎?假如我不這麼做,他們不會放過我。」這正正是耶穌說我們會做的事。我很想知道耶穌是怎麼知道的?彼得已經迷失了自己,他已經打開了自己的手。這是最重要的誓言,還有什麼比這更糟的事呢?還有什麼會比這件事帶來更深的心靈傷害?誰會再聽彼得說話呢?誰還跟從彼得呢?很諷刺的一點是:彼得認為自己將會是基督教會中最偉大的領袖,因為他認為自己表現得比任何人都好,但實際上他卻表現得最差。

然而,信息是這樣的:福音可以為任何人做到像動手術般的精准治療,將任何人的過去擦拭乾乾淨淨。沒有其他宗教能做到。耶穌來找彼得,用外科手術工具來使他回轉。你知道那個外科手術工具是什麼嗎?它可以醫治任何人,它可以讓人重新開始,它可以把你放在跟彼得回轉後同樣的位置。彼得回轉後不只是個平民,也不只是個小兵,而是擔任將軍。耶穌說:「餵養我的小羊,餵養我的羊。我把你放回領袖的位置,因為如果最終你願意悔改,你就比以前更有資格作領袖。」耶穌說:「彼得,我可以使你變得偉大,這不是因為你有最佳的表現,而是因為你願意作出最真誠的悔改,在我國里這才是最偉大的。」

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看到耶穌所做的事。首先,這一點有兩個部分。耶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彼得承擔責任。這實在令人慘不忍睹,不是嗎?彼得在哪裡不認耶穌呢?在炭火旁。因此,耶穌引導彼得到炭火旁,提示他。彼得多少次不認耶穌呢?三次。因此,耶穌說了三次:「你愛我嗎?」不但如此,耶穌甚至願意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因為彼得在馬可福音14章說:「即使所有人……就算所有人離棄禰,我永遠也不會離棄禰。」你知道令人驚奇的是什麼嗎?首先,耶穌讓彼得承擔責任。耶穌要彼得面對這一點,這是一種溫柔的暴力。耶穌問:「你有沒有做過呢?」這正是悔改的第一步。不可以推卸責任!不可以推卸責任!要承擔責任。每一次彼得都說「是的」, 他沒有說:「我到底要回答幾少次呢?」。他一次都沒有這麼說!你知道嗎?彼得也沒有抱怨。經文說他很憂愁,但他還是說:「我真的愛袮」。每一次他說「我愛袮」,就是在同意承擔責任。耶穌將這點顯明給彼得看。

此外,耶穌從不提起彼得所犯的事,而是針對最深層的罪,這就是醫治人的關鍵。你注意到嗎?耶穌沒有說:「彼得,你會再撒謊嗎?」祂並沒有這樣做。耶穌沒有說:「彼得,你會再次不認我嗎?」祂並沒有這樣做。耶穌說:「彼得,你終於明白自己實際上並不愛我嗎?」親愛的聽眾朋友,請聽,如果你曾撒謊,舉例說,假如你沒有誠實申報你的所得稅,你撒謊,現在當局要把你關進監獄。你會怎麼辦呢?你會這麼說嗎?「哦,多麼可怕的事呀,我是基督徒,我絕對不應該這麼做。我為什麼竟然這麼做呢?我為什麼竟然這麼做呢?」你這算是悔改嗎?你大概不是在悔改,你只是為了自己而感到難受。自憐並不是悔改。你只是因那後果而感到難受。後果令你很難受並不是悔改。耶穌會對你說什麼呢?祂會說:「你為什麼撒謊呢?你為什麼欺騙呢?你為什麼否認呢?你為什麼做這些事呢?讓我告訴你為什麼,因為你心裡有另一個耶穌,那耶穌不是我。金錢就是你的基督,或者關係就是你的基督。」你看,彼得還沒有成為基督徒。

彼得一直利用基督信仰來使自己感覺良好。他說:「我可以升上高位。」彼得很狂妄自大,他說:「我絕對不會離棄袮,我絕對不會離棄袮。」他愛的是道德,他愛的是宗教,他不愛耶穌。耶穌回來,並且說:「你感到害怕,你感到膽怯,你充滿怨恨,無論你的問題是什麼,你要知道問題的唯一原因,就要看看最深層的罪。最深層的罪就是:你在跟隨另一個耶穌,這個耶穌不會寬恕你。你心裡有另一個基督。換句話說,你並不愛我。我並不是居首位。你知道我愛你嗎?你愛我嗎?這就是你所有問題的根源。」當彼得不再說「我當然更愛你」,而只是說「我愛你」,就意味著他第一次倚靠神的恩典。

4.福音所帶來的親密關係

你想與耶穌一起吃飯嗎?你想與耶穌一起吃早餐嗎?你想與耶穌有親密的關係嗎?我曾告訴你,最後一點只有一句話。你必須在群體中與人相交,你必須擁有福音所帶來的進取態度,你必須真誠悔改。如果你願意立刻悔改,當你看到自己的過犯,你不會說:「離開我吧!」或叫別人遠離你;反之,你會奔向耶穌的懷裡。你必須為自己最深層的罪悔改,你必須願意在群體中生活,與人聚在一起;耶穌說:「你不可只是跟隨我,還要與我建立親密關係。」神揀選摩西,摩西拙口笨舌,神卻使他成為偉大的先知;耶穌揀選多馬,多馬滿心懷疑,耶穌卻使他成為偉大的認信者;耶穌揀選彼得,彼得行事衝動,耶穌卻使他成為盤石。誰知道耶穌會如何在你身上動工呢?誰知道祂會如何改變你呢?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袮讓我們透過福音得著這一切美事。求袮將我們今天所需要的賜給我們。我們有些人需要知道,雖然他們令耶穌失望,令自己和其他人失望,但他們可以重新被接納,重新受任命。袮不只是出於寬容而重新接納他們,袮也使他們有良善的心,成為偉大的領袖,成為偉大的人。我們有些人需要明白,我們不太認識耶穌,因為我們不太認識其他基督徒。我們不認識其他人,我們沒有委身於主的肢體,我們沒有委身於家庭,我們沒有委身於其他弟兄姊妹。我們只想與神有一對一的關係,但實際上我們不能這麼做。主啊,禰教導我們禱告說「我們在天上的父」,而不是「我在天上的父」。親愛的天父,我們確實需要瞭解耶穌基督給我們留下的真理和信息。求袮借著聖靈將這些真理和信息放進我們的心。

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