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的第四部分──「主」這個主題。我們一起來思想「多馬遇見耶穌」這個題目。
請翻到約翰福音20章,我們來讀24至31節經文。請聽神的話語。
約翰福音20章24至31節這樣記載:
[24]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
[25]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26]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27] 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28]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
[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30]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
[31]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這是神的話語。
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經文。我發現有兩個詮釋性的問題對我明白這段經文有很大幫助。我曾讀過一些研究這段經文的文章,注意到有兩個對這段經文的提問,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思考這兩個問題給我很大幫助。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約翰所記載的事跡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你注意到在第30節約翰說:「你知道嗎?對於耶穌所行過的神跡,我還有更多的數據和記憶,只是沒有記在這書上。」一些研究約翰福音的人指出,如果你想知道約翰的記載是何等精心細選,你去讀一遍約翰福音,細心留意當中的時間,你會發現約翰只記載了耶穌一生中的二十一天。二十一天而已。也許是二十二天,因為有幾處很難確定,但僅此而已。我的意思是,約翰福音並不是耶穌的傳記,真的不是。約翰的記載是精心挑選的。但更重要的是,約翰不僅選擇記載寥寥可數的事件和耶穌與人們相遇的情況,他還選擇了多馬的事跡作為整卷約翰福音的高潮。
我們在下個節目會看約翰福音第21章,有關彼得、約翰、耶穌和門徒相遇的事,那有點像故事的結束,有點像一個未交代清楚的情節。在故事的末尾、電影結局,總是有一個未交代清楚的情節。你還記得彼得曾三次不認耶穌,他們需要修復彼此之間的嫌隙,那是故事的結束。
幾乎所有解經家都認為,多馬的事跡就是整卷約翰福音的高潮。意思是,使徒約翰坐下來,思想他所聽過耶穌的每一個教訓、耶穌與各人的每一次相遇、在生活中他所知道的每一個事件、每個朋友和同伴,然後他選擇了這件事作為整卷福音書的高潮。就是這樣。為甚麼?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為甚麼?這件事有甚麼特別呢?為甚麼選擇多馬的事跡作為整卷書的高潮呢?
第二個我從沒有想過的問題是這樣的。有些人注意到一點並提出這個問題:「耶穌為甚麼要使多馬處於左右兩難的困境呢?」你知道甚麼是口是心非?如果你讀過有關溝通的書籍,你就會知道那是甚麼意思。口是心非是指你的話雖這麼說,行動卻另有含義。你千萬不可在婚姻中這樣做。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情況就好像你對配偶說:「你知道我今晚想要外出,如果我外出把你留在家裡,可以嗎?抑或你寧願我留在家裡呢?」如果你的配偶說:「行,行,沒關係,你外出吧。」「你真的要我留在家裡嗎?」「不,不,你想怎樣都好。如果你想要出去,那就出去吧,沒關係。我不會要求你留在家裡的。」這就是所謂的「口是心非」,這使你左右兩難,因為如果你留在家裡,你的配偶會說:「我可沒有叫你留在家裡。你想要受罪,隨便你。」如果你出去,你的配偶會說:「你可以看得出我是多麼不悅。」不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很差勁的溝通,不公平也不對,這就是所謂的「口是心非」。然而,耶穌使多馬處於左右兩難的困境。我從沒有看出這一點。在這裡耶穌說一套做一套,自相矛盾,言行不符。
首先,耶穌在這裡以幾個很清晰的方式說:「你不必看見我的肉身才相信。」首先耶穌明明的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耶穌的意思是:「不必真的看見基督復活的身體才能相信。」你並不需要這樣。不僅如此,當耶穌第一次顯現的時候,請注意,祂責備多馬。耶穌說:「不要疑惑」。祂沒有說多馬處於疑惑狀態並不要緊。耶穌沒有說:「嗯,多馬,我知道你在疑惑,但是這沒有關係,因為我還未顯現,但我就在這裡了。」耶穌說:「不要疑惑」。這是指多馬所處的狀況,多馬不聽其他門徒所說的話。在第25節,門徒告訴多馬:「耶穌活了」。多馬不相信。多馬說:「我非親眼看見他,我總不信。」後來耶穌顯現,並為此斥責多馬。耶穌說:「你不應當這樣,你不應當處於疑惑中,這並不對。你不需要看見證據,你不應該要求看見證據;人們都不需要這樣。」然後耶穌讓多馬看並摸祂的釘痕。
一方面,耶穌堅持多馬不需要任何證據,甚至斥責多馬要求看到證據;另一方面,耶穌卻滿足多馬一切要求,而耶穌剛剛才斥責多馬不應該這樣。這就是口是心非。你會問:「如果耶穌是完美的,祂大概不會評論了多馬的不信態度,卻又叫他不按信心行。」事實上,如果你想更進一步,說:「如果這卷福音書的作者約翰不是個傻瓜,大概不會給我們看到耶穌評論了多馬的不信態度,卻又叫他不按信心行。」換句話說,一旦你假設這是不可能的,並且說:「那為甚麼耶穌似乎言行相悖、自相矛盾呢?」你已經得著幾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了。以下就是我們所得著的概念。
多馬的事跡能成為整卷福音書的高潮,不是因為多馬是一位人所共知的的疑惑者,而是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使徒和一位偉大的信徒。我的意思是,每當你讀到有關多馬的教導,標題總是「疑惑者多馬」或「疑惑的多馬」。那並不是他成為高潮的原因,而是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使徒,他是一位偉大的信徒。讓我給你解釋。
一、多馬需要看見基督復活的身體,才能夠成為使徒。
首先,多馬需要看見基督復活的身體,不是因為他需要這樣才能夠成為信徒。作為信徒,多馬不需要親眼看到基督復活的身體;但是作為使徒,他就需要了。即使沒有看見耶穌從死裡復活,多馬仍然可以成為信徒,但卻不能成為使徒。多馬錯過了一個星期前的一次會面,就是門徒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的那一次。經文說:「耶穌來的時候,多馬沒有和門徒同在。」你回去看看那件事,就會明白那次會面是何等重要。當時發生了甚麼事呢?門徒被任命為使徒。這次耶穌復活後的顯現不是一次普通的顯現,這並不是說耶穌顯現是很平常的事,但這次顯現是要任命門徒為使徒。耶穌賜聖靈給門徒,囑咐他們,賜他們權柄去向人宣講如何罪得赦免。
耶穌差遣他們作使徒,多馬卻錯過了。耶穌來,對身為信徒的多馬說:作為信徒,他不應該提出那個要求;但是要成為使徒,他就必須有那個經歷。為甚麼呢?因為使徒是耶穌復活的見證人。你去讀使徒行傳1章22節,那裡記載因為猶大死了,眾使徒要選出一位使徒代替猶大。他們說:「所選出的人必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保羅為了確定人們認識他是使徒,他在哥林多前書15章首先提到眾使徒一一見證了復活的事,之後,在第8節,他說:「末了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保羅指出了這一點:「除非我看見復活主的身體,否則我並不是使徒。」這到底有甚麼重要呢?
為甚麼多馬的事跡會安排在高潮呢?為甚麼約翰要強調這一點呢?為甚麼約翰告訴我們這事呢?約翰不只是稱多馬為多馬,他稱多馬為十二個門徒之一。原因很明顯!除非這就是重點。
首先,約翰要我們明白,使徒受到尊貴的待遇,是沒有其他人得到的。耶穌在復活後向他們顯現四十天之久。當我說使徒受到尊貴的待遇,表示他們得到所有的證據。他們得到所有理性的證據以及親身經歷,無論你如何界定,他們得到了一切證據。他們激動不已。為甚麼呢?因為在那一個星期,多馬與其他使徒的關係,就像我們與使徒的關係一樣。你看,在以弗所書2章20節,經文告訴我們,使徒是教會的根基,是我們信仰的根基。看見耶穌的是使徒,與耶穌相交的是使徒,聽到耶穌說話的也是使徒。他們受到這種待遇,然後他們便出去傳福音。他們去宣講福音,當他們所有人都相繼去世,使徒以及其同伴的教導、第一代基督徒所傳講的教義,都記載在這卷書里。
這就是約翰要讀者明白的真理。事實上,約翰也在約翰一書開篇之處說到這一點。他自稱使徒,並且說:「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你明白嗎?「我們手摸過的。這是生命之道,也就是我們所傳揚的那一位,祂顯現了,而我們見證所看見和所聽見的。」
在這裡,約翰說:「看看發生在多馬身上的事,看看我們這些使徒所得到的待遇。」你怎能確定在一百年之後、五百年之後、二千年之後、甚至三千年之後,你在這裡所讀到的內容不會被扭曲了呢?你怎能確定它是真實的呢?你怎能確定它是有根據的呢?你怎能確定呢?約翰的意思是:看看我們所得到的待遇。
多馬因為不相信使徒的見證而遭到斥責。我們又如何呢?你又如何呢?我又如何呢?我們相信嗎?想一想,耶穌顯現,祂斥責多馬甚麼呢?耶穌說:「不要疑惑。」不要疑惑甚麼呢?不要疑惑使徒告訴你的事。
約翰說:「多馬是使徒。看看我們所受到的待遇,信任我們吧,相信我們吧。不要害怕。我們就是根基。」這就是約翰在這裡首先要讀者瞭解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除非你是見證復活的人,否則你並不是使徒。為甚麼呢?這就是聖經向我們表明福音的本質的方式,這就是約翰所採用的方法。
關於耶穌的教導,多馬已經知道很多了。如果多馬的工作是要去告訴人耶穌的教訓,那麼他並不需要這次相遇。耶穌給門徒傳講了登山寶訓;耶穌教訓門徒若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耶穌也囑咐門徒要在世上過著愛、和平和公義的生活。如果福音書和使徒要傳講的主要信息,就是耶穌的教訓;如果這就是重點,多馬並不需要這次相遇,使徒也不需要這次相遇。但關鍵是,使徒必須是耶穌復活這個歷史事實的見證人。這表示約翰彷彿在預期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約翰要表明的是:「真正重要的並不是耶穌所說的話,而是祂所做的事;不是祂的教訓和哲理,而是在歷史上確實發生的事。」
我說約翰彷彿在預期現代人的思維模式,我並不認為他真的能預期到,但藉著神的幫助,他確實辦到了。看看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現代人極度渴望反其道而行,他們說:「我對於耶穌受死復活、神跡奇事、基督寶血、我們必須敬拜基督的概念,感到很不安。我認為這會把人們分化。我也認為很多現代人都不會相信這些事情,這些都只是堆砌出來神跡和傳說故事中的情節。」幾乎每個人都認為,重要的是耶穌的教訓,有關愛、平安、公義的教訓,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彼此對待。這就是重要的事,這就是信仰的核心。約翰在這裡的答案是:「絕對不是。」
教訓和福音有所區別。教訓是關於你應該如何生活,但福音是關於耶穌所成就的事。哲理的教訓是關於你,但福音是關於耶穌。教訓說:「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如果我們順服神並且服侍祂,如果我們效法耶穌,我們便能認識神。」但福音說:「在世界的牆上打開了一道裂縫,神已經進來了。」這使一切都改變。
福音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我幾乎可以證明給你看。約翰試圖向現代人說:「如果你排除復活的事,你不僅將基督信仰現代化,也將它的本質全然掏空。」因為基督信仰的核心被掏了出來。如果你把耶穌死而復活的概念掏空,如果你說教訓才是最重要,因為教訓是關於你,教訓便完全改變了福音。教訓說:「基本上這個信息就是,竭盡所能效法耶穌。福音說:「耶穌代替你死並復活了。」福音說:「不要竭盡所能,你根本無法竭盡所能,你要信靠耶穌。」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
我剛才說過,我幾乎可以證明一件事。今天你走進書局,會看到很多關於耶穌的書籍。作者最迫切想要做的,就是避談約翰在這裡告訴我們的真理。今天,人們極力想要相信一件事,尤其是教育水平較高的人,他們相信:起初耶穌只是個教師,但後來傳說紛至沓來,教會將耶穌說成是復活的神。起初耶穌僅僅教導我們行事公義,彼此相愛,那就是起初的教導,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幾乎所有那些書籍都這樣說。那些書又大又厚,書中有各式各樣的腳注、深入的學術研究。每個作者都批評其他作者,說:「耶穌並不是個憤世嫉俗的聖人,他不是......,他是一位革命者。」他們似乎意見不一,但尋根究底,他們基本上都想指出:「耶穌早期的信息是一種道德教誨、一種生活模式,並不是甚麼神跡、受死、復活、贖罪、道成肉身、童女懷孕生子。那些事只是後期加上的。」約翰說:「不,使徒的職責就是見證那些事。」
你知道我如何證明嗎?我會這樣證明。當一些中產階層人士聽到一篇講道說道:「只要我們彼此相愛,彼此伸出援手,世界將會更美好。」這些生活安穩的中產人士聽完這篇講道之後會說:「那是一場很精彩的講道。」但你可以想象使徒所做的事嗎?我們知道,早期的福音傳給心靈破碎的人、受壓迫的人、窮人和奴隸;福音在他們中間遍傳。你可以想象這情況嗎?使徒坐下來,說:「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們。你們要彼此相愛;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如果我們彼此伸出援手,擺脫偏見,我們可以使世界更美好。」你可以想象嗎?這樣的信息傳給心靈破碎的人、受壓迫的人。你看,對那些大城市中的精英份子而言,對那些喜歡品嘗美食、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去教會聚會、去聽演講的人而言,這樣的信息真的很有意義,這的確是真實的。
這些並不是原本接受福音的人。如果那些接受福音的人聽到這樣的信息,這正是那些書籍中所謂基督信仰的原本信息,你知道他們會做甚麼嗎?我會告訴你他們不會做甚麼。他們不會說:「彼此相愛吧、把另一邊臉給人打吧。是的,福音改變了我的生命。我終於得到一些幫助來面對我痛苦絕望的生命。我終於對未來有盼望。我終於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身份。我終於得到釋放。」不,他們不會這樣說。但如果那些人宣告耶穌已經復活了,如果從一開始就傳揚復活的信息,那麼,復活會改變一切。哲理的教訓並不會改變任何事。
復活說:「這意味著你的過去已經改變,因為耶穌已經復活,顯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罪犧牲已蒙接納。既然耶穌已經復活,不僅你的過去改變了,你的現在也改變了,因為你不僅有一個榜樣,一個你嘗試機械性地去仿效的教師,而且你還有復活主與你同在。你已找到那一位,你可以跟祂傾談,你可以與祂相處,祂可以進到你的生命中改變你。不僅如此,既然祂已經復活,不單單你的過去改變了,你的現在改變了,而且你的未來也改變了。因為這就是你的未來。
你將要永遠活在一個更新的身體中,活在一個更新的地上,有一個更新的新天新地。這就是為甚麼窮人能掌握復活的真理。這就是為甚麼窮人說:「如果那是真實的,我就擁有新的身份、新的尊嚴、新的盼望、新的未來。我得到釋放,我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你明白嗎?我幾乎可以證明,撰寫那些書的人都是中上階層人士。他們說:「聽到這樣的信息,難道不會令人感動嗎?」不,對於最初聽到福音的人,他們一點都沒有被感動。
現今的一個極大諷刺就是,我們常常看到很多社會上最優秀、最時尚、最開明的精英份子,都十分關心窮人,然而他們總是說:「我們真正需要的宗教,是一個不會造成分化和沒有神跡元素的宗教,是一個只鼓吹人與人之間愛與和平的宗教。」有趣的是,窮人一直反對那種宗教。那種宗教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對他們絲毫沒有幫助。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份子看著窮人,看到他們唯一接受的宗教就是這樣的宗教。你看看自己擁有的是何等表面的宗教。他們並不是說:「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世界將會更美好。」他們不是那麼說,他們說:「耶穌復活了」。那意味著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全都改變了。這完全是一個超自然的宗教。
可惜,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說:「是的,我知道他們相信那個古老的超自然宗教,相信耶穌死了,復活升天,然後會再來。這些可憐的人啊,他們不懂事,他們沒有受過教育。」其實他們更明白事理。是的,他們更明白事理。
使徒是見證復活的人,不是傳講教訓的人。他們並不是傳講耶穌的教訓,而是傳揚耶穌所成就的事。教訓是關於你,耶穌所成就的事是關於耶穌;而這就是為甚麼它能改變世界。多馬並不需要那次相遇,除非他要見證耶穌所作的事。
我們從這段經文學到的第二件事就是,多馬不僅被揀選為使徒,我們提到約翰以此為高潮的原因,就是表明你可以信任這卷書中的見證人,並且向你表明福音的本質。福音是一種改變的大能,告訴你一件在歷史上已成就的事。你要相信這個信息,方能成為基督徒。如果你只是想要效法耶穌的道德典範,你就不是基督徒,因為那不是門徒要傳遞的信息,不是福音的本質。
二、多馬是偉大的信徒。
多馬是一位偉大的信徒。一方面,耶穌來找他,好讓他明白一切。耶穌把祂的手和肋旁給多馬看,好讓他成為使徒。另一方面,多馬受到斥責,他卻以最大的認信來回應。聖經中再找不到比這更大的認信。
有一點很不公平。當你想到多馬的時候,你馬上會想到甚麼呢?當你想到使徒多馬的時候,你馬上想到「疑惑的多馬」。這不是不公平嗎?聖經中再找不到任何人有更偉大的宣認,對耶穌基督的身分有更好的描述。事實上,你讀完整卷約翰福音便會明白這就是約翰一直要傳達的信息。
在整卷約翰福音中,耶穌一直極力告訴人們祂是誰。約翰福音8章45和46節說耶穌是沒有罪的。在約翰福音8章19節,耶穌說:「若是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在約翰福音第12章,祂說:「你若看見我,就是看見那差我來的父。」在約翰福音第8章,祂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耶穌並不是說:「我活在亞伯拉罕之前。」祂所用的是神的名。你知道,當神在燃燒的荊棘中向摩西說話,祂宣稱自己的名字是「耶威」,就是「自有永有」。「自有永有」的意思是:非受造的、無前因的、自我存在的、無始無終的,是萬物的根源。耶穌所用的就是神的名。
耶穌一直都在人們之間挑起爭端。祂說出不可思議的話。人們想要用石頭打祂,想要把祂扔出去。在約翰福音第6章,耶穌說:「你必須吃我的肉,喝我的血。」然後經文說甚麼呢?經文說,大多數的門徒都說:「算了吧」,然後就退去了。門徒一直都在角力、掙扎。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因為這就是福音書的主題。
你還記得嗎?耶穌基督騎驢進耶路撒冷城,被擁戴為王。耶穌精心安排這件事。耶穌催逼祂的仇敵下決定。仇敵要麼就殺掉祂,要麼就接受祂為彌賽亞。我們說這就是福音書的主題。這就是在福音書中耶穌一直想要做的事情。耶穌說:「承認我是你的王,不然就殺死我,但並沒有中間立場。視我為全能的造物主,不然就把我當作一個顛倒是非的惡人般扔出去,但沒有中間立場。看看我的宣稱,我不是一個好人,不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也不是一個好榜樣。我說我是神。因此,你要麼就接受我成為你生命中的最終權力、你生命中的最高權威,不然就把我扔到外面。」
在整卷福音書中,耶穌不斷催逼,祂不斷催逼,多馬終於站出來宣告。多馬說了甚麼呢?他說:「我的主,我的神」。那正是成為基督徒的意思。直到你宣告耶穌是主、耶穌是神,你才是基督徒。
一方面,這是一個命題的陳述。耶穌是宇宙的主,祂就是神。換句話說,信仰是有內涵的。多馬看見一個教義,並相信了。信仰不是含糊不清的,不只是一種感覺。它是一個命題,多馬相信了。另一方面,信仰是個人的。多馬不只說:「主呀,神呀」,他說:「我的主,我的神」,他將自己的生命交托。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完美的榜樣。沒有比這更偉大的認信,沒有比這更強烈的信仰表達。這就是約翰一直要讓我們瞭解的。事實上,這就是所有四卷福音書的高潮。
你要視耶穌為主、為神。耶穌不只是一個好人而已,甚至不只是一位幫助你度過生命中艱難時刻的救主。你不可只是在宗教節日才去敬拜祂,也不可只是遭遇困難時才向祂禱告。祂必須是主宰你生命的主,你要向祂俯伏下拜。多馬代表我們所有人說出來了。
好了,問題就在這裡。你如何達到那個地步呢?你如何到達那裡呢?你去仔細看看,會發現多馬的事跡給我們非常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可以成為像多馬一樣偉大的信徒。
我肯定你們有些人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基督徒。也許有些人知道自己不是基督徒,或者有些人不確定自己是否基督徒,是否已經相信。這段經文給我們很多教導。但對於其他人而言,你們知道為甚麼有些人會為金錢憂慮呢?雖然你是基督徒,但此刻你為金錢而擔心得要命,或此刻你正在對某人懷恨在心,你真的很氣憤。又或者,你們有些人整個星期每晚都輾轉反側,因為你感到自己被人忽略、冷落、排擠、忽視。你知道為甚麼嗎?你們之所以擔心、感到沮喪、感到氣憤,是因為你們並不是真的相信耶穌,你們並不相信耶穌就是祂所宣稱的那一位。
我們要如何相信基督呢?我們要如何堅固在基督里的信心?像多馬一樣呢?看看幾個簡單的秘訣。我來給你們五個方法。我會簡略地介紹五個得著信心和堅固信心的實際方法。
三、使信心堅固的方法
1.聽使徒所說的話。
首先,要聽使徒所說的話。在第25節,門徒告訴多馬。第25節說:「那些門徒就對他說」。這句話用的是現在進行式。經文說:他們是不斷的告訴他。後來耶穌顯現,斥責多馬不聽門徒的話。
無論你是否基督徒,或者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基督徒,如果你渴望找到耶穌,如果你渴望耶穌在你生命中變得真實,常常聽道是很有益處的。我很高興你收聽這個節目,希望你會繼續收聽。此外,與其他基督徒分享經歷是很好的,能幫助你建立信心。閱讀基督信仰的書籍、聽聽討論、參加查經班也是很好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去認真閱讀使徒的記敘,在福音書中查看耶穌如何與人交談、與人觸摸、與人聯繫、幫助人。你必須這樣看耶穌。如果你最近沒有這麼做,難怪耶穌只變成一個人物、一件抽象的東西。你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聽使徒的話。這當然就是約翰將這些事記載在福音書上的原因。請聽,你去閱讀使徒的話,這些話永遠立定。不管你在理智上對基督信仰有甚麼疑惑,你去閱讀這些記載,耶穌將會在你生命中變得真實。
2.明白耶穌一直寬容待你。
你看看耶穌如何一直寬容待你。第27節似乎把一切疑慮都除去了。在第27節,耶穌來到那裡,之後我們看到多馬所有的恐懼都消散了。耶穌說了甚麼呢?耶穌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我認為多馬感到非常驚訝是有原因的。耶穌如何知道多馬對門徒所說的話呢?莫非耶穌在那天曾多次顯現,然後門徒告訴耶穌:「你知道多馬說了你甚麼話嗎?」「哦,真的!」不是這樣。多馬瞭解到耶穌一直在聆聽。多馬瞭解到耶穌一直在那裡。耶穌看到多馬的所有疑惑,看到他所有愚蠢的疑慮,看到他所有恐懼。耶穌一直都在那裡,然而祂此刻在那裡顯現。
多馬瞭解到耶穌自始至終一直都在聽他說話,看到這個情況,讓我不禁想起美國電影《奇幻城市》(Fisher King)中的一段情節。在電影中,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飾演一名流浪漢,他有好幾個星期一直注意一個很笨拙的少女,他有一點愛上她。他看著那個少女,知道她總是被人忽略,知道她很笨拙的,連一個朋友都沒有。羅賓‧威廉斯的朋友幫助他梳洗得乾乾淨淨,因為他是個流浪漢。他的朋友幫他盛裝打扮,這樣他就可以與那個少女約會。他們外出約會,情節相當詼諧有趣。當羅賓‧威廉斯送那個少女回家時,那個少女說:「嗯,我玩得很開心,但是我肯定你不會想再次跟我約會。即使你想再次跟我約會,我也不想再跟你約會,因為如果你瞭解我,你就不會喜歡我。」
羅賓‧威廉斯說:「你不瞭解,我一直都在注意你,一直都在聆聽你,我知道你沒有朋友,我知道你笨手笨腳,我知道你很古怪,我知道這一切。但你知道嗎?我真的很愛你,我真的很需要你。我絕對不會離開你。」這少女看著他,說:「這是真的嗎?」於是這少女改變了。你知道嗎?如果羅賓‧威廉斯也能這樣做,耶穌會做甚麼呢?
一個人不可能知道你的一切,他這麼說,意思只是:「我真的一直在那裡,看到你的缺點,而我仍然愛你。」他並不知道你所有的缺點。除此之外,一個人說:「我絕對不會離開你。」對於這一點,我們實在無法確定。可是,耶穌在這裡顯現。你知道嗎?耶穌知道你所說過一切愚蠢的話,祂都聽到了。祂知道你所做過一切愚蠢的事。祂知道你對自己和對神所有無法兌現的承諾,也知道你所有違背的承諾。祂知道你所有的缺點,祂顯現並說:「我在你心底里一直看著你,我愛你,我絕對不會離開你。」
你必須明白,儘管耶穌知道你所有的缺點,祂自始至終都一直與你同在,一直以寬容和滿有智慧的心去愛你。這就是第二件事情,這一點融化了多馬的心。首先,你要讀使徒的話,其次,你要看到耶穌對你的寬容。
3.看看耶穌的傷痕。
第三,你要看看耶穌的傷痕。耶穌的傷痕真正改變了多馬。耶穌說:「看看我的傷痕。」我來告訴你為甚麼這是你生命得改變的唯一方法。如果耶穌只是以神的身分顯現,說:「相信我,服從吧。」我告訴你將會發生甚麼事。在小時候,有時我見到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我終於會說:「我受不了,我要去把房間清理乾淨。」當我正要去清理房間的時候,我媽媽說:「你看過自己的房間嗎?你到底甚麼時候才會清理房間呢?你現在就給我進去,把房間清理乾淨。」我會轉頭就走開,對她說:「當我準備好的時候。」你知道的,我會走開,然後說:「我要為我自己清理房間。如果我不是為我自己清理房間,我才不要為媽媽清理房間。」換句話說,當然這房間一片混亂,你正要去的時候,你媽媽出現,並且說:「去清理你的房間」,於是你扭頭就走,因為人的心就是這樣。
當你媽媽出現,並且說:「去清理你的房間」,如果你不會照樣做,那麼,如果神出現,並且說:「去整理你的生命」,那就更不用說了。一般常識告訴我們,神不會笨到只給我們一位好老師。我們從不聽老師的話。有人說:「但是耶穌是最好的老師。」你要告訴我,如果小孩子沒有能力做小學的基礎課程作業,他們可以做高階的課程作業嗎?
你認為神這麼笨,不是給你另一位偉大的道德老師,而是給你一位更好的老師,就是神自己,祂親自來了。祂顯現,行了很多神跡,做了很多善事,祂說:「我就在這裡,現在服從我吧。」這也不足夠,我知道這也不足夠。你知道自己的心嗎?你會立刻轉頭走開。
實際上,只有一個景象能突破這個深層的矛盾,這是我們面對神的矛盾情緒。我們渴望神,卻又痛恨祂。這是聖經所說的。聖經說,一方面我們渴望神同在。在我們的戀愛關係中,我們尋求耶穌。我們真的尋求祂。在我們的事業中,我們真的尋求祂。當聆聽音樂的時候,我覺得我們真的正在尋求祂。我們真的在尋求神。我們真的渴望祂,但是我們的心卻說:「我不會放棄我的獨立自主。這樣會扼殺我,會毀掉我。」
這種深層的矛盾存在著,因此,如果神只差派一個人來,這樣是沒有用的。如果神只是以神的身分,從天降下來,並且說:「我就在這裡。」這樣也是沒有用的。祂是一位受傷的神,唯有是一位受傷的神。這個景象就是,神成為僕人,聽候你的吩咐。祂是一位被刺傷的神,一位身體被刺穿的神。唯有這樣的神能除去多馬所有的恐懼,除去你所有的恐懼。
不管你是否基督徒,今天你擔憂或感到氣憤,是因為你沒有看到那些傷痕。你不是真的相信耶穌就是為你成就一切的神。你需要靠著聖靈,使這一切在你生命中變得真實,使你棄絕恐懼。你說:「我願意降服。」
擁戴我主為王的歌詞寫道:「看祂雙手肋旁,渾身創痕仍然明見,卻是無比榮光。」你看,那就是多馬做的事情。「救主無比尊榮,為我竟捨己命。」你看,「贊祂是你無比君王,千秋萬世。」
你得明白這一點。無怪乎有一位詩人說:「其他的神是策騎上到王座前,我們的主卻在受傷後登上寶座。我們的傷痕,只有你的傷痕可以述說,除了你,沒有一位神有傷痕。」
沒有一位神,也沒有其他宗教,敢說有一位有傷痕的神。除非你有一位渾身傷痕的神,不只是一位有傷痕的老師,不只是一位沒有傷痕的神,不只是一位神,也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擁有神人二性的基督。除非你明白這個教義,否認這永不會徹底改變一切。我不只是在談論教義,而是個人身心靈去降服。這徹底改變一切。你明白了嗎?
4.捨棄一切條件。
最後。捨棄你一切的條件。你注意到嗎?多馬並沒有摸耶穌。幾乎所有解經家都認為,我們要這樣讀這個記敘,就是耶穌顯現並且說:「看看我的手和肋旁,感覺我,觸摸我。」多馬並沒有照著耶穌的話去做。多馬只是說:「我的主,我的神。」他並沒有一邊摸一邊說:「好吧,我的主,我的神。」他只是說:「我的主,我的神。」你知道為甚麼嗎?因為多馬瞭解到,作為信徒,他曾經要求一些條件。
幾乎每一個人最初都是這樣來到基督面前。人們說:「主啊,如果你幫我順利從研究院畢業,我就相信禰。」「主啊,如果我可以嫁給他,我就相信禰。」「如果我的生活順遂,如果我的事業順利,我就相信禰。」如果我怎樣怎樣的話….,我就相信禰。」
請聽!如果你曾列出條件,你瞭解你做了甚麼嗎?如果你曾說:「如果怎樣怎樣的話,我就會順服禰。這些條件就是你真正的救主。這些條件就是你真正的主、真正的神。這些條件就是你真正追求的東西。我可以告訴你,這些東西永不會為你而死;事實上,它會要求你為它而死。你可能坐在教會里,但你並不是基督徒。你要捨棄你的條件,你要無條件地說:「主啊,禰是我的主,我的神,你居首位。我無條件的順服禰;因為禰為我所成就的救恩,我順服禰。」這樣,你就是基督徒了,你準備好了嗎?
讓我們到主面前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禰幫助我們擁戴耶穌為王,正如多馬看見耶穌的手和肋旁時所作的一樣。求禰幫助我們作同樣的事,藉著聖靈看見耶穌的手和肋旁。我們需要看到一位受傷的神,我們需要一位受傷的神。感謝天父,禰不只是給我們一位老師而已。感謝禰,禰並不只是給我們一位神。禰不是以禰原本的身分來到世上彰顯禰無限的榮美,而是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世上,成為一位受傷的神。我們今天瞭解到,我們當中有些人從未見過這位受傷的神,只要我們相信禰,就可以得著新生命;只要我們相信禰,就可以面對現在所面臨的任何挑戰。天父,求禰幫助我們藉著聖靈作這一切。
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