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回應禱告嗎?
我喜歡板球。至少,我喜歡觀看板球比賽;因爲我打得實在太爛。但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喜歡板球,或者根本不懂它的規則(尤其是,若你來自那些不流行打板球的國家)。所以我希望你原諒我用板球來打比方。
當兩位擊球手在邊門之間奔跑時,他們需要協商決定是否要跑。一人向另一個人喊“好”(意思是“跑吧!”),或者喊“不行”(意思是“呆在原地!”),或者喊“等等”(意思是“讓我們先看看將要發生什麼,然後再決定。”)。
神傾聽我們所有的禱告,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講,他回應了我們所有的禱告。但我們並不總能得到我們所祈求的一切。當我們向神祈求某樣東西時,他的回應分爲三種:“好”, “不行”,或“等等”。
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寫道,對於我們祈求的事物,神如果回答“不行”,那“要麼是因爲它們本身不好,要麼從直接或間接,現在或永恆來看,它對我們本人或他人不好。”
在今天的經文中,我們將看到神對禱告的三種回應。
神回答“好”
詩篇 17:13-15
你醒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大衛爲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至於我,當我醒來時,能得見你的形象,並與你甜蜜地交通時,我就心滿意足了。”(15節 – 拓展版聖經)大衛在每天起始時就尋求神的同在,並從他那裏找到滿足。
這是禱告的核心意義。它不只是向神要東西,而是尋求神的面,享受“與他甜蜜的交通”。
這也是大衛發出請求的語境。在面對仇敵時,大衛大聲呼求神的幫助(13-14節)。神聽見了他的呼求,並給大衛一個正面的回應:“好”。
主啊,願我每天醒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像大衛一樣禱告,“只要得見你的面,我就心滿意足了”(15節第二段)。
神對一個禱告說“不”,對另一個說“好”
馬太福音 20:20-34
神對一個禱告說“不”,對另一個說“好” 如果我們的要求是錯的,那麼神就會說‘不’。如果我們所要求的時間是錯的,那麼神就會說‘慢着’。如果你本身錯了,那麼神就會說‘成長吧’。但如果請求是對的,時間是對的,而且你本身也是對的,那麼神就會說‘好’。”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兩個請求。神對第一個的回應是“不”(20-28節),而對第二個的回應是“好”(29-34節)。
1.兩個請求
在這兩個例子中,耶穌都問當事人:“你想要什麼?”他對西庇太兒子們的母親說:“你要什麼呢?”(21節)他對那兩個盲人說:“你要我爲你們做什麼?”(32節)
他們的需求多麼明顯(第二個例子中的兩個人都是盲人,他們肯定想要看見),但神希望我們通過禱告與他進行積極互動。使徒雅各說:“你們得不着,是因爲你們不求。”(雅各書4:2)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地,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7-8)我們的需要可能一目瞭然,但“賜給”的起點是我們要先“祈求”。
2.兩個回答
對於兩個盲人的請求,耶穌的回答是“好”。“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就立刻看見了,就跟從了耶穌。”(34節)
而對於西庇太兒子們的母親的請求,耶穌的回答卻是“不”。但耶穌的拒絕同樣出於愛。這位母親爲兒子們求榮耀、權力和地位。耶穌指出,她其實並不知道她所請求之事到底意味着什麼。
耶穌說:“我將要喝的杯,你們能喝嗎?”(22節)舊約先知在幾處經文中都談到“神的忿怒之杯”(比如以賽亞書51:17-22;耶利米書25:15-29)。
令人震驚的是,耶穌說他自己將喝這杯。他將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作”這個詞的希臘文是“anti”,意思是“替代”。在所有耶穌提及自己將“代替”罪人而死的經文中,這是耶穌說得最直接的一次。
3.兩個理由
使徒雅各寫道:“你們求也得不着,是因爲你們妄求,”(雅各書4:3)。儘管這兩個請求的動機不同,但它們都和生命由誰作主這個命題有關。兩個盲人的請求是因爲他們認識到“耶穌是他們的主”,他們祈求一件美好的事(馬太福音20:30-33)。而母親的請求出於私慾,她想希望兒子們可以凌駕於他人之上(25節)。
真正的偉大既不是“凌駕於他人之上”,也不是這世界所謂的成功(如財富、地位、名望甚至所謂“成功的”事工)。真正的偉大來自成爲“一個僕人”,即以耶穌爲榜樣,“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26-28節)。這就是神回應禱告的另一種方式:門徒本人有待提高,而神說“成長吧”。
從我個人的經歷看來,人從禱告未蒙應允中所學到的功課要比禱告蒙應允中更多。毫無疑問,門徒們從這個“未蒙應允”的禱告中學到了很多。
主啊,感謝你讓我們從“未蒙應允”的禱告中學到了功課。感謝你向我們表明,什麼是真正的偉大。請幫助我們甘心奉獻自己,盡心盡力服侍你、服侍人。
神說“等等”
約伯記 15:1-18:21
你是否知道,無論你正面對什麼樣的困難,耶穌此刻正爲你禱告?
可憐的約伯不得不忍受朋友們越來越刻薄的言辭。他們無情地攻擊約伯,殘忍控訴他有各種各樣的過失,就好像約伯是個十惡不赦的罪犯。約伯將這幾個朋友描述爲“可悲的安慰者”(16:2),因爲他們發表的是 “(冗長)虛空的言語”(3節第一段)。他們的話對約伯一點幫助都沒有(4節)。
有些人認爲苦難一定是由自己的罪,甚至是前生的罪導致的。如果某人生來貧窮或有缺陷,他們就會說這是因爲他本人或父母的罪。對當事人來說,這如同雪上加霜,是一種額外的苦難(聖經根本不支持這種理論,參看希伯來書9:27)。這就是“朋友們”對待約伯的方式。
我們千萬不要成爲“可悲的安慰者”(2節)。就像約伯所說,我們應該“鼓勵”、“安慰”和“堅固”患難中的同伴,“消解他們的憂愁”(5節)。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總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爲朋友代禱(站在他們的立場爲他們禱告)。約伯說:
“爲我代禱的人是我的朋友,
我卻向神眼淚汪汪。
願人得與神辯白,
如同人與朋友辯白一樣。”(20-21節)
聖經並沒有告訴我們這位代禱者是誰,但無論他是誰,他都是約伯的真朋友,因爲他爲約伯向神辯白。
這位代禱者的禱告看似並未立即得到應允,但當神恢復了約伯的所有財產後,禱告顯然是被應允了。神對約伯的代禱者以及約伯本人的回應是“等等”。後來,約伯又爲朋友們代禱,這也是神使約伯復原的一個直接原因(42:8-10)。
約伯的代禱者是誰呢?約伯說:“現在,在天有我的見證,在上有我的中保。”(16:19)我們在新約中看到,這位“在神面前代表人的”就是耶穌(16:21)。他是我們“與天父間的中保”(約翰一書2:1)。耶穌正在爲我們代禱(希伯來書7:24-25)。
耶穌是約伯的中保。他爲約伯代禱,“如同人與朋友辯白一樣”(約伯記16:21)。約伯的經歷與彼得的經歷頗爲相似。耶穌對西門彼得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着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爲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路加福音22:31-32)。
正如約翰·韋伯John Wimber所說:“好消息是,耶穌正爲我們代禱;壞消息是,我們離不了它!”
主啊,我是如此感謝你,因爲你應許作我們的中保。感謝你,當我們承受如約伯或彼得的壓力時,撒但篩我們如同篩麥子一般,但你正在爲我們代禱。感謝神,即便我們還需等待,但你對‘我們中保’的回應永遠都是“好”。
佩泊的補充
西庇太兒子們的母親有點急功近利。父母對孩子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但這種心態也有對錯之分。耶穌說:“你不知道你所求的是什麼。”(馬太福音20:22)我們要禱告的是,孩子能始終按照神的旨意行,而不是按照我們的,這點很重要!
今日金句:
現今,在天有我的見證,在上有我的中保。“(約伯記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