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四部分──「主」這個主題,討論題目是「約翰遇見耶穌」。今天教導的經文記載於約翰福音20章,我們來讀約翰福音20章1至10節。
約翰福音20章1至10節
[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2] 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里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裡。
[3] 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裡去。
[4] 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墳墓,
[5] 低頭往里看,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只是沒有進去。
[6] 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里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
[7] 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卷著。
[8]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9] 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
[10] 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這是神的話語。
在最近幾個節目中,我們談到那些在耶穌復活後與祂相遇的人。我們一直在看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所記載有關「復活的敘述」的事跡。我們已經看過路加福音的記載,現在一起來看約翰福音的記載吧。在我們進一步探討之前,我想先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你為甚麼要相信這些記載,要相信他們告訴你所發生的事?
第二:你為甚麼要在乎他們所說的?
簡而言之,你為甚麼要相信他們呢?
有一點你要牢記在心。我曾讀過一位解經家的注釋,他說:「約翰福音所記載的事件,是由一位自稱身處現場的人所寫的。那些事件都是由一位不斷自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所寫的。」那人在這段經文中也如此自稱;在約翰福音末段,他說:「我——耶穌所愛的約翰,寫了這卷書。」有一位解經家說得對,他說:「有些學者確信那些事件只是傳說,他們的評論實在很可笑。」如果那些事件只是傳說、只是虛構故事,當中每個細節都一定有某個神學目的或敘事目的。除非那些細節可表達某些意思,否則你不會編造出來。有趣的是,在這段敘事中,有些活潑生動的細節完全沒有半點神學或敘事的意思。舉例說,彼得和約翰往墳墓那裡去,約翰跑得比彼得快,先到了墳墓;然後彼得來到,以飛快的速度超越約翰,先進去墳墓….。好了,那又怎樣呢?
或當你讀到第21章,你看到門徒去打魚,共捕獲153條魚;經文說共有153條魚。有些學者確信這些事都只是傳說而已。你讀他們的評論,會感到非常荒謬可笑,因為他們要想法子解釋為甚麼聖經這樣記載。當中一定有原因。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寫虛構故事或傳說,選材一定有特別的原因。於是這些學者說:「為甚麼有153條魚?或許這代表當時基督教會中的153位主教;或許這代表了耶穌如何如何……」一般常識告訴我們:經文之所以說有153條魚,就是因為當時真的有153條魚。換句話說,即是有人記得這件事和魚的數目,就是這麼簡單。約翰先到達墳墓那裡,然後彼得飛快超越約翰並先走進去,經文之所以這樣記載,是因為有人記得這件事。就是這樣而已。你相信事情確實就如字面所描述的那樣發生嗎?從經文中你可以看到這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語態寫成的,表示某人當時正在場。這人就是那位使徒,他告訴你:「我目擊這一切!」
真正的問題是:「你為甚麼要在乎這些記載呢?」原因就在這裡:如果你懷著開放的心去讀福音書,不管你持甚麼神學立場、甚麼觀點、甚麼信念,如果你懷著開放的心去讀福音書,嘗試瞭解耶穌,你就會被深深吸引。我們看到無可測度的美麗、偉大、溫柔和智慧,你深深被吸引。我可以看到,我可以感覺到,有一種美麗的吸引力。你知道嗎?在某程度上,閱讀其他人物的故事並無甚麼不同。你閱讀有關偉大英雄人物的著名文學作品,你從歷史文獻看到一些歷史偉人,你會深深被吸引,並說:「我真的希望認識那個人。」至於耶穌,耶穌就是你讀過的所有偉人中,一直想要認識、極度渴望認識的那一位。我的意思是,我們有屠龍的武士、改變野獸的美女、為軍隊犧牲的英勇士兵,還有很多故事。當你閱讀那些故事,你真的希望認識那位主角;而耶穌就是勇者中的勇者,佳人中的佳人,英雄中的英雄,好兄弟中的好兄弟。你對耶穌萬分敬仰。
這個星期我突然意識到路加和約翰想要對讀者說甚麼。如果你閱讀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特別是路加福音的前23章和約翰福音的前19章,你會說:「我真的很想親身在場,我真的很想聽到那聲音、看到那張臉。」然後,你突然發現約翰說你永遠無法認識復活前的耶穌。約翰說:「你永遠無法認識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就是第1章至19章所描述的;但你可以像我們一樣認識復活後的耶穌,就是第20至21章所描述的。你可以像我們一樣認識復活的主,你可以同樣認識祂並與祂相交。」耶穌仍在這裡。然而,你必須相信。
現在問題是:信仰是甚麼?信心是甚麼?在整本聖經中,尤其在約翰福音,有一個關鍵,就是信心——相信的信心。這不只是任何一種信心,不只是普通的信心,不只是一般的信仰;如果你擁有這種信心,便能與復活的基督連結在一起。這種信心的本質是甚麼呢?這實際上就是第20和21章所談論的內容,特別是今天所讀的經文。關於這信心,其實聖經中已列舉很多原則,這信心可讓你與生命的主連結在一起。這信心是甚麼呢?你看看這段經文,大約每三節經文,就會看到一個有關這信心的原則。先讀首三節經文,再讀接下來的三節,然後一直讀到最後。讓我將它們列舉出來,然後再仔細討論。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得救的信心」,這不是一般的信心,而是「得救的信心」。「得救的信心」是從無到有的、理性的、個人的、個別的、激進的。每三節經文,我們就看見一個有關信心的原則。現在就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1. 信心是從無到有的
首先,第1至3節經文告訴我們,這種使我們與生命的主連結在一起的信心是從無到有的。至少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可能的,是我們無法做到的。我們在前三個節目略略提到這點,當時我們談到馬利亞,我們讀到這段經文之後的幾節。經文這樣描述:在第1節,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她馬上認定,耶穌的身體被人偷走了,於是她跑去告訴彼得和約翰。當時彼得和約翰都不在墳墓那裡。
這件事告訴你甚麼呢?馬利亞、彼得和約翰都曾與耶穌一起生活。路加福音告訴我們,馬利亞像約翰一樣,曾跟隨耶穌四處傳道。當時有一羣婦女跟隨耶穌和門徒四處傳道,馬利亞是其中一位。他們認識耶穌;他們見過所有神跡:見過拉撒路復活,見過睚魯的女兒復活,見過耶穌在水面上行走,見過耶穌餵飽五千人,他們都見過這些神跡。
我們也知道,耶穌一再說祂將要從死裡復活。耶穌經常這麼說,就連仇敵也知道,因此他們才安排兵丁在墳墓邊看守。如果連仇敵都知道的話,可想而知耶穌必定常常對門徒提到復活的事,而門徒也必定一再聽過這事。事實上,耶穌不只說祂將要從死裡復活,還說祂要在第三日復活。我們看看馬太福音16章18節,當時門徒彼此議論。耶穌說:「我要在第三日復活!」彼得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彼得確實聽到耶穌說——第三日。
我很想知道:假如你曾與一個像耶穌這樣的人一起生活,見過那些神跡,並且不斷聽到祂重復說「我將要在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你怎麼可能不在第三日早上跑到墳墓那裡呢?我的意思是,難道你不會因好奇而來嗎?雖然馬利亞在墳墓那裡,但她並不是因為對此事有所期待才來。因為如果馬利亞心裡還有一點相信耶穌將要從死裡復活,那麼當她看見石頭挪開了,至少也肯定會抓住那一點點信念,說:「這有可能嗎?」如果她還有百分之一相信,她不會跑去說:「主不見了!」這意味著那信心是從無到有的。
在羅馬書3章11節有另一個例證,經文說「沒有尋求神的」。我們稍後會回來看這一點,但先讓我這麼解釋:我們一讀到「沒有尋求神的」這節經文,立刻便會說:「那是不可能的!我看見我身邊的人都在尋求神。」不,看看彼得、約翰和馬利亞。他們都很愛耶穌,他們尋求耶穌,但他們並非尋求真正的耶穌。他們在心中塑造了一個耶穌。甚至在那天,馬利亞找到耶穌,但耶穌向她顯現,當面糾正她,因她仍舊尋找那個已死的耶穌。你看,我們總是在尋找,在屬靈上不斷尋求,因為我們內心有個屬靈的空處。可是聖經說,我們從來沒有尋求真正的神、沒有尋求真正的耶穌,從來沒有!耶穌總是要來糾正我們對祂的理解,並跟我們講話。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尋找耶穌,我們真的無能為力。我們把所有證據篩走,因此耶穌必須親自來到世上。
我們來看看「石頭挪開了」這個事實。為甚麼石頭挪開了?有人說,這樣耶穌才可以出來。不,我們在上次節目看過這點,稍後我們會談到墳墓里的細麻布,並繼續討論下去。耶穌不必挪開石頭也能走出來;那麼,為甚麼石頭挪開了?為了讓耶穌出來嗎?絕對不是,這是為了讓我們進去。你看,耶穌一開始就在尋找我們。有這麼多人相信耶穌,是因為耶穌尋找他們,不是因為他們尋找耶穌。我們都沒有尋找耶穌,我們只是以為自己在尋找祂,我們以為自己在尋求神。其實我們從來都沒有尋求真正的神、真正的耶穌——從來沒有!
對居住在大城市的現代人來說,他們不斷尋求「神」,但其實在尋求「某一種神」。他們想要一個虧欠了他們的神;他們想要一個能讓他們操縱的神,因著他們所做的事,因著他們的為人,因著他們所過的生活,甚至他們所遭受的苦難,他們想要一個能讓他們操縱的神。他們還想要一個會向他們解釋一切的神。他們不想相信一個不能解釋為甚麼不拯救世上所有人的神,他們不想要一個不願意解釋為甚麼世上有邪惡和苦難的神。他們說:「如果沒有一位神可以解釋這件事,我寧願不相信;如果我找不到這樣的神,我寧願不相信。」換句話說,我們想要一位宇宙的總統,而不是王。總統是藉由我們的投票而選出來,他代表我們的利益;王卻是藉由他自己的選擇來統管我們的。儘管神無需向我們解釋,但慶幸的是,祂的大愛已給我們許多解釋,也讓我們確信:在那些祂沒有給我們解釋的事背後,必定有祂慈愛和滿有智能的心意。但你看,我們從來沒有尋求那位真正的神、真正的耶穌。耶穌要來尋找我們。
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如果你想尋找真正的耶穌,就必須瞭解耶穌從沒有躲避你,只是你不斷逃避祂;但真正的耶穌卻又真的會讓你感到焦慮不安。你一找到耶穌,便會發現祂是你一直要尋求的那一位;另一方面,也是你一直要遠離、要逃避的。你必須明白:耶穌不斷尋找你且要修正你對祂的理解,祂不僅幫助你瞭解祂是誰,更讓你知道你需要真正的祂。你越早明白這一切,就越早掌握到真理,也越早可以說:「主啊,幫助我相信!主啊,幫助我相信真正的袮!主啊,我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想尋求袮,但卻有所畏懼,使我一直都在躲避你。可是,主啊,現在求袮打開我的心、打開我的眼睛,請袮將真理顯明給我看。」你越早瞭解這一點,就越早找到耶穌。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在我們一些經歷中,耶穌不斷將很多石頭挪開,祂不斷拆毀;你以為祂在躲避你,但其實祂在尋找你。祂將石頭挪開,不是讓祂出來,而是讓你進去。耶穌總是在尋找我們。
信心是從無到有的,但如果我們越早明白耶穌在尋找我們,便越早找到祂。
2. 信心是理性的
第二,我們從經文得知信心是理性的。我們來看下面幾節經文,第5至7節:「低頭往里看,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只是沒有進去。」這是指約翰。「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里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卷著。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這段經文中「看見」這個詞非常有意思,說明彼得和約翰在思考一些事情。其實第1節也有「看見」這個詞,經文說「馬利亞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在第1節「看見」一詞的原文是一個常見的希臘詞「blepei」,意思是她看到、感受到,她的眼睛看見。可是,在第6節「看見」一詞的原文是另一個希臘詞「theoreo」。這個詞的意思並不難理解,它的意思是:理性分析、細察、推論、衡量、沈思。他們所看到的事情是與理智矛盾的。他們強烈地相信。我們很快會看到,約翰實在經歷了一次徹底的「信仰更新」。他們看到了,而且不僅看到,還在思考、理性分析。他們在看,而且極力以理性分析。
引起這一切的是甚麼呢?使約翰相信的是甚麼呢?答案就在第5至7節。答案一再重復,為了讓你明白他們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那有甚麼奇怪呢?首先,「放在」一詞的原文是一個有特定意思的希臘詞,意思是整齊地放好。有人會說,也許那只意味著細麻布全都折迭起來,而這事本身就很奇怪。可是這說法真的無法解釋他們為何極力在看,腦袋如何極力思考,這事如何完全改變約翰?他們為甚麼回家談論?甚麼事情令他們如此驚訝、如此激動?答案就是:那些細麻布不只是折迭好,而是整齊地放在那裡。
如果你想知道被細麻布包裹起來是甚麼樣子,可以看看一些木乃伊的照片。你看到甚麼呢?首先,木乃伊並非只穿白長袍,而是被包裹起來。他們是完全被包裹起來。他們一層一層被包裹著,還裹著一磅又一磅的香料。以耶穌的情況來說,祂的身體大概裹著上百磅的香料。連頭也是包裹著只有臉是露出來。
彼得和約翰在這裡看到甚麼呢?首先,他們意識到如果一個人要復活,唯一的方式就是撕裂所有細麻布。如果你讀過約翰福音11章44節,拉撒路從墳墓里出來,你有沒有留意耶穌說甚麼呢?祂說:「幫他解開裹著的布,叫他走!」除非你撕碎細麻布,否則無法走出來;而一般來說,除非你力大無窮,否則你大概不夠力氣撕開它。他們看見細麻布整齊地放在那裡,因此非常肯定細麻布理應仍然包裹著屍體;否則,如果有人把細麻布撕開,細麻布根本不可能整齊地放在那裡。此外,耶穌的裹頭巾正好放在頭部應在的地方,並不在其他細麻布上,這一點非常關鍵。耶穌的裹頭巾沒有被亂放,仍然卷著放在頭部所在的位置,不與其他細麻布放在一起。以下是新約聖經學者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對此的看法:
「他們看見細麻布仍然放在那裡,但裡面卻是空的;就好像身體直接穿過細麻布而離去,看起來就如蝴蝶破繭而去後剩下的蝶蛹。」
蝴蝶破繭而去了!沒有其他合理原因可以解釋為甚麼經文三次提到細麻布、為甚麼他們感到如此震驚、為甚麼約翰會跑到墳墓去?你知道令人驚訝的是甚麼嗎?若不以超自然的理由去解釋空墳墓,可能性就只有三個,但現在這些可能性都不成立。他們看見墳墓是空的,可能性只有三個:第一,也許耶穌醒過來了;但我們知道如果祂真的起來了,細麻布便不會折迭起來,也不會那樣卷好。第二,也許仇敵偷走了屍體;如果仇敵偷走屍體,到底為甚麼他們要把包裹著耶穌的細麻布解開,帶著滲漏腐爛的屍體走呢?第三,也許耶穌的朋友偷走了屍體;但同樣地,為甚麼他們會解開所有細麻布,費力地搬走屍體呢?但更重要的是,誰會這樣把屍體搬出來呢?答案是:沒有人。
這事清楚教導我們:信心遠遠超越思考,但不僅此而已。信心遠遠超越理性思考、分析證據、推論,但不僅此而已。信心至少是思維的行為,否則就不是整個人的行為。信心始於理性,接著超越理性,而絕不止於此——我們要知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其實,「看見」(Theoreo)這個詞雖然普通,但對我們卻很有幫助,因為它告訴你基督徒如何從理性走向信心。「看見」(Theoreo)的意思是:「我如何解釋所看到的事呢?」你看生命——如果沒有神,你如何解釋生命?你看人的心——如果沒有神,你如何解釋人的心?你看復活——如果沒有基督,你如何解釋復活?他們思考,然後來到緊接著的下一步。
3. 信心是個人的
信心是理性的,另一方面也涉及個人情感。因為經文第8節告訴我們,約翰不僅「看見」;但有趣的是,彼得卻只是「看見」。約翰進墳墓去,看見了,於是他用理性分析(theoroed)、極力地把眼前的事串聯起來,然後他相信了。在約翰福音中,「相信」這個詞非常有趣,其語法有點特別。
約翰福音常提到人們相信耶穌。第12章11節說:「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第14章又引述耶穌的話:「你們信神,也當信我。」這個「信」字原文總是與一個希臘介詞(eis)一起使用,意思不僅是相信,更是深入的相信、信靠。
我來告訴你為甚麼這一點那麼重要,否則你不會明白真正的信心是甚麼。約翰這裡的意思是:如果你純粹只是「相信」耶穌,那麼你其實還沒相信;你必須「信靠」。純粹的「相信」是抽象的、模糊的、籠統的。「信靠」——約翰「信靠」耶穌、「信靠」復活。這表示將自己全然擺上。
有一個古老故事最能說明甚麼是「信靠」。十九世紀末,有一個人名叫布朗汀(Blondin),藉表演走鋼索而成名。有一次,他走鋼索橫越加拿大的尼加拉瓜瀑布,引來羣眾圍觀。他身上背負好幾百磅各式各樣的重擔,來來回回走在鋼索上。所有人都鼓掌歡呼,說:「他實在身手不凡、藝高膽大!」後來,他來到羣眾面前,對其中一個相當高大的人說:「你相信我可以背著你,安全地橫越尼加拉瓜瀑布嗎?」那人說:「當然相信,我看過你背負比我重兩倍的東西,所以絕對安全!」布朗汀說:「你準備好爬到我的背上了嗎?」那人說:「不,絕對不行!」為甚麼會這樣呢?兩種「相信」的分別就在於此:那人純粹相信布朗汀,但並非信靠他。這故事是最好的例證。那人只是純粹的相信,而非信靠。
想象一下,假設現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你躲在一個散兵坑里。每個人都知道一站起來,就會沒命,因此所有人都俯伏在一角。突然總部紛紛傳來消息說:「敵軍投降了!戰爭結束了。」大家都興奮不已。你相信這消息嗎?你說:「當然,我相信!」但你準備好要站起來嗎?你相信這個消息,還是你真的信靠這個消息。好了,這一點非常簡單。約翰在整卷福音書中告訴我們:信心是理性的,沒錯。如果你瞭解這一點,你會對此堅信不移嗎?「純粹相信」耶穌是一回事,「信靠」祂又是另一回事。
除非耶穌是真實的,你會否做出令人驚懼的事?你會願意在散兵坑中站起來嗎?你會願意在工作上堅持正直無私嗎?你知道你可能會犧牲自己的名譽,甚至犧牲自己的工作,你是否仍願意這樣做呢?如果耶穌是真實的,這樣就變得有可能,而這樣做也是有益的。如果耶穌不是真實的,這樣做就太愚蠢了。除非耶穌是真實的,否則你做的事真的使人驚懼?也許堅持正直無私會破壞你與別人的友好關係。這可以是很難的事,也可以是輕而易舉的小事。對於那些喜歡討好人的人來說,要拒絕別人的要求,實在難若登天;但對於那些不喜歡討好人的人來說,卻是輕而易舉。但我要告訴你,這就是為了其他人而願意在散兵坑中站起來。聽著!你信靠耶穌嗎?除非耶穌是真實的,否則你會做出讓你害怕的事嗎?你會靠耶穌踏出這一步嗎?你會甘願冒險嗎?你會全然向祂委身嗎?
這就是第一點:信靠表示我願意倚靠、依賴、信任。接著,第二點是:信靠表示你需要耶穌、你想要得著祂。在約翰心中,相信耶穌只是表示:「我要相信,相信祂為我死,我要努力好好生活。」你相信耶穌的目的是甚麼呢?對大多數人而言,相信耶穌就是為了從神那裡得到好處、得到別人尊重;但就福音而言,信靠並不是尋求從神那裡得到好處,而是要得著神自己;不是尋求得著耶穌所賜的東西,而是單單得著耶穌,真正需要祂、想要緊緊抓住祂。
對我來說,其中一件最驚奇的事情,就是耶穌基督的墳墓不見了。你知道這表示甚麼嗎?我知道當地的旅遊局會告訴你甚麼。如果你仔細閱讀旅遊小冊子,會發現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耶穌的墳墓在哪裡。這事很不尋常,因為幾乎所有歷史上主要的宗教人物,都有所屬的傳統墓地。即使我們不肯定這些人物在歷史上的真實性,也知道他們總是有傳統的墓地。不僅基督信仰,猶太教、伊斯蘭教,世界所有偉大的宗教都有主要的神跡聖地或與領袖生平有關的遺址。你知道為甚麼人們會去麥加和麥地那朝聖嗎?為甚麼人們要這樣做呢?因為人們重視那些曾發生偉大事件的地方,特別是偉大領袖的墓地。人們尊崇那些偉大宗教領袖,於是到他們的墓地朝拜,歷世歷代紀念他們。
然而,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證明基督徒視耶穌基督的墳墓為特別的聖地。你看,這實在非常奇怪。他們為甚麼會這樣?我也無法理解。事實上,這真的很有趣;我不得不請教一位母親,看看她的見解。我說:「基督徒怎可能忽視那空墳墓呢?為甚麼我們找不到那空墳墓呢?為甚麼沒有人去過那裡?」她這樣回答:「你知道嗎?你可以把你孩子兒時穿過的小鞋保存在抽屜里作紀念,但只要孩子還在你身邊,他的小鞋並沒甚麼特別意義。唯有當你失去那個孩子,或當他長大成人,你才會把那雙小鞋拿出來傷感地懷念。」當你的孩子還在身邊,那雙小鞋並沒甚麼意義;但一旦你失去孩子,那雙小鞋就意義重大了。那雙小鞋可讓你重拾回憶,讓你回到與小孩在一起的回憶中。這就是人們去掃墓的原因。你去掃墓,因為你失去了那個人,於是你到墓前記念他。你看,這激起你對他的回憶。
如果你的室友還在,那麼房間就沒意義了;但如果你的室友走了,那麼房間或那位室友遺留下來的東西對於你就意義重大了。這是唯一可能的解釋。早期基督徒一定曾真實地經歷耶穌,並意識到祂的同在。他們一定曾感受到耶穌的真實,感受到自己擁抱祂入懷,所以耶穌的墳墓並無任何意義。我們實在無法想象。我們會想那墳墓至少應該是個旅遊景點,並說:「哇,這實在無與倫比,實在太偉大了!」絕對不是!這只表明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類似早期基督徒所經歷的事情,但這種經歷是可以得到的。這就是福音的重點所在。現在我們可以像他們那樣認識耶穌,這是有可能的,因為耶穌升天時,他們的情況跟我們一樣。一定有方法,這方法是甚麼呢?很簡單,就是將自己擺上——信靠耶穌!
首先,要願意踏出第一步,認定耶穌是真實的,以此信念去過每一天的生活。第二,尋求並信靠耶穌。不住祈禱,直至見到祂的真實。你要禱告說:「主耶穌基督,我要怎麼做呢?也許要花一兩年的時間,或許花很長的時間;求主指示我需要付上甚麼代價。求袮向我顯明你的真實,正如聖經所說般的真實。」顯然,對於那些早期基督徒,耶穌是真實的;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為甚麼沒有人在乎那墳墓在哪裡,也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為甚麼基督信仰能席捲整個古代世界。
早期基督徒是一小羣被社會排斥的人。他們在自己的宗教羣體里被排斥、在自己的社會羣體里被排斥,他們被希臘和羅馬社會排斥就更不用說了,但當時基督信仰卻席捲整個世界。這怎麼可能呢?因為耶穌是真實的!他們信靠耶穌,不僅相信,更是信靠。這就是為甚麼我們說信心是理性的,但也是個人的。信心是理性的,信心始于思考,但遠遠超越思考,並且走向信靠。我相信聽眾朋友當中有人只有理性的信心,你可能會說:「我一直都相信耶穌。」但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你有沒有信靠耶穌呢?
4. 信心是個別的
第四點,聖經也告訴我們:信心是個別的。我們剛剛討論過信心是從無到有的,沒有耶穌的幫助便不可能有信心;信心是理性的,需要很多理性思考;信心是個人的,需要個人的擺上和接受;此外,信心是個別的。我的意思並不是指信心是個人主義,也不是要你在脫離實際的情況下去相信。我想告訴你,我們要學習在羣體中建立信心。我很愛唱歌,雖然我唱得不好,但每次聚會的時候,總有一些唱歌高手坐在我後面,於是我的歌聲變得前所未有的動聽,因為他們的歌聲已融入我的歌聲,我的歌聲也融入他們的歌聲。
我說信心是個別的,當然不是想讓你誤以為你不能在羣體中建立信心。我真正的意思是,神特別為你設計通往信心的路徑。沒有耶穌的幫助,沒有人能夠有信心。耶穌就是醫生,我們都在這位醫生的手中。耶穌像所有好醫生一樣,不會只是針對疾病來開藥方,而會針對病人個別的需要來開藥方。雖然有治病的藥物,但醫生也必須瞭解病人的個別情況如體重、有沒有過敏反應等等。我的意思是,醫生不能只針對疾病來開藥方,也要針對病人來開藥方。
我們來看耶穌怎樣處方治病。聖經說信心必定有客觀理性和個人感性兩方面,有理性分析和真實經驗兩方面;信心必定有思考和感覺兩方面,兩方面都要同時存在。我們一直討論客觀理性和個人感性這兩方面。論到信心,客觀理性和個人感性就像你的雙腳。一隻腳踏在另一隻腳前面,如果相距太遠的話,你便會摔倒或動彈不得;如果你的理性遠遠超越你的感性,或你的感性遠遠超越你的理性;如果你全被情感佔據,或全被理性充斥,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成長。這一點實在非常重要。那些起初接觸基督信仰時心裡大受觸動的人,必須抱持理性的信心才能持續成長;而那些帶著理性而來的人,則必須從經驗中得到感性的信心,否則也不能持續成長。
然而,這只是治病的藥物。另一方面,你要注意這並沒有一套標準的法則。我們必需明白,耶穌並沒有規定一套特定程序。我很喜歡的一點是:彼得和約翰經歷這事的模式,與馬利亞的完全不同。彼得和約翰看見證據,於是不斷思考,然後回家去。他們回家去!為甚麼?他們不斷思考這件事;彼得仍然不相信。約翰和彼得仍然談論這件事,那是理智上的認知。他們不斷思考並分析證據。可是馬利亞卻一點證據都看不到,她看不到那些細麻布。我們在三個節目前探討過約翰福音20章10至18節,你去讀一讀那段經文,馬利亞根本看不到那些細麻布,她沒有看到任何證據,她沒有回家去。
我偶爾聽到有人說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分別,我卻不以為然。有人說男性比較理智,女性比較感性;但我不敢苟同。馬利亞曾遭受苦難,被魔鬼附身;有古老的傳說指,這位馬利亞就是路加福音第7章所提到的那個女人。經文描述她是「城裡的女人」,即是街上的妓女。馬利亞解開自己的頭髮,用眼淚和香膏抹在耶穌腳上。她是心靈破碎、遭受苦難的人。有意思的是,耶穌根據他們的情況來醫治他們,按他們本相看待他們。對約翰和彼得,耶穌採用一種方式;對馬利亞,卻採用另一種方式。我很喜愛蘇格蘭長老會山姆.羅德福牧師(Samuel Rutherford)多年前所說的一句話。他說:「父母通常都將最好的玩具給病得最重的孩子。」
馬利亞與神相遇,首先是經歷,後來才是理性;而彼得和約翰先卻先是理性,後來才是經歷。為甚麼?因為神在你需要的時候,根據你的需要來開藥方。如果我們只看著自己所經歷的方式,然後跟別人說:「你必須跟我一樣行同一條路。」那就大錯特錯了。你看看神的慈愛和憐憫!神給予病得最重的兒女最好的玩具,這就表示神知道你哪裡受傷、哪裡破碎、哪裡頑梗,因此每個人都有一條度身訂造通往耶穌的道路:這一點極其重要!
5. 信心是激進的
現在來到最後一點。我們剛剛討論過信心是從無到有的、是理性的、是個人的、是個別的,而最後一點就是:信心是激進的。經文第9節告訴我們,他們本來不相信,後來才漸漸相信,因為他們不明白耶穌曾說祂必要從死裡復活。如果你有收聽最近這幾個節目,就會意識到這句話經常出現,實在令人驚奇。路加福音第24章記述那些婦女並沒有預期復活的事。你還記得天使所說的話嗎?天使說:「你們怎麼了?難道你們不知道耶穌必須死,然後復活嗎?祂必須死,然後復活!」接著在路加福音24章16節,耶穌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遇見兩個門徒,然後說甚麼?祂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你們難道不知道彌賽亞已經死了,並且復活了?」約翰再一次說明這事,因為他們不知道耶穌必須死而復活。
問題就在這裡:信心是激進的——我說「激進」,意思是在我們的心底里有個基本的信念。在你信念的深處,在你心底里,你不是篩走所有證據,就是睜開眼睛去看所有證據。除非你改變根本的問題,否則世上所有證據都無法幫助你。信心就是徹底改變你理解真實世界的模式。
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60年代寫了一本書,名叫《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這是一本革命性的書,因為他說:「科學家其實並不是客觀地分析數據。他們有一套理解真實世界的模式,他們就是透過那個模式去分析數據。在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之前的科學家都相信,他們抬頭看到星星,看到天體移動,便說所有天體都是這樣繞著地球轉動。」庫恩說,事實上天上有些物體並非真的根據那個模式運行,但人們卻往往只透過那個模式來理解。我的意思是,太陽從東邊升起,而不是西邊,那麼這也顯示太陽繞著地球轉動嗎?他們以那個模式來推論一切數據。但庫恩說,當有太多數據無法利用那個模式來分析,最終便引致科學革命。當那個模式無法分析那些數據,你就會嘗試一個新的模式,你說:「也許有另一個模式,也許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動。」當你開始嘗試運用那個新模式,所有數據都變得有意義了。不僅如此,某些你以為自己已經瞭解的數據,原來一直都存在,能證明所有天體都繞著太陽轉動,只是這些數據都被你篩走了。人們之所以不瞭解福音,是因為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他們不相信耶穌必須為他們死,且必須為他們從死裡復活。
在新約里有兩種使徒不相信耶穌將要死並且復活。保守派人士說:「世界只有好人和壞人;我們是好人,外面的是壞人,因此我們需要耶穌作我們的老師。」自由派人士說:「世界只有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我們都被壓迫,所以是好人;問題都來自壓迫者,因此我們需要耶穌作我們的革命者。」
你看到保守派人士想要一位道德老師,而自由派人士則想要一位革命者。可是,有一個根本的問題。保守派和自由派人士彼此為仇,今天仍然如此,他們互相仇恨。保守派人士說:「我們是好人,世界之所以混亂都是因為那些壞人。」自由派人士說:「我們是好人,世界之所以混亂都是因為那些壓迫者。」耶穌說:「你不明白我的真正身分,因為你不認為我必須為你死。你還不明白自己是罪人、是奴隸;你不明白世界的問題並不在外面,而是在你裡面。你看不見自己的罪有多深,看不見自己有多軟弱;你必須明白這一點,不然,你不是持保守派的觀點來看神,就是持自由派的觀點來看神。」
然而,諷刺的是:福音給我們一個理解神的模式,就是神比保守派人士所想的更神聖,因為人不能只靠修修補補道德和行為去親近神;神也比自由派人士所想的更慈愛,因為祂對眾人的愛不只流於情感,祂為了愛我們,甚至犧牲祂兒子的性命。福音說:神的神聖遠超於你的想象,神的慈愛遠超於你的預計,因此耶穌必須死。你能夠瞭解所有證據的唯一方法,就是你必須明白自己並不是好人;你必須明白自己是罪人、是屬靈的奴隸,需要神的拯救。除非你相信這一點,否則你會篩走所有證據。你會透過保守派或自由派的模式去看神,而將所有證據篩走。除非你的生命徹底改變,否則你無法看到任何證據。
讓我們一起禱告。
主啊,感謝禰親自來到世上尋找我們,使我們可以認識真正的禰。求禰幫助我們不僅在理智上相信禰,更全然將生命交托給禰。
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