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四部分──「主」這個主題,這次我們看的題目是「馬利亞遇見耶穌」,教導的經文記載於約翰福音20章。我們來讀約翰福音20章10至18節:
[10] 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里看,
[12] 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13] 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甚麼哭?他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裡。
[14] 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
[15] 耶穌問他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便去取他。
[16] 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17] 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
[18]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他又將主對他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神的話語我們就讀到這裡。
我們要繼續來探討耶穌的傳記。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要繼續來探討耶穌的一生,而從本節目開始,及至接下來的幾個節目,我們會談論耶穌從死裡復活後,向人顯現的經過。我們需要、也希望藉著分析耶穌從死裡復活後所遇見的每一個人,來說明耶穌如何向人顯現。
如果你曾閱讀有關耶穌顯現的經文,你會更加察覺到,這些有關耶穌顯現的描述,比其他一般福音書的經文,更明顯是目擊者的描述。有一本研究耶穌生平的書叫《三部福音書》(Three Gospels)對我有很大幫助。這本書的作者是杜克大學英語教授雷諾·普萊斯(Reynolds Price),他也是一位小說家。他在書中提到:「敘述復活的經文令任何一位小說家都特別印象深刻。」他認為:「任何一位小說家讀到復活的敘述時都會立刻明白——這並不是小說。」他列出一張清單說明有關經文與普通小說的特徵有何不同,並說:「我們立刻發現,在敘述耶穌顯現的經文中,包含了各種無關的細節,都是沒必要的。如果你寫小說,你不會將這些細節寫進小說裡面。」
例如,我們在約翰福音21章看到,當耶穌向門徒顯現,門徒魚獲豐富,有153條魚。有153條,那又怎樣呢?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要把這個細節記下來讓人記得。雷諾.普萊斯教授指出,這段經文中包含很多無需推理說明的常識,即是有很多記述完全違反一般的寫作習慣。小說家普遍都不會幻想這些事情,因為無論他們的想象力有多豐富,他們都必鬚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寫作,他們必須如此。
他們可以設計、擴展小說情節,但他們基本上必鬚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寫作。在某程度上,他們是受限制的。有些關於耶穌顯現的敘述是從未有人見過或想過的,或根本是難以想象的。有趣的是,雷諾.普萊斯教授其實在書中引用了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所說的一段話。魯益師說:「我一生都在閱讀詩歌、傳說、神話、浪漫經典、新文學作品。我知道它們是甚麼樣子,也知道它們沒有一種像福音書那樣子。要解釋福音書的現象,只有兩個可能性:要麼這是報告文學,內容非常接近事實,幾乎就像傳記作家記述的一樣仔細;要麼就是在第二世紀,某位不知名的作者突然預知到現代小說的現實敘述法,於是運用了創新的寫作手法。讀者若看不到這一點,便完全不知道如何閱讀。」
好了,為甚麼我一開始就里特別強調這一點呢?這是因為在每一個復活的敘述背後,都有目擊者作證,提供第一手敘述的記憶,而且總會有人說馬利亞在第18節里所說的話,就是:「我已經看見了主。」我已經看見了。那就是為甚麼約翰一書1章1節說:「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
福音書記載目擊者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如果你看不見這些敘述是為了表明其真實性,那麼你就是強行忽略作者的目的了。你們是有智慧的人,生活在大城市裡,難道不想在拒絕這些作者之前,至少聽聽他們要說些甚麼嗎?我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認為一般在城市裡生活的人若讀了這些敘述,都會這麼說:「我不想把這段經文當成歷史,不想只從字面上去接受聖經。」我的意思是說,在城市裡總會有人說:「雖然我會去教會做禮拜,但不會單從字面上去接受聖經,不會把這段經文當成歷史來閱讀,反而視之為一種屬靈的意義、一個包涵重要原則的屬靈故事。例如,我把這些復活的敘述當成故事來閱讀,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在災難之後總會有希望,在冬天之後總會有春天。」
現在,請恕我直言,我想要代表福音書的作者說——這是不公平的。福音書作者這麼說:「我們知道我們敘述這些事件所要表達的是甚麼,就是所有其他積極的宗教都不曾作出的宣稱。我們也知道,對於閱讀這些宣稱的人而言,這些宣稱絕對令人難以接受。我們說我們見到主了,我們見到主了;我們知道這實在令人難以接受,但你也得這樣接受。」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話。
他們在說:「要麼你把我們丟棄,要麼你就接受我們所說的話,當作是一扇進入全新生命的門。可是你千萬不要把我們想要說的話斷章取義、以偏蓋全,然後貶低它。」你千萬不可除去它,不可里剖開它,不可駕馭它。他們會這麼說:「我們寧願把這些故事寫給某個會閱讀但討厭其內容的人,並讓他去查證更多;也不願意讓你光坐在那裡,說:「我不喜歡以字面意思去閱讀它。」他們尖叫說:要麼你接受經文字面上的意思,要麼你就把它扔走;但你不可以只喜歡它而已,千萬不可只喜歡它。我們見到主了,我們見到主了。」那就是他們在說的話。
你必須想想,寫這故事的人是誰?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他們在說甚麼呢?討厭它或接受它,也許會改變你的生命,但不要只是喜歡而已。這些作者不會讓你這樣做,也不想你這樣做。好了,這是第一個敘述——抹大拉的馬利亞遇見耶穌。這是耶穌復活後第一次向人顯現。馬利亞是耶穌基督復活後第一個遇見的人。
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誰?首先,路加福音第8章告訴我們,抹大拉的馬利亞是耶穌福音事工團隊的一份子。抹大拉的馬利亞和一羣別的婦女,與耶穌和其他門徒一同周遊各城各鄉宣講福音,沿途拿出自己的財物來供應事工團隊的需要。她們都是這個福音事工團隊的一份子。
路加福音第8章還告訴我們,耶穌曾將七個鬼從抹大拉的馬利亞身上趕出來。馬利亞被稱為抹大拉,也讓我們知道她來自甚麼地方。正如耶穌一樣,因為祂來自拿撒勒,所以被稱為拿撒勒人;而馬利亞因為來自抹大拉,所以被稱為抹大拉人。抹大拉是加利利西海岸的一個度假城市,就好像中國海南島那種度假勝地。那地方相當奢華、腐敗不堪,充斥著極不道德的事情。有一個說法歷史非常悠久,很早期已經開始流傳,在西方基督教會中尤其顯著,而在東方教會中也有出現;那就是說,抹大拉的馬利亞是在抹大拉地區的妓女,此說法當然合情合理。其實,被稱為抹大拉人並非光彩的事。
我們很確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馬利亞的背景破碎得令人難以置信,她的人生殘破不堪。她從前是個破碎的人,而耶穌把她的生命重整了。現在,我們看到她在復活節的早上去墳墓那裡;經文20章1節告訴我們:她看到墳墓打開了,也看到墳墓是空的,於是跑去告訴彼得和約翰。彼得和約翰就跑去看,他們看見墳墓是空的,馬利亞也跟在他們後面。他們往墳墓裡面看,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他們便開始思想,第10節告訴我們「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但馬利亞卻仍站在墳墓外面。
我們閱讀這段經文,可以看見三件關於馬利亞的偉大事情,也是三個主要的事實。馬利亞看不見耶穌,然後聽見耶穌,接著觸摸耶穌。三件事情,你必須瞭解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耶穌之間的事情。我想如果你問有關這三個事實的問題,你會得著很多。馬利亞看不見耶穌,但為甚麼她看不見祂呢?馬利亞聽見耶穌,但她為甚麼聽見祂呢?馬利亞觸摸耶穌,但她為甚麼觸摸祂呢?而耶穌又為甚麼說:「不要摸我」呢?我們若問這些問題,必會得知很多。
1. 馬利亞看不見耶穌
我們現在來看看這三件事情,來學習三個重要的教訓。首先,馬利亞看不見耶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馬利亞,雖然我們將要看的是最貶低人格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去看,因為這一點非常重要。馬利亞錯過了所有線索,那幾個極其重大的線索她全都忽略了。首先是空的墳墓和包裹屍體的細麻布。這是提示祂已經從死裡復活的主要線索,但這些線索似乎沒有使她困擾,她根本不理解所發生的事。
里當她彎腰往墳墓里看,她看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尾。天使問她:「婦人,你為甚麼哭?」她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去了,我不知道放在哪裡。」這兩個天使或使者就是第二個表明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的線索,但是馬利亞也錯過了。
然後,她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但卻不知道那人就是耶穌。耶穌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仍然不知道,以為那位是看守的園丁罷了。就這樣,馬利亞錯過了三個線索,就好像車輛看不見停車的交通標誌,還繼續開車直駛過去一樣。停下來吧!耶穌已經復活了,但馬利亞卻不理解。停下來吧!耶穌已經復活了,但馬利亞三次都完全錯過了。她堅信耶穌,她基本上是相信耶穌的,但卻不相信這個最主要的信息,就是「耶穌死了並為你而復活了」。她不明白、不相信,只固執認為耶穌絕不可能復活,祂的屍體一定就在附近某地方。
讓我們就這個事實來提出問題。馬利亞錯過了,她為甚麼會錯過呢?這告訴我們甚麼呢?第一個教訓就在這裡里:出於人的信心是絕對軟弱的信心。那就是為甚麼馬利亞會錯過所有線索。我們在這裡學習到,信心若只是完全出自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便完全不可能穩固。試以馬利亞作例證:馬利亞擁有甚麼呢?我們很快就能里看到更多。
首先,我們知道馬利亞愛耶穌,那就是為甚麼她仍在那裡。雖然她所有希望都破滅了,所有信心都喪失了,但馬利亞愛耶穌,無法停止想念祂。她對耶穌的感情極為強烈。第二,馬利亞曾與耶穌一起生活和相處,見過耶穌叫死人復活,也見過耶穌平靜風浪並在水面上行走,甚至見過耶穌餵飽五千人。她和所有門徒都見過這些難以置信的神跡。最後一點,就是她從未見過耶穌說過的話曾落空,而她也曾聽過耶穌表明過祂將要從死裡復活。好,我們怎麼知道呢?
我們知道耶穌曾談論祂將要從死裡復活,或至少在傳道生涯快要完結時,肯定經常提到復活這事實里,而耶穌的仇敵也經常聽見。仇敵為甚麼在墳墓前設置哨兵、派駐警衛呢?因為耶穌曾預言祂將從死裡復活,所以他們害怕門徒會偷走屍體,然後宣稱祂已經從死裡復活。如果祂曾說那麼多關於復活的事,甚至祂的仇敵都曾經聽過,那麼你可以肯定祂的朋友和跟隨祂一起傳道的同伴,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聽過這件事。現在,我們把所有重點組合起來,讓我來告訴你為何馬利亞里擁有信主的優勢,是我們全部人都沒有的。
馬利亞愛耶穌,馬利亞認識祂,馬利亞曾親眼目睹所有神跡。馬利亞一而再、再而三聽到耶穌說:「我將要從死裡復活。」在星期天清早,她跑去那裡,看見一個打開的墳墓,又在墳墓里看見兩個穿白衣的年輕人。馬利亞說甚麼呢?她說:「耶穌已經復活了」,是嗎?不,她說:「他們把我主挪了去。」如果馬利亞是這樣子,那麼彼得和約翰基本上都是一樣。他們看到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們聽到的也是相同的宣稱。這使你感到震驚嗎?你或會說:「如果我曾見過那些神跡,如果我曾聽過耶穌表明祂的復活,那麼當我看到空墳墓,一定不會到處跑,問『屍體在哪裡』」如果你這樣說,那麼你其實不瞭解你自己。聖經說過無數次,人不都是有信心,你無法靠自己成為基督徒。如果你有信心,這是一個恩賜。
最近我一直研究使徒行傳,蒐集資料寫論文。在使徒行傳第11章中,彼得告訴猶太基督教的領袖:「外邦人、異教徒、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已經成為基督徒了,他們已經相信福音了。」那些領袖說甚麼呢?他們非常興奮,使徒行傳11章18節說,他們聽到這事便贊美神。他們說:「外邦人悔改了」,是嗎?不是,他們說:「這樣看來,神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何時有人悔改,何時就有信心。在一般事情上,馬利亞並不需要任何幫助來得到信心,但在福音的事上卻需要特別的信心,以致她能相信耶穌為她而死,為她復活,因為死人復活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如果有人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那麼他的信心就是神所賜的。你們來看「人們信主」的典範吧:並不是馬利亞先呼喊「主啊」,然後耶穌回答「是的」;不是,不是這樣。而是耶穌先呼喚「馬利亞」,然後人響應說「是的」。
要成為基督徒是不可能的,你無法靠自己成為基督徒;耶穌必須給你信心的恩賜。可能有人會說:「這一點令我很煩憂。」如果你感到煩憂,那麼你還是不明白。這是反傳統的教導,意思很簡單,就是:信心是一個恩賜,不管你是否努力去相信,不管你是否希望去相信,不管你是否真的相信,信心都是神所賜的。我們如果不相信,那麼就愚蠢極了。我們心中塞滿了屬靈的遲鈍,你在馬利亞裡面就看得到,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一樣。信心不是我們給神的禮物,成為基督徒並非這個意思;信心是神給我們的恩賜。如果你不明白這點,那麼你就會心神不寧。
例如,總是有很多人在思考、探索基督信仰,努力尋找成為基督徒的意義。你一找到當中的意義,便想知道如何成為基督徒。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必須明白信心是神給我們的恩賜,而不是我們給神的禮物。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就白費力氣了。如果你閱讀英國神學家、衛理宗的創始者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以及英國偉大聖詩詩人、衛理宗的創始者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的傳記,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明白信心是神給我們的恩賜,因此當他們看到聖經說「你因信得救」,便說:「我的天哪,我的信心是多麼不純潔,竟然夾雜懷疑;我的天哪,還有更多的懷疑;我永遠不會得救,我的信心是多麼不純潔。」
然而,聖經教導我們,信心不是我們要注視的東西。信心就像擋風玻璃,你不能一直注視它,否則你會撞車。你不要注視擋風玻璃上不乾淨的地方,否則你會撞車。你必須看透它、看穿它。我的意思是說,汽車的擋風玻璃需要多乾淨、多純潔呢?其實只要乾淨得能讓人看清前路就可以了。你的信心要多純潔呢?其實只要純潔得能讓你明白福音就可以了。福音是甚麼呢?福音是:無論你做任何事情,都不配得到神給你的東西,即使擁有充足的信心也不行。
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說:「主啊,我需要幫助,因為即使我有信心,也不配得到禰的救贖。因此我希望相信,幫助我撇除不信。」當你這樣說,你所求的幫助便自動在你裡面、在你四周,否則你就不會這樣求問神。因此,如果你希望相信,你必須像馬利亞那樣做——在附近逗留不離開,即使事情令人感到困惑,仍要繼續尋找,閱讀福音書,然後說:「主啊,幫助我相信;主啊,請跟我說話;主啊,向我顯示禰的美麗和榮耀。」
你們有些人或已東奔西跑了25年,甚至更多年,你們說:「我不知道耶穌在哪裡。」別擔心,耶穌知道你在哪裡。你從來都無法給神信心,你這樣只會永遠白費力氣,因為信心是神給我們的恩賜。求問祂,求祂幫助你。讓我向各位信徒提出建議,如果你今天希望明白自己的情況,那麼你需要看見馬利亞心裡的愚頑和不信。
看看馬利亞,你知道她在做甚麼嗎?從這裡你看見你自己嗎?馬利亞正站在神最偉大的愛之中,看見在世界歷史上超然的大能和智慧,但她卻以為是一場災難。神在拯救她、拯救這個世界。神將一切放在一起,但她卻把這一切看成是災難。
現在,你看到自己在那裡嗎?你在做甚麼?看看現在你的生活中發生甚麼事情,你是不是也像馬利亞一樣到處亂跑,忘了神的應許呢?你是否不明白神在做甚麼,於是到處亂跑?你將神當作敵人一樣看待。馬利亞遇見耶穌,竟以為祂是敵人。她環顧四周,看見一切都不對勁。親愛的基督徒朋友,如果你弄不清為甚麼你的生命看似支離破碎的殘骸,而神好像已經遺棄你並使你一切都不如意,神好像不存在似的;里然而,這不是因為神不存在里,或是祂已經遺棄你,而是因為你看不見祂。
如果你忘了自己的不信,而總是心存不信來解讀每一件事,那麼你就會像馬利亞一樣到處亂跑。請你留意自己總是處於馬利亞的境況中——當你到處奔跑,而一切都不見了,一切都崩潰瓦解了,你便認定神不在那裡,你的身邊除了敵人之外,甚麼都沒有。可是,你必須考慮一點,就是祂的使者在那裡,只是你沒有聽見他們罷了;神在作工,只是你沒有看見罷了。有一首詩歌這樣說:「聖徒,勿懼,鼓勇前行!勿憂天上多雲!雲後深藏慈悲大愛,雲開將見主恩。」
雖然馬利亞錯過了,但耶穌卻喚醒她。雖然出於人的信心絕對不穩固,但神喜愛把信心賜給人。不論你是否基督徒,是否正尋求基督,是否在努力想要與祂一起生活,你都要看清自己的不相信,否則你會永遠白費力氣。
2. 馬利亞聽見耶穌
雖然馬利亞看不見耶穌,但還有另一件美妙的事情,就是她聽見耶穌,馬利亞是耶穌復活後第一個聽見祂聲音的人。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馬利亞看著耶穌,並不知道祂是誰,以為祂是看守的園丁,還質問祂;但耶穌卻喚醒她,說:「馬利亞。」讓我告訴你們,耶穌一定非常愛馬利亞。如果耶穌叫她「婦人」,馬利亞大概認不出耶穌,為甚麼?因為耶穌和馬利亞曾一起度過很多年,耶穌曾對馬利亞說話無數次,卻從沒有這樣呼喚馬利亞。馬利亞認不出這個聲音,因為耶穌肯定從沒有呼喚她「婦人」,也從沒有將馬利亞視為不同等級或低下階層的一份子。當耶穌一說「馬利亞」,馬利亞曾聽過幾千次耶穌這樣呼喊她,於是她響應說「夫子」。
這就是為甚麼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說這不是傳說,你們看這個現實情況,看看裡面的細節,這並不是人們撰寫傳說的方式。這是事實里。這個簡單的事實就是:在全世界所有耶穌可能向他們顯現的人當中,耶穌呼喚馬利亞。耶穌尋找馬利亞成為第一個聽見祂的人,也是第一個看見祂的人。於是,她瞬間成為整個教會,因為她是唯一的福音傳播者、唯一的傳教士、唯一認識真理的人。她是唯一的人。她跑去傳開這個信息。耶穌為甚麼揀選馬利亞呢?為甚麼她是第一個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來看看祂揀選誰,你認為這是一個意外嗎?祂揀選女性,而非男性;祂揀選改過自新的妓女、精神患病的人,而非社會上的重要人物;祂揀選平凡的人,而非政府高官。你或許會問:「為甚麼馬利亞聽見耶穌?」而答案正是我們要領受的第二個教訓。第一個教訓就是「出於人的信心是絕對軟弱的信心」,第二個則是在神裡面,一切以恩典為最優先。
馬利亞總是被世界遺棄在外面。你看,她是婦女,不是男人;她是窮人,不是中產階層;她精神錯亂,理智失常,且做過不道德的事;所以她被遺棄在外面。然而,這就是福音。福音就是:神的救贖並不根據人的優點、家族、血統、種族、階級、性別、長幼尊卑次序而來。那麼福音是甚麼呢?福音不是好人在裡面,壞人在外面;福音是謙卑的人在裡面,驕傲的人在外面。福音不是你給神完美的記錄;相反,福音是神給你完美的記錄。福音說的是:決定你與天父關係的因素並非你的過去,而是基督的過去與祂的記錄。這就是耶穌要我們理解的內容。
耶穌揀選馬利亞那一類人,以至不只馬利亞那一類人會明白,而不是馬利亞那一類的人也將明白一個信息。耶穌先揀選馬利亞其實不僅為了向我們表明祂的救贖,更表明祂比較傾向於使用馬利亞那一類人。耶穌傳給馬利亞一個信息,並使馬利亞成為傳揚福音的人。你可以在整本聖經中找到很多類似的事情。請反復仔細看,尤其是舊約部分。
神如何向世界傳講祂原本的信息、律法和話語呢?並非透過偉大的帝國,或好像埃及人、亞述人、羅馬人等偉大的民族和資源,而是透過一個小民族中的一小羣猶太人。雖然他們從來都沒有偉大的力量,但他們卻是帶著神偉大信息的人,就好像殺死巨人歌利亞的少年人大衛一樣。神沒有派很多人跟基甸一起去迎戰,只允許一小撮人去推翻米甸人。你們記得敘利亞國的首相乃縵(Naaman)嗎?拯救乃縵的人是一名作奴隸的小女孩。類似的事情不斷重復發生,直到耶穌降生。祂出生於窮人的家,甚至睡在馬槽里。祂出生,沒有貴族的慶祝派對,只有牧羊人來慶賀。祂在傳福音期間接觸的人都是社會的渣滓,門徒總是說:「主啊,你甚麼時候才會開始與有權有勢的人建立關係?我知道你整個上午都與小孩子在一起,還有妓女、稅吏、瞎眼的乞丐,你打算甚麼時候才與有權有勢的人建立關係?你甚麼時候才能真正作王呢?」然後,耶穌故意離去,並接受刑罰和殺害。祂從死裡復活後,就從之前中斷的地方繼續下去。祂揀選一位改過自新的妓女,拯救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拯救改過自新的妓女。
有人說:「耶穌為甚麼要這樣做呢?」我會告訴你們原因。耶穌處事非常實際。我們再問得深入一點:馬利亞為甚麼在那裡?為甚麼她是唯一在那裡的人?為甚麼所有人都離開了?有趣的是,她的言行舉止任何時候都很有趣,看她怎樣不屑理睬天使,怎樣跟那位她認為是園丁的人說話。當你閱讀聖經注釋,會發現很多注釋都說,馬利亞之所以待在那裡不回家,是因為她悲傷得歇斯底里,情緒非常激動;她淚盈滿眶,因而無法看出那兩位是天使;她心亂如麻,因此無法看出園丁其實就是耶穌。她真的是歇斯底里嗎?我不相信這是事實。我越研究,就越覺得這論點並不正確,絕對不真實。
我在某報紙的娛樂版中,看到宗教作家古斯塔夫.尼伯(Gustav Nebor)寫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大概有人在文章中問他:「在電視連續劇或節目中所描繪的天使,與聖經的天使有何不同呢?」古斯塔夫尼伯說:「分別不是太大。」他說:「大多數人看到天使,都會倒在地上、驚慌失措。」在路加福音24章和馬可福音16章中,當其他婦女看到那些衣服發光的天使,而馬利亞也看見他們發光。經文記載說,他們穿著發光的衣服。我們怎麼知道這一點呢?這個訊息的唯一來源就是馬利亞。馬利亞記得天使,但當其他婦女看見這些天使,聖經總是告訴我們說,她們跌倒在地上,驚慌失措,而天使通常會對她們說:「不要害怕。」馬利亞卻看著天使,天使問她一個問題,馬利亞回答說:「我在找耶穌。」這絕對不是歇斯底里。當歇斯底里的人看見衣服發光的天使,他們會被嚇壞。因此,她絕對不是歇斯底里。接著,她與耶穌說話,為甚麼她認不出耶穌呢?因為她是歇斯底里嗎?不是。當我們繼續看有關復活顯現的事跡,便會發現沒有人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認出耶穌。
耶穌復活本身意味著,祂雖然已被改變,但祂仍是祂自己。人們必須仔細察看,就好像你看著25年沒見過面的人一樣。「哦!原來是你啊。」馬利亞認不出耶穌,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她不是歇斯底里的。她推斷如果這個人是園裡的園丁,是監督園子的人,那麼沒有這個人幫助或同意,就沒有人能搶走耶穌的屍體。那個人一定知道發生了甚麼事——這是馬利亞的推論。馬利亞不是歇斯底里,她沒有被激怒,反而冷靜地說「先生」,馬利亞不是說:「祂在甚麼地方?」而是說:「先生,我必須親自去找我主的屍體,就是那個已經發脹腐爛、臭氣熏天的屍體。我必須去找它並取回來,我願意這樣做。」「祂在哪裡呢?你知道祂在哪裡嗎?」這不是一位歇斯底里的婦人;這是一位堅韌不屈的鐵娘子,她說:「天使啊,我的主在哪裡呢?園丁啊,現在我不在乎這件事在哪裡發生或如何發生。」
我來告訴你們,耶穌說這是很簡單的算術。耶穌基督在路加福音第 7 章說:「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現在我要強調這項簡單的算術。馬利亞愛耶穌勝過任何人,所以她仍然待在那裡。別人都已經離去了,但她還沒有離開,原因就是馬利亞愛耶穌勝過任何人。這是簡單的算術。馬利亞知道自己是個罪人、是破碎的,而且罪債甚大。這一切她都知道,但耶穌卻說:「你可以成為神的兒女。」這就是馬利亞那一類人獲揀選、被重用的原因。只有那些自知是罪人的人、自知罪孽深重的人,才會擁有如此的愛。
讓我告訴你如何應用這個教訓。你們有些人沒有任何喜悅或眼淚,沒有像馬利亞一樣令人難以置信的信心,而且也沒有哭泣。你的宗教信仰好像是一種責任,你在教會中成長,常去教會,一直都很虔誠。這不是歇斯底里,你千萬不要這樣理解。這其實是愛。這是堅韌,這是堅持,這是承諾。一切都來自於恩典。我告訴你為甚麼你得不到馬利亞的喜悅,不像馬利亞一樣被神使用且改變別人的生命,不像馬利亞一樣擁有偉大的心。對於現代的都市人來說,有一點聽起來可能非常奇怪,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是個罪人,不瞭解你心靈里的破碎。可是,那些沈溺於性和內在惡魔的人,也就是那些屬世界的馬利亞們,他們通常都知道這一點。
你知道你是奴隸嗎?你知道你是追求成就、身分、地位的奴隸嗎?你知道你是追求道德優越感的奴隸嗎?你知道你就像馬利亞一樣劫持自己的生命嗎?雖然你以耶穌作榜樣,但其實你在逃避祂作你的救主。除非你像馬利亞一樣看見自己有罪,否則神不會使用你。這不是很令人驚奇嗎?神所使用的人就是馬利亞那一類人,沒有其他人了。你可能會說:「但我不是妓女,也不是精神病患者。」我想說的是:只有馬利亞那一類人,或者那些知道自己與馬利亞那一類人沒有分別的人,才會一直被神使用。
我們提到的第二點是在神裡面,一切以恩典為最優先,但另外還有一件事最好藉此機會里來解解一下。耶穌首先揀選了馬利亞,這意味著甚麼呢?這指出基督徒應每天都努力將自己的勢利行為拋開,扔在地上踐踏,並想辦法除掉它。有些城市人聽到我以下要說的,可能會覺得這是可怕的事。聖經說,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最不瞭解神的人,總是那些在管理層的人。如果你因為弟兄姊妹的成就、教育、社會地位都比不上你而瞧不起他們,那麼你就不是真正在讀聖經。拋開你的勢利行為吧,每天都把它扔在地上踐踏,並想一想馬利亞。
3. 馬利亞摸耶穌
我們現在來看最後一點,馬利亞摸耶穌,耶穌說:「不要摸我」。這是最後一件事情,而且非常令人費解。首先,當耶穌說「不要摸我」,希臘文所用的詞不是「不要摸我」。這裡的翻譯未必是最好的,它的意思其實是「不要抱得我這麼緊」。這個詞的意思大概是指「捏」。其實耶穌是說:「你在捏我。」我猜翻譯的人不想這樣記載,但我可以告訴你,耶穌的確在說:「不要捏我。」那一定意味馬利亞在捏耶穌了。換句話說,在某人捏你之前,你無法知道他走近你身邊的意圖,也阻止不了他捏你。換句話說,馬利亞一定在捏耶穌。耶穌說:「因我還沒有升上去。」有些人曾說:「這一定意味耶穌就像西乃山一樣聖潔,當神降臨的時候,神說:『不可摸山的邊界、凡摸這山的、必要治死他。』其實耶穌是說:『不要摸我,我是聖潔的。』」首先,這不是原因,因為馬利亞已經在摸耶穌了。
其次,在馬太福音28章9節,耶穌復活後,婦女們遇見耶穌,經文說:「他們就上前抱住祂的腳拜祂。」她們抱住祂的腳拜祂,但耶穌一句話都沒說。不僅如此,耶穌甚至叫多馬摸祂,證明這不可能是魔術。對嗎?有些人說:「這也許是耶穌最後的誘惑,祂也許在面對性的誘惑。在客西馬尼園裡面,所有人都睡著了,四周漆黑一片,父神設置了永恆公義的杯,而耶穌將必須喝這杯,神說:『所有人都很安靜,所有人都睡著了,禰仍然可以退出,禰準備好了嗎?如果禰要拯救他們,就必須失喪;如果禰要得著他們,就必須扔掉禰自己;如果他們要進入天國,禰就必須進入地獄,禰準備好了嗎?』在那種壓力之下,耶穌基督寧願失去整個宇宙和祂自己,也不願失去我們。如果祂沒有屈服於那個誘惑,我認為馬利亞就不會成為祂的問題。」
可是我要告訴你這一點,你認為耶穌為甚麼要經歷那一切,祂為甚麼願意那樣做呢?祂為甚麼要真實面對基督最後的誘惑呢?祂對我們是真誠的,因為祂拼命想要抱住我們,而且也希望我們抱住祂。問題就在這裡,當馬利亞摸耶穌的時候,她說「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馬利亞以為他們的關係可以回復到像以前一樣,以為耶穌像拉撒路一樣復活了。馬利亞想告訴耶穌如何生活,想他們按著那方式生活,彼此建立這樣的夥伴關係。但耶穌說:「我想你知道,有些事將會發生,你將透過新的方式來摸我。我將要升上去。馬利亞,現在你還不瞭解,但將來你會瞭解,我為你而死,我將從死裡復活升天,並坐在神寶座的右邊。」為甚麼耶穌說:「我的神、你的神、我的父、你的父呢?」因為祂實際是說:「祂是我的父,現在祂也是你的父;因為祂是我的神,現在也是你的神。」耶穌叫我們「要思想」。
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3節說:「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這節經文的意思是說:當神在祂的右邊看著耶穌,祂就看見你。當祂看著你,祂就看見耶穌。也就是說,祂對待你,就好像你跟耶穌一樣好、一樣聖潔、一樣公義。神是你的父,唯一原因是因為祂是耶穌的父;祂是你的神,是因為祂是耶穌的神;你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祂的意思是說:你是聖潔的,在祂的眼中沒有過失、無可指責,所以祂就可以進到你裡面。祂說:「馬利亞,你將與我建立夥伴關係,你將依附我。這事情將超乎你所想的,而這是可能的。雖然你現在不瞭解,但這是可能的。」你看見了嗎?你在摸祂嗎?你在試圖努力嗎?你們有些人甚麼都沒有,只有像馬利亞一樣的信心。換句話說,你對祂有一個普通的信念,你相信祂是夫子,但是你不摸祂。你禱告的時候,感受到祂嗎?你伸出手的時候,感受到祂的愛嗎?你摸祂嗎?祂抱著你嗎?祂說:那是可以得到的。有人說:就是這樣,你可以得到祂里。這就是第三個教訓。
第一個教訓是:出於人的信心是絕對軟弱的信心,信心是恩賜。第二個教訓是:在神裡面,一切以恩典為最優先。第三個教訓關於屬天的可能性:人能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甚至超越馬利亞所能想象的任何事情。那對你而言是有可能的。你會說:「可是你不瞭解,我做過很多壞事情。」耶穌基督叫馬利亞去把這件事情告訴誰呢?是那些卑鄙可恥的逃兵嗎?不,而是告訴我的弟兄們。你能相信嗎?耶穌是真正的大哥。不管你做過甚麼,耶穌都會說:「你是我的弟兄、我的姊妹;你是我的兒子、我的女兒;你是我的家人。」今天無論你需要甚麼,不管你是否陷入疑惑中而需要信心,不管你是否陷入疏離的關係中而需要愛,不管關係是否連繫,一切都在你復活的主手中。到祂面前去吧。
讓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現在求禰帶領那些來到聖桌前的人,進去這同樣的擁抱,就是耶穌基督對馬利亞說的這個擁抱。馬利亞,我已為你預備無數的東西,多得無法想象。我祈求我們現在就可以這樣經歷,為何不可呢?天父,求禰幫助我們認識禰,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