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三個部分——「君王」這個主題,討論的題目是「君王降臨」。
我們將會繼續為耶穌編寫傳記。這次講道內容所根據的經文是馬太福音21章,我們要來閱讀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的事跡,後世稱復活節前的主日為棕樹節來紀念此事。耶穌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展開了人生最後的一個星期。在約翰福音一共21章經文中,這事件出現在第12章;在馬太福音的28章經文中,則出現在第21章;在馬可福音的16章經文中,就出現在第11章。換句話說,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的人生,內容很大部分都與耶穌生命最後一個星期有關。因此,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數據來為耶穌立傳。我們要來看看耶穌的人生。在基督進城和受死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當中都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在這個節目以及接下來的幾個節目,我們要來探討這些內容。
我們一起來閱讀馬太福音21章1至17節:
[1] 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裡。
[2] 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里去,必看見一匹驢拴在那裡,還有驢駒同在一處。你們解開,牽到我這裡來。
[3] 若有人對你們說甚麼,你們就說:‘主要用他。’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4] 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
[5] 「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6] 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
[7] 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
[8] 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
[9] 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10]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
[11] 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12] 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里一切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13] 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他就治好了他們。
[15] 祭司長和文士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見小孩子在殿里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甚惱怒,
[16] 對他說:「這些人所說的,你聽見了嗎?」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贊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嗎?」
[17] 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裡住宿。
這是神的話語。
好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就是耶穌凱旋進城的故事。這段經文有那麼多主題,這一點不僅在聖經里是如此,在所有世界文學當中也是這樣。我心懷敬畏,屈膝在這段經文面前。就讓我們來做平常必須做的事情吧。如果你要研究一段聖經的經文,那你首先必須注意很多細節。你不可以只是說:「那是甚麼意思呢?」你必須開始注意,你能注意到的細節,總是比你第一次閱讀這段經文時能注意到的要多。
耶穌公開宣稱自己是王
讓我們注意一下其中細節,然後問問自己它的意思是甚麼。讓我指出三個必須注意的重點。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段經文的語境。這整件事的語境是,那裡有一個危機。第一節說:「他們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就在這件事發生之前,我們知道發生了甚麼事,馬太福音在20章記錄了這件事,馬可福音則在第10章記錄了這件事。就在這段經文記錄的這件事之前,他們在路上。馬太福音在20章告訴我們,有兩個瞎子向耶穌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耶穌來到他們身邊,並且說:「要我為你們做甚麼?」他們說:「可憐我們吧!」於是耶穌醫治了他們。現在,你可能會說:「很好! 一個偉大的神跡,在路上又多了一個神跡。」但你必須瞭解,這件事對於 21章和凱旋進城的意義是甚麼。這是耶穌基督第一次被賦予彌賽亞的稱謂,也是祂第一次允許人們公開這樣稱呼祂。
大衛的子孫是誰?當瞎子開始呼求「大衛的子孫」時,每個人都知道那位是誰。大衛的子孫就是在那之前好幾個世紀就有預言提到的彌賽亞王。大衛的子孫就是最終極的君王、世上最後的君王。第一次有人公開呼喊並稱呼耶穌:「噢!最終極的君王!噢!世上最後的君王!」耶穌看著他們,並說:「是的。」每個人都很驚訝地倒抽了一口氣,尤其是使徒們,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希望耶穌公開宣稱自己是王。他們希望祂公開宣稱自己是王,他們瞭解祂的大能、見識過祂能夠做的事情,也知道祂能夠做甚麼。他們非常希望祂站出來,公開宣告祂的大能,因為這樣能夠促使勝利快點到來。
現在耶穌公開宣稱自己是王,他們很驚訝地倒抽了一口氣,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甚麼意思。這是一個危機!當耶穌公開宣稱自己就是彌賽亞,就是拯救者,那就意味著祂現在要麼就凱旋勝利,登上君王的寶座,要麼將會被當權者殺死,這些當權者會被迫殺掉祂。我的意思是:當眾門徒聽見瞎子喊著說「大衛的子孫」,耶穌說「是的,我就是」時,他們一定感到毛骨悚然,嚇得魂飛四散,因為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不成功便成仁」。他們知道,耶穌要麼就凱旋勝利,要麼就被鏟除、被擊潰、被毀滅。他們知道,耶穌要作最後衝刺,準備登上頂峰,這是時候了。現在一切都發生了,時間快到了,因為他們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中,耶穌已經公開宣稱自己是王,而這就是我們要來看的第一件事情。這偉大的一幕,這個緊張精彩、戲劇性的局面,就發生在這段經文之前。
耶穌基督掌握大權
你必須注意的第二件事,對我來說是很新穎的概念,因為我研究完這一點之後,才注意到這件事。這件事就是:耶穌基督掌握大權。實際上,我得小心使用這個詞,但我卻必須使用它。耶穌基督安排自己凱旋進城,耶穌基督精心安排自己凱旋進城。你們都記得,福音書的作者都是非常言簡意賅的人,他們不會用很長的篇幅來描述事情。作者只以六節經文來描寫耶穌基督安排自己凱旋進城。我不知道你們有何看法,但是我知道對我而言,我總是會這樣想象這一點。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大家都出來說:「大衛的子孫萬歲!」耶穌環顧四周說:「嗯……嗯……我不知道該說些甚麼……唔,好,我一定會好好地走到那一步。」我總是這樣想,你們曾經這樣想過嗎?聽著,耶穌基督是絕對掌權的,祂安排自己凱旋進城。
其次,在巴勒斯坦各地,可能再沒有任何一羣人這麼瞭解耶穌的大能。眾門徒瞭解這一點,這一羣人看過拉撒路復活;他們知道耶穌是誰;他們明白祂的榮耀;他們知道祂的大能,再沒有任何人,再沒有任何一羣人曾經見過像這樣的事情。所以,當耶穌打發祂的門徒去把驢和驢駒牽來時,人們總是認為耶穌一定與這只驢的主人做好了安排。這一點很有趣。人們多年來對這件事一直有所爭辯,認為耶穌一定做好了安排。我的意思是,祂不會就那樣走進去把驢牽走……我的意思是,祂不會那樣做。經文並沒有說祂做好了安排。事實上,耶穌基督顯然很清楚他們走進村子里,牽走一隻驢子時,人們會說:「這是怎麼回事?」耶穌說:「你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我要騎這只驢子。」
如果你們仔細看,你們將會在第8節看到門徒按照耶穌的指示走進村子里。請注意第9節說:「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都在呼喊。」第10節經文告訴我們:「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這羣人不是從耶路撒冷來的。這羣人是在耶路撒冷以外聚集的,他們前行後隨地到那裡去。人羣是甚麼時候到達的呢?驢子一到,他們就到了。為甚麼呢?因為人羣是從伯大尼和伯法其來的。耶穌基督早就已經精心策劃了這件事情。耶穌基督已經安排好了。在某種意義上,祂不只是派人去牽驢子,還派人去聚集人羣。祂完全掌控一切,祂促使這件事發生,祂確保自己進到耶路撒冷時,人羣會以最大的聲浪來宣告祂的君王身分,好讓耶路撒冷和耶路撒冷的領導聽見祂宣告自己的王權。
基督溫柔地來臨
在我們問「這一切意味著甚麼」之前,我們還注意到第三件事。請注意耶穌所選擇的代步工具。祂選擇了驢子。現在,讓我們試著從門徒的角度來思考一下。門徒終於覺得很開心,他們的主終於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耶穌對祂的君王身分所持的態度一直令人無法捉摸。每次他們開始說:「走吧,讓我們行使權力,接管一切,袮可以讓死人復活,袮可以平靜風浪,那我們也可以將這些羅馬人驅逐出去。」耶穌敘述自己受苦等這一類事件時,說的話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終於,終於祂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但祂卻沒有牽一匹戰馬,像打勝仗的將軍一樣騎著戰馬進來。祂在做甚麼呢?有趣的一點就在這裡。君王的代步工具並不是驢子。誰騎驢子呢?是誰呢?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的忠實侍從桑丘.潘沙騎驢子。僕人才騎驢子。驢子不是君王的代步工具,而是僕人的代步工具。我們稍後會回頭看這一點,但是你們可以想象一下,眾門徒會說:「這樣還差不多。」眾門徒心裡會想:我們到了耶路撒冷之後,不得不雇用公關公司。耶穌對公關這方面懂得不多,這樣看起來很不妥當。祂傳送的信息不對……祂在傳送繁雜的信號。我的意思是,祂要以四處游走的宗教領袖身分,以溫柔的僕人身分進城嗎?還是祂要以驅逐羅馬人的將軍身分進城?我們會進一步探討這一點。所以,讓我們注意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耶穌在一片歡慶聲中傳送一則繁雜的信息,一則令人難以理解的信息。
這一切意味著甚麼呢?它的意義就在第5節這裡。這一節有一個驚人的用語,我一遍又一遍重復這個用語,直到你和我都瞭解它的意思為止。第5節經文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第5節的經文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這一節告訴我們與基督的君王身分有關的三個重點。「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首先,我們在這裡認識到基督的君王身分具有對抗的本性;其次是矛盾的本性;最後是可以改變一切的權能。對抗的本性、矛盾的本性、可以改變一切,雖然這三組詞語不是很好的詞藻,但我希望這是一篇很好的講道。這一節告訴我們這三個重點。首先,祂擁有對抗的本性——祂是王;第二,祂擁有矛盾的本性——祂是王,卻竟然溫柔地來到;第三,祂也是能夠改變一切的王——祂將要來到,並且已在路上,就是即將來到的王,就是未來的王,就是我們所有人都一直在等待的那一位。
耶穌基督具有對抗的本性
現在,讓我們簡略地來看看這三點。王即將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即將去到祂那裡。第一,對抗的本性。如果你理解這段經文的話,那你必須瞭解的第一件事就是:耶穌基督在促使一切發生。耶穌基督不是不情願的,祂並沒有表示不滿。換句話說,耶穌基督極為謙卑,但卻一點都不妥協。當我閱讀聖經時,當你們閱讀聖經時,會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謙卑、體恤、憐憫和溫柔。可是,你卻不可以說祂輕易妥協。這一點是耶穌獨有的,沒有任何人像祂一樣,從來不曾有過,永遠也不會有。當耶穌對待別人時,祂是何等謙卑、慈愛、和善、溫柔、憐憫,祂願意服侍人,祂向人發問,一切一切都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當祂對待自己時,卻沒有一點妥協。祂不斷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宣告。在這段經文中,耶穌反復不斷地說:「天地終極的王,就是我。」耶穌來到聖殿,聖殿是甚麼?就是神的殿。祂走進神的殿,說:「我的殿!我的殿不該是這個樣子的!」於是祂開始重新排整殿內的陳設,唯有聖殿的主人,才有權利這樣做。你怎麼能夠進入神的殿,並說「這是我的殿」?祂在說自己就是神。各位,聖經里每處都透露了,耶穌基督是有史以來最堅持不妥協的人。祂總是要你瞭解祂的身分;祂的王權總是具有對抗的本質。祂總是安排一切,祂總會確保你聽見這一點,絕對不會悄悄地溜進耶路撒冷。
聽著,這是第一個重點,當耶穌基督來到任何城市或見任何人時,祂都會說:「承認我是你的王」不然就殺死我,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別的選擇。耶穌強逼每個人做出選擇——為我加上君王的冠冕,不然就殺死我。我想提出一點:祂不只對耶路撒冷這樣做,也對任何有理智與情感的人這樣做。聽著,耶穌也會對你的理智做同樣的事情。祂將會精心安排:「承認我是你的王,不然就殺死我」。美國杜克大學英國文學教授雷諾茲‧普賴斯(Reynolds Price)是這樣說的……他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三福音》。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趣。他在這本書中解讀了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然後說明他對耶穌一生的看法,接著再加上很長的概述。我發現這是一本很有用的書。他對於約翰福音所說的其中一個觀點,也可以用來形容馬太福音、馬可福音或路加福音。讓我們來聽聽這段話,他說:「如果兩千年的虔誠,還沒有使約翰福音的故事和要求變得模糊黯淡,那麼耶穌的福音仍然會被看成是不斷燃燒的憤怒。約翰福音要麼是瘋狂的作品,要麼就是使人盲目的啓示。聽啊!每一卷福音書要麼是瘋狂的作品,要麼就是使人盲目的啓示。福音書所描繪的行為,從第一段經文所提出的宣告,都要求我們做出艱難的選擇。如果我們認真地看待約翰福音、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我們最終必須問自己一個福音書公然問我們的問題:約翰帶給我們的究竟是改變生命的真理,還是一個瘋子在描寫—個比他更狂野、更有才華、更精神錯亂的瘋子的故事?你們看,雷諾茲‧普賴斯知道這一點,每個真正明白這一點的人,都已經注意到了。當耶穌基督對你的理智說話,因為祂的宣稱,因為祂說:「我是絕對的王。」所以祂在做的事就是說:「你可以很不友好地鄙視我,把我當成精神錯亂的瘋子;或者你可以拋棄一切,完全侍奉我,但並沒有中間路線。我不會允許任何在理智上真誠的人處於中間路線,你只能殺掉我或者為我加上君王的冠冕,除此之外別無他選。」耶穌就是這樣對你的理智說話。
耶穌不僅以這種方式對你的理智說話,也以同樣的方式對你的心說話。如果你來到祂面前,告訴祂:「我需要一點幫助,我想要一些鼓勵」;如果你來到祂的面前,告訴祂:「我想要你當我的顧問,我想要你當我的夥伴,我想要你當我的輔導員。」你知道耶穌基督會說甚麼嗎?耶穌會說:「哦,我能擔任的不只是這樣,我還可以當你的牧羊人,還可以當你的弟兄,還可以當你的導師,還可以當你的朋友。可是除非我成為你的王,否則我甚麼都不是。要麼我成為王,要麼我甚麼都不是。我想要你的一切,否則我甚麼都不要。」在啓示錄中有一處經文很可怕,使徒聖約翰說,他曾經在異像中聽到耶穌這麼說:「你既如溫水,也不熱也不冷,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想想這一點!大部分食物也是如此,大部分食物都是熱的時候好吃,甚至冷的時候也好吃,但是幾乎沒有甚麼食物是不熱不冷的時候還會好吃。耶穌說:「承認我是你的王,否則就殺死我。那樣的話,至少你會想要殺死我,至少你會對我尖叫,至少你會生我的氣,至少你在聽我說話。為我加上君王的冠冕,不然就殺死我。拋棄一切,使我成為你生命中至高無上、絕對的君王,要不然你就鄙視我吧。但是,我不要你喜歡我。我不要你喜歡我。敬拜我或殺死我、痛恨我,但是不要喜歡我,我不會讓你喜歡我。」「為我加上君王的冠冕,不然就殺死我。」耶穌精心安排這一切,祂的死已成定局,而這就是耶穌君王身分對對抗的本性。
順道說說,各位基督徒朋友,請聽,我們知道在聽眾中很多人會認為我剛才所說的話非常極端。你們有時想贊美耶穌,有時向祂祈禱,但是有一個觀念你們其實真的很不喜歡,那就是:「哦,祂必須是中心,祂必須是全部……」你必須無條件降服於祂,要不然就甚麼都不給祂——你並不喜歡這樣。我想指出,耶穌基督來到耶路撒冷,來到每一個人的心裡,並且說:「選擇吧。」。耶穌在這個時候,非常堅決,提出對抗的要求,祂說:「選擇吧。」絕對沒有中間路線。好了,在這裡有很多人不喜歡聽到我剛才所說的話。我希望你們不會生我的氣,我希望你們生耶穌的氣,因為這就是祂想要說的話。但是在這裡如果有任何人說:「嗯,我是基督徒,我相信那番話。」也許你正為我剛才所說的話歡呼喝采,那真是謝謝你們給我精神上的支持。讓我給你們一些建議:不要輕忽大意。其實我也正努力學習這個功課。
我最近讀了一個非常幽默的故事。聖經中最有趣的故事之一就是使徒行傳第19章,當時保羅在以弗所的事奉非常成功。他正建立一個新的教會,期間有七個男子前來,他們就是被稱為士基瓦的七個兒子。士基瓦的七個兒子聽說保羅奉耶穌的名行偉大的神跡,就說:「好吧,也許耶穌的名就是力量,我們來試試看吧。」於是他們就去找一個被惡鬼附身的人,這真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他們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敕令你們出來!」。附在這人身上的惡鬼看著這七個兒子,說:「哼,耶穌我認識,保羅我也知道。你們卻是誰呢?」然後惡鬼所附的人就跳到他們身上,制服了這七個兒子,他們就狂亂地逃跑了。你知道嗎?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耶穌基督的力量既不是魔術,也不是機械的力量,而是君王的力量。除非你順服祂的名,否則不會有力量。
各位基督徒朋友,如果你們正尋求幫助,如果你們奉耶穌的名求,祈求幫助、祈求力量,但是你們卻並不享受與祂同在,又不順服祂,那你只是把祂的力量當作魔術罷了。你們看,耶穌的名並不是機械的力量,不是抽象的力量,也不是神奇的力量,而是君王的力量。沒有順服,就沒有力量。這就是為甚麼耶穌來到這個城市,說出以下的話,祂說:「除非我是王,否則我對你而言就甚麼都不是;除非我是王,否則我就不能成為你的救主;除非我是王,否則我就不能幫助你;除非我是王,否則我就不能成為你的弟兄;除非我是王,否則我就不能改變你。」「承認我是你的王,不然就殺死我。」耶穌對待此事充滿對抗。
耶穌基督矛盾的本性
第二,矛盾的本性——我們的王溫柔地來到你這裡。我剛才已經提到騎著驢子這整件事情的意義。耶穌騎著一隻驢子,至於祂騎驢的原因,馬太福音已經指出來了。馬太福音說明:舊約預言說大衛的子孫——彌賽亞王來的時候,會騎著驢子。實際上,舊約一共有兩處經文這樣提到彌賽亞。一處是創世記第49章。創世記第49章說:「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他在葡萄酒中洗了衣服,在葡萄汁中洗了袍褂。」這段經文說的就是,未來將會有一位偉大的君王來到,祂來到的時候,萬民都必歸順,祂也要使一切走向正軌。你們都知道,關於在葡萄酒中洗他的袍褂這一點,真正的意思是:祂將修正一切,而我們就是在繁榮興旺中洗滌的衣服。在醋中不會再有刺,在慶典中將會有一位,能使無盡的酒湧流不斷,使你能在酒中清洗你的衣服。然而,這整件事情令人煩憂的是,甚麼樣的王與將軍是騎著驢子來的呢?你將要怎樣得勝呢?你將如何擊敗壓迫者呢?
然後,在撒迦利亞書第9章當中,我們也看到相同的事情。經文提到祂對錫安的女兒說「看哪」,這是在撒迦利亞書裡面,這是引自聖經舊約的經文:「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祂騎著驢子,就代表祂謙謙和和地來。這麼說吧,儘管具有王的本質,但是祂騎著驢子就表示要以僕人的身分來到。我要告訴你們另一件事,這事情眾門徒都一定知道:騎著驢子去打仗的將軍將會被殺害。徒步走路或許比騎驢更好,因此你最好還是另找代步工具。如果你選擇騎驢子進來,大概會被殺害。耶穌基督進到城裡來,請恕我直言,我想說,耶穌基督騎著驢子像僕人一樣,手無寸鐵,軟弱無力,要將祂殺死簡直易如反掌。騎驢子是容易受傷害的,溫柔的意思就是容易受到傷害、沒有防衛的能力。
耶穌為甚麼這樣做呢?祂這樣做的原因就在這裡,就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中:為了讓我們擁有福音。福音是甚麼呢?首先,看看祂在甚麼地方進入聖殿,並清理聖殿。在之前的節目中,我們曾經討論清理聖殿。我不會重復探討這一點,我們知道的是:耶穌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是因為他們佔了神的便宜,他們利用神而不是讓神使用他們。你們都聽到了吧!他們在利用神,他們在佔神的便宜,他們在利用神,而不是讓神使用他們。神和人在殿中的角色錯誤互換,以致兩者在救贖中也必須互換角色,因為這就是福音。你想要這個福音嗎?它就在這裡。罪就是僕人讓自己取代君王的位置,因此救贖就是君王讓自己成為僕人。你們看,罪就是僕人讓自己取代君王的位置,而救贖的方式就是君王讓自己成為僕人。
各位!請聽!罪惡!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這個世界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呢?甚麼原因讓這個世界爆發大屠殺,又使你在另一邊為某件事情擔心得要命呢?這樣說實在有點極端。大屠殺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人們讓自己取代了神的位置,僕人讓自己取代了君王的位置。這就是引起大屠殺的原因。可是在另一方面,你知道自己為甚麼那麼擔心嗎?你知道為甚麼自己會擔心得要命嗎?你知道為甚麼自己不高興嗎?因為你相信你知道自己的人生必須怎樣走下去,你認為靠著自己的智慧就已足夠,明白了吧。你讓自己取代君王。所有問題、所有痛苦、所有爭戰,一切都因罪而生。罪是甚麼呢?罪就是僕人讓自己取代君王。因此,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呢?對於世界這可怕的狀態,我們該怎麼辦呢?
其他的宗教說:「我們派遣使者,告訴人停止讓自己取代君王的地位」;但是基督信仰卻認為,那就像把急救膠布派給心裡受傷的人一樣。基督信仰說:「君王來了,祂讓自己成為僕人。」君王來了。罪就是人將自己置於神應有的位置;而救贖就是神降臨,並且將祂自己置於我們該處的位置,接受死亡的刑罰,為了我們的罪死。你們看見耶穌在這裡做甚麼嗎?你們聽見了嗎?
耶穌在對我們說話,祂在對每一個人說話。當祂騎在驢子上而不是騎在其他代步工具,祂在說:「我就是王,但不像你們所想象中的王。如果我從羅馬人那裡將你們解放,結果會怎麼樣呢?你們瞭解嗎?如果我從羅馬人那裡將你們釋放,如果那就是我給你們唯一的解放,那麼你們大概會轉過身,然後奴役另一個人。你們知道為甚麼嗎?如果我從羅馬人手裡將你們釋放出來,你會怎樣面對你的罪呢?你深深地感到空虛,就是屬靈空虛的感覺,你會怎樣面對這種感覺呢?你拼命想要證明自己,你怎麼面對這個事實呢?你要怎樣面對真正奴役你的東西呢?為甚麼你要踐踏其他種族和階級來證明自己很重要?你被另一些東西奴役,而這種奴役甚至遠遠超過羅馬人給你在肉體上的奴役。如果我要做的只是使你脫離羅馬人並得到自由,那麼你被罪和死亡捆綁、得不到釋放這問題,我該怎麼辦呢?掌管你生命的東西是甚麼呢?究竟是甚麼引致所有衰敗呢?我來是要給你真正的釋放。」
你們都看到耶穌這個矛盾的本性!關於這一點,美好之處就在這裡——祂是溫柔的王、將死的王、服侍人的王;比天還要高的王,竟然騎著驢子如此謙卑地到來。你們看,如果這位王進入你的生命,祂將會把你變成溫柔的王,並帶你進入矛盾的王權之中。
整個福音的重點就是:我們藉著軟弱而得救,而非藉著剛強而得救。可是,世上其他宗教和哲學所說的卻不是這樣,不論那些思想理論是否已有兩千年歷史,或者是否你自己編造的,其中的重點都是一樣:我要潔淨我的生命,我要做得更好,我要藉著剛強得救。這就是眾門徒想要的,他們想要藉著剛強拯救自己。耶穌說:「不!」除非你明白自己必須喪生,否則你仍然無法得到救贖。你看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為我們死,這意味著我們並不是藉著剛強而得救,而是藉著恩典而得救。我們不是藉著自己在道德上的努力而得救,而是藉著神的恩典而得救。我再說明這一點,讓我為你們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認為自己藉著剛強而得救(當然這是人類普遍的宗教信仰),如果你認為自己藉著剛強而得救,那請你看看有人冤枉你的時候會發生甚麼事情。如果你藉著剛強而得救,你要麼覺得自己能達到標準而自我感覺良好,並驕傲自信;要麼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而變得自卑、膽怯。如果你認為自己藉著剛強而得救,要麼你會變得驕傲自信、不懂謙卑,因為你認為自己能達到標準;要麼你會變得自卑、膽怯,因為你覺得自己達不到標準。如果有人冤枉你,你會因為太傲慢自大而無法原諒他們;要不然你就會因為太氣憤、太痛苦而無法原諒他們。
如果在你生活中發生非常糟糕的事情,如果可怕的事發生在你身上,會怎麼樣呢?如果你認為自己能達到標準,那你就會對神感到非常生氣,你會說:「禰欠我更好的生活」。如果你覺得自己達不到標準,那你就會對自己感到很生氣。你會覺得自己真是罪有應得。可是如果你是基督徒的話,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藉著軟弱而得救,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被溫柔的王所拯救,你就會成為溫柔的王。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你會說:「我是一個罪人,我不配過好的生活」;然而,另一方面你會說:「但我是祂所愛的,我是蒙祂悅納的,我得到祂慷概的接納。因此,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並不是懲罰;相反,神要透過這些不好的事使我的生命更美好。」
你一生都將擁有王的尊貴,你明白這一點嗎?如果你明白耶穌的王權擁有矛盾的本性,如果你知道自己乃藉著軟弱而得救,如果你瞭解這就是棕樹節的信息,那麼這個溫柔的王權能帶給你的,就是既矛盾卻又融合為一的自信和謙卑,絕對不是藉著剛強而得救所能給予你的。如果你相信藉著剛強可得救的話,要麼你會很自大,要麼你會很自卑,但是你無法兩者兼備。可是,如果你相信自己藉著軟弱而得救,那麼你就能既自信又謙卑,耶穌會在你裡面重新塑造祂自己的形象。
耶穌要來改變一切
現在,我們來討論最後一點。看哪,你的王溫柔地到來。這就是祂王權的本質——既有對抗性又矛盾;可是還有最後一點,我很喜愛「祂來」這個事實。這句話的時態屬於「現在式」,我太愛這句話了。首先,這意味著耶穌並不是在遙遠的地方,這句話不是說「祂將會來」,也不是說「祂已完全在這裡」。這整段經文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棕樹」。沒錯,就是棕樹。
你們知道棕樹指的到底是甚麼嗎?人們可能並不知道,但是詩篇96篇說:「願天歡喜,願地快樂!林中的樹木都要在耶和華面前歡呼。因為他來了,他來要審判全地。」以賽亞書55章12節說:「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經文告訴我們的是:當耶穌完全回來,當祂完全回來,當祂的王權成為絕對,這個世界將會搖身一變,成為它應有的模樣。這世界本來的模樣遠超乎它現在應有的模樣。在那一天,大山小山必發聲歌唱,我們並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而樹木將會搖動,你們看看棕樹:棕樹是一個象徵,預示王真正回來的大日子。
我想在這裡問你們,當耶穌回來,當祂的王權遍滿全地,如果樹木將要發聲歌唱,我們在世上將會變成甚麼樣子呢?你們看,與你未來的模樣相比,你現在只不過是一塊木頭而已。美國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說:「現在你有五種感官,也許以後我們會有千百種感官。與你未來的模樣相比,現在你只是一棵蔬菜;只是一塊木頭 ;只是一座山;只是一塊石頭。」神所應許我們的是絕對令人驚奇的。
你們留心聽著:看哪,祂來。一方面,耶穌的君權和大能是無限的,沒有人可以抵擋祂;另一方面,祂來,是溫柔的。祂接納痲瘋病人,祂接納瞎眼的人,祂接納瘸腿的人,祂接納小孩子,祂接納妓女。這是甚麼樣的王呢?這是帶來祝福的王。如果你聽了祂的兩個本性,但只能明白第一點——面對基督的王權,將自己獻給基督;如果你只瞭解第一點而不瞭解第二點所說的:祂不只是王,而且是溫柔的王,那麼你會試圖拯救自己,你會嘗試成為自己的彌賽亞,你會嘗試當自己的救主。如果你欣然面對祂的王權,並與這位溫柔的王相遇,且讓祂透過軟弱拯救你,那麼祂就會把你變成超乎你所能想象的人,超乎你敢求或敢想象的人。接著要來的是甚麼呢?如果樹木將要發聲歌唱,如果山要歡欣起舞,那麼你和我將會做甚麼呢?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袮幫助我們瞭解這位溫柔的君王。求袮幫助我們瞭解,我們領受餅和杯是為了記念祂如何透過軟弱、破碎與被掏空來拯救我們。我們明白我們能蒙神接納,是靠著祂所成就的事、那矛盾的王權、那既自信又謙卑的本性。祂尊貴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同時又無比溫柔;祂無限至高,卻竟然如此親近我們,神甚至會在我們裡面重新創造建立這一切。懇求袮幫助我們現在就如此行。我們這樣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