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二部分,主題是「耶穌的生平」。這次討論的題目是「耶穌與政治人物」。大家請翻開今天查看的經文——路加福音23章,我們來看耶穌的生平,一起來編寫耶穌的傳記。我們一直在探討耶穌生平遇到的事件。在復活節期間,我們一般都會看基督受死和復活的事跡。今天,我們會查考耶穌生命終結時所發生的事,我們會探討其中一件最為人熟悉的事件——就是耶穌第二次受審。我也會告訴大家,在彼拉多和希律來審問前,耶穌第一次受審的經過。
這是路加福音第23章1至25節,請聽神的話語:
[1] 眾人都起來,把耶穌解到彼拉多面前,
[2] 就告他說: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該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
[3] 彼拉多問耶穌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
[4] 彼拉多對祭司長和眾人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
[5] 但他們越發極力的說:他煽惑百姓,在猶太遍地傳道,從加利利起,直到這裡了。
[6] 彼拉多一聽見,就問:這人是加利利人嗎﹖
[7] 既曉得耶穌屬希律所管,就把他送到希律那裡去。那時希律正在耶路撒冷。
[8] 希律看見耶穌,就很歡喜;因為聽見過他的事,久已想要見他,並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跡。
[9] 於是問他許多的話;耶穌卻一言不答。
[10] 祭司長和文士都站著,極力的告他。
[11] 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視耶穌,戲弄他,給他穿上華麗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裡去。
[12]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13] 彼拉多傳齊了祭司長和官府並百姓,
[14] 就對他們說:你們解這人到我這裡,說他是誘惑百姓的。看哪,我也曾將你們告他的事,在你們面前審問他,並沒有查出他什麼罪來;
[15] 就是希律也是如此,所以把他送回來。可見他沒有作什麼該死的事。
[16] 故此,我要責打他,把他釋放了。(有古卷在此有:
[17] 每逢這節期,巡撫必須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
[18] 眾人卻一齊喊著說:除掉這個人!釋放巴拉巴給我們!
[19] 這巴拉巴是因在城裡作亂殺人,下在監里的。
[20] 彼拉多願意釋放耶穌,就又勸解他們。
[21] 無奈他們喊著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22] 彼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為什麼呢﹖這人作了什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他什麼該死的罪來。所以,我要責打他,把他釋放了。
[23] 他們大聲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
[24] 彼拉多這才照他們所求的定案,
[25] 把他們所求的那作亂殺人、下在監里的釋放了,把耶穌交給他們,任憑他們的意思行。
這是神的話語。
經文第1節所提到的「眾人」是指猶太公會。那些宗教領袖已審問耶穌,定了祂該死的罪。可是,他們不是政治領袖;當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羅馬人才擁有政治權力和民事法律權,可以執行法律、判處死刑。至於那裡的公會,你也可以在新約其他地方看見,如雅典的亞略巴古——當時的地方議會在宗教、道德和文化方面獲得一定程度的權力,可是他們卻沒有政治權力。因此,如果他們想處決耶穌,便要把祂帶到政治領袖那裡去。於是,他們就這樣行了。當他們把耶穌帶到政治領袖那裡,便引起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真的希望從沒有出現那個問題。
當我開始查考這段經文時,我說:「天啊,我看的究竟是甚麼?」當你看一段經文時,要做的事情就是問:「這是甚麼意思?」即是問:「重點是甚麼?」而這段經文重點就是,宗教領袖想殺死耶穌,可是必須帶祂到那些政治領袖那裡去。於是,他們便起來,說:「這人是個政治領袖,正威脅你們的政治權力。」這引起一個問題,是彼拉多直接問耶穌的問題,我們必須理解這個問題。這問題是:「耶穌,你有甚麼政治理念?」我發現這是整段經文的重點。我說:「天啊,為甚麼我們要查考這段經文?為甚麼我不選其他經文呢?」我來解釋原因吧。
「耶穌,你有甚麼政治理念?你是否政治領袖?假如我們跟隨你,是否要遵從你的政治綱領?」這就是經文引起的問題,我有好些年因耶穌的響應而感到懊惱。我現在已不再感到懊惱,可是我仍然看到自己之所以常常感到懊惱,是因為耶穌給彼拉多的回答非常含糊不清。我從前總覺得祂的響應模糊得讓人生氣,可是今天我可以在這裡告訴你,耶穌的響應其實模糊得非常美妙且很有智慧。祂的回應模糊得深邃、謹慎、刻意。因此,我們需要花點精神和心思認真反省思考。耶穌的響應模糊得如此刻意又充滿智慧,是因為耶穌只能夠這樣做,其他任何的響應只會更令人困惑、更不合情理、更令人厭煩。耶穌不是要拼命爭取甚麼,而是要把真理帶給我們。
第一,耶穌模糊的回應。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個極其模糊的回應是怎樣的。在路加福音第23章,彼拉多問耶穌問題,這個問題在每一卷福音書里的記載都是一樣的。四位福音書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記載事情的方式其實都很不同。以我理解,他們所記載的事跡從不互相抵觸,但他們絕對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敘述事件,各自負責把不同的事件告訴世人。因此,如果你看到同一個事件在四卷福音書里都有記載的話,你便知道那事件是多麼重要和關鍵。非常有趣的是,每一卷福音書都記載了彼拉多提出相同的問題,不但問題的用語一樣,連耶穌的響應也是一樣。
彼拉多所提出的問題是甚麼?他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這是甚麼意思?我來為大家翻譯,大家最好先理解翻譯的意思。當你聽到那個詞語,馬上便會想:「哦,我猜彼拉多的意思是說:你是彌賽亞嗎?」不,彼拉多的意思不是這樣。你看看第2節,他們說的其實是:「彼拉多大人,這就是那人的罪狀,請你以此定他的罪。」「耶穌唆使人不要遵從凱撒,而要遵從祂;祂不想百姓遵從凱撒和你,只想百姓遵從祂;祂計劃使自己成為政治領袖,祂有政治的目的和計謀。」因此,彼拉多在第3節所問的問題,並不是說:「你是彌賽亞嗎?你要把救恩帶給世人嗎?你是從天上來的嗎?」不,絕對不是。彼拉多的意思是:「你有沒有任何政治目的?你來這裡是否要與凱撒和我作對?你是否政治人物?」這就是問題的真正意思,而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路加福音第24章中有個精彩的故事,敘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其中一個門徒在基督死後表示極度失望。你知道他說甚麼嗎?他說:「我們還以為耶穌會救贖以色列。」他的意思是甚麼?我們往往會把一些說話加上屬靈意義,其實那門徒並不是說:「我們渴望耶穌來救贖以色列,但祂沒有這樣做。」他的意思是:「我們一直受壓迫,一直在羅馬人的軛下受壓制,我們以為耶穌真的會救贖我們。」
你知道「救贖」這個詞的意思嗎?意思是從奴役中釋放出來,不再是奴隸的身份。你看,不僅是敵人,連朋友都在問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在問這個問題:「耶穌,你是否政治領袖?你有沒有政治綱領?」耶穌的答案,就是問題所在。在每一卷福音書里,耶穌的回應都是一樣。我們看到完全相同的用字。用字相同的回答一直保留在福音書里,非常清楚地顯示這的確是耶穌的響應。在希臘原文中,耶穌只簡單地說了兩個字:「你說。」
耶穌所說的就只有這些。要翻譯這一句其實非常困難,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翻譯版本。翻譯者不能只直譯為中文。如果他們直譯為「你說」,那麼讀者便無法理解。例如,這裡他們翻譯成:「對,你說的是。」我希望你們知道,這個翻譯方式令說話者的意思過於正面,聽起來耶穌好像在說:「對,我是,就如你所說的一樣。」
你們有沒有聽過《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出搖滾音樂劇?故事描寫耶穌受難前最後七天所發生的事情;在其中一幕,彼拉多說:
「我們全都知道你已成為觸目的人物,不過你是王嗎?你是猶太人的王嗎?」
耶穌說甚麼?祂說:「這是你說的。」聽到嗎?這個翻譯又太負面了。如果有人說:「你是這樣的嗎?」然後你說:「這是你說的。」這聽起來好像是否定的意思。可是在這裡,當彼拉多問:「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說:「是的,就如你所說的一樣。」這聽起來好像是肯定的意思,可是耶穌實際說的其實是:「你說。」這句話的意思剛好夾在中間,模糊得非常美妙,沒有指向任何直接清晰的答案。答案非「是」,也非「不是」。
為甚麼耶穌這樣對我?為甚麼祂這樣對你?我想這是我們該問自己的問題。為甚麼祂的響應這樣含糊不清?所有福音書作者都清楚表示,這個絕對含糊、絕對中立的響應其實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耶穌到底是誰;否則他們不會這樣完整地保留他們的對話,也不會在每一卷福音書里仔細記載這事件。另一個原因是,彼拉多所問的問題根本不是一條公平的問題。如果我來問你這樣的問題:「你還有沒有逃稅呢?」你怎樣回答?
如果你從來沒有逃稅,那麼你直接回答「有」或「沒有」,其實都在誤導我。我的意思是,有些問題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來,直接回答比起含糊不清的答案更容易誤導人。這就是他們其中一個問題,彼拉多並非以普通方式問:「你是否彌賽亞?」而是問:「你是否政治人物?」耶穌拒絕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為甚麼?因為耶穌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掌權方法——就是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也是路加很努力想讓人明白的。
耶穌沒有說「是」,因為如果祂說「是」,祂的意思就是:「對,我現在就率領軍隊,來除滅你們。」事實上,在約翰福音第18和19章,有一段很長的經文描述這件事。根據約翰福音,我們知道耶穌在受審時向彼拉多說:「我的跟隨者並非來爭戰。」如果耶穌要說「是」,那麼祂會這樣說:「對,我只是個政治人物。我來是要進行遊說,我來是要爭取選票,我來是要擴充軍備武器,我來是要集結軍隊。我來就是要這樣作。」
相反,如果耶穌說「不是」,那麼事情也同樣絕對會誤導人。為甚麼?因為如果祂說:「不,我不是政治人物。」祂真正傳遞的意思是:「我只是屬宗教的人,只會讓人在個人層面方面得著平安,我在現實的各方面、在生命的各個部分都沒有任何控制權。噢,我來只是在個人生活上給你們平安和喜樂。」當然,有很多人想聽這些話。很多改革派的人希望聽到耶穌說「對,我是政治人物。」而很多保守派的人則希望聽到祂說「不,我不是政治人物。」然而,耶穌並不會這樣做,祂不會這樣做。為甚麼不這樣做呢?
耶穌的回應,狹義來說就是:「我不是政治人物,也沒有政治綱領。」但廣義來說則是:「我與政治密不可分。」這是甚麼意思呢?我們每個人都該這樣問問自己。從哪個層面來說,耶穌完全不屬政治呢?又從哪個層面來說,祂屬政治呢?這是耶穌自己所說的,不是我說的。這不是由於我想保持平衡和中立,也不是由於我不想得罪任何人,所以才說得模稜兩可。這個精彩的中立說法從何而來?就是耶穌。祂的方法比我能想到的更平衡可取。耶穌在哪些方面屬政治,在哪些方面不屬政治呢?祂在甚麼情況說「不,我不是」,又在甚麼情況說「是,我是」呢?
第二,耶穌不屬政治。
首先,從哪個層面來說,耶穌不屬政治呢?路加在這裡的重點是,宗教領袖看見耶穌擁有某些權能,因而害怕祂,但政治領袖卻完全不相信祂有任何權能。我看過很多描述耶穌的書,有些大致上寫得很好,我也很欣賞;但書中往往有一點會出錯。舉例說,美國神學家約翰.霍華德.尤達(John Howard Yoder)於1972年出版了一部非常精彩且極具影響力的著作,名叫《耶穌政治》(The Politics of Jesus)。他說:「耶穌一直威脅著政治勢力,因為祂不斷鼓吹建立平等、沒有暴力的社會,而這樣的社會則會對政治勢力造成極大的威脅,於是他們想盡辦法打壓耶穌。」然而,這個說法跟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剛好相反。
路加要說明的是,如果希律和彼拉多這兩個為權力癲狂的人認為你對他們的政權有半點威脅,便會將你的頭砍下來。只要你向他們展示丁點兒政治威脅,他們便會這樣做。這裡的希律是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的兒子;大希律王就是在伯利恆大肆屠殺無辜者的人。如果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女兒或妻子對他的政權有半點威脅,也同樣會取下他們的首級。凱撒‧奧古斯都大帝(Caesar Augustus)曾經這樣諷刺說:「做希律王的豬,比起當他的孩子,更有機會存活。」這裡的希律是大希律王的兒子——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他與他的父親沒甚麼分別,彼拉多也沒甚麼分別。他們不是普通人,他們不是誠實正直的人,並非真的來調查耶穌的審判案件,他們不會說:「我們不能殺這人,因為他並沒有犯罪。」這不是他們的想法,他們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他們不殺耶穌唯一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一點也看不起祂。
你沒有看見那些宗教領袖嘲弄耶穌,也沒有看見那些宗教領袖給耶穌穿上袍子扮作王的模樣。希律和彼拉多嘲弄耶穌的時候做了甚麼?路加告訴我們,希律的兵丁嘲弄耶穌,給祂穿上袍子扮作王的模樣來戲弄祂。約翰當然也有這樣記載。兵丁這樣做,彼拉多也這樣做;他們把荊棘冠冕戴在耶穌頭上,為祂披上紫色長袍。他們又鞭打耶穌,說:「如果你是先知,告訴我們打你的是誰?」然後,他們假裝屈膝拜耶穌,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
他們為甚麼這樣做?宗教領袖沒有這樣做,只有政治領袖才這樣做,因為他們完全鄙視耶穌,認為祂沒有半點威脅,也沒有任何權能。他們一邊鞭打耶穌,一邊說:「如果你有權能,如果你有任何政治權力,就使我們住手吧。」當耶穌在希律面前,為甚麼希律對耶穌那麼感興趣?其實,希律只是對政治權力感興趣;他想看神跡奇事,想叫耶穌使人瞎眼,想看火好像雨一樣從天而降。他想看耶穌的權能,但耶穌不會這樣做。耶穌默然無聲,甚麼都不做,他們便戲弄祂,徹底鄙視祂。我認為《萬世巨星》這出搖滾音樂劇中有很多地方都歪曲了聖經的記載,雖然大部分劇情都很有趣。其中有一幕彼拉多第一次遇見耶穌,他說:
「這受傷的人、阻塞我門廊的人是誰?……
噢,原來這就是耶穌基督,我真的有點意外。
祂看起來多麼弱小,一點都不像君王!」
他們就是這樣鄙視耶穌——完全看不起祂。為甚麼?他們之所以這樣鄙視耶穌,是因為耶穌對權力的定義與人類政治體系完全對立。人在政治上得到權力的途徑,跟耶穌掌權的方式實在完全不同,你可以在經文中看到這一點,這就是為甚麼他們無法明白其中的道理。
1.世俗的政治權力
首先,人類政治權力的定義就是高壓強制。高壓強制,就是強迫的意思。我想有能力控制別人——這就是權力。在約翰福音里,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王嗎?」耶穌說:「我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然後彼拉多問:「真理是甚麼呢?」彼拉多其實在嘲笑耶穌,意思是說:「我們來討論一下權力、信仰、道德勸告和看法吧。我們來討論一下權力。拿起你的武器吧。制定政策——我可以藉著政策控制別人做任何事;我可以立法;如果有人不服從,我可以懲罰他們。這就是權力。」耶穌並非這樣。
首先,人類政治體系認為真正的權力就是能夠強迫別人、控制別人。其次,他們認為真正的政治權力是抬舉自己。「抬舉自己」就是提升自己的名望、名聲、榮譽。那就是名聲,就是政治的本質——你要爭取榮譽,要讓人知道,要吹捧自己,說「看我做了甚麼。」如果你必須要承認軟弱,那麼承認軟弱的方式也只可以是為了讓自己看似更強。你要抬高自己;你要努力求存;你要救自己;你要提升自己的名聲、形象。
耶穌不僅與他們完全不同,祂更一聲不響,不為自己辯護。耶穌基督的信念是:祂不堅持自己配得擁有的東西,反倒虛己、謙卑順服;祂取了奴僕的形象,讓別人得榮譽,甘願犧牲自己。政治體系談論的是真正的權力;而你卻可以談論犧牲、溫柔;也談論光、道德、信仰和真理。人們所謂真正的權力,是高壓的權力,是強迫、控制別人的權力;他們所謂真正的權力,是自我吹捧、爭名奪利、建立好名聲。你看,要所有人支持,要民望上升。這是世俗的權力。
2.耶穌真正的權能
這是耶穌所做的事情。耶穌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權能是甚麼。我會逐點按次序說明,但其實它們是並行的。第一,真正的權能使人改變,並非控制人。真正的權能改變人,而非控制人。真正的權能使人從心底開始改變。這就是真正的權能。耶穌在約翰福音第12章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當我犧牲受死,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在每次節目中,我都描述耶穌——描述祂的犧牲,描述祂的軟弱,描述祂為我們所作的事——當中具有一股吸引力,你的心敞開,你的心開始融化。這是甚麼?你在改變,而非被控制。耶穌說,真正的權能不是控制人,而是使人改變。祂說:「因此,真正的權能不是抬舉自己,而是開放自己、倒空自己。」
我們來看看該如何實際應用耶穌的話,這才能在生命中發揮作用。看看你與人的關係——也許你想改變別人,你想他們接納你的建議,你想重新塑造他們的性格,你想幫助他們,你多麼渴望見到他們整個人從心底開始改變;那麼,你便要甘願受傷,放棄自己的隱私,讓他們進入你的生命中,讓自己顯得脆弱,讓自己受批評和指責。相反,如果你只想抬舉自己,只想安然無恙,只為利益才承認軟弱;那麼,你只會控制人,而非改變人。控制總是與抬舉自己一起出現的;而改變總是與開放自己、犧牲自己、受傷和失去一起出現的;總是與失去錢財、失去時間、失去面子一起出現的。
他們為甚麼嘲弄耶穌?因為他們說:「如果你有權能,就阻止我打你吧。」「如果你有權能」——這是重點。「如果你有真正的權能,你大可以救自己。」這是他們在十字架前所說的話,而他們就是那些政治人物,而非宗教之士。宗教之士知道耶穌有權能,這就是他們討厭祂的原因。他們知道耶穌有權能,因此非常恐懼。政治領袖卻嘲弄耶穌,恥笑基督信仰、恥笑基督。他們認為真正的權能就是控制別人、拯救自己,所以他們鞭打耶穌的時候說:「阻止我。如果你有權能,就阻止我吧。使我瞎眼吧。從天上降火下來,阻止我吧。動動你的指頭吧。」
你知道嗎?政治權力對耶穌最終極的嘲笑是,當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他們說:「他救了別人,卻救不了自己。」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個矛盾,因為人類的政治權力說,拯救別人的方法就是先拯救自己。可是,他們當時所見的耶穌卻完全無法救自己:祂被鞭打、被唾棄,戴著荊棘冠冕、頭破血流,在十字架上垂垂死去。他們看不見的是,耶穌能夠拯救別人,因為祂不選擇救自己。這就是耶穌強而有力的救贖。如果當時耶穌基督救了自己,便無法救我們;如果耶穌基督救我們,便不能救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權能,因為耶穌基督甘願成為軟弱,而這就是最終極的權能。當你本來並不需要成為軟弱,當你的能力本來已經足夠有餘,但卻甘願犧牲自己,這就是真正的權能。
各位,你們有聽過法國統治者拿破侖(Napoleon)嗎?我不知道原來他在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信了主。我最近在看他戰敗後流亡時所寫的著作,我不清楚他是否真的成為基督徒;如果有人知道想告訴我,請給我介紹一些書籍,讓我認識更多吧。拿破侖所寫的一些文章令人非常驚奇,其中他說:「我在強暴的根基上建立王國,我的王國最終瓦解了;耶穌基督在愛的根基上建立王國,祂的王國堅固立穩,直到永遠。」
耶穌基督之所以沒有還擊,耶穌基督所做的一切之所以與人類政治體系的觀念完全相反,是因為那一切都不是真正的權能。人們以為權力就是那樣子,但那其實並非真正的權能。真正的權能不是用來強制壓迫人的,這樣的權力終有一天化為烏有,但能改變人的權能卻永遠不會消逝。用來提升自己的權力會為別人帶來壓迫,終有一天也會消失,但使人開放自己和倒空自己的權能卻會帶來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權能。
最大的矛盾就在於此,耶穌站在彼拉多面前,彼拉多手中掌握耶穌的生死。他們不知道耶穌基督只需要微微動一動小指頭,捆綁祂的鎖鏈便會馬上折斷,火便會從天上降下,兵丁臉上的笑容將會消失,官長也會在路上倒斃。耶穌要做的就只是點一點指頭,他們便會全部喪命。這樣的話,神所預備的救贖便無法完成,我們也不會在這裡,不會做現在所做的事情。這就是權能——耶穌的時代至今兩千多年,看這權能仍然存在。政治權力——狹隘的政治權力——就是強制、壓迫的權力;訂立政府政策的權力;提升自己的權力;眾人都藉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這些權力非常有限,這一切都只是表面的權力,膚淺的權力,耶穌基督擁有的權能絕非這樣。
第三,耶穌屬政治。
現在,我們繼續討論下一點——耶穌在哪一個方面屬政治呢?這是甚麼意思?我來很快解釋一下吧。首先,來看看實際的應用方式。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一定要給一個模糊的答案,不直接準確地說明祂的政治角色和立場。有些人來認識基督信仰,首先讓他們失望的事情,就是耶穌的政治角色和立場。他們說:「等一等,我是屬於這個派別的,有自己的政治立場。我有點擔心基督信仰。我很害怕,不確定基督信仰會否強迫我做這樣、強迫我做那樣。在我成為基督徒之前,我想知道耶穌的政治綱領。我想知道如果我成為基督徒,是否要相信這些、相信那些?是否要投票贊成這些、那些?我希望先瞭解!」你這樣說其實代表你想自己控制一切。如果耶穌基督給你祂的政治綱領,而你又有權選擇接受或拒絕的話,那麼祂並非真是你的王,祂並不是真正的王,你才是王。
在你認識耶穌之前,你到底怎樣可以知道這世界需要甚麼呢?耶穌基督沒有給你任何政治綱領,因為祂說:「我想你先認識我,我不想你說:『如果我成為基督徒,是否要變成這樣?是否要持這個立場或那個立場?』」祂說:「你到底要怎樣才會明白呢?你還在問這樣的問題,就代表你還坐在自己生命的寶座上。我才是真正的王。」耶穌含糊地回應,就是為了令你真的讓祂做主。這樣,當你往祂那裡去,祂掌權的新方式便能在你生命中發揮功效。當然,你會改變。不管你是誰,我從沒有見過任何人不因耶穌而改變他的政治立場。
親愛的基督徒朋友,你們也要留心聽。我是否在說你不應參與政治呢?有人大概想這樣問我,所以我會很快解釋一下。對於這條問題,答案當然「不是」!我來告訴大家一個重點,人類的政治為甚麼會這樣?這是否唯一可行的方式?提升自己?永不讓人看見你不安?永不承認自己犯錯?做每件事情都邀功?壓制別人——這就是真正的權力嗎?這是否掌握政權的唯一方式?當然不是,但為甚麼大多數人都採用這方式?
政治就像性一樣——你都明白,不是嗎?想一想,路加福音第7章,你記得那個女人嗎?那個女人是個妓女,她打破頸項上的香膏瓶,把香膏倒在耶穌腳上,記得嗎?她這樣做其實是說:「我以前以為真正滿足人靈魂的就只有性,我以為性就是推動世界的基本要素。然而,我現在發現原來性是靈性上的事情;我發現我嘗試透過性去換取的東西,原來只有耶穌能夠給我。我希望得到親密的關係,希望得到安全感,希望得蒙接納。我一直以為我在性裡面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可是原來只有耶穌能夠給我。」於是,她便將對性的追求放在耶穌腳前。這不是說她以後不可以有性行為,而是她以後不會再以性為偶像,而性也無法再轄制她。她的身份不再是妓女,她也不再作性的奴隸——永遠不會。
其實,政治就像這樣子。「怎麼說呢?」有很多人都這樣問我,他們說:「好吧,我來問你,從政治角度來說,你的教會是怎樣的?」換句話說,他們的意思就是這裡表面是宗教,但內里全都是政治。不!不!正確的說法是:表面是政治,但內里全都是宗教。在政治上,如果你不認識主耶穌基督,那麼你會透過政治手段,來達成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情;你希望自己有影響力;你渴望自己變得重要;你希望有一份使命感;你希望這樣說:「我可以改變世界,我真的可以改變世界。」政治只能帶來某程度的改變,如果你將政治變成偶像,那麼你整個人也會隨之轉變。假如你屬保守派,你會將商業市場活動變成偶像;假如你屬自由派,你會將國家政府變成偶像;然後你說:「這就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就好像那女人藉著性去換取一些只有神才能夠給她的東西——親密的關係。
你可以利用政治去嘗試得到一些只有神才能夠給你的東西,那具有影響力的使命。改變世界——只有藉著神才能做得到。在參與政治之先,彼拉多首先要像那個女人放下香膏一樣,他需要放下他的權位。仔細想一想!耶穌大可以把權位歸還給他,耶穌沒有說:「噢,你現在是基督徒,不可以參與政治。」不是這樣。坦白說,要是玩弄政治的話,在政治上,彼拉多就最終不會捲入如此混亂之中了。
那麼,耶穌在哪一方面屬政治呢?你看,一方面,耶穌沒有說:「是,我是政治人物。」因為祂要顯明祂不是,祂沒有給你任何政治綱領。你若要成為基督徒,並不用先考慮政治立場的問題。你千萬不要這樣做,否則祂便無法作王。另一方面,耶穌也沒有說:「不,我不是政治人物。」祂沒有說「是」,也沒有說「不是」!為甚麼?因為最終耶穌向你作的,就是完全改變你生命中的每個部分。如果你想知道這如何靈活地發揮效用,那麼看看路加的描述吧。路加不只是告訴我們,因為希律和彼拉多說耶穌不是政治人物,所以祂就不是。路加以此方法指出耶穌實際上並非政治人物,祂並非為此而降世。耶穌並非為此而來到世上,因此,不要以為基督信仰實質上只是關於政治而已。
然而,另一方面,其實故事里還有第三位政治人物,你知道嗎?還有第三位政治人物。彼拉多、希律,還有一位——就是巴拉巴。沒錯!他是真正的革命叛亂者。當時,他被關在獄中。逾越節有個慣例,就是釋放獄中其中一個囚犯。雖然路加沒有說明,但我們從其他三卷福音書得知這是彼拉多的主意。彼拉多出來說:「我並沒有意思要處決這人,我給你們一個選擇。你們要我懲治他,可是你們現在可以選擇,要我釋放那一個給你們?是耶穌還是巴拉巴呢?」
巴拉巴是真正的革命叛亂者。換句話說,巴拉巴被關在獄中,是因為他真的犯了法,而耶穌將要承受巴拉巴本該受的刑罰。當然,彼拉多有點苦惱,沒有想到會事與願違,因為他把兩個耶穌放在自己面前。你們知道巴拉巴的名字其實叫耶穌嗎?你們知道巴拉巴就是「父的兒子」的意思嗎?因此,我們在經文看見兩個父的兒子——兩個耶穌。彼拉多說:「你們想要哪一個?」當然,眾人都說:「我們要巴拉巴。」為甚麼?路加其實想說明,耶穌從某方面來說是個革命者——非常另類的革命者,截然不同的革命者。
巴拉巴和耶穌的故事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巴拉巴就是你和我。耶穌基督為了有罪的巴拉巴代罪受死,於是巴拉巴得自由。你腦海出現甚麼圖畫?有沒有看見一種羞辱?福音書作者路加嘗試指出,我們就是巴拉巴。你可以想象一下巴拉巴的情況嗎?他本來被關在獄中,準備釘十字架;他在想象自己怎樣窒息而死、想到手上的鐵釘;然後他聽到外面的羣眾大喊:「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於是他心裡想:「噢!天啊!我隨時要死了。」接著,他聽到兵丁進來開門,他便說:「噢!天啊!現在就是了。」可是,兵丁卻對他說:「你得釋放了。」巴拉巴大概會問:「我怎麼得釋放?」
兵丁板著臉,麻木地說:「這邊,出來吧。」兵丁把巴拉巴帶出來,給他看看發生了甚麼事。巴拉巴會說甚麼?他大概會說:「等一等,祂背著的原是我的十字架,祂手上釘著的原是我的鐵釘,祂竟然代我受死。」歷史上只有巴拉巴一人可以直接實在地說:「我在呼吸耶穌的呼吸,我得釋放了。」你們看到經文最後部分說了甚麼嗎?彼拉多釋放了巴拉巴。
這就是福音。神使無罪的耶穌成為有罪,好讓我們藉著相信耶穌可以在神面前得稱為義。你知道為甚麼耶穌沈默不語嗎?你知道為甚麼耶穌容讓他們鞭打自己嗎?因為耶穌在承受我們的刑罰。祂承受的就如一個罪人該承受的一樣。祂說:「懲罰我吧。」祂對我們是如此真誠、如此信實;如果你接受這一切,便會發現有一點是多麼有意思:耶穌為你受死,不單使你罪得赦免。這裡,神學家稱耶穌和巴拉巴這事件為「一舉兩得」,你得到「神雙重厚待」。
耶穌受死,不僅使你的罪歸到祂身上,更將祂的自由歸給你,將祂的義歸給你。你現在就好像從沒有犯過那些罪一樣,現在神按你的本相接受你、愛你。這是徹底革新的觀念!絕對徹底革新的觀念!為甚麼?你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這裡指的是,你的身份、財產、公民身份、種族、文化、社會地位……現在對你來說,這些東西沒有一樣比耶穌更重要。這就是說,你對於政治、文化、社會地位的整個態度都改變了,你可以自由自在過美好的生活。你不用爭鬥,也不再活在痛苦之中,因為你的身份不再建基於你的種族或地位,而是耶穌;你的身份不再建基於你的財產或職業,而是耶穌。這樣,你突然徹底改變,在各方面都徹底得著釋放,對一切事物的態度都徹底改變。耶穌與政治的關係實在密不可分。我來這樣總結吧。
已故的湯姆‧斯金納(Tom Skinner)是一位非洲裔美國牧師,曾定居紐約。在1970年,他在美國的厄巴納宣教士會議(Urbana Missionary Conference)中傳講信息。我有幾個朋友參加了會議,我並沒有參加,只是聽過講道的錄音。當時我剛剛信主,還未夠深入聽這篇信息。信息的尾聲有一段立志奉獻的時間,為甚麼?因為我們相信改變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福音——耶穌基督的恩典充滿世界。世上大概沒有其他方法比這方法更創新、更具政治革命性的了。如果有時間,我會詳細告訴你。你知道「反奴隸制」的概念是從何而來的呢?沒有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文化想到奴役人是錯誤的行為。據我所知,「反奴隸制」的概念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終於真正思考福音的真義。在歷史上,「反奴隸制」的概念是從18世紀末,人們開始對傳福音有所覺醒而萌生的,這就是湯姆‧斯金納之所以用了巴拉巴的故事結束整篇講道的原因。
他說:「巴拉巴是一個革命者,他策劃破壞當時的政治體系,渴望推倒那些政治人物,甚至想殺死他們。那麼,為甚麼人們想釋放巴拉巴呢?巴拉巴也計劃毀滅那些宗教領袖,因為他視宗教領袖為當時政治體系的一部分。巴拉巴是個危險人物,為甚麼人們想釋放他呢?這是因為如果他們釋放巴拉巴,他最多只會發動另一場騷亂或暴動,他們只需要通報國家軍隊,派一隊坦克部隊來鎮壓就行了。他們很輕易便能制服他,或搜出他的槍械武器,或搜捕他的住處。你總有方法制止巴拉巴,可是你怎樣制止耶穌呢?你怎樣制止一個雖然手無寸鐵、沒有坦克軍火,也能震動整個羅馬帝國的人呢?他們以為會有方法,認為必須馬上把耶穌剪除;於是,他們要求釋放巴拉巴,因為他們總有方法可以阻止巴拉巴。他們說,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我們不想被耶穌管轄。於是,他們便殺死耶穌,並將祂埋葬;然後說,這將會是我們最後一次聽見這個革命者的名字。」湯姆‧斯金納說:「三天後,耶穌基督終於得勝,成功發動歷史上最偉大的政變。」耶穌基督是猶太人的王嗎?是。
我們同心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袮幫助我們明白真正的使命是甚麼,懂得如何真正改變世界。藉著明白耶穌為我們所成就的大事,藉著豐富的屬靈財寶,得著力量在世界各地做同樣的事,發揮巨大的政治影響力。神啊,求袮幫助我們抱有耶穌的政治理念。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