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 与素常一样
吴剑丽

经文:但以理书六10-18

10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上帝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11那些人就纷纷聚集,见但以理在他上帝面前祈祷恳求。

12他们便进到王前,提王的禁令,说:「王啊,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吗?」王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米底亚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13他们对王说:「王啊,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

14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

15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说:「王啊,当知道米底亚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16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上帝,他必救你。」

17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

18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

但以理听闻王的谕令后,如常回家,到楼上的房间,向着耶路撒冷的方向跪下祷告感谢。耶路撒冷即是圣殿的所在。圣殿是上帝应许立为祂名的居所,祂在其中垂听子民的祷告(王上八29-30)。在但以理的时代,圣殿已然被毁,然而被掳的犹太人未忘所罗门的献殿祷告:「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惩罚他们,使天闭塞不下雨,他们若向此处祷告,承认你的名,离开他们的罪,求你在天上垂听,赦免你仆人以色列民的罪,将当行的善道指教他们,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赐给你民为业之地。」(王上八35-36)向着耶路撒冷的方向祈求,是对上帝应许的认定,藉此表达子民心里的想望和期盼。但以理未因谕令方寸大乱,仍旧一日三次向上帝祷告。

谕令的有效期也就是三十天而已。在此非常时期,但以理何不躲藏到别的地方祈求,或在心中默祷,甚或暂停祷告,以作权宜?圣经作者没有提及但以理当下的反应和想法,仅简洁地记下他的行动:既不高调张扬自己违反禁令,也未刻意关上窗户,只一如既往亲近上帝。「与素常一样」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惟我们无法想象,在当时严峻的张力下,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心,准备好付上怎样的代价,才能作出这个「顺从神,不顺从人」的抉择?(徒五29)无疑,但以理早已作好准备,迎接任何可能的后果。

但以理的行动,正中设计陷害他的人下怀(但六12、15)。只有王「甚愁烦」(但六14),因为按玛代、波斯的例,禁令绝不可更改,他虽爱惜但以理,又发现自己被利用,却不得不马上执行刑罚,把但以理扔在狮子坑中。然而这场宫廷斗争,将再一次突显但以理书的主题:无论何景况,上帝仍在掌管。圣经作者更透过大流士的口,带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你所常事奉的神,祂必救你。」(但六16)

思想:

身居高位、似乎一帆风顺的但以理,突然遭逢危机。处变不惊的背后,是对信仰的坚守,以及从上而来的勇气。属灵生命之能够经得起考验,并非一蹴而就,却是源自但以理日复一日的祷告操练。危难当前,但以理不仅有力量继续到主座前祈求,更能从心底发出感谢。一个恒常亲近上帝的人,就是旧约中的「智慧人」;透过一点一滴关系的建立,愈发认识主和祂的旨意,也从中学懂信靠(但六23)和感恩。弟兄姊妹,对你而言,到主面前是你素常的习惯,还是久违了的一件事?假如你平日都不怎么读经、祷告,关系从何建立?一旦人生的困境和危机临到, 又何来信心与勇气去面对?求主赐我们一颗渴慕亲近祂的心,常到祂面前,建立恒久、深厚的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