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生平:十四、耶穌與憂慮忙亂的人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二部分,主題是「耶穌的生平」。這次討論的題目是「耶穌與憂慮忙亂的人」,我今天要講解的經文是關於馬利亞和馬大的故事。我只會讀出其中一段,但我會討論一下整個故事的背景。請聽神的話語:

路加福音10章38-42節:

[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39] 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40]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41]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這是神的話語。

我們在這一系列的講道節目中,一直在編寫耶穌的傳記。我們探討耶穌生平去過的地方和發生過的事件,從而為祂編寫傳記並藉此更認識祂。其實這樣編寫耶穌的傳記,可能會出現一個危險,因為在我選題時或在你們閱讀時,可能會出現偏差的情況。我們總是會偏向挑選一些像戲劇般震撼的事件,而實際上我們的確選過這一類事件來討論。我讀這段經文的時候,發現了這個現象。我們曾經討論過另一個有關馬利亞和馬大的故事,就是拉撒路復活,這故事比我們剛才所讀的震撼得多。她們的兄弟死了,耶穌叫他從死裡復活。此外,在上個節目,我們看到耶穌醫治一個被鬼附的人,從那人身上趕出羣鬼。我們一看到震撼的大事,便會很自然感到興奮且特別關注那些大事。然而,一生人之中會遇到多少次這樣震撼的大事呢?大概會有多少次呢?像拉撒路復活、死人復活的神跡會有多少次呢?這樣難忘、震撼且重要的大事會有多少次呢?我猜你大概只能找到五、六件這樣的大事。

我們這次探討的事跡跟以往討論過的事件大不相同,它只是一件極為平常、絕對普通的事情。你試想像一下,有兩個人正準備晚飯,悉心為客人準備筵席;其中一人特別認真謹慎、煞費苦心,另一人則說:「先休息一下吧,我們要先完成最基本的事情。」就這樣,她們一個繼續在廚房忙碌,一個卻走出來休息。廚房裡,烤爐的溫度不斷上升;其實不止烤爐,屋子里的緊張氣氛也不斷升溫,廚房裡的人怒目而視,並開始生氣埋怨,其他在廚房工作中的人也厲聲反駁。噢,這並不是甚麼震撼的事情,也不是甚麼大事;只是一件普通、平常的事。這就是重點所在,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信息。

我的意思是甚麼呢?這個故事要傳遞的信息是:真正塑造你品格的,其實並非你人生中的大事,或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真正塑造你的不是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只能反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些大事不常發生,不足以塑造你的品格。這些大事並不會塑造你,只會反映平凡瑣事和日常生活如何影響並塑造你。換句話說,你們試這樣想想,在你人生中或有五、六件大事像鯨魚般巨大,可是真正塑造你整個人的,並非那些鯨魚般巨大的事,而是那些像孔雀魚般細小的瑣事。

每個早晨你一起床,成千上萬的小事即蜂擁而至——你要吃飯、你要睡覺、你要應約、你要接電話、你要處理日常瑣事、你要做運動……你必須完成所有事務,而這些繁瑣的事務接踵而來,往往多得驚人。普通平凡、單調乏味的瑣事總是讓人忙亂奔波。馬大和馬利亞的分別,在於馬大被那一大堆的瑣事纏擾,她被這一切事牽著鼻子走。馬大就好像掉進河裡,隨水流被衝走;而馬利亞卻雙腳著地,站立在河床,儘管要逆流而上,馬利亞也能往她想要去的方向走。

馬利亞願意花時間專心坐在耶穌腳前,不管有多少瑣事要來分散她的注意力,不管有多少事情要來阻擋她來親近耶穌,她仍然堅持這樣做。她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也這樣堅持。她知道甚麼時候需要離開世俗的瑣事,這就是她顯出不凡的原因。那些像鯨魚般巨大的事情不能讓你顯出不凡,只能反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只有那些小事,才能塑造你。你要在日常生活中定下優先次序,專心坐在基督的腳前,不要讓一切發生的事情、每天的瑣事打擾你。不要讓那些小事纏擾你,阻擋你坐在基督的腳前。

各位,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住在大城市,很多志願宏大、有抱負的人都從各省各鄉走到大城市生活。我猜聽眾當中大概有很多人都擁有偉大的夢想和抱負,你們都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有遠大的志向。可是,我來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人夠膽寄望自己能有非凡的成就,認為自己能達成偉大目標,即使兩千年後仍有人景仰你、談論你?有沒有人曾經這樣想過?我是說:「我希望兩千年後的人仍會知道我是誰;我希望到時的人還會聚集紀念且欣賞我的作為;我希望可以世世代代一直給世人啓示;或者,我只是希望成為一間公司的合伙人;我只是希望在著名歌劇中擔演一角!一次就夠了!」你們都有宏大的抱負。

可是,馬利亞並沒有如此宏大的抱負。她沒有如此宏大的抱負。她在每天繁瑣的日常生活中定下優先次序。她能夠分辨甚麼是重要的事情,沒有讓每天繁瑣的事務分散她的注意力。就這樣,馬利亞便顯出不凡,而且是我們從未想過的偉大。因為我們都比較像馬大,多於像馬利亞,所以我們都變得庸庸碌碌。這就是經文的信息。

坐在耶穌腳前是甚麼意思?每個人馬上會變得很迷惘,這是甚麼意思?坐在耶穌腳前到底是甚麼意思?最好的答案就是去看看馬大。我們來看看沒有坐在耶穌腳前的馬大,來看看她在做甚麼,還有她生命中得到的結果;然後再看看馬利亞,看看她在做甚麼,還有她生命中得到的結果。我們來看看沒有坐在耶穌腳前的人,又看看坐在耶穌腳前的人,接著我們大概會知道坐在耶穌腳前的意思。這是一切事情的秘訣。不要只是遇到人生那五、六次大事的時候,才坐在耶穌腳前;也不是要你做些英勇偉大的事情。換句話說,耶穌不會來找你,說:「把那妖魔的魔棒拿來給我。」耶穌不會這樣做;相反,祂來找你並說:「在每天繁瑣的日常生活中,來坐在我的腳前吧,這樣你便會顯出不凡。」

好吧,我們先來看一看馬大。馬大是誰?我來告訴你馬大是誰吧。第一,馬大是耶穌所愛的人。你看看第38節:「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你會發現原本「他們」變成「耶穌」,眾數變成單數。經文說,他們一起走路,意思是耶穌和門徒一起走在路上,可是接著耶穌獨自走進一個村莊。釋經學者說,這代表耶穌基督原本跟其他人一起上路,可是祂中途離開,特地去探訪這一家,就是馬利亞、馬大和拉撒路的家。

這段經文沒有提及拉撒路,可是我們知道馬利亞、馬大和拉撒路住在一起。耶穌深愛這一家人。當拉撒路快要死的時候,她們打發人把這個消息傳給耶穌。我們在約翰福音第11章里看到他們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這正正顯明瞭耶穌對這家人的愛,特別是對馬大的愛。因為當耶穌跟馬大說話,我讀的時候特別感受到耶穌對她的愛。雖然我並非很好的讀者,也不是對聖經了如指掌,可是我卻能這樣感受到。耶穌說:「馬大!馬大!」你們明白祂這樣呼喊的意思嗎?在希伯來文中,重復說某些字詞意思就是要強調重點。重復某些字詞其實就是把重點放大。

這種強調手法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如果你翻開創世記第14章,你會看見當時有些王打敗仗逃走的時候,掉進大窪坑里。在中文聖經譯本里你會看到「大窪坑」,可是如果你去翻閱希伯來文聖經,不會看到「大窪坑」,而會看到他們掉進「窪坑窪坑」里。這是一個非常生動且形象化的描寫手法,希伯來文習慣把字詞重復來強調或放大意思。希伯來文不會說「大窪坑」或「巨大的窪坑」,但會說「窪坑窪坑」,意思就是更巨大的窪坑。

希伯來文里,重復的字詞若是一個人名,目的就是加強說話人的語氣,這代表他的感受極度強烈。你絕不會看見耶穌或其他任何人,如此重復某人的名字而沒有流淚。因此,當猶太王大衛面對愛子押沙龍離世,傷心痛哭的他不只是說:「押沙龍!我兒啊!」而是說:「押沙龍!押沙龍!我兒啊!我兒啊!」另外,在路加福音第22章,耶穌看著耶路撒冷,祂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祂說:「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我多次願意告訴你有關平安的福音,但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耶穌在哭泣。祂在哭泣。祂不只是說:「耶路撒冷啊!」不,祂是說:「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還有,人所共知的一次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祂不只是說:「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而是說:「我的神!我的神!」

經文里,耶穌向馬大說話,以深厚的愛和無盡的憐憫來勸導她。祂不只是說「馬大、馬大」,如果你不明白這種語言的表達手法,你不會明白耶穌的意思。耶穌深愛馬大。每當祂重復呼喊某人的名字,沒有一次不流淚。耶穌深愛馬大。

此外,我們還知道另一件關於馬大的事。除了耶穌深愛馬大之外,我們知道馬大是家裡的頭、是家中的領袖。對馬大性格的描述在經文里隨處可見。在約翰福音第11章,你看到拉撒路死了,人們來安慰馬大和馬利亞,耶穌則仍在路上。當耶穌到了,馬大出去迎接祂,還問祂為甚麼不早一點來。後來耶穌吩咐人把墳墓前的石頭挪開,可是馬大卻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馬大顯然是一個很務實的人,不會胡說胡鬧。她也是一個沒耐性的管家,在任何情況下最後都是由她作主。她比其他人更早知道應該做甚麼,她做事堅決果斷,很快便能告訴別人或吩咐別人要做的事。她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領袖。

如果你仔細看這段經文,你會發現是馬大把耶穌接到自己家裡。為甚麼是馬大的家?為甚麼不是馬利亞的家?或者是拉撒路的家?很明顯,馬大負責管理家裡的財政大權,家裡的大小事務基本上都由她全權決定。這是馬大的家。然而,耶穌愛馬大卻不因為她是個能幹的領袖。馬大忙亂得很,經文說她侍候的事多,心煩意亂。她忙著準備筵席,這邊忙著烤爐里的食物,那邊忙著鍋里的菜,四處都擺滿了要預備的食物。

多年來,很多人都曾經研究馬大的事跡,並常常將她跟馬利亞作對比,這在中世紀時期尤其顯著。教會常常說,馬利亞和馬大的分別,其實就是全職事奉的靜修生活跟世俗生活的對比。這個故事常常被用來呼召信徒撇棄他們世俗的工作,鼓勵他們投身全職事奉的行列。你們都看見人們怎樣呼召信徒去全職事奉,他們會說:「看看這故事,馬大被世俗事情纏擾得心煩意亂,可是馬利亞卻全時間事奉基督。馬利亞甚麼也沒有做,只是專心於主的話語,這不就是你想做的事情嗎?離開世俗繁瑣的事,撇棄你的工作,拋開所有讓你心煩意亂的事情,單單專注於耶穌。」可是,問題出現了。如果馬大代表某些人,那麼其實她正正就代表那些全職事奉的人。讓她心煩意亂的是甚麼?讓她心煩意亂的並非世俗的事情,讓她心煩意亂的是甚麼?就是服侍耶穌的事情。馬大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耶穌。她忙碌昏亂,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全都是為了耶穌。

這就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事情,也是我們要去思想和理解的事情。在我們討論的眾多故事中,差不多每一個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你有沒有留意耶穌不僅接納某一羣人,同時也責備另一羣人。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耶穌不單單接納某一類人,同時也責備另一類人。例如,撒該和那羣眾:耶穌遇見臭名遠播的撒該和那羣擁有好名聲的人,祂接納撒該,卻拒絕那羣人。另外,那個無權勢的妓女和有權勢的西門:耶穌接納那個妓女,卻拒絕西門。還有,在上個節目,我們討論那個被鬼附的人和那羣眾:耶穌接納那個不正常的人,卻趕走那些正常的人。

在這段經文里,我們看見馬利亞得到耶穌贊賞和接納;接著,我們自然會問:「那麼,被責備的是誰呢?」不是法利賽人,不是不信耶穌的人,也不是初信的人。我來告訴你馬大是誰吧,我們必須清楚這一點。每一家教會里都有很多像馬大的人,他們是積極活躍、殷勤作工的基督徒。他們或許佔教會信徒人數的兩成,卻負責教會里八成的事工。他們帶領查經,他們慢慢成為同工、傳道牧師、長老、執事……等等。他們非常忙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耶穌;但他們反被那些繁瑣的工作擠得喘不過氣,讓教會各項事工擠走他們本來對耶穌的專注。這樣,他們就成為那羣被耶穌責備的人。耶穌看著看著,然後向馬大說話。耶穌當然帶著無比的慈愛對馬大說話,但卻是責備她。

在某方面看,馬大是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她只是陪襯者。她之所以墮入這個境況,是因為她沒有做馬利亞所做的事情,她沒有坐在耶穌腳前。我希望你會明白這是甚麼意思。不管是在教會里積極參與活動、積極參與基督教事工,或是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積極為別人做很多事情,都不是重點;我們不是將世俗的工作與傳道事工作對比,而是以傳道事工對比傳道事工,以基督徒對比基督徒。在我們探討馬利亞在做甚麼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經文里有何跡象,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否像馬大一樣。

我們怎樣知道自己是否像馬大一樣呢?我們來看看那些跡象吧,一共有三個,我很快說明一下。第一,馬大內心一片混亂。耶穌對馬大說:「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其實,「思慮」這個詞原文意思是從四面八方被撕開,變得支離破碎;「煩擾」則像傾覆的船一樣在海上顛簸,一直隨波逐浪,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方向。這就是真正的情況。耶穌說:「馬大,馬大,你有很多目標,你堅持自己的目標,絕不退讓。馬利亞已經選好一件事情,而你卻有幾十件事情要去辦,辦好了才會滿足和快樂;於是你變得支離破碎。你看似是積極主動的人,看似是領袖,看似是教導者;可是你其實一直被控制、被擄去、被牽著鼻子走。」這就是馬大內心的空虛,更痛苦的是,她內心混亂不堪,一點也不和諧。她想得到的東西很多,正正因為她渴望擁有,所以一直不快樂。

換句話說,馬大同時要兼顧很多事情,她定了很多目標。她對耶穌充滿熱情,為了耶穌的事當然一直都雄心壯志。她參與了很多事工,需要兼顧各方面的生活。曾經下廚的人都知道,你一個人同時要兼顧很多事情,真的忙得要命。你知道到某一刻,你要把鍋里的食物翻一翻;到某一刻,你要把食物從鍋中拿出來;到某一刻,你又要把鍋里的食物攪動一下。然後,你又發現烤爐中的蛋糕塌陷了;燉肉煮得太久,鍋底也燒焦了。所有混亂的事情一起蜂擁而至,這就是馬大遇到的情況。她有那麼多目標,而且每一個都是她必須達成的。

你看,馬大跟馬利亞作了強烈對比,馬利亞只需要一件東西。耶穌起來對馬大說:「你跟馬利亞不同之處,在於馬利亞只需要一件東西;相比之下,你卻需要那麼多東西。馬利亞作了正確的選擇。你和馬利亞的不同,就是你需要這一切東西,所以你總是不快樂。你總是不快樂。可是為甚麼?馬大,為甚麼?因為你認為自己需要那一切東西。你之所以那麼不快樂,是因為其他人不按照你的意思而行,而那事情又不如你所願,於是你的目標便越來越遠。你認為自己需要那些東西,認為自己必須得到它們。你堅持你的目標是無可爭議的,堅決絕不退讓。因此,你整個人被撕開了。」

其次,我們在馬大身上看見的第二件事情是:她很容易煩躁不安。她很容易對軟弱無能的人動怒,很容易對不合羣、不按她計劃而行的人動怒,很容易因為別人不順從她,或不幫助她去過她想要的生活而惱怒。因此,馬大對耶穌說:「請吩咐她來幫助我。」馬大非常煩躁不安。她外在表現非常煩躁,全因為她內里昏亂不堪。

然而,最糟糕的是——馬大開始質疑神。她說:「主啊,你不在意嗎?」這就是明顯的證據。她說她之所以那麼生氣,是因為她正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耶穌。可是,如果她所做的一切真的為了耶穌,如果她所預備的菜餚、她所付出的時間和心力真的是為了耶穌,她便不應該生氣。為甚麼?因為耶穌有權說:「我現在不需要這些了。」耶穌有權說:「我只需要三個菜就行了,不需要十個那麼多。」

換句話說,如果她真的為耶穌做這一切,她就不會生氣。耶穌拒絕讓事情如馬大所願,祂沒有幫助馬大完成目標,祂沒有吩咐馬利亞去幫助馬大,因此,馬大非常生氣。馬大的祈求未得到應允,證明她所做的並不是真的為了耶穌,而是為了自己而已。她其實想藉著事奉來在證明自己。她希望藉著事奉來向自己和別人證明自己;也就是說,主啊,我這樣做並不完全為了禰的榮耀和禰的計劃。不,不,主是為了我的榮耀,是為了我的計劃。

這是耶穌跟馬大所說的話,耶穌說:「馬大,我善於妥善運用我子民的時間;如果你一天只能做三件事,我絕對不會要你完成十件。如果你現在每天要做的事情比一個正常人能做的還要多,那些事情其實不是我吩咐你做的。我會那麼笨嗎?怎麼會把你不能承受的東西加給你呢?那些事情都是你自己加給自己的,甚至為那些事情堅持絕不妥協;於是它們在你裡面把你的心撕開,接著撕裂你跟其他人的關係;最重要的是,你因我沒有如你所願而惱怒我。可是,這是你的錯,我沒有吩咐你去做那些事情,但你自己卻以為有必要去做。不,不,不,馬大,你應該要惱怒自己。我並沒有吩咐你去做那些事情。」

你明白嗎?你是否也是這樣?你是馬大嗎?你是否正在經歷這些事情?你明白嗎?不管你是一個成熟的基督徒,或者是一個大有信心的信徒,或者是公認的領袖,其實都不重要。你內心深處是否惱怒神,其他人並不知道。你因為其他人而煩躁不安,內心空虛落寞,你其實就是馬大。不管你是否教會的領袖,你就是馬大。

現在,我們來看看馬利亞。馬利亞做了甚麼?她走到耶穌腳前。這是甚麼意思?這代表那裡有些東西非常重要。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的道。在聖經里,在某人腳前坐下代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是一個正式用語,指降服於某人的權威。舉例說,在使徒行傳中,民眾賣了田產,然後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意思是那筆錢已經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全權由使徒管理並使用。聖經里很多處都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因此,坐在某人腳前,意思就是順服某人的權威。

大家請注意,馬利亞並不只是聆聽神的話語,她還把自己放在耶穌腳前。她真正在做的,其實就是專注把自己的智慧和思想都放在神的話語面前。這裡有兩個重點:這是專注的時候,也是順服的時候。這就是坐在耶穌腳前的意思。

「專注的時候」——意思是你需要花時間去聆聽神的話語。今天節目的時間不多,我就簡單說明一個重點吧。我生命中一個最關鍵的經歷,發生於1970年。當時,有一位主日學老師正在教導聖經,告訴我們聖經有多重要。她叫所有學生到外面靜坐半小時,又給我們一節經文,就是馬可福音1章17節。「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老師說,我想你們思想這一節經文,沒有別的經文了,只有這一節;我想你們用半小時單單思想這一節經文,一分鐘都不可少;我還要你們寫下三十件你從經文中看到的事情,而且絕對不可以停下來,直至寫完三十項事情為止。

在默想的最初十分鐘,我覺得這活動很荒謬,我已經把每一件我能看到的事情都寫下來了,可是後來我慢慢想到更多。終於,老師叫所有學生回去,然後每個人輪流分享自己從那節經文中最大的領受。各人都分享了,而且非常興奮。老師問有多少人是在開始五分鐘內寫下最大的領受,沒有人舉手;她又問有多少人是在開始十分鐘內寫下那一點,仍然沒有人舉手;她再問有多少人是在開始十五分鐘內寫下那一點,有一、兩個人舉手。老師說:「你們終於聽到了。你們的問題在於不願意花時間。你不能只是在早上花五分鐘時間匆匆讀聖經,希望從中得到甚麼啓發。這並不是坐在耶穌腳前聽祂的道,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自我的做法,一個依靠感覺的做法,並不是聽耶穌的道。」

除此之外,更讓人驚訝的是:拉撒路死後,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的腳,你們記得嗎?在約翰福音第12章里,耶穌說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話。當時眾人都在議論,為甚麼馬利亞會這樣做?為甚麼她把一切都抹在耶穌身上?為甚麼她會這樣花費金錢?耶穌轉身說:「不要難為她,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耶穌的意思是,馬利亞知道耶穌快要受死,你明白嗎?馬利亞是在地上唯一理解這事的人。門徒其實都已經聽過耶穌說這事很多次,在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福音書里,耶穌不斷告訴門徒祂將要死,並要會被擊打受痛苦,只是他們從不理解祂的意思。

當你翻開約翰福音第13、14和15章,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晚,門徒仍然茫無頭緒。當他們真的看到耶穌被釘死,他們都極為震驚且徹底崩潰了。門徒不理解這事。耶穌說,在地上只有馬利亞一個能夠理解我將要受死。為甚麼會這樣?因為馬利亞一直在聆聽。為甚麼門徒不能理解?為甚麼他們一直在聽耶穌講道、教訓人,卻從來不明白?分別就在於,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

門徒都困在一世紀的思維模式里,認為彌賽亞一定要是甚麼模樣的,於是他們以當時的思維模式去看耶穌的教導,他們並非真的在聆聽。我和你擁有的是今天的思維模式,有人或會說:「噢,我喜歡聖經,可是裡面有些說法我今天無法接受。」你們有沒有人會這樣說呢?有沒有人認為自己喜歡聖經,卻無法接受裡面某些說法?如果你根據你今天擁有的思維模式,拿著聖經匆匆忙忙地翻閱,你其實並沒有坐在耶穌腳前。你也不知道自己錯過了甚麼東西。

馬利亞膏抹耶穌的腳之後,在馬可福音14章9節,耶穌這樣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馬利亞為甚麼變得那麼偉大?因為她的確做了偉大的事;只有她一人明瞭所發生的事。為甚麼?因為馬利亞聆聽神的話語。她不僅願意花時間細心聆聽神的話語,還全心順服。她沒有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看神的話語,為甚麼?為甚麼你會認為我們必須這樣做?我來說明三個原因吧,然後我們就來總結。

第一,你認為以你今天擁有的思維模式來看聖經,在邏輯上合理嗎?你在告訴我,我們已到了最終極的一年嗎?現在就是最終極的一年嗎?我們今天無法接受的聖經教導,在一百年前並沒有人厭惡或反對;我估計在一百年之後,情況跟今天也不一樣。然而,我們是否已找到最終極的答案,知道聖經所說的哪一部分不用聽嗎?現在就是最終極的一年嗎?」

第二,耶穌自己也完全降服於神的話語,馬利亞知道這一點。大家可以翻開出埃及記第17章,經文說神看到以色列百姓快要渴死,祂說:「我必在盤石那裡,站在眾人面前。摩西,你要以杖擊打盤石,這杖就是用來審判的工具,接著必有水流出來。」你可以想象得到,摩西必定非常震驚,你也應該很震驚吧。如果你讀聖經的時候有留意,你會一次又一次發現,總是神的百姓站在神的腳前,總是眾人站在耶穌腳前。聖經里只有一處記述主站在我們的腳前。

出埃及記第17章說神的腳站在盤石上,而祂卻親自被盤石擊打了。你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這是一個證明,是一個預言,也是一幅圖畫——說明主自己將來有一天會親自降世,親自應驗祂說的話。你去看看耶穌基督的一生,你會發現祂將自己完全交托父神,徹底降服於神的話語。在曠野里,撒但三次來到耶穌面前,耶穌跟撒但說甚麼?祂沒有說:「走開!」而是說:「經上記著說……」耶穌面對法利賽人,沒有說:「我認為你們錯了。」不。祂說:「你們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

當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彼得伸手拔出刀來,耶穌說:「我必須受死,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可是彼得啊,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耶穌受鞭傷、受責打、受痛苦,背起十字架準備受死;祂在路上見到有好些婦女號咷痛哭,祂轉身開口引用何西阿書的經文。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神把一切所有都拿去,甚至掩面離棄祂,那一刻耶穌引用了聖經詩篇第22篇。這表明瞭甚麼呢?

這裡的意思是,當你用刀戳向心臟,流出來的是血——這正正就是給你生命的東西。當你面對人生中的重大事情,就是我們一直在說那些像戲劇般的震撼事件,這時你就會受到試驗,你沒有時間去思想,必須馬上行動。你甚至不僅只是行動,而是作出反應,於是在你心裡的東西便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每當耶穌受試探,祂實時的反應都是引用聖經。當耶穌被擊打,當耶穌被刺傷,祂的響應都引用聖經。無論在甚麼地方,祂都引用聖經。當祂走進人生中最幽暗、最惡劣的時刻,當祂遭遇生命中最可怕的事情,祂都以聖經來面對。

耶穌每時每刻都完全順服神的話語。祂站在我們腳前,遵從神的旨意,為我們代罪受死,作我們的中保;祂來到世上,活出我本該活出的生命,又代我們承受我們本該受的死刑。祂為我們成就了大事,並且在各方面順服神的話,祂為了我們,願意向神說:「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袮的意思。」我們理所當然要坐在耶穌腳前,完全順服祂的話語。你看,耶穌順服神的話語,便顯為大;馬利亞順服神的話語,也顯為大。那麼我們呢?

不要告訴我:「我不喜歡聖經,因為我不喜歡裡面某些部分。除了這些部分,我大致上接受聖經的教導。」如果你說你接受聖經,但拒絕接受某部分;那麼,你的意思就是說,聖經根本不能說服你,而你也永遠無法跟耶穌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有沒有人聽過這樣的事:有人完全不願意跟別人討論事情,又拒絕聽那人說任何自己不想聽的話,接著還能與那人建立關係?如果你讀聖經,看到某些不喜歡或難以接受的東西,便說:「我不喜歡,我不會接受」,那麼你到底怎能跟神建立一個活潑的關係呢?你不是真的跟神建立關係,你只是跟自己建立關係而已!

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她常常坐在耶穌腳前。正正因為她坐在耶穌腳前,她便能夠親耶穌的腳,並用香膏抹祂的腳。因為馬利亞聽耶穌的道,所以成為耶穌最親近、最親密的知己。如果你願意坐下來聽耶穌的道,如果你願意從忙碌繁瑣的生活中抽時間來聽祂的道,你也會像馬利亞一樣得到上好的福分。

你們當中有些人是基督徒,也有些人是作領袖的;你們的生命之所以感到空虛落寞,是因為你以為自己需要很多東西,可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耶穌前來說:「坐在我的腳前,就是你唯一需要的東西。」你感到憂愁,是因為你埋怨神,你說:「禰為甚麼不給我想要東西?」因此,今天你需要對你想要的東西說:「不,我不需要你了。」除非你這樣做,否則你會跟馬大一樣思慮煩擾、心裡忙亂。你們當中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基督徒,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你們來坐在耶穌腳前吧,細讀聖經並認真查考。如果你真的願意坐在耶穌腳前,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在親祂的腳,而祂也必會回應你。

我們同心禱告。

我們的天父,感謝袮給我們如此精彩、如此重要的故事。這是世俗平凡的事情,沒有神跡奇事等震撼的情節;可是,卻告訴我們非常重要的信息。求袮使我們可以像馬利亞一樣坐在耶穌腳前。我們知道這故事所描述的,並不是信徒和非信徒的對比,而是那些希望服侍袮和尋找禰的人之間的對比。她們其中一人只顧滿足自己,渴望證明自己,在各方面都自以為是,並不明白成為基督徒真正的意思是甚麼;而另一人則學習坐在耶穌的腳前。我們各人都要坐在耶穌腳前,求主幫助我們這樣行。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