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生平:九、耶穌的終極地位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二部分,主題是「祂的生平」。這次討論的題目是「耶穌的終極地位」,我們今天要查看的經文是馬可福音2章23至3章6節。請聽神的話語:

第二章

[23]耶穌當安息日從麥地經過。他門徒行路的時候,掐了麥穗。

[24]法利賽人對耶穌說:看哪,他們在安息日為甚麼作不可作的事呢﹖

[25]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作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

[26]他當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怎麼進了神的殿,吃了陳設餅,又給跟從他的人吃。這餅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

[27]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28]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第三章

[1]耶穌又進了會堂,在那裡有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

[2]眾人窺探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不醫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穌。

[3]耶穌對那枯乾一隻手的人說:起來,站在當中。

[4]又問眾人說: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他們都不作聲。

[5]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

[6]法利賽人出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

這是神的話語。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甚麼呢?我們為甚麼要看這段經文?答案是: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容易忽略的部分,提醒我們容易錯過的部分。其實,即使作為牧師,我也會很快掠過這類經文,因此這是給我的操練,也是給你的操練。這段經文講述一個事實——耶穌是終極之道。雖然這意思沒有直接寫在經文上,讓你一看就懂,但耶穌確實在這裡指出一個終極之道。祂實際上在告訴法利賽人——得救乃藉著恩典。得救乃藉著恩典,意思是說你無法控制,沒甚麼可自誇,也沒甚麼可以做,唯有依靠祂;你也沒有甚麼可以支配別人。耶穌指出這個終極之道,又說得救完全藉著祂的恩典,因此,法利賽人和希律一黨的人聚集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

這段經文不僅教導我們耶穌的救恩是多麼的徹底,還說明瞭你若真的聽見福音,你的心裡會出現各種分爭,在社會上也會出現分爭。每當真正的耶穌顯明自己,兩種矛盾的情緒便會並列出現——既被吸引,又感到反感——這兩種情況經常一起出現。我們也可以在這段經文看得到。除非你明白這一點,否則你很難判斷自己是否真的走在正確的屬靈道路上。你是否真的瞭解真正的耶穌?這個終極之道說明瞭恩典,卻又帶來憎恨和敵意。我想先從敵意開始解說,說明敵意如何形成。

我會這樣講解這段經文:首先,讓你看見基督是冒犯人的;第二,說明祂冒犯了甚麼人;第三,解釋祂為甚麼冒犯人。一共有三點:祂冒犯人、祂冒犯了誰、祂為甚麼冒犯人。

換句話說,我準備從經文的尾段說起。第3章第6節說:「法利賽人出去,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這一節經文包含了很多重要的教訓。首先,這裡告訴我們耶穌使人有這樣的反應。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一直傳講和教導福音都基於兩個大前提。。我們很多時候總會問:「有甚麼假設?」「一件事情發生,背後的大前提是甚麼?」

第一,基督是冒犯人的。

1. 人對耶穌的意見不重要

第一個大前提是:人對耶穌的意見根本不重要,包括我的意見。我的意見根本無關痛癢。我的心和我的思想跟其他所有人一樣,都處於黑暗裡。所有人對耶穌的意見都不重要。我們唯一能夠找到真正耶穌的途徑,就是查明聖經的作者,因為他們認識耶穌或認識耶穌身邊的人。然後,我們回到聖經里看,單單仔細、用心看,並且撇除自己的偏見、意見和自己想相信卻又不敢相信有關於耶穌的事。我們的意識形態——我們從前所接受的知識、成長的環境,全部都要盡力撇除,然後找出耶穌的真正身份。除非回到聖經里看,並盡力撇除所有偏見和意見,全心全意聆聽經文的真義,否則便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知道真正的耶穌是怎樣的了。這是第一個大前提。

我今天在這裡傳講信息,跟其他所有牧者的目的一樣,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要回到經文里看,因為這是唯一能夠看見真正耶穌的途徑。暫時把你所聽過的、所學過的、所想的和所感受的都放在一旁;然後再問:經文說甚麼?耶穌是誰?這是第一個大前提。我們的意見並不重要,一起回到聖經里吧。

2. 兩種矛盾情緒並列出現

我先這樣說,第一個大前提是:如果你不去查明聖經怎樣談論耶穌,那麼你便無法知道祂是誰。因為我們常常會被自己的解釋或意見困住,所以撇除這些就是唯一能夠認識真正的耶穌的方法。接著,第二個大前提是:如果你真的聽到真正的耶穌,那麼你的反應會跟聖經里那些人的反應一樣——就是你不再是中間騎牆派了。

這是我的看法:每當談及耶穌的時候,大部分世人都處於中間派的位置。換句話說,他們欽佩耶穌,卻總會有些保留。大部分人都欽佩耶穌;大部分人都認為耶穌很好;大部分人都覺得耶穌很良善。他們都稍微喜歡祂,卻總有些保留。每個人都有少許不同,不同的程度則取決於他們來自甚麼地方。所有人基本上都處於中間派的位置。

當你看見聖經怎樣描述耶穌,然後看見眾人對於基督展示身份時的響應,看見眾人對於耶穌所講的話和所做的事的響應,你總會看見你現在所看見的事情,就是兩種矛盾情緒並列的情況——既被吸引,又感到反感。兩者總是並列出現,令人非常驚訝。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知道自己是否擁有真正的耶穌,就是看看這個並列的情況有否在你心裡出現。就某種意義而言,在你心裡有一個小宇宙。你在這段經文里看見甚麼?

在這裡,耶穌醫治一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你看,這神跡有多奇妙。耶穌往四圍觀看,然後說:「伸出手來!」那人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這是多麼奇妙啊!有誰可以否認?看,這是多麼偉大啊!這人竟然擁有如此的大愛和大能!圍觀的人有何反應?那一刻,就從那一刻開始,他們便開始商議怎樣除滅耶穌。我告訴你們,這一點在聖經里常有提及,至少在馬可福音或其他經卷里都有這樣的描述。這類情況出現的次數實在多得意想不到。在馬可福音4章尾段,我們也看到類似的情況。當時,耶穌和門徒在船上,忽然起了暴風 。耶穌睡著了,門徒在暴風中很害怕;耶穌便起來,說:「住了吧!靜了吧!」暴風止住了,門徒有何反應?這告訴我們甚麼呢?

在暴風中,門徒很害怕。暴風過後,他們更害怕!暴風前,他們只是膽怯;暴風過後,聖經說他們大大的懼怕!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也許你還沒掌握真正的耶穌是誰。當門徒開始看見耶穌是誰,知道祂要甚麼、說甚麼、做甚麼,他們便這樣說:「這進入我生命中的人到底是誰?祂的能力、祂的言語,有何意思?我只想要一位老師,我只想要一位醫治者,我只想要一位能滿足我需要的人;可是這裡我有的是一個王,甚至比王更大。這位在我生命中的人到底是誰?」

你看見嗎?他們被吸引了,同時對耶穌行的神跡感到很詫異。聖經說,他們看見耶穌以奇妙的大能拯救他們,感到很驚奇,同時也很懼怕。我想再舉個例子,只想讓你知道這一點實在非常重要,否則不會重復在福音書里出現。如果你繼續看馬可福音第5章,就會看見耶穌救了一個被鬼附、名叫「羣」的人。這人精神嚴重失常,似乎被眾多污鬼附著。我不會詳細討論這神跡,只想告訴大家,當耶穌以權能吩咐污鬼離開後,我們看見第14至15節說:「眾人就來,要看是甚麼事。他們來到耶穌那裡,看見那被鬼附著的人。」那人變得很出名。他從前是被鐵鍊捆鎖、大聲喊叫、用石頭砍自己的野人。他讓鄰捨生活得很不安寧;他從前極其痛苦,也對接近他的人造成極大痛苦。然而,我們看見眾人來到時,馬可福音5章15節說:「他們看見那人,坐著,穿上衣服,心裡明白過來。」

這是其中一段我很喜歡的經文。你們可以想象,那被鬼附的人應該是赤身露體,因為他沒有清醒的頭腦,也沒有自制能力,不會穿衣服。可是,耶穌把他治好了。耶穌把壓制他的一切都挪開了,第15節說:「現在他坐著,穿上衣服,心裡明白過來。」這是多麼奇妙的神跡啊!你再看那枯乾一隻手的人,多麼奇妙的神跡啊!接著,第17節說甚麼呢?兩節之後說:「眾人就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你們感到很驚訝吧?甚麼?看那多麼奇妙的神跡。你看——他們看著耶穌大呼奇妙。他們欽佩祂、欣賞祂,實在非常驚訝。他們沒有叫祂「神棍」,沒有叫祂「怪物」,也沒有叫祂「壞蛋」。他們欽佩祂,被祂吸引,更極為尊敬祂。他們看見祂的作為,也承認祂的作為,然後,他們說:「離開我們。」他們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

這大概就像有些人說:「我只想要一點拯救而已,不用那麼多;我只想要一點幫助而已,不要這樣的一個人;這樣太大了,這樣太多了,這樣代價太高了。我怕自己會失去控制權。」一點救恩就好了,不用那麼偉大的救恩——不用完全終極的救恩。看,他們說「離開吧」。讓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證明這一點,這並非我個人的領受,也非我個人的理解。我的意見根本無關痛癢。

在馬可福音第6章,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起來講道教訓人,讓所有人都甚稀奇。在第2節,家鄉里所有人都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們都說「祂從哪裡得到這智慧」,而不是說「愚蠢無聊的講道」。他們起來,又說:「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教訓。這樣的智慧、這樣的能力、這樣的洞見——究竟從何而來?」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然後,他們說的第二句話是:「祂從哪裡得到這些能力,行如此大的神跡。」他們沒有否認那一切神跡,只是非常畏懼!他們非常畏懼!他們實在太驚奇了!他們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接著,在同一節經文,他們說:「這不是馬利亞的兒子嗎?他的兄弟姊妹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於是,他們就厭棄祂。一次,又一次。

3. 矛盾情緒出現的原因。

為甚麼人們會有這樣的反應呢?我們現在來討論這一點。我剛剛只是把事實告訴你,而在我們繼續看下一點之前,請記住第一點——當你見到真正的耶穌,你就不會在中間騎牆派的位置。你因耶穌而感到煩亂不安。當你經歷耶穌,你會做一件事,你要麼排擠基督信仰,要麼全然將自己交給耶穌,並以服侍祂為你生命中的一切。任何遇見耶穌的人都只可以這樣響應祂。為何我在傳講這信息時,我可以這樣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其實在對自己說話,我的意思是,當然也同樣對你說話——我們都同病相憐。

每當眾人看到耶穌的身分,他們便會感到煩亂不安。他們在中間派的位置,然後他們會往其中一方逃跑,有時會馬上往兩邊跑!我一會兒會告訴你。我先問你幾個直接的問題:你曾否經歷過這樣的內心掙扎?你曾否試過不止渴望真的與耶穌相近,同時也在同一份渴望之中極力要遠離祂?你曾否感到苦惱、忿怒?你曾否感到害怕?你的內心曾否在角力和掙扎?如果你從來沒有這樣的經歷,從來沒有看見過耶穌那一面,從來沒有被冒犯,從來沒有恐懼,從來沒有見過祂有多脅迫,那麼我懷疑你是否真的嘗過祂的安慰、榮耀和美麗——我很懷疑!因為每當耶穌展示自己,人們都會感到煩亂不安。

我再問你另一個問題:你是否曾經說過:「我欽佩耶穌,只是討厭教會而已。」我並不打算為教會辯護,也不會為我自己的教會辯護。基督信仰其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根本沒有耶穌的形象,沒有學效祂,也沒有達到祂想我們成為的樣式。今天我並不打算為教會辯護,我想說的是,當有人說得這樣輕鬆:「我欽佩耶穌,我尊敬耶穌;可是我反對教會,還有當中那些基督徒的樣式,他們是多麼狹隘。」你認真思考一下,這說法其實很真確。你或許會因教會的現實情況而被冒犯。我和太太也覺得在教會被冒犯得很厲害,而我們是基督徒,但願是剛強的基督徒吧。

然而,不要輕易說「我欽佩耶穌」。真正欽佩耶穌的人,是那些被耶穌冒犯的人。你真的欽佩耶穌嗎?你聽過祂的宣稱嗎?你聽過祂所說的話嗎?如果你曾聽過,那麼要小心,其實你或許沒有發現自己其實是耶穌的敵人。我們有時會說:「那人在世上沒有敵人。」這樣說其實只是說些客套恭維的話,不是嗎?你絕對不可以這樣描述耶穌。

你絕對不可這樣描述耶穌,說:「祂在世上沒有敵人。」一句也不可。耶穌有無數的敵人,而他們本來就是要來認識、瞭解祂的人。你要來認識耶穌嗎?那就要準備冒險,你或會成為祂的敵人。然而,坦白說,我希望你知道聖經這樣說,而我也在牧養經驗中這樣發現:如果你是基督的敵人,相比那些以中庸之道對待他的人,你反倒更接近祂。

那些惱怒耶穌的人是認識耶穌是誰的人。那些與耶穌角力的人是更接近耶穌的人。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對法利賽人說:「稅吏和妓女倒比你們先進天國。」他們更接近耶穌,他們惱怒,他們感到苦惱;他們在掙扎,他們在角力。他們一方面感覺自己是罪人,另一方面又說:「誰稱我為罪人?」他們在角力,他們在那裡,他們比你們更接近耶穌。勇於成為耶穌的敵人,也許就是成為祂朋友的唯一方法。

第二,法利賽人和希律一黨的人被冒犯。

第二,看看誰被冒犯。我們不僅看到耶穌冒犯人,也要看看誰被冒犯。我真的從沒有想到這一點,直至我開始思考這段經文,在當中不斷掙扎,以嘗試說出當中的教訓。這是一段讓人非常驚訝的經文。第3章第6節說:「那時,法利賽人出去,開始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這是甚麼意思呢?法利賽人是崇高的宗教領袖,而希律一黨的人則是世俗中的非宗教之士。分別屬於兩個極端的人聚在一起,就是因為福音的信息冒犯了他們兩方的人。除非你明白他們怎樣被冒犯並為何會感覺被冒犯,否則你不會明白福音的真義。

希律一黨的人是甚麼人?這應該不難理解:希律一黨的人就是在希律王身邊的人。希律王有一個妻子叫希羅底。希律的支持者、同謀的人、那些他所委任治理國家的領袖,那些為高權重、具影響力、有財有勢的人和政府官員就是希律一黨的人。希律王就是那些喜歡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切的人!當然,那些人都巴結他,對他阿諛奉承。可是,他們其實是甚麼人呢?如果你聽過希律王的事跡,你知道他殘暴不仁,且是極度反對宗教的人,而與他一黨的人也都一樣。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最反對宗教的人就是最有權勢、最富有的人,通常都是控制一切的人。通常都是這樣。

如果你想知道福音如何冒犯希律一黨的人,你便要看看希律王這個人。馬太福音、馬可福音都有記載,路加福音也有一些描述。路加福音告訴我們一個奇妙的故事,是有關施洗約翰如何冒犯希律王。看看希律王的妻子希羅底——「希羅底」顯然不是她原本的名字,她當然是換了名字。我忘了她原本的名字,可是重點是她以前是希律王兄弟的妻子,希律王把自己兄弟的妻子搶去。希律王與她犯了姦淫。希律王與她行淫並把她搶走。

有一次,施洗約翰在一處地方,希律王碰巧經過,或許他聽到施洗約翰在那裡便去找他。施洗約翰對希律王說:「你是姦夫。你濫用職權,把自己兄弟的妻子搶去。你自私自利、荒淫無道。你是姦夫。」就這樣,希律一黨的人全都為此極其苦惱。經文告訴我們,希羅底怨恨施洗約翰。馬可福音6章說:「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他們拿住約翰,鎖在監里。馬可福音6章20節又說:「因為希律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

多麼發人深省的故事!希律王就像很多有財有勢的人一樣,沒有人會有膽量向他進言。所有人都對他阿諛奉承,就是為了得到金錢和權勢,他們需要他。希律王永遠聽不到說實話的傳道者,也從未聽過人說:「我告訴你福音的壞消息——就是你是罪人。」

希律王把施洗約翰關在監里,所有人都想殺掉他,所有與希律王一黨的人都想殺掉他。為甚麼?因為眾人都想按自己的心意而行,為所欲為。但有人帶著能力、權威、智慧,說服力和公信力,起來教訓人,起來對他們說:「你不可以這樣生活;你不可以容讓社會這樣子;你這樣不能討神喜悅。你不可以這樣做。」眾人都不想這樣,於是想把施洗約翰殺掉。

希律王存留施洗約翰的性命一段時間,因為他心裡在想著一些事情。這實在很奇妙,每當人接近福音,我們說他一方面會深深被吸引;經文這樣描述希律王:「他每次聽約翰講道,雖然感到十分困惑,但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就是這樣了,希律王被吸引,但同時又不停抗拒。最奇怪的是,經文說:「希律王每次聽約翰講道」,不是很奇怪嗎?約翰被關在監里,但希律王卻時常召他出來,對他說:「約翰,再給我講另一篇信息。」你看,希律王深深被吸引,同時又繼續抗拒。當然,最終他容讓妻子和身邊的人把施洗約翰殺掉。

這就是為甚麼世上希律一黨的人會討厭福音。他們討厭福音,是因為福音說:「你是罪人;你需要救主;你現在所做的不對;你不能救自己;你罪大惡極。」每個人都想從其他人身上得到甚麼。如果你真的想多聽一個關於罪的絕佳例子,聖經說:「每個人的心都很清楚那不變的金律。」你要求身邊所有人這樣做,你要求他們愛你,要求他們以你想要的方式來待你。你要求別人按這原則而行,可是你卻沒有按這原則生活。我們都罪惡滔天。我們要求別人做的事,我們自己卻不做。這就是福音。世上希律一黨的人、世俗的人、想要按自己心意生活的人,都希望把這福音消滅。他們因這福音而感到被冒犯,心裡非常惱怒。

噢!等一等。那麼法利賽人呢?現在,我們明白了希律一黨的人為何想殺掉施洗約翰和宣揚福音的耶穌。可是,那些法利賽人呢?他們聽見有人說希律王不道德,應該會很贊同,他們也認為希律王是這樣的。法利賽人聽見有傳道者對希律王說:「你需要回轉歸向神。」他們應該會高興拍手。法利賽人聽見有傳道者對希律王說:「你違反宗教實在不對。」他們應該會歡喜雀躍。法利賽人聽見有傳道者對希律王說:「你不道德、濫用職權、自私自利、不遵守神的律法」他們應該會很喜歡。那麼,是甚麼使他們煩亂不安呢?原來,福音的壞消息使希律一黨的人感到煩亂,但福音的好消息卻使那些宗教之士感到不安。

你問福音的好消息是甚麼?宗教之士渴望一個普世宗教,但耶穌拒絕賜下。普世宗教是甚麼?普世宗教就是:如果我遵守律法,神便欠了我。每個宗教、每個哲學的核心,甚至每個自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心裡,也是這樣渴望。這就是他們沒有宗教信仰的原因。這些年來,我聽過不知多少次有人說:「我不信神,你想知道為甚麼嗎?因為我生活得很不錯,比很多人好。我的生活很愜意。公理在哪裡?」

這裡有一點很有趣。有一個人這樣說,而這句話我已經忘了聽過多少次,我知道你們有些人也會這樣想:「我不信神,因為……」然而,你已假定神和所有宗教都是垃圾;你也假定有一個普世宗教。每個人的心裡、每個哲學、每個宗教,甚至今日一般在耶穌基督教會里的人,都這樣假定:如果我遵守律法,神便欠了我。

你知道為甚麼普世宗教那麼受歡迎嗎?第一,這是因為如果我可以靠好行為進天堂,那麼我便有權向神要求些甚麼——我便有控制權。我是納稅人,我有屬於我的權利。神不可以向我要求甚麼。第二,因為這樣可使有宗教信仰的人自覺比其他人優越。事實上,這為宗教學識之士提供了工作機會。宗教機構可以對眾人說:「我們的律法就是通往神那裡的途徑。如果你想向神要求些甚麼,如果你想得到祂的祝福,如果你想得到祂的能力,如果你想進入祂的天國;不管想要甚麼,方法都是藉著我們的律法、規矩、教規。你要來我們這裡,藉著我們才能得到。」這樣,宗教之士得到權力。

然而,耶穌拒絕讓那些宗教之士得到普世宗教。祂怎麼做呢?法利賽人因耶穌在安息日所作的事感到很煩擾。耶穌似乎不遵守那些規條。法利賽人設立了數以百計的規條。我曾將所有規條列出來。我們知道在耶穌的時代,法利賽人定出39類工作,定義為在安息日禁止做的事。為甚麼?因為如果你謹守安息日的規條,那麼你便可向神要求些甚麼。不過,耶穌說了一句非常驚人的話,歷世歷代一直不斷回響。祂說的話實在令人驚訝不已。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便會明白為何有宗教信仰和無宗教信仰的人都同樣討厭耶穌,也會發現為何耶穌如此獨特。祂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看到嗎?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這是甚麼意思?首先,耶穌說:「如果你嘗試藉著守安息日來換取救恩,那麼最終你只會成為安息日的奴僕。這成為你的擔子。看,你為了安息日而存在。然而,我想你知道,我就是安息日。」這裡「安息日」是甚麼意思?是「休息」的意思。希伯來書告訴我們,神要人一星期里「休息」一天。祂把這規條賜給猶太人——一星期休息一天。這純粹是指示而已。耶穌說:「如果你以為你在這天上教會、做好所有職責、避免工作,然後便會討神喜悅,那麼你便忽略了整個重點。安息日是賜給你的禮物。『休息』、神的平安是賜給你的禮物。這不是你憑自己的能力所賺取的,而是我賜給你的,因為我就是這份禮物。你不能賺取這份禮物。我已經成就了一切。

希伯來書第4章里有一段很精彩的經文,經文描述一個事實:在創世紀第1章,我們見到神完成祂創造的工作,到第七日便安息了。希伯來書4章9至10節這樣說:「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耶穌說的是甚麼?耶穌是說:「福音就是當你停止為自己的得救而努力。當你極度渴望嘗試拯救自己,向神要求、爭取,那麼安息日,還有所有律法,就變成你的工頭,而你則變成為安息日設立的。安息日變成你的主人,不斷壓迫你;可是,你看,我就是安息日,我就是救恩,我就是你所需要的。我成全了律法。我擁有一切,並將一切給你。如果你到我這裡來,我可以給你這份安息,我可以給你這份平安。這樣,你便會知道安息日是為你設立的,你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

接著,你發現你在敬拜中因救贖主而歡喜快樂,祂拯救你,你不必賺取救恩,不必要求甚麼,不必用自己的方法。耶穌其實在扭轉法利賽人腦中的整個宗教信仰。當祂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祂的意思是:「如果你看得見我就是安息日的主,那麼安息日便會成為你的祝福。」安息日會成為美好的東西,而這好消息卻使法利賽人懊惱不已。耶穌說得救是本乎恩。所有人都是罪人,因此所有人都需要這恩典;這壞消息則使希律一黨的人懊惱非常。所有人都很苦惱。如果耶穌只是教導道德規條,然後神便會把你賺得的救恩給你;那麼祂只會令希律一黨的人懊惱。如果好像今日有些人說,耶穌只是傳揚愛,勸人愛所有人,因為神愛所有人;那麼懊惱的便會是法利賽人,而非希律一黨的人。你明白嗎?

換句話說,如果耶穌是守舊派,那麼祂便會使希律一黨的人懊惱,而非法利賽人。如果祂只是思想開放的自由主義者,那麼祂便會使非法利賽人懊惱,而非希律一黨的人。福音總是讓人苦惱。

第三,福音不是美學,也不是道德,而是屬靈的。

我這樣總結吧——有一位丹麥基督教路德會哲學家,名叫索倫·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我想世上大概沒有人比他說得更好。他說:「只有三種處世和接近神的方法,就是美學主義、道德主義和靈修主義三方面。

美學主義方面——祈克果指的是跟隨你的夢想,如果你找到並實現你的夢想,你便得救。道德主義方面——意思是遵照你的責任,做好所有正確的事情。美學主義就是借著夢想得救,而道德主義就是借著責任得救。祈克果說:「差不多每個人都透過其中一種方法尋找快樂。」他說得很有意思:「我們常常看見一個人上半生都努力追隨美學主義之路,但總是毫不滿足,便跳到所謂的歸信宗教,走進責任里。」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Tolstoy)就是這樣。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按我的認識,我只能說他還未真正成為基督徒。他從前是藝術家,堅持美學主義的生活方式,但他突然說:「噢!我要做個敬虔的信徒。」於是,他轉換生活模式,嚴守律法。他由美學主義主意轉向道德主義。至於在大城市裡,很多人都在道德教育下成長,後來他們感覺自己的心靈被緊緊束縛,於是選擇改變,並去過美學主意的生活方式。

祈克果說:「這兩種方法都沒有用。跟隨美學主義的人就是希律一黨的人,跟隨道德主義的人就是法利賽人。當他們聽見福音說:『你們兩方都不對』,他們便很反感。」他們討厭福音其中一個深層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還未找到福音;他們還未與神連結在一起;他們的人性還未得滿足,也當然還未找到自己的心一直所渴望的。

至於靈修主義方面,就是「我們的喜樂和責任,雖然從前是對立的,但自從我們見到耶穌的榮美之後,便融合為一。」我們見到愛成全了律法,聽到神赦免的聲音,知道祂將罪僕變為孩子,將責任轉化成選擇。因此,福音不是美學主義,也不是道德,而是屬靈的。

有一部電影叫做《芭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是根據丹麥著名女作家伊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的作品寫成,內容是關於索倫·祈克果所提出的三種方法。故事講述兩姊妹年輕的時候,一個渴望成為歌劇演唱家,另一個則渴望嫁給英俊瀟灑的男子。她們嚮往美學主義之路,可是她們的父親卻是非常敬虔的人,要求她倆承諾不結婚,在父親辭世後仍然留在他們的教會群體中。這樣,她們變成了冷漠的律法主義者,還希望嚮往美學主義的人轉化成為道德之士。

最終,兩姊妹年老了,父親已經離世。一位年輕的女廚師進入她們的生命里,還為她們和教會上下預備了一場豐盛無比的筵席。原來那位年輕的女廚師是世界知名的大廚,只是他們不知道。女大廚說:「為了表達我的謝意,我希望為你們預備前所未有最美味豐富的筵席。」於是,他們坐下來品嘗,一開始時感到很苦惱,因為他們抱著對基督信仰守舊的思想——他們一直認為享受、感覺良好是錯的。

他們開始品嘗餐湯。他們從來沒有喝過這樣的湯,感覺非常震驚,這是他們喝過最美味可口的湯。他們彼此對望,說:「我們還是不要喝了!」他們不再談論那碗湯,也嘗試不再吃桌上的食物;可是最後那些湯、那些肉、那些美味無比的食物開始走進他們的心裡。於是,他們開始歡欣享受。這筵席指向的明顯不是美學,不是道德,而是屬靈的,是羔羊的婚筵。福音書說,安息日不再是重擔。

安息日不再是一大堆律例和規條。今天,你為何去敬拜呢?並不是為了神拯救你,而是為了在拯救你的神裡面歡欣快樂。這是享受盛宴的日子,而非不斷工作的日子,也非要你遠離的日子。「我們的喜樂和責任,雖然從前是對立的,但自從我們見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榮美之後,便融合為一。」我希望你們知道,每個人在自己身上都會找到希律一黨的影子,也會找到法利賽人的影子——每個人都要樂意聽這福音,直到感到被冒犯。要靠近耶穌多一點,接受這樣的冒犯吧。有時,唯一可以跟耶穌成為朋友的方法,就是要冒險成為祂的敵人。

讓我們禱告。

我們的天父,感謝袮讓我們有機會看到這段經文,這段非凡的經文。求袮幫助我們看見耶穌在世上不是沒有敵人,我們不可以這樣描述祂。求袮幫助我們明白當中的原因。當我們看見耶穌是誰,求袮叫我們的心轉向祂。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