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我們最近一直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今天繼續討論第二部分「祂的生平」,題目是「耶穌的能力」。其實,我們一直都是一邊探討,一邊編寫耶穌的傳記。我們著重的不在於耶穌的教導,而在於祂生平的事跡。每逢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聖誕節,我們都會多看一些展現耶穌人性的事跡,以明白聖誕節要告訴我們的信息。這信息就是神聖的神降世為人,成為你觸摸得到的人,成為脆弱、軟弱的人類。
聖誕節過後,今天我們會查考馬可福音,看看基督的能力和威嚴。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必須知道基督擁有兩種屬性。祂是葡萄酒之主,也是鞭笞之主。傳統派的人總是想著耶穌的能力、權威和威嚴;自由派的人則想著祂的脆弱、溫柔和恩典。雖然你的性情和取向喜歡耶穌的某一面,可是別讓它遮擋耶穌的另一面,這兩面看似互相矛盾、互不兼容,但這才是耶穌,真正的耶穌。
人類只能做到其中一面,但沒有人能做到耶穌所能做到的。祂兩方面都做得到。我們將要讀的經文是一系列神跡的開始,馬可向我們介紹基督的能力。他甚至在這裡告訴我們基督的能力是充滿眷顧的能力,而基督的關懷則是帶有能力的關懷。耶穌基督——溫柔、和順、溫和的嬰孩,也是風暴的主。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件神跡吧。接著,我們會探討四個學習重點,每個重點都包括神學理論和個人實踐方法。我們一起打開馬可福音4章35至41節。請聽神的話語:
[35]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36] 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
[37] 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38]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39] 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
[40] 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41] 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這是神的話語。
第一,基督能力之真實。
我們要探討的四個重點,都讓我們更清楚基督的能力。第一,我不想忽略這一點,所以我會花幾分鐘講一講。這段經文向我們展現神能力的真實,告訴我們祂的能力是真實的,而非甚麼神話傳說。我認為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生動妙絕的故事。作者不是已為你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你真實看見了嗎?這段經文只有兩百字左右,所有不同的翻譯版本都大概只有兩百字,這故事實在非常緊湊簡潔。雖然這故事的風格看似極度省字,但是我看過很多學者的評論,他們都說:「這故事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故事包含了很多無關重要的細節。」
故事包含了無關重要的描述。我們來看看那些細節。第一,經文說:「當那天晚上」,這告訴我們這件事在甚麼時候發生。第二,經文說:「耶穌仍在船上」,祂並沒有更換衣服。第三,我們知道「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你們以前可能聽過這故事,你們是否知道那裡有很多別的船圍繞著祂呢?有很多別的船與祂在一起。我們也看到「耶穌在船尾上」,經文告訴我們祂睡在船上甚麼地方。最後,我們看到耶穌「枕著枕頭睡覺」。我給你們這些無關重要的細節,一會兒會解釋為甚麼所有人都說這些細節不重要。
歷史學家會告訴你那個年代的人如何捕魚。如果你是船上的乘客,而非水手或漁夫,你可以去拿舵手座位下的枕頭來坐,這樣可以坐得舒服一點。耶穌甚至枕著枕頭睡著了。那麼,為甚麼說這些細節不重要?我來簡單解釋一下。
任何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都知道,這絕對不是小說的寫作手法。假如你要寫一個神話故事,你不會把一些對推動情節發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毫無幫助的元素放進去。這些都是無關重要的細節,對故事情節一點幫助也沒有,對故事情節毫無意義。學者會告訴你,直到最近這兩百年,小說才開始加上一些細節,作家們寫這些細節來營造真實感。你去看任何一本古代傳說故事,細節都不會寫在裡面。最近,我剛看完幾本我很喜愛的古代傳說故事。你也去看看吧,書中絕對不會這樣說:「祂在船尾,不在船頭。」、「祂枕著枕頭睡覺。」、「有很多別的船和祂同行。」、「祂沒有更換衣服。」誰在乎祂有沒有更換衣服呢?
試想想吧。我希望聽這偉大的故事。順便說說,耶穌離開前並沒有更換衣服,祂仍在船上。誰會在乎這些細節呢?我並不在乎。神話故事不會說海神穿甚麼衣服,也不會說祂換了綠色的外袍準備與海龍搏鬥。神話故事不會這樣說。那麼,為甚麼經文中這個故事包含那麼多細節呢?我看了很多學者的評論,他們都誠懇地說:「這裡有那麼多細節,是因為故事的來源本來就有這些細節。」經文中包含這些細節,代表這些都是當事人的個人回憶,當事人將事情發生經過和事情所有細節都告訴馬可。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便沒有其他原因解釋得到了。因此,這段經文所說的事跡絕對真實地發生過,有足夠證據證明這是一個歷史事實。
我平常會做資料蒐集以準備講章,可是有時候某些資料總是用不著,不過再下一次或者又用得著了。聖誕節期間,我查找耶穌的資料,其中在聖誕節常講論的信息,是耶穌一家逃難到埃及。我看了很多評論注釋。其中一篇評論指出一點很有趣:所有早期對耶穌的抨擊、反對耶穌自稱是彌賽亞的猶太教法典《他勒目》(Talmud),都寫於耶穌死後和基督信仰興起之後的一、二世紀期間。
有一位異教的哲學家克理索(Celsus)非常反對基督信仰。所有反對基督信仰的人都譴責基督,卻永遠不會否認祂所行的神跡。耶穌的敵人知道無法否定祂所行的神跡,沒有人能否認。他們能夠說的就是:「耶穌大概是學了巫術才能行這些神跡,因為祂小時候曾在埃及住過。」反對者以事實針對耶穌,指祂小時候並非住在拿撒勒。耶穌小時候住在埃及,是因為祂父母帶祂逃難到埃及。反對者便說:「耶穌大概就在那裡學到巫術。」可是,這裡的重點是,從沒有任何反對耶穌的人否認耶穌行神跡的能力。為甚麼?因為祂所行的神跡人所共知,任何人都無法否認。這些神跡都曾真實發生。
馬可只是在四十年之後記錄這件神跡。假設你要編造一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神跡故事,你現在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你會說:「有三個人目擊這事發生,他們全都去世了。」但你不會這樣編造故事:你不會描述五千人神跡地吃飽,也不會編寫幾百人圍觀死人從死裡復活,也不會記錄這次平靜風浪的神跡,因為那裡有數以百計的人在周圍的船上圍觀。
假設今天我要記錄一件在四十年前發生的事,說:「有三百人在上海的大街上看見一個人沒有借助任何工具在空中飛行。」如果這個神跡根本沒有發生,我最好還是耐心等一等,不要在四十年後便寫下來。因為有數以萬計當年住在上海的人如今還活在那裡,假如他們看到我在中國時報撰寫這則新聞,他們會說甚麼?他們大概會說:「餵,如果這事情真的曾經發生,我一定會知道啊。這實在很荒謬,根本沒有證據證實。」
然而,馬可竟然可以在四十年後在公開的著作中,如此仔細地記載所有神跡奇事,而毫不懼怕會有任何抵觸的部分。反對耶穌的人也不敢否認祂所行的神跡,只能試圖透過其他方式來解釋這些神跡。因此,如果你今天說:「我不是基督徒,其中一件讓我很疑惑的事,就是耶穌究竟是否真的行過神跡。我不相信耶穌能行神跡,只相信祂是個很好的老師。這些神跡故事只是後來的人給故事添加細節、加以渲染而已。」這說法絕對違背了事實。絕對違背了事實。
我為何一開始就講論這一點?因為經文本身就教導我們基督能力的真實,這並非學術性的論點。為甚麼這不是學術性的論點?因為這段經文的教訓是,耶穌基督會帶領我們經過人生中的風浪。如果你選擇在風浪中相信祂,那麼你也要相信這是真實的故事,這是曾真實發生的事實。除非你看著這段經文並說:「這就是我的主。祂行了這些神跡。祂就是這樣。這些神跡真的發生過。」否則你永遠不能處理生命中的問題,不能面對人生中的風浪。這並不是學術性的論點,而是基督能力之真實。
第二,基督能力之巨大。
我們要學的第二個重點,是基督能力之巨大。這部分的討論會比較簡略。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忽略基督能力之巨大,因為風浪來了,而且是個暴風,所以把人嚇倒了。加利利海常有暴雨風浪,因為那裡四面環山,而南面的山脈之間有一個峽,所以風會從那山峽吹進來,很快便能刮起風浪。假如你是加利利海的水手或漁夫,風浪對你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你已遇見太多甚至厭倦了。風浪在那裡恆常出現,因此如果連那羣有經驗的漁夫都認為他們快要喪命,就代表那真是一場極大的風暴、一場強烈的風暴。如果你有留意,你會發現耶穌醒來斥責兩件事。
這是我想你們注意的事。首先,耶穌說甚麼?祂說:「住了吧!靜了吧!」這個翻譯版本不錯。有古老譯本作:「平靜吧!」這樣好像有點嚴肅。但我聽過最好的翻譯版本是,耶穌起來說:「住口!安靜!」這樣寫會更好。而「平靜吧!」這樣好像有點弱。耶穌起來,說:「住口!」然後祂說的第二點其實是:「保持住口!」祂說:「安靜!保持安靜!」但這樣比較貼切:「住口!保持住口!」
你們見到當中的能力嗎?耶穌沒有施法術,也沒有捲起衣袖、運功或念咒。你們有看過電影《十誡》嗎?戲中飾演摩西的演員把紅海分開時,站起來又舉杖又揮手,又呼喊:「呼——」「看啊!」「神的權能……」他做了一大堆動作,叫了又喊,才能施展能力。可是耶穌沒有這樣做,祂沒有起來說:「來,看看。」祂只起來說:「住口!」祂動一動小指頭,便能彰顯極大的能力。
你看到耶穌的態度嗎?這些事對祂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實際上,祂不止斥責風,還斥責浪——這一點真的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經文說:「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然後,發生甚麼事?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意思是甚麼呢?祂對風和浪說話,然後風和浪都有反應。不僅風停了,而「大大的平靜了」幾個字的意思還說明海面變得平靜如鏡。
你們看,耶穌起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突然,風暴就止息了,這差不多是同時發生的事。以人類的經驗來說,當時的人根本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也不曾見過這樣的事發生。這個神跡甚至超過一切人類自稱所行過的神跡。耶穌不僅止住風,也沒有花很長時間施法;祂沒有不停說「住了吧!靜了吧!」,也沒有讓所有人圍著坐,看著風慢慢止息。祂一說「住了吧!靜了吧!」,不僅風立刻止住了,海也立刻平靜了。人所共知,就算風停了,海浪也會繼續晃動;就算風暴停了,巨大的浪花還是會激起。可是,現在一切都止息了——海平靜如鏡,絕對平靜——就在一瞬間平靜了。
不管你生命中的各種張力有多難駕馭,也沒甚麼關係。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古怪、有多混亂,也沒甚麼關係。耶穌沒有敵不過的對手。你明白嗎?沒有甚麼東西是耶穌的對手。因此,你任何問題都不是耶穌的對手,甚至世上各種難以駕馭的力量都不是耶穌的對手。耶穌沒有敵不過的對手;沒有甚麼能與祂匹敵;沒有可以將祂摔倒的對手。在強大的風暴中,一個跟祂摔跤的對手也沒有。祂是「風暴之主」。
第三,基督能力之至高無上。
第三,我們要知道的,不僅是耶穌能力的真實和巨大,還有祂能力的是至高無上。我不會很詳細講述這部分。如果你有讀過舊約聖經,就像當時在場目擊整件事的門徒和四周船上的人一樣;如果你有讀過舊約聖經,那麼你會知道風、浪和風暴所指的並不僅是風、浪和風暴。
在聖經里,你會發現一件事情,這特別是神向古人講話的方式;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沒有其他象徵比海更深刻,它象徵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無能,象徵不可控制的能力,象徵暴怒和混亂。這就是故事那麼有趣的原因。啓示錄21章告訴我們,在新天新地不會再有海;我不認為這代表到時不會有水或湖之類的東西。聖經所說的其實是指海代表混亂,而只有神才擁有權能可以平靜海浪。只有神能做到。整本舊約聖經都在描述神有能力這樣做。因此,當耶穌行這神跡,船上所有人——就是眾多船隻上的所有人,都知道耶穌並非只是展示大能而已,而是宣告祂擁有的能力是至高無上。
舉例說,當你打開詩篇29篇,你看到:「榮耀的神打雷,耶和華打雷在大水之上。」有一次,就在颶風逼近我的居所時,我讀到這篇詩篇。「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穌在這裡就是這樣子。這裡已經解釋了,不是嗎?詩篇29篇已解釋了。為甚麼神獨有能力可以平靜洪水風浪?為甚麼神獨有能力可以止住雷響?因為聖經說:「打雷的正是主。」意思是所有力量、整個宇宙中存在的力量,都是從神而來,都是借助神的能力才能顯出這樣的力量。因此,耶穌基督沒有起來說:「我有能力。」耶穌基督在這裡其實是說:「我就是能力。」祂不只是說:「我有能力成就甚麼甚麼。」祂是說:「我就是能力,世上一切的能力都是從我而來的。」這就是為甚麼祂能起來,說:「住了吧!」然後,一切便止息。
這樣其實宣告了耶穌絕對至高無上的能力,為甚麼呢?我想我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我的推論。當時在場的人知道這不僅是展示大能力而已,更是彰顯至高無上能力。如果你仔細看,非常仔細地看,一開始門徒都很驚慌。經文第37至38節說:「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他們以為自己快要淹死了,驚慌極了。當他們處於自己的問題里,他們非常害怕。可是,當耶穌基督起來平靜了風浪,聖經說門徒怎麼樣呢?他們有沒有化驚慌為喜樂呢?後來怎麼樣呢?看,他們後來怎麼樣呢?他們獲救前感到很害怕,獲救後更是大大的懼怕。他們在險境中很害怕,獲救了更是大大的懼怕。
第四,經歷神的同在使人懼怕。
現在,我來解釋一個神學論點和實踐方法。那個神學論點是:門徒懼怕,是因為他們處於風暴的力量之中,但現在他們突然發覺自己正在一個更大的力量之中。與他們在一起的那位,乃是從另一個世界而來的。他們知道自己正與那位大能者同在,正與那位聖者同在。當神的榮耀在火焰中向摩西顯現,摩西懼怕得俯伏在地;當主在旋風中向約伯彰顯祂的榮耀,約伯懼怕得俯伏在地。同樣,船上的人都恐懼戰兢,正如德國神學家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所說的「因神的神聖而畏懼」。他們知道自己正與那位聖者同在,因為在能力之中、在暴浪之中,神的榮耀向他們彰顯。這是神。他們經歷神的同在,因而非常懼怕,比起在風暴之中更懼怕。
我們有這樣實際的經驗:有時候,神幫助你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問題本身更令人懼怕;有時候,神給予的幫助、祂賜下的解決方法、祂帶你走出困境的方式,比問題本身更令人懼怕。當船上的人處於自己的困難中,他們很害怕;當他們走出困難,他們更大大的懼怕。為甚麼會這樣呢?好,我先完成最後一個論點,然後再將理論套用在實際情況上。我稍後會再討論實踐方法,現在先說說最後一個論點,接著便可以加上實踐方法一起討論。
第五,耶穌眷顧的能力。
最後一點是:我們已經看到耶穌能力之真實,也看到耶穌能力之巨大,還有耶穌能力之神聖;最後一點,我認為在某程度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所以我把它留在最後才討論——就是耶穌眷顧的能力和風暴是兼容的。換句話說,耶穌眷顧的能力與你的下沈情況是沒有矛盾的。
當門徒來找耶穌,他們不只是說:「主啊,想想辦法吧。」而是說:「夫子!我們喪命了,你不顧嗎﹖」在這裡,我們一定會感受到一種非常熟悉的情緒,也許你們也曾經這樣感受過吧。門徒在這裡說:「主啊,我們以為只要有袮與我們同在,這些事便不會發生。我們以為只要袮在船上,我們的生命便不會下沈。我們以為成為袮的門徒,便只會遇到小問題,而不會出現大問題。這是威脅性命的情況,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我們正在下沈啊。」
門徒實際上說的不只是:「想想辦法吧。」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這場風暴出現實在與基督眷顧的能力互相矛盾。如果袮在乎我們,便不會讓這事情發生;如果袮讓這事情發生,便不在乎我們。」這就是他們真正的意思。他們說:「為甚麼我們會下沈?為甚麼袮在風暴之中睡覺?為甚麼袮會讓這事情繼續發生?」
有人說:「此非這段經文真正要教導的,這段經文真正要教導的是:如果你最終能夠喚醒耶穌,祂會把你的問題趕走。」不,這些人的言論並非這段經文真正要教導的。整件事情其實是這樣:當他們下沈時,耶穌卻在睡覺;當他們下沈時,耶穌卻一聲不響。他們說:「不可能這樣。如果袮在乎,袮會制止它;如果袮不制止它,禰就是不在乎了。」
耶穌基督那眷顧的能力與信徒生命中遇到威脅性命這麼大的困難,是不能相容嗎?絕對不會這樣。你知道嗎?耶穌起來斥責風和海後,也責備門徒。我一直在想這一點,感到有點震驚,也得到正面的啓發。耶穌不是不耐煩、不包容的人;這一點我正在學習,希望你也在學習。我們探討耶穌的生命,看到祂與人相處很有耐性。祂對那井旁的婦人很和善有禮,祂對那犯姦淫的女人也一樣仁慈。至於稅吏和罪人,祂也同樣溫和地接納他們。真的好得無比。耶穌並不是不耐煩、不包容的人。然而,祂在這裡對著一類人卻好像顯得很無情,這些人說:「耶穌,我是跟隨袮的基督徒,我的人生應該不會遇到困難。」耶穌對著他們很不耐煩,也不同情他們。為甚麼?
好,現在我來說說個人經歷吧——就是我身為人父的經驗。也許你們有些人還未為人父母,可是我想你們也曾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有過這樣的經歷。你一次又一次放下自己、犧牲自己,就是為了滿足子女的願望;然後突然有一次你無法滿足他們的願望——你已盡你所能、想盡方法、花盡金錢、用盡時間,也無法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這一次你拒絕他們了。他們卻說:「好吧,我不用你這樣為我了。」如果孩子們看著你,說:「這代表你並不在乎我。」這不是同情的時候,你不能坐下來,說:「噢,我明白你為何這麼難過。」
相反,你必須認真跟他說:「等等,你要明白我已經為你犧牲自己很多年了,已經給你很多東西,你還不明白我對你的愛嗎?如果你只盯著我某一件做不到的事,便認為我沒有付出愛,不願意為你去做;如果你認為我沒有付出愛,不願意為你去做,這代表你一直以來都不明白我為你所做的一切。孩子,我感到被利用了。」這並非同情的時候。這使我有點吃驚,因為每當風暴臨到我的生命時,我往往也會埋怨神說:「我快要淹死了,袮不顧嗎?」我認為這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耶穌說:「我為你犧牲受死,你也不顧嗎?」「想一想。」
現在,我來總結一下幾個實踐重點。最重要的是,耶穌說:「如果你一開始就假設因為我有眷顧的能力,所以不會讓你遇到風暴,那麼你所得出的結論全都是錯誤的。你的假設一出錯,結論也會跟著出錯。看看你的假設,看看你的前提。」
美國基督徒作家伊莉沙伯.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講了一個非常動聽的故事。她在蘇格蘭一帶看見牧羊人抓起綿羊,把牠們丟進一個盛滿殺蟲劑的大盆子里。牧羊人甚麼都不顧,只管把綿羊丟進盆子浸在水中。如果不這樣做,那麼綿羊不久後必會被蟲子咬腫,或嚴重受傷甚至因此死亡。試想像你把一隻綿羊抓起,牠大概會哀哭抱怨、瘋狂掙扎:「你要淹死我。」你會怎麼辦?你無法給綿羊解釋,但你依然很愛那只綿羊,依然會這樣對待牠,而牠則依然會得著益處。只是,你無法給牠解釋。你只管繼續做。
我們生命中的風暴——難道我們不可能有一位神,比牧羊人更崇高,更愛那羣綿羊嗎?難道我們不可能有一位神,比我們擁有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能力、更美的榮耀、更深的愛嗎?難道我們不可能有一位神,像那牧羊人一樣,把我們丟進大盆子,浸在水中,使我們感覺快要死掉,從而教導我們必須學習的功課嗎?這樣不可能嗎?真的不可能嗎?因此,我們這樣想:「如果袮愛我,袮不會讓這些事情發生;如果你有能力卻又讓這些事繼續發生,那麼就是不在乎我。」這樣的假設對嗎?整段經文的重點是,神說:「不,我很在乎。我也有能力。然而,你還是會下沈到水中,你還是會遇到這些風暴。」
第六,遭遇困難時應有的態度。
1. 集中焦點
當你真的遇到這些風暴時,你該怎麼辦呢?我給大家提議四個重點。第一點是集中焦點的能力。你們留意一下那個「還」字,耶穌說:「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那個「還」字代表門徒應當著眼於對耶穌的認識。看看路加怎麼說,路加福音8章描寫相同的事件,可是寫到耶穌責備門徒,路加則這樣記載耶穌的話:「你們的信心在哪裡呢﹖」這是同一句話,最有趣的是,你們覺得信心是自動出現的嗎?你們覺得信心是自然而然的嗎?
如果你有信心,當問題來到,你就真的自然會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對嗎?然而,當你遇到問題,卻看不出你有信心,只看似可憐的膽小鬼。信心是自然而然的嗎?不是的。耶穌接著說:「你擁有面對困難所需的一切,還沒有信心嗎﹖你沒有好好運用,你的信心在哪裡?拿出來吧。你的信心應該在這裡。你已親眼看見我所成就的事,你知道我所成就的事。」
其實,你和我所知道的比門徒更多。我們知道耶穌把自己放在神的烈怒暴風中,而這暴風本是神給我們的審判。如果耶穌沒有在神的烈怒風暴中丟下我們,如果祂已為我們擔當刑罰,祂也不會在這風暴中丟下我們。耶穌說:「你們還沒有信心嗎?」,祂說「還」這個字,意思其實是「想一想」。信心不是自然而然的。你必須集中焦點。想一想:耶穌為你受死,換句話說,祂用心為你付上億萬元;你想一想祂怎麼會吝惜,不把你現在想要的東西給你嗎?祂唯一拒絕你的原因,就是祂愛你且有善意的目的。想一想,集中想一想。
2. 思考耶穌的死
第二,「想一想」——想一想耶穌的死。如果你跟祂說:「我快要死了,袮不顧嗎?」祂回頭看著你並說:「你問這樣的問題,根本不在乎我已為你犧牲受死。你察覺不到這一點,你沒有思考這一點。」
3. 思考你生命的根基
第三,當我說「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問題本身更可怕。」我的意思是,當你遇到風暴,請留意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話,祂說:「你懼怕,是因為你的信心沒有放在正確的地方。」耶穌繼續說。祂不僅說:「你只需要再多一點信心。」祂是說:「你的信心沒有放在正確的地方。」我再解釋一下,在馬太福音第7章,耶穌說了一個故事,講述兩個人分別在盤石和砂土上建房子。兩個人,兩間房子。風暴來了,意思是生命中的問題來了。風吹、雨淋,根基立錯地方的房子倒塌了,而根基立對地方的房子則穩固站立。
這比喻是甚麼意思呢?意思是:如果你喜愛自己的事業,當風暴臨到你的事業時,你會受傷害。可是,如果你把生命建立在事業上;如果這就是你心靈的根基;如果這就是你生存的目的;那麼當風暴臨到你的事業時,你整個人都會被摧毀。你不會承受得住。如果你愛一個人,當風暴臨到這段關係時,你會嚴重受傷害。可是,如果你為了某人而生存;如果這個人就是你心靈的根基;那麼當風暴臨到這段關係時,你整個人都會被摧毀。
耶穌來跟門徒說:「看看你們的根基,這就是你們懼怕的原因。你的信心在哪裡?你信的是甚麼?你相信誰的智慧?我的還是你的?你相信誰的愛?你相信誰的榮耀?你的根基是甚麼?」這是為甚麼在風暴中找耶穌會如此可怕,因為祂可能會說:「這場風暴在折磨你,差點把你殺死,原因不在風暴本身,而在於你把自己的心放在哪裡。」祂或許會讓你看見自己的本質,使你更害怕那場風暴,可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則更可怕。而你想要的是得釋放。
4. 思考耶穌的話語
最後,請留意耶穌基督用說話把風止住了。祂不只是醒來並出去,而是開口說話。耶穌的話是多麼有能力。我們回到祂的話語吧。你想集中焦點嗎?你想看清祂的死嗎?你想思考你生命的根基嗎?這就是你要做的三件事,然後回到祂的話語里——這是第四點。回到祂的話語里,細細地讀。
神的話語會帶你經過風暴。英國著名聖詩詩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很久以前寫了一首聖詩,把這件神跡的意義描寫得淋灕盡致。他說:「他往日的愛制止我想到在危難時他會捨我而去,禱告掙扎呼求得見祂作為。與基督同舟,我能笑看風浪。」
讓我們禱告。
天父,當我們來到主的施恩寶座前,懇求袮讓我們見到袮是在乎的;還看見禰的愛和能力,不僅與風暴兼容,更能帶領我們經過。求袮現在就讓我們遇見袮。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