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生平:六、耶穌熾烈的愛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二部分的主題是「耶穌的生平」,現在我們來看「耶穌熾烈的愛」。請各位翻到約翰福音11章32至44節。請聽神的話語:

約翰福音11:32-44

[32]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

[33] 耶穌看見他哭,並看見與他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

[34] 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

[35] 耶穌哭了。

[36] 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

[37] 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

[38] 耶穌又心裡悲嘆,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阿,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

[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阿,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這是神的話語。

我知道通常在復活節才會提及這個神跡,對嗎?因為這神跡與復活有關。雖然現在不是復活節,我也希望藉這個信息讓各位知道耶穌是以馬內利——與我們同在的神。這段經文顯明神道成肉身,以人的樣式真實地與我們同在,聖經中實在沒有其他經文能比這裡描繪得更好。

我們剛才沒有念這個故事的前部分,可是大家應該非常熟悉。因為前面有一節很著名的經文,所以大家常常都會聽見。讓我們重溫一下吧。

約翰福音11章一開始就說拉撒路病了,還交代了拉撒路、馬利亞和馬大是兄弟姊妹的關係。他們住在一起,耶穌很愛他們。事實上,這裡描述耶穌愛他們的用詞,表明他們的親密關係非比尋常。除了彼得、雅各和約翰,聖經再沒有提到其他人跟基督有這樣親密的關係。在這章經文首段,我們看見耶穌與他們的關係有多親密,即使耶穌在遠方,他們也打發人把拉撒路生病的消息傳給耶穌。

耶穌到了他們那裡,可是那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耶穌一到,馬大和馬利亞就起來,馬大先跑出去迎接耶穌,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馬大所說的這句話跟之後馬利亞對耶穌所說的完全一樣。在這章經文的前部分,馬大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可是,現在他已經死了。」耶穌的響應就是新約里非常著名的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這是新約中一節非常著名的經文。然後,耶穌與拉撒路的另一個姊妹馬利亞見面。馬利亞俯伏在祂腳前,一字不漏再說馬大剛說的話:「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可是,耶穌的反應跟剛剛對馬大的響應卻完全不同。

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就是從這裡開始,裡面有一個重點常常被人忽略。我看過一篇評論這個神跡的注釋,然後想了很久;一開始覺得這注釋說得有點誇大失實,不過後來卻覺得說得不錯。注釋說:「耶穌給馬利亞的回應證明這並非虛構的故事。」此情節並非人所能理解、想象或預計,沒有作家會這樣編寫故事;因為耶穌基督對馬利亞所做的,跟剛剛對馬大所做的以及祂將要做的事,完全互相矛盾。馬大和馬利亞所問的問題相同,但在一瞬間耶穌的反應卻大相徑庭。面對馬大,耶穌開口說話;面對馬利亞,祂卻相對無言,只問道:「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面對馬大,耶穌英勇自信地表明祂得勝的大能;面對馬利亞,祂卻軟弱無力、心裡悲嘆,又甚憂愁。面對馬大,耶穌當面糾正她的想法。馬大非常沈痛,耶穌說了甚麼;馬大說:「我知道他會死,並在末日時復活,可是現在他死了。」耶穌做了甚麼?祂當面糾正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你不用等到末日。我在這裡,起來吧。」你看,面對馬大,耶穌當面糾正她的想法;但面對馬利亞,耶穌則完全進入她的心。

你見到甚麼呢?馬利亞俯伏在地,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我們稍後會討論這幾個詞語的意思。耶穌問:「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然後耶穌哭了。祂一句話也沒說,跟剛才的反應完全不同。不久之前,你看到一位大有能力、完全掌權的主,現在卻變成軟弱得發抖的耶穌;因為祂何等懇切地愛這個家庭,祂被卷進悲痛的漩渦中,於是無言以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沒有小說作家會安排這樣的情節。首先,耶穌對馬利亞的反應突然轉變,跟剛才對馬大的反應完全相反,實在很不合邏輯。再者,耶穌知道自己在一瞬間便會把這喪禮變成歡宴,把葬禮完全改頭換面,祂將會帶來難以置信的喜樂,那到底為甚麼祂跟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你知道在你面前的誰嗎?起來吧。」祂當面糾正馬大。那到底為甚麼耶穌看見馬利亞卻不跟她說:「只要憑信心等候,你的悲傷會變成喜樂」呢?耶穌並沒有這樣說,反而祂難過得崩潰了。我們一會兒要討論的幾個詞語,意思其實比我們想象的強烈多了。

為甚麼?為甚麼事情會這樣?為甚麼約翰要告訴我們這件事情?為甚麼約翰要這樣告訴我們?我來解釋一下吧:約翰這樣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事情真的這樣發生,否則他不會這樣寫;第二,因為這件事情給我們顯明耶穌是誰,並說明祂到世上來要做甚麼。就是這兩點:耶穌是誰以及祂來做甚麼。

第一,神人二性的耶穌。

首先,經文告訴我們耶穌是誰。耶穌擁有神人二性。祂不僅是神,也不僅是人。祂不僅有血肉之軀,也不僅有神的身份。你明白嗎?祂是道成肉身的神。有一首詩歌的歌詞這樣寫道:

「……真神披上血肉體,

聖道化身降塵世……」

假如你在自由派教會長大,你知道自由派教會喜歡談論基督的人性,卻無法接受基督擁有完全的神性和威嚴。他們無法接受基督是廣大無邊的神,是萬物的中心;他們不想提及基督的神性,也不想解釋真神的意思。另一方面,假如你在保守派教會長大,你知道保守派教會喜歡談論基督的神性,卻無法理解基督擁有完全的人性。他們好像無法體會耶穌對罪人的包容,無法明白耶穌跟罪人坐席吃飯的心腸,也無法理解耶穌對受傷的人、破碎的人和所有罪人的憐憫。人們接受不了耶穌擁有神人二性,為甚麼?因為自由派教會所相信的基督只有人性,卻沒有神性;而保守派教會所相信的基督則只有神性,卻沒有人性。然而,這兩個不同屬性的基督沒有一個獨立存在世上,因為我們的基督同時擁有這兩個屬性。這一點使很多人驚訝不已。

耶穌向馬大和馬利亞所做的事也讓很多人驚訝不已,因為人們首先看見一位掌管一切的主——這就是保守派教會想看到的神;但接著人們卻看見耶穌哭泣,完全無言以對,沒有給人任何答案——這就是自由派教會想看到的神。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屬性,而耶穌卻同時擁有兩個屬性,因此沒有小說作家會這樣設計人物。你要麼屬保守派,要麼屬自由派,或屬兩者中間;但耶穌卻不在這範圍內。你看到嗎?這位不是中間派的耶穌,而是完全擁有兩個屬性的耶穌!兩者並沒有互相矛盾之處,因為如果耶穌不是完全的神,那麼祂便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如果祂不是完全的人,就代表祂的神性不足以讓祂成為真正的人。另一方面,如果祂不是完全的神,那麼祂的人性也沒甚麼讓人驚訝,因為祂的感受並非自發的,而祂的軟弱也不是出於自然的。你明白嗎?如果祂就像我們一樣,如果祂像我們一樣只是血肉之驅,那又怎麼樣?我們都是脆弱的,我們都是軟弱的,我們都面對各樣困難,但耶穌卻甘願承受這一切;可是,祂其實不必這樣。這顯明瞭祂有多偉大。祂的偉大透過其軟弱而彰顯出來,而祂的謙卑和軟弱則透過其偉大而顯明。兩個屬性同時出現,這樣便說明瞭宇宙最大的奧秘,這就是「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的事」。

這就是聖經偉大的地方,聖經不是為了成為神學教科書而寫成的。有些人想不通道成肉身的道理,有些人說不相信神可以成為真正的人,或說不相信神可以同時滿有能力又完全軟弱,在哲學上或信仰上他們也無法相信。我猜你們大概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因為世上沒有其他信仰或哲學會相信神可以擁有神人二性。其實我們不必以哲學來理解或相信基督信仰。

我想向你證明一點:你也許不相信神擁有神人二性,但祂正正就是你在困難中所需要的。因為耶穌基督教導我們真理,同時也為我們流淚;沒有眼淚的真理或沒有真理的眼淚,對你一點益處也沒有。你必須同時擁有兩者。耶穌見到馬大,把真理教導給她。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祂為何能這樣做?因為祂是至高的神,祂知道有真理、盼望和永恆的生命,且清楚知道解決罪惡的方法。祂可以來告訴你世上有真理和盼望。祂知道這一切,因為祂是至高的神。祂可以這樣說,因為祂是至高的神。

接著,耶穌見到馬利亞,卻沒有對她說甚麼真理,只為她流淚。耶穌體會馬利亞的感受,與她同哭。祂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祂甘願成為卑微的人。如果祂只是高高在上,便不會為人流淚;然而,如果祂只是卑微的人,便不能教導真理。有趣的是,除非有一位無限尊貴同時又無限卑微的神,否則我們永遠無法得醫治。你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看到這一點。

只有真理卻沒有眼淚,或只有眼淚卻沒有真理,一樣沒作用。如果有人不帶著眼淚,只不停跟我說道理,我根本聽不入耳;這就是我剛才說過保守派教會的教導方式。他們說:「這就是答案了。你看到這答案嗎?振作起來吧!」這些話我們聽不入耳,因為沒有眼淚的真理根本沒有作用。另一方面,還有自由派教會的教導方式——就是只有眼淚卻沒有真理。他們說:「有誰知道呢?根本沒有答案;誰說有神呢?…..每個人都要自己解決問題,但我們會跟你一起在罪惡面前痛哭。」我告訴你,沒有眼淚的真理沒有作用,可是沒有真理的眼淚不僅沒有作用,更沒有說服力。你剛說:「根本沒有答案」,然後卻說:「世上有罪惡,我們要一起為此哀哭」,這聽起來有點虛偽,你究竟從何得出這結論呢?誰可以判斷罪惡呢?請聽,如果沒有真理,如果沒有神,如果沒有永恆,那麼死亡只不過是很自然的事而已,為甚麼會令人感到難過呢?誰可以判斷罪惡呢?誰敢抱怨呢?那些人說:「根本沒有答案」,接著卻說:「要與大家一起哭著面對罪惡」——這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沒有真理的眼淚,或沒有眼淚的真理,都沒有作用。你需要的是無限尊貴又無限卑微的那一位。你不相信擁有神人二性的基督,可是你心裡一直有個專為祂而設的空處,是任何事物也無法填補的。那個空處從何而來?這就是你要尋找的那位,你需要祂。除了無限尊貴又無限卑微的那一位,沒有別的可以醫治你。除了這位降世為人的神,沒有別的可以幫助你。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耶穌是誰以及祂來世上要做甚麼。首先,經文給我們顯明耶穌是以馬內利——與我們同在的神,讓我們看看應該怎樣把這真理應用在自己生命中,然後我們繼續探討第二點。

讓我們來看看怎樣應用這真理。我們有些人傾向保守派的思想,有些人則傾向自由派的思想,這是我們天生的性格。如果你的性格傾向保守派,你會喜歡給予答案而不善於流淚。有人帶著困難來找你,你會幫忙他們解決問題。在某程度上,我也是這樣的人:朋友向我傾訴,我會為他們詳細分析,告訴他們在哪幾方面出錯,接著給他們建議幾個解決方法。他們總是點頭說:「嗯,好的。」然後不再回來。有趣的是,他們都知道該怎麼辦,可是就是做不到。耶穌不是那種只求解決問題的人,不是只講道理,而沒有眼淚的人。大家要小心,你們也是只求解決問題的人嗎?只擅長說理而不懂流淚、不懂設身處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嗎?你是否喜歡向人滔滔不絕地大談聖經經文呢?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善於感受,而非解決問題。這些人富同情心,很容易體會別人的感受。他們不喜歡給予答案,也不喜歡當面斥責;他們總不會這樣做。我希望你知道,我們不像耶穌,所以我們要麼是感受型的人,要麼是說理型的人,只能是其中一類,因為這是我們天生的性格。然而,你如何知道自己真的在幫助別人呢?你如何知道基督真的在你裡面活著呢?你如何知道自己在基督里有活的信心呢?你如何知道基督成形在你心裡呢?就是當你能夠同時成為這兩類人的時候。你會發現,從前不是你裡面自然而生的性情,不論是只有答案還是只有眼淚,現在卻同時發生了。當你真正明白馬大這類人先需要真理,然後眼淚;而馬利亞這類人則先需要眼淚,然後真理;那麼你便會真正瞭解馬大和馬利亞之間的不同。在德國作曲家韓德爾的彌賽亞神曲(Handel’s Messiah)中,有一句說:「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這就是耶穌。

第二,耶穌來要戰勝罪惡、死亡和痛苦。

這段經文也說明瞭耶穌來到世上要做甚麼。耶穌哭了,這告訴我們祂是誰;但耶穌發怒,則告訴我們祂來到世上要做甚麼。耶穌發怒?大概有很多人會問:「經文中哪裡提及耶穌發怒呢?」我並非想讓大家質疑任何聖經譯本,可是我仍要告訴大家,在經文第33和38節中有一個字一直讓翻譯者非常苦惱,就連譯文比較貼切的新譯本聖經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第33節說:「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第38節說:「耶穌又心裡悲嘆,來到墳墓前。」「心裡悲嘆」原文希臘文的意思是怒哼或怒吼,通常用來形容動物叫聲。這個字是形容一種「本能上的憤怒」,難倒很多聖經翻譯者。雖然這個字在古希臘文中非常普遍,但在新約中只出現過兩次,另一個地方就是在馬可福音14章5節。當時,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有幾個人心中很不喜悅,「就向那女人生氣」,新譯本譯作「就責備這女人」,經文描述那幾個人怒斥那女人;然而,在約翰福音11章33和38節,卻沒有這樣描述耶穌。你知道為甚麼嗎?我想這是因為翻譯者認為在這段經文中說耶穌發怒會引起更多問題,讀者看到會說:「怎麼可以這樣?耶穌怎麼會這樣悲痛,同時又這樣憤怒?」如果你對聖經譯本有興趣,你會發現美國聖經學者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en)的新約翻譯——訊息本聖經(The Message)是一本很有膽量的現代聖經譯本。它這樣說:「耶穌看見他們哭泣,便非常憤怒。」第38節更說:「耶穌怒火中燒,來到墳墓前。」

耶穌基督心裡悲痛,同時又非常憤怒。這是因為祂走近拉撒路的墳墓,不是軟弱地哭哭啼啼,而是以勝利的姿態走近敵人一樣。是甚麼讓祂這般生氣?揭曉之前,我想講兩個題外話:第一,如果耶穌基督知道自己將會使拉撒路起死回生,那麼祂為甚麼要哭呢?祂哭的真正原因是甚麼?經文說祂看見每個人都在哭,於是便哭了。然而,祂知道自己將會使他們的哀哭變為喜樂。如果祂只是想到拉撒路、馬大和馬利亞,祂的情緒不會那麼激動。因此,祂思想的不僅是他們而已,而祂的神性和人性也在此同時顯現了。因為祂是人,祂深愛那些人;因為祂是神,能看透萬事,所以看得見並感受到死亡帶來的混亂、淒楚和眼淚。耶穌知道自己在阻止葬禮進行,祂知道自己有能力阻止葬禮進行並將之變成喜樂。不過,祂看穿了歷史,祂看到無數祂無法阻止的葬禮。祂無法參與每一個葬禮。祂不僅看見馬大和馬利亞哀哭,還看見世上所有人哀哭。

你曾否在棺木旁痛哭?如果你未曾在葬禮上悲痛哀哭,未曾像馬大和馬利亞一樣在棺木旁哭泣,而將來若有機會,耶穌也必看見你的哀痛。有一天我也會在我太太的棺木旁哀哭,或者她會在我的棺木旁哀哭。然後呢?我們看看第36節,經文說在旁的人看見耶穌哭泣,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我發現祂不僅為了拉撒路哭泣,也不僅為了馬大和馬利亞哭泣。祂知道自己將施行神跡,展示祂戰勝死亡的大能和榮耀;因此純粹這件事根本不會讓耶穌這般激動,甚至悲痛落淚。其實,耶穌想到我們每一個人。若我有一天真的在我太太的棺木旁哀哭,那麼我要看到經文第36節說的並非「祂愛拉撒路是何等懇切」,而是「祂愛我是何等懇切,祂愛我太太是何等懇切」。耶穌哭泣是因為看見我們並深愛我們,而非單純地哭而已。

我不需要一位只在墳墓前哭泣的神,我不需要一位只會哭泣的神;我不單單需要眼淚,還需要更多東西。拉撒路死後,耶穌才來到。耶穌因甚麼事而發怒呢?祂並非因以下兩個原因而發怒。祂不是因為人們哭泣,所以發怒。祂哭了,並非為了他們的悲痛,也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死亡。祂走近死亡,而且將要跟死亡爭戰,因此心裡非常憤怒。你也許會問:「爭戰在哪裡?祂在十字架上走近死亡,這不是一場大戰嗎?」一方面是,一方面不是。答案就在後面的經文45至53節中。這神跡發生以後,45至47節隨即說:「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作的事,就多有信他的;但其中也有去見法利賽人的,將耶穌所作的事告訴他們。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跡,我們怎麼辦呢﹖」53節說:「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耶穌知道祂若使拉撒路復活,成就這驚人的神跡,其實就是在催逼敵人下手。祂知道:「我若使拉撒路起來,那麼我將會親手埋葬自己。唯一能改寫這場葬禮的方法,就是要成就我的葬禮;唯一能使他復活的方法,就是簽下我的死亡證。」

約翰按照歷史,如實記載當時的情形。耶穌知道這只是個開始,祂看到的不僅是拉撒路。還記得剛剛說,僅僅想到拉撒路並不會讓祂這樣哭泣,不會讓祂這樣生氣;祂看到的是我們。祂知道要改寫我們每個人的葬禮,唯一的方法就是祂代我們承受這一切。祂實際上就像跟死亡對話一樣;死亡說:「我們原本河水不犯井水,但你現在帶走拉撒路,所以我要把你埋葬。」耶穌說:「來吧。」為了愛——就是那份熾熱的愛,祂向死亡怒吼。

如果你有孩子,你會把一切都給他;若你發現有人引誘你的孩子吸毒,你會非常生氣。如果你花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畫了一幅畫;你將自己的傑作掛在牆上,然後發現有人把它塗污了,你會非常生氣。憤怒是愛的記號。當你所愛的受到威脅,那麼愛越深,怒氣便會越大。耶穌不僅看見馬大和馬利亞在棺木旁哭泣,更看見我們所有人在棺木旁哭泣;因為祂深愛我們,所以祂不僅哭泣,甚至發怒了。當祂來到墳墓前,說:「拉撒路出來」,其實也正為自己的死而悲嘆。「我下沈,才能救拔你;我受死埋葬,才能使你得救。」我要告訴你,即使拉撒路快將復活,也無法驅走耶穌心裡的悲痛。同樣地,儘管耶穌知道自己會復活,也不能壓倒將要經歷的事所帶來的悲嘆。死亡如無可阻擋的利劍正向祂逼近,而祂也逐步走近迎接。

這是甚麼意思呢?如果你收聽了之前幾個節目,應該記得我說過:耶穌在每一個婚筵上都會想到自己的婚筵,思想自己如何受死、如何為婚筵預備葡萄酒。至於在每一個葬禮上,祂也想到自己的葬禮。你知道為甚麼嗎?因為不管祂到哪裡去,思想的都是我和你。祂到世上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為我們受死。你看到祂有多愛你嗎?

最後,我來談談如何應用這真理。這段經文含義深邃,雖然我們今天不夠時間深入探討,但還是可以學到如何面對苦難、如何面對罪惡、如何面對你身邊的破碎生命、如何面對自己的破碎生命。耶穌基督向死亡發怒,然後靠近它;祂向罪惡發怒,然後又走近它。祂一邊怒吼,一邊走到墳前,當然有眼淚和心酸,可是還有憤怒。祂逐步走近。

第三,不要壓抑情感。

耶穌沒有惱怒的那兩件事情,其實跟令祂生氣的事情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首先,祂沒有因人們哭泣而生氣,也沒有因他們崩潰而生氣。這說明當你在生命中或別人的生命中遇到罪惡和苦難,第一件絕不可做的事就是壓抑自己的情感。耶穌沒有因他們哭泣而發怒。事實上,第33節說的「哭」字指的並非嗚咽而已,而是嚎啕大哭;但祂沒有因他們哭泣而生氣。

壓抑情感或稱為禁慾主義,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東方哲學認為死亡是一種幻覺,因為個人存在也是一種幻覺。因此,死亡或苦難到來,也是一種幻覺;你要保持靜謐、平靜,別讓其他東西拖垮你。耶穌並不是這樣的。唯有耶穌有權柄這樣宣告:

「別溫馴地步入美好的夜,

憤怒、憤怒地抗拒瀕死光焰。」

耶穌沒有壓抑情感。

我要告訴你,耶穌也絕對不主張另一種禁慾主義,我稱之為「保守派基督徒的禁慾主義」。信奉這主義的人在生命中遇到問題,會引用聖經經文對自己說:「崩潰、哭泣就是信心不足;我要堅強,因為我有信心。」然而,他們其實一點都不懂得何為信心。你相信自己的能力撐得住,這就是信心嗎?甚麼是信心?信心就是相信神的恩典,不是相信自己的能力。耶穌沒有因人們嚎啕大哭而發怒,因此,以壓抑方式面對苦難其實就是草率地提出一個簡單的標準答案,說:「苦難是自然的事,所有事情都有原因,我不會讓它影響我。」這種草率提出簡單答案的方式,絕非耶穌面對苦難的方式。耶穌哭了,且極其憤怒。祂沒有惱怒人們,也沒有惱怒自己。

當你面對罪惡或遭遇苦難,或你最親密的人過世,你會向神發怒嗎?你會否說:「為何神不動動指頭,阻止那些事情發生呢?」神可以這樣做。耶穌基督一次又一次意識到自己是神,也表明自己是神;可是當祂走近朋友的墳墓,祂不是惱怒自己,而是惱怒死亡。這是什麼意思呢?有很多神學論著都證明耶穌發怒並非因為自己,而是因為死亡。這就是說死亡並不是出於神的,這樣的世界也不是祂所創造的;可是祂仍有權能動動指頭,挪去所有苦難和死亡。我們剛剛說過苦難和死亡並不是出於神的,也不是祂所創造,那麼苦難和死亡從何而來?聖經說,苦難和死亡是從罪惡而來、從叛逆而來、從宇宙敗壞而來。苦難和死亡出現,是因為我們叛逆神,不認祂為我們的主。耶穌向死亡發怒,證明死亡並非從祂而來;然而,祂有能力動動指頭,挪去世上一切死亡和苦難嗎?當然有!如果你希望耶穌挪去死亡和苦難,祂可以這樣做,但我們也會因此一同滅亡。我們的罪創造了一個混亂不堪的世界——你越深愛,便會越痛苦。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曾說:「如果你不想讓自己心碎,這很簡單,甚麼都不要愛就可以了。」他指出:你付出的愛越多,與人的關係便越深,他們給你的傷害也越大;你越深愛,便會越痛苦;你愛神越深,所受的痛苦便會越大。如果你順從神,你便會受痛苦;如果你如實說出真相,不為了逃避痛苦而說謊,那麼你便要承受痛苦。在今日這個世界中生活,如果你想付出愛,便要承受痛苦。事實證明世界上付出愛最多的人,所受的傷害也是最大的;但耶穌沒有因此而惱怒自己,因為這樣的世界不是神所造的。如果神只是完全聖潔的神,那麼祂只需動動指頭,便可消滅所有罪惡和痛苦——也就是把我們所有人消滅;而如果祂只想消滅罪惡和痛苦,不想我們被毀,那麼祂便要親自降世為眾人代罪受死。

當你遇到苦難,你說:「我惱怒神。」那麼耶穌要惱怒誰呢?比起我們,祂更有理由惱怒我們;可是祂沒有惱怒我們,也沒有惱怒自己。祂惱怒的是死亡。祂赦免我們,並知道唯一能夠拯救我們的方法,就是親身擔當我們的痛苦,祂死在十字架上,祂藉著犧牲和受苦來救贖我們。耶穌基督並沒有只伸手趕走我們的痛苦,因為祂若這樣做,其實是伸手趕走我們。所有付出愛的人也要受苦,儘管是耶穌也無法避免。受苦會使你更深愛,深愛會使你更痛苦;這就是關鍵所在。不過,如果你真的像魯益師那樣說:「你若不想讓自己心碎,就把你的心藏在盒子里,別讓它愛任何人或事。在盒子里,它便不會受傷。沒有甚麼可以打破它、刺穿它或救贖它」,那麼沒有甚麼可以救贖你的心。

宇宙中唯一能讓你避開痛苦的地方就是地獄,因為只有在那裡你的心才能剛硬得不再愛任何東西,然後你當然不會感受到任何人的傷痛。可是,你的心卻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你要承受得不到救贖的痛苦、承受被毀滅的痛苦。如果你愛神也愛人,那麼你受苦的同時也會希望參與神救贖的工作,一起拯救失喪的靈魂。你怎樣確知這事情在你生命中發生呢?當你遇到苦難,不要惱怒自己,因為耶穌已赦免你;也不要惱怒耶穌,因為祂已進入你的心,明白你、體諒你。痛苦不是祂的意思,祂已赦免你並將自己給你。我們作為基督徒,需要惱怒所有苦難,但千萬不要壓抑情感,別墮入絕望之中。你說:「噢,沒關係。」或說:「放棄吧,神這樣做很邪惡。」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是過於簡單的答案。相反,我們應該走出去,像耶穌一樣向苦難發怒。耶穌惱怒。我們應該惱怒貧窮,因此教會要捐獻;我們應該惱怒疾病……我們應該惱怒這些東西,但同時也要以「真理」和「眼淚」服侍,因此我們便在基督里有份。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贖,怎能逃罪呢?

我們同心禱告。

親愛的天父,今天的信息要結束了,可是求袮繼續透過這經文和真理教導我們。主啊,感謝袮,因為罪惡和死亡都並不是出於你,現在袮完全掌權了;透過耶穌基督所經歷的軟弱和痛苦,袮已完全掌權而且確實消滅了死亡和痛苦,同時使我們不至滅亡。

主啊,我越思想這真理,就越感到驚訝;我越看得清楚,就越感到它的奧妙。懇求你讓所有聽眾朋友都看得見袮兒子的神人二性,並且相信祂;使所有聽到這信息的人都明白:我們若相信祂,祂便會使我們重生並使我們與袮的關係復和。沒有任何東西能毀壞這關係,即使是死亡也不能。求主賜給我們耶穌的真理和耶穌的眼淚,求主改變我們,使我們更像袮的兒子。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