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聽眾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探討真正的耶穌系列第二部分,主題是「耶穌的生平」。我們會討論「耶穌的憐憫」,經文是馬可福音7章24至37節。請聽神的話語:
[24]耶穌從那裡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
[25]當下,有一個婦人,他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
[26]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腓尼基族。他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他的女兒。
[27]耶穌對他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28]婦人回答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
[29]耶穌對他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30]他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31]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波利境內來到加利利海。
[32]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33]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
[34]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
[35]他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
[36]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發囑咐,他們越發傳揚開了。
[37]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作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吧也叫他們說話。
這是神的話語。
在過去幾個節目,我們其實一直為耶穌編寫傳記。我們探討的是耶穌的生平,所以著重討論祂生命中重大的事跡。
我們之前已經講述了耶穌基督降世為人的偉大神跡,接下來我們會討論幾個突顯耶穌人性的生平事跡,當中更顯示了祂如何與我們合而為一。馬可在這段經文中把兩個治病的故事放在一起,有趣之處在於這是我們所知耶穌唯一一次離開以色列的國境。也許祂不止一次離開以色列的國境,但聖經沒有記載,我們也不知道。這是耶穌唯一一次離開以色列的國境,祂這樣做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教導我們一些道理。我們一起看看吧。
經文里記載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醫治小女孩,另一個是醫治耳聾舌結的人。我們來討論一下,看看故事要給我們甚麼教訓。首先,我們看到經文一開始說:「耶穌從那裡動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推羅、西頓是奉行希臘文化習俗的地方,是外邦人的地方。耶穌前往那地的原因,只有看過第7章上半部分才能明白。我給你們簡單描述一下吧。馬可福音第7章的上半部分,正正就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之前,耶穌與法利賽人就潔淨的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戰。法利賽人是當時的宗教領袖,他們來找耶穌並對祂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吃飯呢?」古人對潔淨有甚麼遺傳規矩呢?這些規矩是有關他們要常常洗手;只可以吃某幾種食物;只可以穿戴某幾類衣服和飾物;不可觸碰或接觸外邦人、病人或殘障的人。
法利賽人之所以精心制定那些額外的規條,是因為神在舊約里設立了敬拜的規矩。在舊約時代,你進入神裡面之前、進入聖殿之前,必須潔淨自己、必須洗淨自己。聖殿外有個巨型的洗滌盆,有點像大浴桶,在你進入聖所之前、進入聖殿之前,你必須洗淨自己。除此之外,神還為以色列人設立了一些規矩,意思都是:「你進入聖殿前必須自潔。」這些規矩其實是看得見的提示工具,讓人知道自己不僅需要進入神裡面,更需要悔改、需要潔淨所有罪污。法利賽人不明白潔淨的規矩是一種助人悔改的提示工具。他們以為潔淨的規矩是讓自己在神面前得蒙悅納的實際方法,因此他們在舊約的規條上再加上另一些規條,但其實卻偏離正軌。
舉例說,在舊約時代,外邦人不得進入聖殿的內院,只可留在外院。法利賽人卻說:「外邦人都是不潔淨的,如果你想保持自己潔淨,便千萬不可觸碰他們。你甚至不可與他們有任何交涉,更不可與他們一起吃飯。絕對不可。」這其實跟舊約所說的規定背道而馳。這些就是潔淨的傳統和律例。在這一章的開端,耶穌與法利賽人爭論得非常激烈。這段經文很值得我們仔細探究。耶穌說:「你們留心聽,能污穢人的並非食物,並非任何外來進入身體的東西;而是從人心裡面出來的才能污穢人。在神面前是否潔淨,就在於你裡面是否聖潔。」耶穌解釋完這論點後,便馬上走到「不潔淨的國土」。祂往外邦地方去。
第一,耶穌醫治被鬼附的小女兒。
我們繼續看下去,經文說:「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祂腳前。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腓尼基族。她俯伏在耶穌腳前,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你看,這裡發生甚麼事?這個婦人來了,俯伏在耶穌腳前。我們知道她遇到問題。首先,我們知道她有一個小女兒。順帶一提,「小」這個字不是真的指「年紀小」,而是「深愛」的意思,即「親愛的」。這個女兒也許已是成年的女人。「小女兒」其實表示了她媽媽非常疼愛、珍視她。
經文說婦人的女兒被污鬼附著,今天我只會略略帶過這一點。關於被鬼附的事情,我們在之前的節目已深入討論過,所以不會在這裡再詳細解釋。我只想告訴大家,在過去一百年,西方文化一直輕視有關魔鬼存在之說,人們不相信有超自然惡者存在;然而,最近這幾年西方有很多人開始改變這個想法。你若堅持不接納魔鬼之說,認為這只是低層次的觀念,或許你已經跟時代脫節了。有很多人開始認為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Hamlet)對世俗主義者所說的話很有道理:「在這天地間有許多事情是人類哲學所不能解釋的。」
我們只知道這個小女兒被污鬼附著,經文里再沒有交代其他事情了。如果你打開馬可福音第9章,你看到有一個人來找耶穌,並描述他的兒子怎樣被鬼附。他說:「我的兒子不停重重的抽瘋,鬼捉弄他,把他扔在火里、水里。」從今天所讀的經文中,我們看到那個婦人非常痛苦,因為她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有解經家指出,她這樣俯伏在耶穌腳前,並非單單表示尊敬或懇求甚麼,而是表達深切的悲痛。經文說:「她求耶穌」,這裡包含了持續不斷的意思,我們從中看見這位母親對女兒的愛。她不斷哀求,不斷訴說,而且一直不肯離開——這就是母親的愛。她堅持不斷祈求,耶穌終於說:「讓兒女們先吃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耶穌的意思是甚麼?這句話聽起來是否很冷酷無情?是的。這句話有沒有使你驚訝?這句話是否令人反感?是的。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角度理解這句話,可是我要提醒你:首先,耶穌這樣說並沒有讓那婦人驚訝。婦人之所以沒有感到意外,我們剛才已經說過,因為她是外邦人。她清楚知道所有猶太聖人都不會在公眾場合跟她說話,也知道猶太聖人和宗教領袖認為外邦人都是不潔的、是被玷污的。他們不會公開跟外邦人說話,也絕不與外邦人接觸或交涉;因此,這婦人知道自己要求太過分,所以當耶穌這樣說,她並沒有感到驚訝。不管你怎樣解釋這句話,耶穌也真的稱這婦人為狗。祂說:「這餅是用來餵養我父的兒女,就是以色列人;我不能拿去丟給狗吃。」婦人說:「我需要袮給我一點點。」耶穌說:「我不能拿去丟給狗吃。」祂稱呼這婦人為狗。你對這話覺得反感而不是感到困惑,因為你沒有把這一章完整讀一遍。若然你完整讀完第7章1至23節,你會發現耶穌在整章經文中一直指出:外邦人並不因為他們是外邦人而不潔,這並不在於外在的事——不在於肉體,也不在於血統;而在於人的心。你是潔淨或不潔,乃在於你自己的心。
因此,耶穌在這裡所說的話並不冒犯人,反而令人感到困惑。因為祂所說的看似自相矛盾。祂好像在暗示某些意思,暗示狗是不潔這事實。狗——你可以理解狗是不乾淨的,至少猶太人認為狗是一種不潔的動物。然而,坦白以常理來說,狗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不乾淨的。你不會把狗放在桌上,讓牠跟孩子們一起進食。假如你吃飯時,狗兒跳到桌上,你會說甚麼?「噢,好啊!」不,你一定不會這樣說!你會說:「下去!」當然,這是因為狗不乾淨,身上有細菌。你對狗兒說:「你不可以走上來,下去!」狗兒不准待在桌上,不准與孩子一起在餐桌上進食,只可以在桌下,與孩子保持一段距離。耶穌對婦人說:「你是狗。」婦人怎樣回應?她的響應相當引人注目。首先,她理解耶穌的暗示——對,是暗示。耶穌在暗示一幅圖畫,祂在描述一幅圖畫——圖畫中描繪了希臘和羅馬時代的家庭,家人正在吃飯,父親坐在桌上的首位,孩子們則圍著桌子坐。孩子們吃父親給的食物,旁邊的狗則在桌子底下吃碎渣兒。正如婦人所說:「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她的意思是:「慢著!但是狗還是吃得到父親的餅。雖然我們真的要等晚一點,得到的也少一點,可是我們也確實可以得到!」她說:「主啊,你說得對,可是這一點點對於我們這些狗來說已經很足夠了。」耶穌看著她,便稱贊她,說:「因這句話,你的女兒得醫治了。」
1. 婦人承認自己不配受神的恩
這究竟是甚麼意思呢?經文到底要說甚麼呢?其實就是說,這婦人作了我和你的榜樣。這婦人是個榜樣。她並非十分特別,只是讓我們看見聖經一直在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得救信心的本質,這信心將神的大能帶進人的生命中;我們看見這信心的本質。就是這樣!婦人做了兩件事情。首先,她說:「對,我不配在天父的桌上坐席。」對於耶穌所說的話,婦人沒有生氣,沒有暴跳如雷,到處亂跑。她沒有說:「袮竟然這樣跟我說話?」從她的響應,我們可以肯定她意識到耶穌所說的並非種族主義的言論,而是一個神學概念。耶穌不是說:「我是猶太人,而你是外邦人,因此你是不潔的。」相反,她理解耶穌真正的意思:「你是不潔的罪人,所以不配受天父的恩典。」她很明白。她憑直覺知道耶穌不是在談論種族主義,而是指出一個神學概念。因此,她說甚麼呢?她說:「沒錯,我當然不配在桌上坐席,不配受神的恩典,不配蒙神的祝福。我當然不配。」這是婦人做對的第一件事情。
2. 婦人深信神的恩典夠用
然後,婦人還做了第二件事情。她沒有垂頭喪氣,沒有轉身離去,也沒有說:「對,我的確是你所說的多麼不配。這裡沒有餅可以給我。」然而,她轉過身來,說:「我希望袮知道我深信在禰的桌上有足夠的恩典給我。我當然不配在桌上坐席,也不敢這樣要求,可是我知道袮的恩典必夠我用,袮的心寬大無比,足以容納我。我渴望袮的恩典。」
當你同時看這兩件事情,你看到基督徒應有的謙卑。讓我給你解釋一下。首先,婦人的話使她成為榜樣,她說:「主啊,不錯。」她的意思是說:「對,我不配在桌上坐席。」她說:「主啊,不錯。」這代表她很認同,意思是:「我當然不配。」這是我們的榜樣。有一部電影叫做《龍鳳配》(Sabrina),故事講述一個叫莎賓娜的侍女跟一名富商談戀愛。最後,莎賓娜離開那富商,到了巴黎。那富商去找莎賓娜的父親,問他:「莎賓娜在哪裡?」那父親說:「你配不上她,你看你自己像狗一樣,一點也配不上她。」富商怎麼說?「我知道,但我需要她。」然後那父親說:「噢,好吧。」接著還告訴他莎賓娜在哪裡。假如那富商問:「莎賓娜在哪裡?」那父親說:「你配不上她。」然後富商說:「你說我配不上她,是甚麼意思?她只是一個侍女而已,而我卻是富豪,我是主人!她跟我在一起,真是三生有幸!」你認為那父親會怎樣?他的反應大概跟我和你的一樣,常人都會認為假如那富商覺得自己配得上莎賓娜,那麼他其實一點都不配;假如他覺得自己不配,則其實是配得上。除非他自覺不配,否則他們的婚姻絕不會美滿。你看過這部戲便會瞭解,唯一使那富商配得上那侍女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不配。如果他自覺配得上,那麼他並不配;如果他自覺不配,那麼他其實配得上。這就是基督信仰。
耶穌說:「你不配在桌上坐席。」直至婦人說:「我是桌下的狗」,她才配成為在桌上坐席的孩子。直至她承認自己是桌下的狗,她才被接納成為在桌上坐席的孩子。這也是耶穌所做的。這就是福音。
如果你說:「我看得見」,耶穌便會說:「你是瞎眼的」。如果你說:「主啊我是瞎眼的」,祂便會說:「你最終會看得見了」。如果你說:「我沒有罪」,祂便會說:「你已被定罪」。如果你說:「我有罪」,祂便會說:「你罪已得赦,我為你代罪受死」。自覺卑微的必會升高,自高自大的必降為卑微。尋找自己的必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必尋回自己。這就是福音。婦人前來說:「主啊,不錯。主啊,我的主啊。」
繼續討論婦人所做的第二件事情之前,讓我強調一點。在這裡婦人成為我們的榜樣;你知道耶穌正在對你說甚麼嗎?其實耶穌正透過不同的事件,而非直接透過言語,向你講說同一番話。祂在告訴你,你不屬於這張桌子。祂正向你展示你心裡隱藏的罪惡。祂向你顯明一切,使你謙卑、使你折服,而你將如何回應?祂向你展示你一切的軟弱、懦弱和自私。祂讓你看見你不配與祂一同坐席。你會怎麼辦?你會否亂跑亂叫,大聲說:「我配得更好的生活!我比那些人更好!」如果你說:「我配得與祂一同坐席。」那麼你便永遠得不到。這屬靈的情況跟電影中的富商一樣,除非他承認自己不配,承認自己配不上那侍女;否則他們的婚姻絕不會美滿。除非你說:「是的,主啊,我是在桌下的。」否則你並不配與祂一同坐席。如果你說:「我是在桌下的。」那麼你便可在桌上坐席。
婦人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她在這裡所說的其實非常重要,我們必須瞭解。很多人可能會說:「噢,我明白了。當基督徒的意思就只是討厭自己,自覺卑微地說:『我是罪人、我很糟糕。主啊,打我吧,我還有一口氣。我不值得你的救恩。』」假如那婦人因為看不見自己的罪有多嚴重而生氣大叫並失望離開,那麼她便不知道耶穌就是救主。假如她因為看不見神的恩典有多豐富而離去,那麼她也一樣不知道耶穌就是救主。換句話說,人若對耶穌說:「你說我是狗究竟是甚麼意思?」或說:「我的罪孽太深重,神的恩典不足以幫我解決。」其實都是驕傲自大的表現。
我相信在聽眾朋友當中,有人會覺得自己很差勁,而且很厭惡自己,心裡充滿自卑,卻以為自己很屬靈。我告訴你,悔改不僅在於謙卑,悔改還在於因耶穌基督的大愛而滿有信心和喜樂。然而,持續地說:「這裡沒有恩典給我,神不會接受我,神不會接納我。神啊,我是多麼不配。」這種持續的意識其實是一種羞辱。這是一種羞辱——對天父桌上豐盛恩典的一種羞辱。
十八世紀英國牧師約翰.牛頓(John Newton)有一位當牧師的年輕朋友。那位朋友正值憂鬱沮喪之中,於是約翰.牛頓寫信責備他。約翰.牛頓在信中對那位意志消沈的朋友這樣說:「你說你受不了罪疚感,深深覺得自己不配神的恩典。可是,你真的不可過分看重你內在天生的罪性,儘管你被這罪性所轄制及影響。你說很難理解聖潔的神如何能接納像你這樣惡劣的人。這不僅表示你對自己有很低的評價,雖然這絕對正確,但更貶低了那位救贖主,他的作為及應許。這是多麼不當。你不斷控訴罪惡,但當我細查你的控訴,卻發現裡面都是自以為義的思想、不信、驕傲和急躁——這些東西也不比你所控訴的罪惡好很多。」約翰.牛頓說:「你對自己的評價非常低劣,這沒甚麼問題;可是你貶低了那位救贖主,他的作為及應許,這是多麼不當。」
經文中的婦人不只是說:「對,我是罪人。」她還說:「可是神的恩典何等長闊高深,遠超過我的罪孽、我的困苦、我的軟弱、我的過犯。」你因確信在天父的桌上有足夠的餅、在天父那裡有豐盛的恩典而滿有喜樂,直至這喜樂的湧泉在你裡面傾流,你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悔改。 婦人說:「我將要吃天父從桌上掉下來的食物。我當然不配,但我知道天父滿有恩典,遠超過我的不配,遠超過我的罪孽、我的困苦、我的軟弱、我的過犯。」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回答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你將得著生命。」她就回家去,發現女兒已得醫治。
你看到發生甚麼事嗎?你明白髮生甚麼事嗎?這實在太令人驚奇了!這就是故事的結局。你要把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看。以賽亞書6章這樣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那時,天使帶著從聖壇而來的醫治,像閃電一樣飛到以賽亞跟前。路加福音15章里的浪子,離開父親往一個遙遠的地方去;後來他醒悟過來,說:「我父親家裡口糧有餘。」他回到家裡,他願意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我不配在你的桌上坐席。」父親卻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你看到嗎?這就是悔改——真正的悔改包含深切的謙卑,還加上在神的恩典里那份喜樂的信心。這樣,神的能力便得釋放,且豐豐富富地湧進你的生命里。除此之外,沒甚麼可以這樣。沒有。耶穌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我已在你的生命里。」
第二,耶穌醫治耳聾舌結的人。
接著,我們來看下一個故事。我要說的就是簡單告訴你們第一和第二個治病故事的不同之處,然後我們便可討論該如何應用。第二個故事是關於耳聾舌結的人得醫治。如果我們看原文希臘文,用來形容那人的詞語其實很有趣,意思是言語上有嚴重障礙並失聰的人。耶穌拉著他,對他做了一些非常奇特古怪的事。首先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然後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在指頭上並抹他的舌頭;接著望天嘆息,深深地嘆息便對他說:「開了吧!」
1. 耶穌明白人的需要
好,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耶穌需要這樣做嗎?祂從前不是只憑著一句話就能治病嗎?祂不是甚至連一句話也不用說也能治病嗎?耶穌為那小女兒做了甚麼?祂沒有去找那小女兒,沒有做甚麼古怪的動作,也沒有念甚麼咒語或神奇的話。祂只是對婦人說:「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耶穌大有能力,不必做那麼多事情;那麼祂為甚麼要這樣做呢?為甚麼要為那個耳聾舌結的人這樣做呢?耶穌之所以這樣做,因為那人以往經常在大庭廣眾遭人指指點點而感到害怕,所以耶穌把他帶到一旁,私下為他治病,免得自己所行的神跡成為公眾焦點。另外,耶穌透過身體語言使那人知道祂要做甚麼,讓他不再害怕。為甚麼他可以不再害怕呢?耶穌說:「我會為你做些事情。我將會向神禱告。」這是多麼讓人驚訝。這一切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治病時會做的事情,就是按著各人不同的需要、因應各人不同的心理狀況去幫助人。這也是不同的治病故事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最後,耶穌說:「開了吧!」那人便開口贊美神。
2. 耶穌為人的生命嘆息
我提到耳聾舌結這個希臘詞語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聖經中另一處提及這個詞就只有在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以賽亞書35章5節說:「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英國偉大聖詩詩人、衛理宗的創始者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將這節經文寫成詩歌:「聾子的耳必聽見祂;啞巴的舌必贊美祂。拙口笨舌必發美言;瞎子必見救主降臨;瘸子也必歡喜跳躍。」可是,耶穌接著望天嘆息。你知道嗎?在這裡「嘆息」一詞所蘊含的意義,比其他關於耶穌在世事跡的書卷中所提及的嘆息還要深。我想你們知道,或許已經有很多人知道;如果你是牧者,或是輔導員,或是社工,或是護理人員,你會知道一個小小的秘密。如果你是要經常聆聽別人訴說困難的人,到了某一刻你或許會說:「我無法承擔了。」接著,你開始不願再聽下去,你聽而不聞,在情感上抽離。你仍然會點頭、微笑、看似專心聆聽,也問了適當的問題;只是你聽而不聞,在情感上抽離,因為你不想太投入,以免他們的傷害成為你的傷害,以免他們的空虛成為你的空虛。你不想太投入。然而,耶穌絕不會撇棄我們。
我記得有一次與太太到一個小鎮參加喪禮。悲傷的鰥夫和親友坐在那裡哭泣。喪禮司儀站起來,木無表情,說了又說:「她已在神的手裡。」語氣平淡得很:「她已在神的手裡。」他完全把情感關上、徹底關上。悲傷瀰漫四周,但他不會容讓自己受那傷感影響。不過你也許說:「喪禮司儀的職責就是這樣。」或者真的是這樣。在這裡我不是要討論喪禮司儀,我們談論的是耶穌。耶穌嘆息,讓我們看見「以馬內利」這個普通的字詞,意義何等重大。耶穌說祂是與我們同在的神,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神將自己與我們的心系在一起,除非我們快樂,否則祂總不會快樂;除非我們得安息,否則祂總得不到安息。這不僅是個深奧的教義。你看,耶穌基督之所以嘆息,因為這是你的生命。這是多麼讓人驚奇!祂降世不僅有血肉之軀,更像世人一樣嘆息。這是一位嘆息的救主。「聾子的耳必聽見祂;啞巴的舌必贊美祂。拙口笨舌必發美言;瞎子必見救主降臨;瘸子也必歡喜跳躍。」馬可怎樣描述耶穌?他說:「這是君王,就是那位要來的君王。可是,你看,耶穌柔和謙卑的來到世上嘆息。」
第三,耶穌的教導。
1. 耶穌基督可以洗淨任何人。
我們學到甚麼呢?我們把這兩個事跡放在一起,就是我們學到的東西。第一,耶穌基督可以洗淨任何人。祂長途跋涉進到外邦人之地,親近不潔的外邦人。為甚麼?祂甚至稱呼他們為狗,以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在天父的桌上坐席。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做了甚麼,不管你是否長久以來都活在地獄邊緣,這都不重要。你們有些人說:「是的,我就在那裡。」不管你有多不堪,不管你有多破碎,這都不重要。
十九世紀蘇格蘭牧師奧迪法斯.溫斯洛(Octavius Winslow)有一篇講道非常精彩。那篇講道就是關於「耶穌嘆息」這節經文,講題是「耶穌的嘆息」。他說:「耶穌基督昨日、今日、永遠不變。這告訴我們,你如潮水般湧退的愛,或者如指南針般發抖的信心,絲毫都不能改變耶穌對你的愛。你對耶穌反復無常,這並沒有使祂的愛冷卻下來,只是更加激起祂的愛。你任性浮躁,這並沒有傷害祂的愛;你的罪也沒有使祂的愛減少;因為祂是永遠不變的神。即使我們失信,祂卻是信實的,祂的話永遠不會落空。」耶穌能潔淨任何人。
2. 耶穌以不同的方式潔淨不同的人
第二,經文告訴我們耶穌以不同的方式潔淨不同的人。那個婦人求耶穌救她的女兒,耶穌對婦人說:「你是一隻狗。」那個耳聾舌結的人甚至沒有開口求,耶穌就拉著他並對他說:「我要醫治你。」耶穌是多麼溫柔,多麼親切,多麼仁慈,多麼體貼;總不會說令人灰心喪志的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兩個故事中都是同一位耶穌;耶穌的憐憫才是真正的憐憫,因為祂總是給予你所需要的。祂總是這樣!有時祂對你嚴厲,有時卻對你溫柔,但這只是因為祂是真的滿有憐憫。一個真正有憐憫的人會給予你所需要的。我們剛才提到約翰.牛頓(John Newton),他所說的話很有道理,他說:「你需要的一切神都供應,神收起來不供應的就是你不需要的。」想想吧!
3. 在群體中認識耶穌
第三,兩個故事中的都是同一位耶穌。我們在過去幾個節目中一直討論這一點,這也正是我們探討的眾多經文中所暗含的意義。耶穌遇見那個婦人,用言語刁難她;耶穌遇見那個耳聾舌結的人,卻和藹可親。兩位都是耶穌。除非你看清耶穌的每一面,否則永遠無法認識耶穌。這是教會鼓勵大家參加小組聚會其中的原因,我會告訴你為甚麼需要參加小組聚會。我們稱這些小組為「細胞小組」。讓我告訴你為何稱為「細胞」。這是因為身體——基督的身體,即是教會,是由細胞組成;若你不在細胞裡面,便不在身體裡面。你來到教會,聽牧師講道,你只聽到他的個人見解;但他對聖經的理解和個人經歷可以給你顯示他所看到的耶穌。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C. S. Lewis)有兩位好朋友:英國著名作家查理.威廉(Charles Williams)和托爾金(J.R. Tolkien)。魯益師說:「當查理.威廉去世時,我不僅失去了查理.威廉,還失去部分的托爾金,因為只有查理.威廉才能把托爾金的部分顯露出來。」從前魯益師跟查理.威廉和托爾金一起把酒暢談時,他說:「我們彼此呈現對方的生命。」當查理.威廉去世時,魯益師說:「查理.威廉離開了,我還失去部分的托爾金,因為只有查理.威廉才能把托爾金的部分顯露出來。我自己一人無法完全認識托爾金。我發現我需要在群體中才能認識他。」
事實就是,我們當中有些人像那個希利尼婦人一樣經歷耶穌,有些人則像那個耳聾舌結的人一樣經歷耶穌。耶穌有很多面,小組中不同的人看到耶穌不同的一面。除非你加入小組跟不同的人相交,否則你永遠無法全面認識耶穌。除非你在群體中認識耶穌,除非你在群體中研讀聖經,否則你永遠無法看透祂的豐盛,永遠無法理解祂擁有多面的特性,也永遠看不見祂如鑽石般寶貴!你不能只透過一個琢面來鑒賞一顆鑽石;你要轉動它,才能看見整顆鑽石的每一面。每一面都是耶穌,你不能堅持以一面看耶穌。不能、絕對不能。
4. 我們要彼此嘆息
耶穌有時嚴厲,有時卻溫柔,但總是滿有憐憫。這是我們另一件要學習的事:如果耶穌如此溫柔地憐憫你和我,那麼我們也要以溫柔的心彼此相待。我們要為對方彼此嘆息,不可以撇棄對方。這是加入小組的另一個原因。我們不可以撇棄對方。耶穌不會與我們隔絕。我知道在大城市裡,小組內組員關係要維持多年也許很不容易,因為途中很多組員會離開,遷到別的地方或轉到別的教會,然後你會說:「我不想再這樣了。」耶穌會這樣說嗎?祂不會,祂不會撇棄我們。耶穌不會與我們隔絕,所以我們也不能彼此隔絕。我們要為對方彼此嘆息,彼此安慰。我們要為對方彼此深深嘆息。你有這樣做嗎?你會這樣做嗎?
最後,我要告訴你,跟隨耶穌就要成為一個嘆息的人;然而,你總不會像耶穌那樣嘆息。你知道祂治病時嘆息了多少次嗎?祂變水為酒時,你聽到祂嘆息嗎?為甚麼?因為每當祂幫助人,祂不僅為人嘆息,也為自己嘆息。因為祂知道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才能真正拯救我們。你看到嗎?狗若要變成在桌上坐席的兒子,那麼桌上坐席的兒子便先要變成狗。為了讓我們得以在桌上坐席,耶穌便要犧牲自己。為了讓那個婦人來到天父的桌上坐席,喝喜樂的酒,耶穌便將要犧牲自己,倒在地上被蹂躪。狗變成兒子,而神的兒子卻變成狗。耶穌嘆息,祂永遠不會讓你經歷祂所經歷的痛苦。祂已為你承擔一切了。
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的犧牲,可以成為禰的兒女。當我們來到禰的桌前,求禰接納我們成為禰的兒女,與禰一同坐席。我們禱告是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