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教訓:三、拒絕真正的耶穌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繼續探討真正的耶穌這個主題,今天我們看「拒絕真正的耶穌」這題目。我們來看馬太福音11章16至24節。稍後我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繼續讀這一章經文。現在我們來看11章16至24節,全段經文都是耶穌的說話。

[16]我可用什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

[17]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

[18]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

[19]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有古卷:但智慧在行為上就顯為是)。

[20]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說:

[21]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22]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

[23]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或作:你將要升到天上嗎),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裡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他還可以存到今日。

[24]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

這是神的話語。

這段經文充滿智慧,但很不幸,我不知道該如何完全瞭解它。這是一段讓我看了覺得很沮喪的經文。在前幾個節目,我們開始看馬太福音第11章,那是從施洗約翰開始說起。施洗約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袖,他曾經有一段時期非常支持耶穌,但現在卻充滿疑慮。正如我們一直所看到的,耶穌的一些教訓和行爲甚至觸怒了他。所以,約翰打發人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你是從天上來的彌賽亞嗎?你就是那一位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

這一章的其餘部分都是耶穌對約翰的疑慮和問題的回應。為什麼我們要看這段經文呢?我們花了幾個節目的時間來看這段經文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是核心所在,我可以斷定,如果耶穌出現的話,這正是一般人會問耶穌的問題。

一般人會這樣對耶穌說:「我發現你的主張有很多都是令人非常厭惡的。我怎知道你就是你所說的那位呢?抑或有別人呢?抑或有其他通往神的路?」這是我不斷聽到的話:「耶穌,你所說的一些事情有點令人厭惡。我怎知道你就是那位呢?沒有其他通往神的路嗎?」人們不會因這段經文而說出約伯所說的話。在約伯記23章3至5節,約伯說:「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神,能到他的臺前,我就在他面前將我的案件陳明,滿口辯白。我必知道他回答我的言語,明白他向我所說的話。」你不可以這麼說的。我們不可以說:「只要我能夠跟耶穌談話,問祂一個問題,問祂這個問題,看祂怎樣回答。只要我能夠這樣做,我想我很多的問題都會得到答案。」嗯,其實你已經問了祂,祂已經回答了,答案就在聖經裡。那就是說,你要好好研讀聖經、反思和領悟耶穌的教訓。

在馬太福音第11章這段經文中,耶穌仍在回應約翰的問題和疑惑。耶穌針對這個問題對約翰說話,祂談到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相信祂。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正處理我稱為「不信」的問題,雖然這個詞沒有在這裡出現。耶穌其實是在談論智慧。在這段經文中,祂談到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確的,什麼是真實的?只有智慧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我如何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呢?有時候,我們談論那些懂得很多事情的人,但他們並不是很有智慧。他們見多識廣,但並不是很實事求是。意思是,他們並沒有智慧。他們不知道真正存在的是什麼,他們不知道真相。耶穌是說:「為什麼那麼多人看著我,卻不瞭解我是誰呢?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相信?為什麼這麼多人拒絕我呢?為什麼不信呢?」因此,我要向你們展示,如果我們仔細看這段經文,這裏告訴我們三件奇妙的事。

耶穌告訴我們不信的力量,不信的特質,以及解決不信的方法。那意味著由於我對耶穌存著這些疑慮、抗拒和感覺,使我不相信祂。所以祂說:「你需要對「不信」這個問題有所瞭解。你要明白不信的力量、不信的特質,然後你就能夠得到解決之道」。

第一,不信的力量。

首先,在這段經文中耶穌說:「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迦百農哪,你有禍了!我行了各樣的神蹟,然而你們卻不信。」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不信的力量,我會從幾方面深入探討,讓我們完全瞭解後才討論不信的特質。

耶穌提到三個城:哥拉汛、伯賽大和迦百農。耶穌到了這三個城,行了無數公開的神蹟。在約翰福音的結尾,約翰說:「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這裏只記載了其中一小部分。」所以當你讀到福音書中的許多神蹟時,你知道這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耶穌說:「我進到那些城,將世上所有證明我是誰的證據都給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耶穌說的是什麼呢?祂在教導我們:「不信」不只是缺乏一些東西,也是因爲另一些東西的存在。「不信」不只是因為缺乏證據或令人信服的論據而使人缺乏信心,也是因為另一些東西的存在。「不信」不是缺乏信心,而是因為另一些東西的存在。在我們內心有一股積極的力量,使我們抗拒和恐懼的力量,也就是恐懼,使我們厭惡耶穌的信息。所以耶穌說:這世上所有證據都無法掩蓋那恐懼。「不信」不只是缺乏信心,也是因為另一些東西的存在。

來快速檢測一下吧!我要說我是首個這樣宣稱的人:一個抱懷疑態度的人,一個不相信的人有權提出好問題,並得到好答案。他有權問:「有什麼證據呢?有什麼論據呢?有什麼理由呢?」我認為教會不應該向世界說:「只要相信,不要問任何問題」。教會不是這樣的。我們絕不會只抱持我所謂的「宣稱主義」。「宣稱主義」是一個新詞彙,你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新的教派,一個新的宗教。

「宣稱主義」是什麼呢?「宣稱主義」是一個宗教,在這個宗教裡你說:「因為我這樣說,所以你必須相信。你要坐下來,閉嘴,別再發問。我說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我說這是真的,因為我們全都相信這些奇妙的事情,我們都是了不起的人,你要相信。」這就是所謂的「宣稱主義」!你知道有趣之處是什麼嗎?我們並不認為「宣稱主義」是對的,我們認為人們的問題都應得到回答,而且他們對基督信仰不理解的地方都應得到有禮的回應。耶穌也是這樣認為。

耶穌並不認同「宣稱主義」。為什麼呢?祂並沒有進入迦百農、哥拉汛、伯賽大說:「相信我吧!」祂沒有實行「宣稱主義」。祂並沒有說:「因為我這麼說,所以你們只要相信我」耶穌以證據來說服他們,規勸他們,給他們證據,以證據來說服他們。但祂說:總的來說,這些人並不相信,意思是「不信」;「不信」不僅因爲缺乏證據,「不信」壓倒了證據。「不信」完全吞噬了證據並說:「我還是很餓。」「不信」是內心的一股力量,使人面對耶穌的信息時退縮。馬太福音第28章的結尾提供了一點證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都有一連串記載論到耶穌如何從死裡復活,之後耶穌遇見祂的門徒。你讀馬太福音,尤其是讀路加福音,這兩卷書告訴你許多關於耶穌的事蹟。

耶穌多次向門徒顯現。雖然很難知道到底有多少次,但肯定是很多次。當耶穌顯現時,祂讓門徒摸祂,讓他們把指頭探入祂手中的釘痕。祂在他們面前吃了一條魚。祂說:「我不是鬼魂。」祂穿過關上的門,祂教訓門徒,一次又一次對他們說話。馬太福音28章16至17節告訴我們,在耶穌升天之前,門徒見到耶穌,這是第十次嗎?誰知道呢?是第十二次嗎?是第十五次嗎?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在加利利一座山上向門徒顯現,這一小節經文仍使我感到很震驚。經文說:「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我認為一位解經家說得絕對正確。他說:「如果聖經所說的不是事實,那麼,這節經文幾乎不可能存在。」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這裡。我們每個人都洋洋自得地以為,我們很難相信,我們信心不夠,部份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看到足夠的證據。我們都洋洋自得地說:「如果有人站在我面前,他走到一個在車禍中手被截斷的人身邊,對那人說:『奉耶穌之名,手完全復原吧!』如果那隻手彈到半空,又接回到手臂上,然後手立刻痊愈──沒有流血,沒有傷口,什麼問題也沒有──這樣我就會相信。」耶穌說:「我已經做了這事!」他們卻不相信。如果你認為你會相信,你根本就不瞭解自己的心。

有一位解經家說:假如你在寫這個故事,假如你在編造這個故事;假如你是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你說:「我要編造復活的故事」,當然,許多人認為復活的故事是虛構的。許多人認為耶穌復活後顯現的故事是杜撰的。這位解經家說:假如你在編造這些故事,耶穌已第十三次顯現,祂吃了一條魚,並且竭盡所能地說:「我是真的,我是真的,我是真的」,難道你不認為耶穌已第十三次或第十四次顯現,人們不會說:「我仍然不相信你,我無法相信你」嗎?你不會這樣寫下來,因為你會認為,到那個時候,不僅你疑惑盡消,其他人也是一樣。如果那只是你想像出來的,你絕對不會把它寫在故事裡。這樣做完全有違常理,這會使門徒看起來像白癡一樣。你知道,是他們的門徒寫了這些福音書,是他們的跟隨者接受了他們的教訓。

因此,那位解經家說:對於這個奇怪的陳述有什麼可能的解釋呢?他說:幾乎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記得那一天的人們也記得那種內心的不信。我們內心有股力量堅決抗拒神的信息。除非你瞭解這股力量,明白它是存在的,否則你總不能找到耶穌。你不可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唯一的問題是缺乏證據。一輩子都沒有聽過具有智慧的基督信仰陳述是極有可能的,是絕對容易的。你竟敢認為缺乏證據是你的唯一問題。事實上,耶穌說:千萬別認為那就是你的主要問題。其實人的內心存在著一股不信的力量。

第二,不信的特質。

我們來看第二點。在這裡耶穌說不信的特質是什麼?我們已討論了不信的力量,它使哥拉汛和伯賽大以及所有人都無法明白「不信」這個問題。它是什麼呢?答案就在第16至19節。耶穌在這裡要說的是:「讓我告訴你這是什麼。我已告訴你它是什麼了,現在我要告訴你與它有關的事情。」耶穌在經文中說:「讓我告訴你關於這世代的事情和那些拒絕我的人。」祂說:「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

如果你讀這段經文,如果你看到經文的第二部分:「你有禍了!審判來了!悔改吧!」而被觸怒,哦!這真是太好了!我實在太喜歡這個部分!如果你沒有被第一部分觸怒,卻被第二部分觸怒,那麼你還沒有瞭解它;因為第一部分遠比第二部分更令我們感到受侮辱。耶穌告訴我們,從屬靈上來說,我們就像焦急不安的倔強孩童。你不同意嗎?請聽,耶穌並不是反對兒童。其實在聖經別處說到,孩童很愛耶穌,他們來到祂面前。為什麼呢?孩童認識耶穌。耶穌曾說:「除非你像小孩子,否則你不能成為基督徒。」祂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小孩子本身很脆弱,要依賴成人。除非你與神有這種孩子與成人的關係,否則你就不能成為神的子民。因此,耶穌並不是反對兒童。

耶穌以孩童作比喻,在這裏祂並不是談論童心未泯的孩子氣,那是一件很正面的事,而是談論幼稚。祂在這裡說:每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正反映在一個焦慮不安的小孩身上。故事是這樣的。我們不像耶穌曾多次見過這種情景,就是當時在那些村莊裏的街市中,父母每天都會在街市上做買賣。這時候,孩子們會聚在一起玩耍。耶穌曾見過這種情景:孩童中有一位或幾位小領袖說:「我們來玩遊戲吧。」他們會提出兩種遊戲,因為在這些村莊裡只有兩件大事。在某意義上,只有兩種形式的娛樂和慶祝活動。是什麼呢?就是婚禮和葬禮。

婚禮會持續整整一個星期,這是最重大的事。幸運的是,幾乎每個月你都會遇到一場婚禮,你整個星期都在那裏慶祝,尤其是跳舞。在婚禮中人們都會跳舞。另一件大事就是葬禮。葬禮當然是人們哀哭和哀悼的地方。我最近主持了一個葬禮。有趣的是,對小孩子來說,他們無法真正分辨婚禮和葬禮之間的分別。一般來說,他們會在婚禮中玩耍,也會在葬禮中玩耍。然而,他們卻知道兩者之間有一個不同之處。一位小領袖起來說:「我們來玩婚禮吧。」於是這位帶頭的小孩拿起小笛子吹奏家喻戶曉的舞曲。有些小孩子說:「很好。你來當新娘,我來當新郎,我們排列婚禮的隊伍吧。」但這裡另有一群焦慮不安的孩子,他們反對:「不!」為什麼呢?「我們不喜歡這個遊戲,婚禮遊戲真是無聊。」也許他們說:「我們的心情不好,不想玩快樂的遊戲。我們不喜歡這個遊戲。」

帶頭的小孩說: 「我們來玩另一個遊戲吧。」我猜他們只有兩個遊戲,只有兩件事發生在這村莊裡,他們說:「我們來奏哀歌吧。然後我們排列送葬隊伍。」當時,基本上是婦女在葬禮中唱歌和哀哭,她們慟哭哀號。也許這小男孩在吹笛子,並且說:「孩子們列隊,你們哀哭。」這邊有一群人立刻附和:「太好了,我們來玩這個遊戲吧。」但那邊卻另有一群人反對:「不!我們不喜歡這個遊戲,葬禮遊戲真是無聊。我們的心情很好,不想玩這樣無聊的遊戲。」問題在於:這是你的曲調。問題是我既不喜歡這首曲調,也不喜歡那首曲調。

假如你是父母,你會見過這種情況。大多數有孩子的人都遇過這種情況。你準備舉行一個生日聚會,你的孩子整個星期都興奮不已,期待聚會到來,迫不及待它快點到來,滿心渴望它到來。在聚會中的某個時刻,孩子跑進自己的房間,砰然把門關上,就不再出來了。你進到孩子的房間,坐下來問他:「有什麼不對勁嗎?大家都在等著呢。」孩子說:「我不要生日聚會,我討厭那種蛋糕,所有禮物都很差勁。」如果這是你的第一個孩子,你真的感到很沮喪,完全不知所措。你說:「親愛的,你和我都知道,這一切都是你所渴望的,但為什麼你現在卻全盤否定呢?」你這樣說根本沒有用!講道理是沒有用的。這就是耶穌要說的。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孩子說:「我不要禮物,我不喜歡這種蛋糕、這種禮物、這個生日聚會。我不要這個聚會。」其實他們是說:這根本就不合我的心意,所以我要說服自己,我不想要它。

耶穌所舉的例子比我的好得多,我只是嘗試引導你明白。耶穌是說:你注意到孩子們基本上在說謊;他們對自己說謊,自欺欺人。他們說:「因為這是快樂的曲調,所以我不喜歡;我不喜歡快樂的曲調。因為這是悲傷的曲調,所以我不喜歡;我不喜歡悲傷的曲調。」但耶穌試圖要讓人們理解一個事實,就是:這些焦慮不安的小孩子不斷地說問題是這首曲調或那首曲調,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孩子們在說:「這是你的曲調,不是我的曲調。我想要那笛子,我想成為領袖。」他們說:問題是這首或那首曲調,但耶穌說:他們說真正的原因是曲調,但只要你改變這個原因,他們就會找出另一個原因。只要你除掉這個原因,他們就會找到另一個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原因之下還有一個原因:原因並不是那些原因,而是我要掌管一切這個事實。

耶穌說:當你來到我面前,你真的需要證據。祂說:證據就在這裡。然而,耶穌說:「不信」的本質就是:你欺騙自己,使自己覺得基督信仰這樣不妥、那樣不妥。但實際上這是權力的問題。實際上,問題是:如果耶穌所說的話是真的,你就會失去所有權力,你就會失去掌管自己生命的權力,你就會失去自主權。這就是在問題之下的問題。你解釋所有原因,也許你告訴自己這個原因、那個原因,然而,實際上在原因之下另有一個原因。你說:「我不喜歡這首曲調」,但當耶穌轉了另一首曲調並說:「這首曲調如何呢?」你說:「我也不喜歡這首。」祂說:「這首如何呢?」問題是:這是你的曲調,不是我的曲調。我想要笛子,我不想隨著你的曲調跳舞,我不想隨著你寫的曲調跳舞,我要寫出自己的曲調。

也許有些人聽過這個例證。順帶一提,這是很深奧的哲學,哲學家們也正在思索。耶穌說:「沒有人是中立的。」問題並非單單解釋資料,而是根據我們所認爲最終的權威來解釋資料。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有些人可能聽過了,但讓我告訴你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我把它稱為「行屍走肉」的例證。例證是這樣:如果你有位朋友堅持自己已經死了,怎麼辦呢?你非常關心他的精神健康,試圖說服他相信自己並沒有死。你做了很多事情,最後你想出一個辦法,你說:「我給你三本醫學界最好的書,這是全世界相信,整個醫學界也承認三本最好的書。」你給他看這三本最好的書,每一本書都讓他知道死人是不會流血的。他讀了這些書,你說:「醫學科學說:『毫無疑問,死人是不會流血的。』我已經向你證明了這一點嗎?」他說:「是的,我瞭解,我明白,很好。」你說:「把你的手伸出來給我。」於是他伸出手來,你斬斷他的手,手開始流血。他嚇得目瞪口呆。你說:「你很驚訝嗎?」「沒錯,我很驚訝。」「你明白這證明了什麼嗎?」「是的,我確實明白它證明了什麼。」「它證明了什麼呢?」他說:「這證明了醫學是錯的。死人確實會流血。」

耶穌在這裡給我們分析。相同的資料能證明不同的結果,這取決於你的權威。如果你相信最終的權威必定是醫學凌駕於你的感覺和看法之上,那麼流血,也就是那資料,將證明醫學是正確的,而你是錯的。然而,如果你認為你的看法和判斷力超越所有醫學,那相同的資料將用作相反的解釋。你看,在原因之下還有一個原因。是誰在掌管呢?如果你已經決定並說:「有一件事我甚至不會考慮,就是要我放下生命控制權,將它交給耶穌。」如果你不考慮這件事,你將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所有資料。因為這個行屍走肉的人選擇了錯誤的最終標準,所以他脫離了現實,生命缺乏智慧。他完全脫離了現實。即使他一次又一次發現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與現實不符,他仍然繼續以這樣的方式來解釋,他最終的權威就是他自己。他最終的權威永遠維持不變。他會根據那權威找到一種方式來解釋一切。

英國著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魯益師 (C.S. Lewis) 很久以前替我解答了一些疑問。很多時候,人們說:「我認為自己不能進天堂,我會與人們生活在地獄裡。」我說:「為什麼呢?」他說:「下到地獄裡的人會說:『讓我出去,讓我出去,我很後悔。』神會在上面說:『唉呀!你現在說已經太遲了!』當他們上來的時候,神會用腳踩在他們的手指上。我實在無法想像那個景象。」你讀魯益師的書《夢幻巴士》 (The Great Divorce)便會明白,魯益師知道耶穌在這裏說什麼,就是絕不會有任何人進了地獄還會要求離開。絕對不會!如果你認為在地獄裡的人都知道自己錯了,那麼你仍不瞭解這個教訓。魯益師在《夢幻巴士》中寫了一個比喻:從地獄來的人到了天堂,天堂裏的人催促他們進來。從地獄來的人總是找藉口為自己身處的地方辯解。他們不想到天堂去。他們說:「哦,那實在是太可怕了,你不能隨心所欲,我寧願留在下面好了。」你記得英國詩人及思想家彌爾頓 (Milton) 所寫的《失樂園》 (Paradise Lost) 嗎?在地獄掌權比在天堂服侍好。地獄裏的人不曾想過要離開地獄。因為一旦你決定了錯誤的最終標準,你將會根據它來解釋一切。永遠如此。你總不會承認這個事實。你對自己為何如此痛苦這個事實作出解釋,除此之外,你總是埋怨一些事情。你說:「都是人們的錯,他們不瞭解我,不明白我,都不來幫助我。」沒有一個在地獄裡的人會要求離開。

我們看看路加福音第16章。在地獄裏的財主並沒有要求離開,絕對沒有。他只是說:「為什麼拉撒路不能下來,讓我可以舒服一點呢?這太不公平了。我是一個財主,我在地獄裏應該有僕人才對啊!」這就是地獄,這就是地獄。「不信」是從假設開始,並且否認自己沒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命,否認自己沒有能力成為最終的決定者,決定什麼是明智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不信」說:我從這個假設開始,然後你去解釋一切。耶穌說:「無論我告訴你什麼,你總不會看清真相。」我無意抨擊英國著名作家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但他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明白個中道理。在1920 年代,他是所謂「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一份子;這是一個英國知識分子群體,他們主張擺脫宗教。為什麼呢?因為宗教太不理智了。他們說:宗教不理性。科學和理性將解決我們所有社會問題,會使世界成為我們心目中的理想地方。

赫胥黎於1963年去世。他在臨終時說了什麼?他說:「讓我們忘記基督信仰吧。」為什麼?因為它太理性了。他說:「科學和理性讓我們失望,科學和理性製造了一堆垃圾;世界每況愈下。我們需要神秘主義,需要情感,需要瞭解真正的自己。」據說他是在吸食毒品時死去的。他才華洋溢,高瞻遠矚,總是說出二、三十年之後其他西方知識份子的見解。

如果赫胥黎能活久一點,他會說些別的話。耶穌用笛子吹奏舞曲,赫胥黎說:「這曲調太快樂了;我很悲傷。」然後耶穌為他吹奏哀歌,他說:「這曲調太悲傷了;我很快樂。」他說:「問題不在於這首曲調或那首曲調。問題乃在於這是你的曲調,不是我的曲調。」「不信」會一代接一代地完全自相矛盾。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上一個世代說:要有理性!那就是我們不應該信耶穌的原因。這一個世代說:要有情感!問題在於基督信仰太理性了。上一次你卻說基督信仰不夠理性。嗯,問題不在於曲調,不在於曲調的本質,因爲在原因之下還有一個原因。

第三,解決「不信」的方法。

最後,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首先,耶穌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必須明白基督信仰完全悲觀和樂觀的一面。耶穌說:施洗約翰代表哀歌,祂則代表舞曲,這是很有趣的。耶穌說:「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他是一個簡樸的人,是一個非常嚴厲的人,他談論福音的壞消息,就是:悔改,你需要救主。耶穌說:「我來了,也吃也喝。」「我來了,人說我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我來是要談論恩典,我來是要擺設筵席。」他們說:「你是貪食好酒的人。」這就是今天的情況。如果你跟人們談論福音的好消息,情況就是這樣。福音的壞消息是:「你是一個罪人,你實在太邪惡了,所以你不能藉着善行而進天堂。你需要一位救主,你必須完全信靠別人替你所成就的。」你知道人們會說什麼嗎?「悔改,這真是太困難,邪惡的罪人,這真是太消極」。我不相信耶穌,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真是太困難。

然而,如果你省悟過來,如果你相信耶穌,那麽,決定你與天父關係的因素不是你的過去,而是基督的過去;不是你的記錄,而是基督的記錄;不是你的現在,而是基督的現在;你是完全蒙悅納的。你知道人們會說什麼嗎?當施洗約翰來的時候,換句話說,當福音的壞消息來臨並且說:「你是邪惡的,你要悔改。」他們會說:「這真是太困難了!」當你說是完全靠恩典,人們馬上說什麼呢?「這真是太容易了!」關鍵不在於原因,這些原因都不是原因。我聽過有人說:「你想告訴我一個臨終的殺人犯可以說:『我是個罪人,因耶穌所成就的事,請接受我吧!』於是那個人就得救。而我過著良善的生活,如果我不接受基督,我認為自己已經夠好了,我卻會滅亡。這真是太荒謬了!靠恩典得救這個想法真是太荒謬了!這太容易了吧!

這到底是太困難還是太容易呢?關鍵不在於那些原因。當你告訴人們福音的壞消息時,你是告訴他們,他們比自己所想的更罪大惡極,因為如果他們這樣罪大惡極,他們就失去了控制。你失去了權力,你不能拯救自己,你必須尋求另一個人。你失去了權力,這才是問題所在。最近我跟一位女士聊天,她說:「我要來參加你的教會,我注意到你說人是完全靠恩典得救的。我來自一家教會,他們說:『如果你盡最大的努力,就可以得救,就可以找到神。』為什麼呢?為什麼其他教會不是這樣宣講的呢?」我說:「我不知道。我不想論斷別人的動機,我也不想知道。」我又對她說:「讓我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比較喜歡一個既不是哀歌,也不是舞曲的宗教呢?」

為什麼人們喜歡一個不說你是一個無法自救的罪人,也不說你是完全靠恩典得救的宗教呢?反之,這個宗教說:「盡你最大的努力吧!總要渴求,你總不知道自己是否夠好。盡你最大的努力吧!祈禱吧!要努力不懈,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與神有親密的關係,而是總希望自己已夠好,神會來幫助你。」為什麼人們比較喜歡一個既不是哀歌,也不是跳舞的宗教呢?

那位女士說:「如果我是完全靠恩典得救,正如你所說的,神就可以毫無限制地對我提出任何要求。如果我的宗教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或許神會幫助我,這意味著神不能對我提出任何要求。」如果你認為神應該因你比其他人好而喜悅你;或至少因你是很好的、很努力的而喜悅你,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其實你真正想說的是:神不可對我提出任何要求。我有我的權利,我是公民,我是納稅人,我是一個屬靈的納稅人,我已經盡了我的責任。雖然神可以做這做那,但祂卻欠了我。但如果你是靠恩典得救,那麼你就失去了權力,這才是問題。

真正的問題不是這首曲調或那首曲調,而事實上這是你的曲調。當耶穌說:「但智慧在她的行為上就顯為是」,有趣的關鍵就在這裡。為什麼耶穌把它稱為女性的她呢?耶穌為什麼不說:但智慧在它的行為上就顯為是呢?爲什麽耶穌不用描述非生物的代詞「它」呢?事實上,按希臘原文的字面意思,馬太記載耶穌說:「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在經文中,「智慧之子」的「智慧」屬陰性。為什麼呢?在聖經中,只有一處把智慧視作女性,就是在舊約的箴言,智慧向人呼喊。你知道耶穌說什麼嗎?這是非常有趣的。祂將智慧擬人化,祂說:「最後,如果你繼續是一個行屍走肉的人,如果你繼續堅持自己有能力掌管自己的生命,最終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你會被擊敗,智慧最終得到應驗。你會看到自己脫離了現實。」

然而,耶穌為什麼要將智慧擬人化呢?答案就是,當你讀舊約箴言第8章,你看到這智慧人,這婦人,這個擬人化的化身,擬人化是充滿詩意的;經文說:當神創造世界的時候,智慧已經生出了。智慧說:「我在神那裡,我在創造中踴躍,我喜悅住在世人之間。當他立定大地的根基時,我就在那裡。」約翰說耶穌是神的智慧。他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就是神的智慧。「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耶穌來到世上說:「我就是神的智慧。」只有當耶穌是神的智慧,你才可以將生命的哀歌和舞曲緊緊相連。雖然基督信仰令人傷痛也令人歡欣鼓舞,但它是唯一說明真相的宗教,它是唯一有智慧的宗教。

沒有任何宗教和哲學像基督信仰一樣悲觀──基督信仰是最悲傷的哀歌。比如說,德國哲學家尼采(Nietzsche)說:基本上,人是糟透的,人是壞透的,但即使最悲觀的哲學家都從沒有說過聖經所說的,就是:尼采是糟透的。一直都有許多的哲學家說:人壞透了。心理學始祖佛洛伊德(Freud)說:大部分人都是垃圾;他並沒有說:「我也是垃圾,我是個罪人。」聖經是非常悲觀的,它說:「我們是罪人,我們是邪惡的,沒有神我們是失喪的。」沒有其他宗教是這樣的。每一個宗教都說:如果你努力嘗試的話,你就可以找到神。沒有一個宗教像基督信仰一樣悲觀。然而,還有什麼可以說明事情有多糟糕呢?是罪。問題並不在於政府、政治或教育,問題乃在於我們心中的罪。雖然沒有什麼事情像基督信仰的哀歌一樣說明真相,但基督信仰也說:永遠活著是可能的。奔跑卻不困倦是可能的,行走卻不疲乏是可能的。

在魯益師的書中有一處談到為人們所預備的地方,就是新天新地。他說:「我們一生渴望能與那在宇宙中被隔絕的東西重新連結。我們觀看大自然的榮耀,我們想進到它裡面,進到門的裡面。我們在門的外面,但我們一生都想進到裡面。這種感覺並不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幻想或青少年的夢想,它是真實的,它最真實地呈現我們的境況。」

魯益師要說的是,基督信仰說:你為什麼想永遠活著呢?因為這是可能的;你受造是為了永遠活著。你為什麼想完全被愛呢?因為這是可能的;你受造是為了被愛。你為什麼想要完美呢?因為這是可能的;你受造是為了要完美。如果你不願意像基督信仰一樣樂觀,基督信仰比最樂觀的宗教更樂觀,它談論其他宗教不談論的事情。基督信仰卻又遠比任何其他宗教或哲學悲觀。如果你悲觀而不樂觀,你就不能說明真相。你不能說明人們的渴望,說明它從哪裏來。但如果你樂觀而不悲觀,你也不能說明真相,說明一切的罪從哪裏來呢?只有耶穌能將樂觀與悲觀融為一體。

最近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美國爵士樂大師溫頓.馬薩利斯(Winton Marsalis)說:噪音和音樂之間的區別非常簡單。音樂是兩個彼此關聯的聲音,噪音是同樣兩個聲音卻互不關聯。事實上,我們是邪惡的,應得到懲罰。如果你想盡辦法要擺脫這事實,那就太不智了。另一方面,我們是美麗、寶貴和尊貴的。你如何將這些事實融合在一起呢?只有在十字架上才可以辦到。耶穌是神的智慧成為肉身:耶穌是人。神的智慧並不是你要緊緊抓住的公式;耶穌是你要去瞭解的人。耶穌說:只有透過認識我,你才能將生命的哀歌和舞曲緊緊相連,你才能說明人類的悲觀與樂觀,恐怖與美麗。因為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神的聖潔和慈愛是緊密聯結而非互相排斥。神藉著將祂的憤怒傾倒在耶穌身上,祂的聖潔在懲罰罪孽中得到滿足;祂的慈愛在傾倒下來的恩典中得到滿足。如果我們相信耶穌,我們就可以得救。只有耶穌能成就這兩件事,就是同時吹奏生命的哀歌和舞曲,創造音樂而非噪音。智慧就是音樂,智慧就是與神的關係,智慧就是和諧。耶穌說:「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

親愛的聽眾朋友,如果你今天仍抱著懷疑的態度,我要對你說:不要設法解決它,要看看你的偏見。如果你是法官,在法院開庭審理一宗案件,被告是一家公司的老闆,而你擁有該公司的控股權。因此,如果被告打輸了這場官司,你就會破產,會嚇得半死,所以你便會存有偏見,對嗎?你會說:「嗯,像這樣的法官不會允許去審理這宗案件。」沒錯。但當你讀聖經時,你就像那名法官一樣,你必須明白自己存有極其強烈的偏見。如果你讀凱撒的高盧之戰,你問這戰役是否真的。它是真是假都沒有分別。但如果你讀新約,它是真是假,一切就截然不同了。你必須承認你存有偏見,你必須明白這點。你必須瞭解,在我裡面有一個焦慮不安的小孩子。直到我這樣做,直到我認清這點,我才會敞開心靈接受證據。

但另一方面,親愛的弟兄姐妹,耶穌就是筵席的主人,祂邀請你來參加舞會,福音就是一場舞會。耶穌說:如果你不住的仰望我,生命的問題、生命的困難、生命的哀歌與舞曲,都會融為一體。你能緊緊抓住它們。一方面,你能夠承認自己是個罪人,真正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而另一方面仍然看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最終的智慧。別人卻於兩者之間來來回回,就是:失敗時,你感覺像個罪人,你心裏謙卑;成功時,你感覺像個有價值的人,你充滿信心。然而,你無法處理所有的資料。沒有神的智慧,沒有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你就無法明白所有的資料。如果你今天感到很困惑,就到耶穌面前,就去見耶穌吧。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

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瞭解我們心中的不信。今天,我為基督徒朋友們禱告,求主幫助他們明白不信仍會持續;我們不想失去權力,所以我們掙扎。求主幫助我們明白,我們對一些事情感到困惑,其實是由於我們不願意承認祢對一切瞭如指掌。我為正在尋求真理的朋友禱告,求主幫助他們明白,原因或許不是原因,他們要看看自己的偏見,看看問題的根源。求祢藉着聖靈教導我們敞開心靈,接受祢兒子所說關於祂自己的話。禱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