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 忠心的好僕人
彭家鏗

經文:路加福音十九11~27

11眾人正在聽見這些話的時候,耶穌因為將近耶路撒冷,又因他們以為上帝的國快要顯出來,就另設一個比喻,說:

12「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要得國回來,

13便叫了他的十個僕人來,交給他們十錠銀子,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

14他本國的人卻恨他,打發使者隨後去,說:『我們不願意這個人作我們的王。』

15他既得國回來,就吩咐叫那領銀子的僕人來,要知道他們做生意賺了多少。

16頭一個上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十錠。』

17主人說:『好!良善的僕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權柄管十座城。』

18第二個來,說:『主啊,你的一錠銀子已經賺了五錠。』

19主人說:『你也可以管五座城。』

20又有一個來說:『主啊,看哪,你的一錠銀子在這裡,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著。

21我原是怕你,因為你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

22主人對他說:『你這惡僕,我要憑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嚴厲的人,沒有放下的,還要去拿,沒有種下的,還要去收,

23為什麼不把我的銀子交給銀行,等我來的時候,連本帶利都可以要回來呢?』

24就對旁邊站著的人說:『奪過他這一錠來,給那有十錠的。』

25他們說:『主啊,他已經有十錠了。』

26主人說:『我告訴你們,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27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吧!』」

金銀與僕人的比喻並不是路加獨有的比喻,馬太福音也有類似的記載(太廿五14~30)。馬太的記載屬於橄欖山講論的一部分(太廿四至廿五),路加則是一篇獨立的講論。雖然兩者在整體敘事的編排不同,但兩處均與終末主再來的題目有關(注意十九11)。

馬太將這比喻與另外四個有關終末的比喻編排一起,帶出等候主再來的態度與生活(廿四42~廿五46);路加則在比喻的前後加上貴冑到遠方得國的背景故事,凸顯主再來的佈局(十九12~14、27)。至於比喻本身的內容,馬太與路加的記載大致相同,只有一處明顯的分別。馬太記載僕人按才得不同數量的銀子(廿五15),而路加則記載三個僕人所得的相同,所以,當主人得國回來和僕人算帳的時候,雖然前兩個僕人都有賺取回報,但主人卻只稱贊賺得十倍盈利的那個,稱贊他忠心,是個好僕人(十九17),並賜他管理十座城。相比之下,賺得五倍盈利的僕人卻得不到稱贊(十九19,比較太廿五16~17、21、23),但仍然可管理五座城。

從主人的不同反應去推斷,將銀子交托僕人去投資,實際上是要試驗他們的忠心——就是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主人交付的責任,去斷定誰適合負起更大的責任(管理城邦)。這亦反映出一個原則,原來事奉的賞賜,就是得到更多事奉主的機會,托付予更大的使命。路加將這個比喻放在終末的框架之下,凸顯比喻的重點是,信徒若要預備好自己迎見主,應在等候的期間努力做好主托付的事。

思想:

路加記載的比喻沒有解釋銀子與投資所指的是什麼,也沒有解釋要忠心完成(主所托付的責任)是指什麼事。相反,馬太在這個比喻之後加上綿羊山羊的比喻(太廿五31~46),似乎暗示讀者應在信徒群體中彼此以恩慈相待,互相照顧與服侍。這或許並不是路加的用意,但也值得今天同樣是等候主再來的信徒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