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盼望:八、城市的盼望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一起來探討一個主題叫做盼望,而我們今天要來看看盼望與我們所在的城市之間的關係,我們要稱為是城市的盼望。我們先來讀一段經文。今天要讀的經文是使徒行傳7章60節開始一直到8章8節,聖經這樣說:

掃羅也喜悅他被害。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瑪利亞城去,宣講基督。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在那城裡,就大有歡喜。

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父神,我們感謝祢今天再一次賜給我們機會,可以來到主祢的面前,領受主祢的話語。主祢知道我們是何等需要祢的話,主我們需要祢的話成為我們生命裡面,成為我們靈魂的生命,主,懇求主祢藉著真理的聖靈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懇求主祢親自光照我們,讓我們清楚明白主祢的心意為何,尤其是教會在城市裡的心意。主對我們說話,謝謝祢的同在,我們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來介紹教會跟城市之間的關係。神呼召教會在城市裡的異象和呼召是什麼。我們基本上用三個詞來跟大家解釋。第一就是福音,第二就是城市,第三是運動。我們相信福音會改變一切,我們認為福音是一切跟一切的關鍵點。那麼城市呢?我們藉著服事城市的需求,是帶給人們福音最好的管道。我們怎麼樣傳福音?傳福音最好的管道,基本上就是藉著服事城市裡的需求,第三,我們要看到這是一個運動,我們不只是一個教會,或者是一個組織,我們乃是要和城裡許多的教會和許多的組織帶出一個運動。我們希望它不只是一個活動,一個事件,我們希望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有全面性的影響力。

首先,我們來看今天的經文。在使徒行傳的第8章裏提到,佈道家腓利進入撒瑪利亞城裡面的案例,我們從這個案例裡面來看見三件事。第一個,使徒行傳第8章明白運動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作成一個運動,推展一個運動是什麼意思;第二,我們如何可以有效的在城市裡服事,怎樣有效在城市裡服事;第三,如何藉著活出福音的樣式,來帶出福音的果效。

我們從使徒行傳8章1到4節看見,掃羅喜悅司提反他被害。掃羅,也就是後來的保羅,但掃羅在成為保羅之前,其實是逼迫基督徒的。所以當司提反成為第一個殉道者,就是當他被砸死的時候,在這過程當中,其實掃羅也參與在裡面。我們不曉得他有沒有參與在執行裡面,但是,我們看到他喜悅這件事情的發生。

從司提反的事情發生之後,雖然他不是直接的參與,但是我相信這件事情對他有影響。因為馬上在第3節我們就看到掃羅,他就開始積極的迫害,積極的想辦法拆毀教會。所以第1節說: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

而第3節就說到: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裡,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第1節說,因著逼迫的緣故,使徒們是留在耶路撒冷,換句話說,使徒們等於是地下化了。但其他的門徒就開始為他們的命,開始逃亡,他們就分散在各個地方。但是這一些對教會的逼迫,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其實是增強了教會,他們使教會更剛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使教會拆散出去的時候,就等於是分散了福音。這是什麼意思呢?他把福音分到各個地方,第4節說: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這裏指的傳道,跟我們想像的,牧師跟眾人在那邊講道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這邊說的傳道,意思是他們去傳福音,所以每一個人分散了之後,他們到各個地方去傳福音。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我認為在耶路撒冷的教會裡,一定有非常好的講台、非常好的講道,因為講道的關係,許多人被吸引。他們帶領他們的朋友來聽道,而且整個教會也增長,而且整個教會非常的復興。但是因為逼迫發生,所以這些人被強迫的散在各處。當他們被推到外面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一件事情,這些被分散出去的人,無論他是什麼樣的身份、地位,他可能就是開始跟人家談起福音。他不一定是用講道的方式,他用分享的方式,在跟朋友談天,和跟人家做輔導的時候,開始傳福音,而且這傳福音不是傳道人傳福音,傳福音基本上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他們把他們所擁有的,把他們的福音傳揚出去。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是否看見一件事情,教會其實不是由少數人來供應、來服事的,教會也不是由一些神職人員來服事的,其實,神使用整個教會來服事、來宣教、來傳福音。所以在耶路撒冷,在使徒行傳裏看到這例子,是神藉著這樣的逼迫,強迫這整個團體、改成為每一個人都要成為供應者,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在服事裡面,每一個人都參與在宣教裡面,我的重點是在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傳福音,每一個人進入到宣教,每一個人成為一個服事供應者。

聖經的例子都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創世記12章,提到亞伯拉罕。我們都知道亞伯拉罕是一個蒙福的人,神呼召他,神選擇他,像神呼召亞伯拉罕,告訴亞伯拉罕衪怎麼樣賜福給他,我們知道這是何等好的應許。神衪親自與衪的百姓相近,神衪親自愛衪的百姓,這實在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請你注意亞伯拉罕的呼召,神對亞伯拉罕說:我要賜福給你,以致你也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

神祝福一個人是為了要使那個人成為別人的祝福,所以你看到總是有這樣的模式,神把一個人召來,衪積極的把人召來,然後衪又會非常積極的把那個人差派出去。換句話說,神把亞伯拉罕召來說:我要賜福你,然後就對亞伯拉罕說:你要去,你要離開本族本家,這等於是要他離開所有的一切,全部都離開。離開他的舒適圈,這基本上都是神工作的一種模式。不曉得你是否有看到。在這種情況裡,雖然不是那麼尋常,但是你發現神使用逼迫來使每一個人都參與在宣教裡面。

有一個解經家說,這樣的結果,這樣的宣教,並不是因為教會的領袖所策劃或執行的,而是一般的信徒,他走到哪就把福音傳到哪。使徒在沒有計畫中,成為把福音傳到新地區、新社區中的穩定、驗證和合一的元素,我再講一遍,因為在使徒行傳這裏所記載,因著逼迫,每一個人等於要出去傳福音,這不是計劃來的,並不是一些教會領袖做了很詳細的規劃,這等於是一個有機的運動,它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以致人們到各個地方去,就把福音帶出去,然後使徒只是在過去成為一個認證、穩定、確認那個所傳的福音的社區,是被驗證的、是被肯定的,然後因著使徒到處去做連結而帶出這樣合一的關係。那麼,這個就叫做運動,因為它不是策劃來的,它是一個運動,它不是一種官僚體系,是由上面的人控制一切。

在一個運動裡,其實每一個人都擁有這樣的使命,每一個人都會投入,雖然也會有領袖的參與,但是使徒比較是這一些新得救的團體可以穩定、可以被驗證,而且可以合一的關係。基本上,這些教會都是自發的,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字。這個運動、這些教會是自發的,不是人策劃的,等於是教會到處都去開花結果。使徒並沒有差派腓利,腓利他自己就去了,所以神使用逼迫開展了教會的一個運動。這運動基本上把每一個人都變成是宣教士,而每一個人都自發性的傳福音。所以你就發現並不是使徒千交代、萬交代說:你要出去傳福音,教導每一個人都要參與在服事裡;每一個都要參與在宣教。不是的。當環境興起的時候,而這個環境剛好是一個逼迫的環境,人們也沒有思想很多,我相信使徒沒有說:「那我們就藉這個機會,趕快去傳福音吧!」沒有!但他們出去的時候,因為他們是被福音所得著,很自然的,就會把福音分享出去,因為那是他們生命的一部份。

所以我們要來看,神時常用一些的手段跟一些的作法,讓一些已經生活在舒適圈子裡,可能教會已經非常的安逸,已經非常習慣在他們所在的這個環境裡,神等於是有點半強迫的或是強迫的促使這些的教會跟這些的團體,成為一個有動力的,參與在有動力的行動裡面,以致他都有異象。不只是少數牧者或是傳道或者是長執們,他們有異象,而每一個人都有異象。那麼你要使人在安逸裡的基督教團體或是教會成為有行動力,通常神是使用環境,藉著一些的困難,藉著一些的挑戰,或者是講重一點,藉著一些逼迫,或者一些很負面的事情的發生,以致人們都願意出去,但是極少有人會自發性地自己就出去。那麼,我們希望可以學習怎麼樣來推動一個運動。

第二個我們要來看的是在城市裡服事的性質,和其重要性。第1和4節說: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

我要請各位注意的字,就是分散。不論是第1節也好,第4節也好,他都在講一件事,就是神的百姓被分散,而這些被分散的人,都是分散在城市裡,以及他們做事或是城市的事工。這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在舊約的時候,你知道當巴比倫攻下了猶大國的時候,他們有一點像在使徒行傳第8章所提到,這些猶太人就被分散出去了,就像是從耶路撒冷被分散出去。他們被帶到這個外邦的城市,巴比倫裡。巴比倫就像是在使徒行傳的撒瑪利亞,是人們所不喜歡的。猶太人他們實在跟撒瑪利亞人是不合的,是彼此恨惡的,是彼此不來往的。但是,就像這些猶大的人,他們被帶到巴比倫。在耶利米書的29章,神居然對他們說了一句話。在耶利米書29章7節說: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

這個跟那時候的人的想法是非常非常不同的。猶太人到這些外邦的城市,其實他們根本不想來,他們是被擄的人,但是沒有想到神透過耶利米告訴他們說:你要為那個城,無論你多喜歡或是多麼不喜歡,你要為那個城求平安。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是住在那個城裡面,你如果在那個城市裡面,他們復興、他們興旺的話,你在那個地方,你自己的家也會興旺,所以神要我們把自己投入在我們所居住的城市裡,用我們的好行為、用我們的善行來尋求城市的平安與復興,以致我們自己也會被興旺起來。

你知道一個城市裡,他們怎麼認識你的神呢?當他們看見我們這些屬於神的人,開始愛這個城市,甚至把自己傾倒在這個城市的時候,在尋求這個城市的利益的時候,你能想像這是多麼好的見證,讓人們認識你的神是真神哪!你如果要使你的團體,你的教會再成長的話,一定是從照顧你所在的城市開始,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當這些猶太人被分散的時候,無論是在舊約,在新約,都是很重要的。你注意到他們也是被分散的,在使徒行傳裏,這些基督徒被分散在各個城市裡,你是否知道在使徒行傳裡所記載的許多這些事蹟,跟這些的見證,跟這些的故事,都是發生在城市裡嗎?你如果仔細去看這早期教會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整個福音的事工幾乎都是在城市裡開展出來的,那幾乎在新約裡面都記載,好像保羅,他都是進到城市裡面。如果保羅要得著一個省或是得到一個國家的時候,他通常會進到那個國家最大的城市裡面,然後在那個城市裡開始建立教會,你知道為什麼嗎?容許我花一點時間來跟你解釋。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我們傳統的想法裡,如果你要去宣教,宣教就是說你要到一個別的國家去,你要先學習那裏的語言跟文化,然後當你學習好他們的語言跟文化之後,可能你再花上十年的時間服事那個國家。當你服事完了一個地方,可能再到另外一個地方重新再學習他們的語言跟文化,然後再服事十年。我想這樣的過程,了不起最多三次吧!三十年可能你生命就到了,就不再會有時間了。所以如果保羅要這樣的話,他可能最多只到三個地方去,三個國家去,然後他可能就不會有時間了。

但是,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城市事工的策略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怎麼說呢?城市的策略是這個樣子,如果你是在安提阿或是在羅馬,它們都是非常大的城市,在大城市裡面有許多不同種族的人,不同國家,不同族群的人,他們都聚集在城市裡面,為的是要來工作。當保羅在許多的例子裡面,他進到城市裡去傳福音的時候,福音就會進到這一些人的生命裡,或者是進到他們的血液裡面,進到這些不同種族的人,而這眾多的種族的人再把福音傳回他們的國家,這其實是一個最有效得著國家的一個福音的策略。這個策略就是先贏得城市,進到城市裡面,贏得城市帶來影響力,所以你不可能再用傳統的方式。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要得著一個文化,你可能在比較鄉村的地方,找到一個藝術家,你可以影響一個藝術家,或者是你可以在城市裡面影響整個的藝術界,你可以在鄉村的地方找到一個律師,你可以影響那位律師,或者是你可以在城市裡面影響到整個法律界,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城市裡面非常有可能,就是他會影響到整個的文化。所以你會發現在早期聖經裡記載,尤其在使徒行傳,甚至在這早期的教會歷史裡,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專注力,這一些的發展都是在大的城市裡面,所以一直到大概在公元三百年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在整個羅馬帝國裡,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基督徒,這一些都是在城市裡面。我再說一遍,在城市裡面幾乎有一半的人口都是基督徒,但是在鄉村裡大部份的人都是不信的人,所以當我們常常用外邦這個字,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指著在鄉村裡的人,或者是指著農夫來講的。他的意思是候基督教起源的時候,大部份在鄉村的人他們其實都是不相信的人,但是在城市裡大部份的人都是基督徒,所以如果你可以得著城市的話,他的文化也會被得著。這是為什麼在古時候許多本來非常殘忍血腥的文化,結果因著基督教的觀念和真理,把整個文化都改變過來,我相信他的原因是因為福音被傳到城市裡面,所以你是否看見城市的一個重要性,我再一次跟你強調城市的一個重要性。

容許我再進一步跟你解釋一下,再把它說清楚一點。福音是一定要傳到地極的,那福音要被建立,到處都要有教會被建立,我意思不是說教會只能被建立在城市裡,或者是基督徒只能住在城市裡,其實到處都要有教會,只是你是否看見那城市裡的一個策略。你知道我們現在整個歷史、整個世界的發展,我相信在接下來的150年裡,將會有極大數量的人湧向城市,怎麼說呢?你從過去的150年的歷史來看,你就可以明白。在150年前,整個歐洲裡,其實在鄉下、在農村的地方,他們已經達到在鄉村裡面的一個極限,一個家庭可能會有六個到七個孩子,但是他們的土地是有限的,他們這一些做農業的,在他們六到七個孩子裏,最多一個或是二個孩子承接了這個土地,可以繼續在那邊當農夫,但其他的孩子去哪裡呢?他們就漸漸地湧向城市裡,去尋找工作,所以接下來你就慢慢發現,在城市裡愈來愈多人,就變得愈來愈大,所以他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都會,不久之後你就看到歐洲開始有這一些大的城市,而且這些城市都有非常多的人口在裡面。

你看到整個情勢的發展,你會發現,如今在拉丁美洲也好,或者是在非洲,或者是在亞洲,都有著這樣的情況。我再跟你表達一遍,現在整個世界裡,許多大的城市是愈來愈大,非洲、拉丁美洲、亞洲都是這樣子。有人做過一個統計,他說大概每三個月全世界就多了一個像曼谷一樣大的城市。意思就是說每三個月你就看到有一個800到900萬這麼大的城市被建立起來、被興起來在這個世界上。所以接下來的150年裡,你會看到百萬跟百萬的人,他會進到城市裡,意思是大部份的人口都會在城市裡面,而且城市會愈來愈大。

因著現在一些科技的緣故,很多的城市會變成非常非常有影響力,接下來的100到200年之內,大部份的人都會住在城市裡,而教會不知道如何服事城市,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在城市裡面來服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你會說:「牧師,如果在城市裡服事是非常的事,我們該怎麼樣服事呢?或是城市的事工的性質是什麼?請你跟我講有哪些性質。」我在這裏想跟各位分享你要在城市裡面服事,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這三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是真理,你一定要有真理。第二個是要有善行,有好的行為。第三你一定要看出、要帶出種族之間的和好,在城市裡面,通常是不只一個種族,你要帶出種族之間的一個和好。

首先,我們來看真理。第5節這裏說腓利下到撒瑪利亞去,去宣講什麼呢?就是宣講基督。這裏說的宣講,有一種宣布的意思,但是另一個意思就是他去講道,所以這裏要講的就是,當腓利下到撒瑪利亞的時候,他去講道,宣講聖經的真理,在眾人面前傳講基督,或是傳講真理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情。他特別講的是基督,他不是講有關聖經的事情,他乃是要跟你傳講基督,這跟教導有關聖經的的原則,告訴你要怎麼樣過生活,怎麼樣要得著神的祝福,是不一樣的。我要再跟你說一遍,整本聖經其實是要教導基督,是要把基督帶給你的,讓你可以認識基督是誰。我們看到腓利,他不是進到城市裡面告訴他們一些如何生活的原則跟方式,他乃是跟人傳講耶穌基督,告訴他們基督如何來到世上來拯救我們,以致叫我們可以因著恩典得著拯救,然後你看到他不是先到這個城市裡開始做一些的工作,第一件事情乃是先傳講基督,他傳講神的話語,他呼召人們要悔改,他告訴人這福音的信息,然後,第7節說:因為有許多人被污鬼附著,那些鬼大聲呼叫,從他們身上出來,還有許多癱瘓的、瘸腿的,都得了醫治。

這裏講到是善行,所以你要在城市裏服事,有幾種做法,第一,一定是傳講福音,第二就是要有善行,所以人們得到拯救,並不是只在乎人們的靈的需要,但是也要在乎人身體上面的需求。所以你看到這裏的例子是,他不只照顧到靈魂的需要,他也照顧到人們身體上面的需要,所以不只跟他們傳福音,他們身上有病的、病得醫治,他們有邪靈的、邪靈被趕出去,以致他們得著釋放。有一些人說:「唉啊!這些都講神蹟奇事!」我們現在不是講有沒有神蹟奇事這件事,這不是要爭論的點,但是你一定要看見說,人們至少在他們身體上得著幫助,所以不只是傳福音給他。

在使徒行傳4章32節提到基督徒是怎麼樣彼此照顧,他們甚至可以變賣所有,照顧他們中間的窮人,所以他們的行為,基督徒的行為是被人們所看見,被人們看見以致人們願意聽他們所講的。所以在使徒行傳一開始的時候,人們因為看到基督徒彼此相愛,彼此的幫助,以致使徒在傳福音的時候,是大有能力的。這實在讓人明白,所以在使徒行傳8章6節記載:眾人聽見了,又看見腓利所行的神蹟,就同心合意的聽從他的話。你了解我所說的嗎?他們看見他所做的事情,以致他們願意同心合意聽他的話,所以你看到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三個你一定要看到種族之間的和好。我們要講到一件事情,就是撒瑪利亞人跟猶太人是處不來的,他們甚至是彼此痛恨對方的,所以在他們這樣的差別,種族的敵視之下,這裏說,腓利就去了,傳福音給撒瑪利亞人。這跟舊約聖經的先知是何等樣的不同。舊約裡有一個先知叫約拿,他是猶太的先知,被神呼召到尼尼微去,對亞述人去宣講神的道,把神的旨意告訴他們,但因為他們有極大的種族仇恨,因為敘利亞惡待以色列人,惡待這些猶太人,以暴力來對待他們,以致他們中間有非常深的仇恨。所以當神對約拿說,約拿我要你去,在你最痛恨的這些仇敵當中,去傳講我要對他們所傳講的話,但是約拿逃跑了。第二件事,當他逃跑後,神興起環境、興起暴風雨,以致約拿被大魚所吃掉,最後又被吐出來。所以我們常常開玩笑說這個大概是唯一被吐出來的先知啊!這一個故事大家可能非常的熟悉,重點是,後來約拿他悔改了,他真的到尼尼微去,而且他真的傳講神的話,而且他是對那些他所痛恨的人傳講神的話,結果沒有想到,這一些人因為神的話居然開始認罪悔改,以致神沒有降災禍在他們身上。這使約拿非常的忿怒,這也是為什麼當初他要逃跑的原因,他知道耶和華是滿有憐憫的心,只要百姓悔改,衪一定會憐憫,但是他最希望的是神大大的刑罰這些亞述人。

你知道嗎?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基本上都沒什麼例外,無論你是屬哪一個種族,有哪一個背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常常都會被人家教導說,去看低另外一個族群的人。我們會覺得那一些人不好,你自然而然有一些的瞧不起他們,你們可能種族之間有歧視,或者是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說,這些人你可能要離他遠一點,所以或多或少,你可能不一定有明講,但是在我們心裡,我們常常跟一些族群的人是有距離的,好像覺得這一些人就是特別不好的,腓利在使徒行傳第8章,跟約拿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反應,他是猶太的一個佈道家,但他又是一個基督徒,聖經只記載他去了撒瑪利亞,他不需要逃跑,也沒有大魚把他吞吃、再把他吐出來,所以他就去了,為什麼呢?我認為是因為福音的工作在他的身上。

親愛的弟兄姊妹,福音的工作會使我們心裡面的驕傲跟自卑都消除掉,而且他會使種族之間的張力、一種優越感也好,或是自卑感也好,這些東西全部都要被拆毀,因為種族之間的壓力常常都是優越感跟自卑感的混合。福音就是要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拆掉,除非這福音真正的工作在我們的心裡面,直到我們那些的自卑感,或者是我們認為我們比別人優越,這些東西被拆毀,否則我們沒有辦法真正的去服事別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其實心裡面都會嗤笑別人,這一類的態度都會造成極大的張力跟拉扯。

福音解決我們的優越感與自卑感,你知道為什麼呢?為什麼福音會解決我們的優越感?我跟你解釋一下,因為福音要告訴我們,我們沒有辦法救自己,我們其實是無可救藥,我們只能單單的依靠神的恩典,那我們再怎麼樣的努力,都沒有辦法使自己得救。你如果明白福音在講什麼的話,這會讓你一切的優越感都不見了,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

那自卑感是什麼呢?福音面告訴你,這位神衪愛你,祂愛你到一個地步,衪愛你至極,衪甚至願意為你而死,所以衪又藉著這福音來肯定你,告訴你,你是非常有價值的。在福音裡面,優越感會被拆毀,自卑感也會被填平,所以當你不是特別感到優越,也不是特別感到自卑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你就可以服事,你可以關心別人的需要,你可以用正常心來對待別人。你知道在城市裡是非常多元的,世人要看見的福音怎麼樣摧毀優越感與自卑感,然後帶來族群的和好,這是世界所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福音可以讓世界不能成為朋友的人,成為朋友,這其實是非常奇妙的事。如果你對人有仇恨的時候,仇恨就會一直不斷的持續下去,是不會改變的,但是你知道一件事情嗎?福音可以改變這一切,你說是怎麼開始?怎麼有可能呢?那唯一的方法是讓福音先工作在你的裡面。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一些的習慣,我們會習慣跟我們一樣的人聚集在一起,我們會傾向跟那些跟我們比較像的人連結在一起。這世界教導我們說,你儘量去找那跟你同樣類、性質的,你跟同樣性質的人在一起,你去找那些喜歡你的人,跟他們在一起,你如果知道福音是要我們去伸出手來,跟不同的人傳講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注意你自己,你就會開始去關心,在意那些跟你有不同的背景,跟你有不同文化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就是這樣開始的方法,所以你首先,真的要看到神要藉著福音,把我們的優越感跟我們的自卑感挪去,你要先讓福音工作在我們裡面,所以一個非常有效的福音的事工,是藉著你傳講神的話,有好的行為,而且又可以帶出種族的融合、帶出種族之間的和好,才能真正很有效的在城市裡面來服事。

接下來我們來看,我們要如何活出福音的樣式來帶出福音的果效。到底什麼是福音的模式呢?在第8節這裏記載:在那城裡,就大有歡喜。生命與喜樂通常都是跟隨著死亡與悲傷,這是我所看到福音的模式。這些是我以前所看不見的,但是現在我看見了。我在這跟你解釋,你看第5到8節講到他就大有歡喜,對不對?大有喜樂。從第5到8節的這個歡喜跟喜樂的源頭是從第1到4節,是司提反的死所造成的,所以我想讓弟兄姊妹看到生命跟喜樂。他是從死亡跟悲傷所產生出來的,第2節說: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因為司提反死了。許多人非常的憂傷,所以這個故事的開始是藉由死亡跟憂傷所帶出來的。但是相反的,他所帶出來的是極大的喜樂,生命與喜樂是因著死亡與悲傷而得來的,或者是透過死亡與悲傷而得來的,所以這裏你可以看見這福音的模式。你感覺非常諷刺,保羅想辦法要毀掉教會,但他愈逼迫教會的時候,教會同時間他愈來愈增長,而且擴散到到處都是,當掃羅想辦法要拆散教會的時候,結果他造成更多的聚會在各個地方,所以你會發現,當人們想要殺掉教會,毀掉教會的時候,要把教會放在死亡裡的時候,卻造成教會的一個復活。

當司提反在面對死亡與不公的審判的時候,他並沒有接受正式的審判,只是人們突然間就拿石頭攻擊他,把他用石頭砸死。你注意到司提反沒有反擊,他也沒有憤恨不平,他也沒有咒罵這些人說:你怎麼可以做這樣的一個事情!聖經記載說,司提反那時候他有像天使的面貌,甚至要饒恕那攻擊的人,他到死的時候,對神仍舊是非常的信實,對神仍舊是非常的有信心,而且他對教會也是用這樣的態度。我認為是司提反的死亡帶來了復活,而且他的死亡帶來更多的生命。這是怎麼意思呢?撒瑪利亞後來這個城市裡面有非常大的喜樂,有許多人得著拯救,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司提反死掉了。這裡面是一個非常大的模式。

在過去的所有歷史裡,你看到愈多的逼迫通常會帶來基督教或是帶來基督徒一個更大的復興,基督徒被呼召,不是當他遇到壓迫的時候,他不是用暴力來反應,他也不是用報復反擊的,不是這樣的。基督徒的反應是用更大的愛去反應,而這樣的做法會帶來極大的喜樂。在歷史上面有一個國家,原本這個國家有許多的宣教士,他們從國外帶來許多的資源與幫助,他幫助在那個國家的教會被建立起來,但是教會從一個角度看起來像是消費者,非常依賴宣教士和宣教士所帶來的資源,但是後來,這個國家的政權轉移之後,以致所有的宣教士都被趕走,然後這個新的政權開始逼迫教會。他原來以為這教會沒有宣教士的資源,沒有宣教士在那邊幫助他們,一定就會解散。結果,沒想到教會遭受到逼迫,就開始散開,散開之後就到處傳福音,以致每一個人都成為宣教士,所以教會開始經歷爆炸性的成長。他愈被逼迫結果愈成長,當他們被暴力對待的時候,教會卻是以愛來回應,結果教會在這個國家短短五十年之內成長至少有五十倍以上,非常的復興,甚至後來歷史記載說,當這個國家遇到一些天然的災難,大災難的時候,當許多義工湧向那裡服事救援的時候,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救援者都是基督徒。你就知道說基督徒的影響力是有多麼大,他們又有好的行為,在教會歷史裡面,在初期教會的教父,特土良說過一句非常出名的話,他說:「殉道者的血是種子!殉道者的血是種子!」你帶來愈多的死亡的時候,同時間會帶來更多的復活,愈多的毀壞,就有愈多的擴張,愈多的被拆散就愈多人被聚集。

大部份世界的團體都是以暴反暴,那你會問說為什麼基督徒不一樣呢?為什麼基督徒的反應跟別人不一樣?我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因為福音的緣故。那什麼是福音呢?親愛的弟兄姊妹,福音就是耶穌基督。為什麼司提反當這樣被不公的審判,甚至被人這樣判刑,當場就被人處決。司提反仍舊可以不報復,而且有一個好的反應,我相信是因為司提反看到了一個人。聖經裡面記載說:當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就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神的右邊。這好像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時候,在他死前他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耶穌衪代替我們接受了一切的刑罰,衪代替了我們的罪,接受我們罪的刑罰,耶穌衪不只是為撒瑪利亞人死,衪是為所有的人類而死,所以當司提反看到耶穌基督所做的事情,當他面對自己的苦難,當他面對自己的死亡的時候,他是帶著平安,滿了信心,甚至可以以喜樂來接受,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死亡最後會帶來復活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為什麼後來整個撒瑪利亞被復興起來,你知道耶穌基督衪代替我們死,衪拯救全人類,衪所做的事情,司提反所做的,基本上也就是耶穌所做的。你知道嗎?我認為說這樣的福音模式其實可以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但是我不是建議每一個都要受到極大的苦難,這不是我所說的。但是有一些原則是一樣的,藉由死亡帶來生命。

你知道嗎?如果有一些人他們非常慷慨的奉獻,為了城市的需要奉獻,其實這樣的奉獻跟付出其實也是一種的死亡。你容許我跟你解釋為什麼。因為當你把一些的財物給出去的時候,你本來可以享受某一種程度的生活,但是你為了城市的需要而犧牲的時候,其實從一個角度就是你也死了,你也死亡了,但是你這樣的死亡卻是帶來那個城市裡面極大的喜樂,所以死亡會帶來復活,或者是你因為某一個原因,你需要在大家面前承認你是基督徒。每一個國家不一樣,或者是每一些城市不一樣,承認一個基督徒有時候會帶來不便,或者是會帶來一些的逼迫,但是我認為這也是某種程度的死亡。有一些人可能會因此離開你,甚至是躲避你,甚至你失去一些工作或者是升官的機會,其實這就是經歷與主同死。你如果真的願意向神這樣的忠心,你願意這樣子做的時候,這會帶給別人生命,而且會因著死亡而帶出復活。你願意為別人把自己給出去的時候,就像耶穌真正的把衪生命傾倒出來,他會帶給你的城市極大的喜樂,這是一個模式,這是一個固定的模式,叫做福音的模式,這是不會改變的。

耶穌基督衪的死帶給我們生命,衪的死帶給我們永生的生命,你是否看見衪所為你做的事情,當你看見衪所做的事情,衪會幫助你也願意為了別人將你自己的生命傾倒出來,衪就會帶給這個城市極大的喜樂,那如果你真實的在城市裡面活出這福音,你就會改變這個城市,而這個城市就會改變了這個世界,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運動。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真的是滿心歡喜的感謝祢!謝謝主祢讓我們看到,如何在城市裡面,活出那福音的樣式,主啊!如何像司提反當年他在受逼迫的時候,他在面對生命中最艱難的那個時刻,看見主祢自己的異象,看見耶穌基督祢所做的時候,以致於他的面貌像天使。主啊!也願我們也都看見主祢所做的,當我們在面對這個世界,當我們在面對很多的抉擇的時候,讓我們也看見因著主祢所做的,主祢過著的生活,就是過一個傾倒的生活,祢把祢所有的一切都傾倒出來,巴不得我們也是過這樣的生活,當我們真正的看見在城市裡面,主我們需要傳福音,我們又要有善行,而且我們來帶來族群的融合,只有在祢的愛裡面,只有當我們犧牲的時候,只有當我們真的是用某種程度的死的時候,才會帶給城市真正的生命跟盼望跟喜樂。主啊!巴不得祢藉由今天的話深深的對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的心裡面的深處來說話。謝謝主祢愛我們!謝謝主祢把這些話語賞賜下來。我們感謝你,這樣子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