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盼望:六、教會的盼望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在這一段時間裏,一起在探討一個主題,這主題叫做盼望。今天我們要專注來探討的主題是:教會的盼望。我們先一起看希伯來書10章19-25節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好,我們一起禱告:

主,我們承著一個謙卑的心,再一次來到主祢的面前,來聆聽主祢的話語。主祢非常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祢的話語。願主祢的聖靈親自運行在我們當中,膏抹無論是說的、無論是聽的,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主啊!光照我們心裏面的眼睛,讓我們耳朵可以聽見,心裏可以明白過來,以至我們可以回轉,歸到主祢的面前,與我們同在,施恩給祢的百姓。感謝讚美祢!我們這樣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祢最寶貴的聖名。阿們!

我們今天來探討教會的盼望。教會其實是被呼召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有以下三種特點:

一、這個群體是不可以被取代的

二、基督徒群體的本質和特性

三、基督徒群體的資源的秘訣是什麼

有人常說自己追求靈性,但卻不怎麼宗教化。仔細想想這樣的論點,其實是說,他對上帝有興趣,但對教會是缺乏興趣的,因為很多人對教會已經失去了盼望,認為教會不是他們所要的。所以我們要從聖經的角度來看教會,到底教會要成為什麼樣的群體,才合乎聖經?希望當你聽完這篇道時,能對教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學習。

一、這個群體是不可以被取代的

剛剛我們所讀的25節提到: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在希臘原文中,「聚會」的意思就是聚集,但我們要有所區隔,聚集和聚會是不同的。集會是很多人集中在一起,但他們之間不見得有關係或連結,這群人可能互不相識,他們可能一起參加一個活動或聽一篇演講;而聚會就不一樣,聚集在一起的這群人可能有某種生命上的關係,一起來分享心中的話或感受,可能一起吃飯。所以集會的感覺比較像一袋彈珠,每顆彈珠之間沒有連結,都是獨立的;而聚會就好比一串葡萄,雖然也是一顆顆單獨的個體,卻是彼此相連的。所以當我們提到「你們不可停止聚會」並不是說不可停止到教會,而是說不要停止聚會,與人沒有連結,要像葡萄一樣,是有連結的。因此,要了解基督徒的群體,其關鍵在一個希臘字(24和25節都有出現)。24-25節提到: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這兩節都有一個共通字-—彼此,在希臘原文中,這個詞是有「共同」的意思。

在新約聖經中提到的教會,不只是我們前往聚會的一個硬體、一個場所或一個建築物而已,其實教會是有機體,是指著我們這群相信耶穌基督的兒女來說的。因此教會的功能不只是教導和牧養,而是有「共同」和「彼此」的意義在其中。不論教導或牧養都是「彼此教導」、「彼此牧養」,我們還要彼此認罪、彼此輔導、彼此擔當別人的重擔,甚至可以一同哭泣。許多牧者勸勉說,信徒不可停止聚會,往往只是勸勉信徒主日一定要到教會聚會,但這句「不可停止聚會」所包含的意義更廣,它是要提醒信徒更能夠與信徒之間彼此鼓勵、彼此扶持,建立更深厚的肢體關係。有時候人們來教會,但卻不一定與人建立真正的關係,好像自己一個人來到教會唱詩、聽講道,聚會結束即離開,這樣又何必出門來到教會,在家裡看電視 或聽外國講道頻道不是更好?所以來到教會不只是聚會而已,乃是要與人建立關係,彼此扶持、彼此教導、彼此分享和彼此分擔。在教會中若要彼此更多認識和了解,就可能要進入小組,才能進入基督徒的真實關係中。

在19-20節說: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那麼,我們要如何進入至聖所?在舊約以色列人建立的會幕中分為外院、聖所和至聖所,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聖所,只有祭司才能。而至聖所存放約櫃有著神榮耀的地方,更非一般人或祭司能進去,只有一年一次在贖罪日時,大祭司才能進去將百姓的罪帶到神面前,求神的赦免。可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神的同在,當一個有罪的人來到神面前朝見祂時,是會被改變的,因為神的同在能改變一個人。一個自私或不聖潔的人來到神面前,神的榮耀會使人很難再自私,在神的榮耀中,我們也會希望自己是聖潔的。一個全身滿了罪污的人只有走到光中,才能看見自己的污穢,因此,進入神的同在中,不只是讓一個人感受到溫暖,而且還會渴慕被改變。

在舊約中提到沒有人能進入神榮耀的同在-—至聖所中,但希伯來書卻告訴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的血我們都是有盼望的,得以進入神的同在中,因為祂已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雖然在舊約我們不能擅自進入至聖所,但到了新約,藉著耶穌基督的身體為我們鋪了一條路,使我們能夠通過幔子,進入至聖所,神的同在中。當我們直接來到神的面前,我們就得以改變,因此在新約的時代,當你開口敬拜神的時候,你就會被改變。但是要如何走上這條路呢?

整段經文一開始就教導我們要如何進入神的同在,到了24-25節突然話鋒一轉,經節還勸我們不要停止聚會。神的同在如何臨到我們、改變我們?進入神的同在和不可停止聚會這些話有何關連?答案就是「群體」,神的同在是要在群體中彰顯,而不只是個人被改變,若不是在群體的關係中,如何知道個人的改變呢?這一切都是藉著基督的肢體聚集,我們才有所改變。

魯益師在他的書【返璞歸真】中提到:「基督用不同的方法在我們身上作工,但歸根究底,祂是要藉著我們彼此服事來成就祂的工作。我們將基督帶給對方,我們很容易想到教會有許多不同目標,如教育、差傳、建堂,並舉行各種聚會。教會最主要的目標只有一個,教會存在的目的是要吸引人來到耶穌基督面前,將他們改變成為小基督。教會若不做這件事,所有的大教堂、差會、講道,甚至教導聖經都是浪費時間。」其實不論是魯益師或希伯來書的作者,都在講一件事:神轉化的同在是透過群體的,所以神要的是一群人, 要祂的百姓群在一起,而不是單個的。約翰衛斯理曾說:「聖經從未提倡獨自的敬虔。」所以基督徒的群體是不可或缺,也是無法取代的。所以想要一個基督徒單獨行動是不可能的,魯益師也提到神是要一群基督徒彼此服事和扶持,帶出神的同在和改變。

二、基督徒群體的本質和特性

24節提到: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我要從3個角度來探討這件事:

1.關懷-彼此相顧

「相顧」也有另一個意思就是彼此思想。當你來到教會,是否有一群弟兄姊妹或朋友是愛你、關心你的,他們非常在意你的成長、你如何發展。通常我們看教會在輔導別人,我們通常都會做筆記,他們會在輔導的過程中記錄重點,一邊寫一邊思考被輔導者的事,多半是想要如何來幫助受輔者,不要那麼憤怒和焦慮,或幫助他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失望,也在想如何幫助受輔者學習饒恕,並過一個喜樂的生活。所以一個輔導者不只是記錄重點而已,也邊要思考如何幫助受輔者。

這樣分享也是希望你能思考,在你四周圍是否也有一群這樣的人,能幫助你越來越屬靈,越來越成熟。這群人不只是見到你打個招呼,問早道好而已,還能深入思考如何幫助你越來越成長。因此,在這裏要分享的彼此相顧,是帶著刻意的舉動,從屬天的刻意來彼此幫助,刻意思考讓彼此更好,刻意花時間聽聽別人的夢想,甚至刻意地分享自己的軟弱與過犯,以致彼此擔當。誠實說來,好像姊妹比較容易有這層關係,對弟兄而言,似乎有點困難,但這點其實與文化或性別無關,神的心意就是要我們學習彼此關懷、彼此關心並且彼此成長。

2.激發愛心

「激發」在希臘原文是有「刺激」的意思,是有點強烈的字眼。但這個字原本不是帶來不好的影響,不是讓人不舒服的意思,其實原意是「強烈的不同意」或「強烈地來挑戰你」。我要稍微解釋一下,聖經的意思是說,在我們身旁就有這種強烈不同意我們的人,甚至是可以挑戰我們,目的是為了要使我們成長,不是為了要羞辱我們或拆毀我們。除非我們生命中有這樣的人,否則我們是不可能有愛心或想行善的動機。一生中若沒有這樣的人在我們生命中,可能我們會如同死人一般,無法成長。舉例來說,奧德修斯寫了一個神話【奧德賽】,提到奧德修斯在一條船上要回家,他是船長。在途中會經過一座島,島上有許多女妖會唱迷惑人心的歌,水手們聽到這些歌會產生瘋狂的慾望,無法駕馭船而撞上岩石,無一倖免。於是奧德修斯決定在經過這島時,用蠟封住水手的耳朵,讓他們無法聽見這些女妖的歌,只讓自己聽見,並且他要將自己綁在木樁上,告訴水手無論他發生什麼事或有任何不當舉止都不要管,只要往目標直航就好,直到他的神智恢復才可以解除警報。奧德修斯真正想向水手表達的,是希望水手能給他真正所需要的,而不是他想要的。很多時候我們所想要的對我們並無益處,但我們往往只會選擇自己想要的,因此一個能真正與你有關係的人,應該是給予我們真正需要的幫助,而不是我們想要的,這才是真實的基督徒團契。

一個人知道自己有罪和真正花時間去面對,是不一樣的,就像船在水面上行駛,水手們若能看見會讓船觸礁的石頭,早就避開了。因此人會犯錯,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問題,生命中有許多死角是需要有心人出於愛來提醒我們,否則我們很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以為沒事了。但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欺,保羅也在加拉太書中提到「不要自欺」。就好像我們也知道基督徒不該在婚姻之外與人有性的關係,但很多人是知道卻做不到;聖經上也說錢財是神賜給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個好管家,讓錢財有好的流通管道,而不是只將神所賞賜的財物浪費在自己身上。有時候,知道是一回事,行不行得出來又是另一回事;聖經也說要饒恕,但我們裡面也常常充滿仇恨不願意饒恕。所以知道和行道是很不同的,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群體是能告訴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什麼,而不是我們所想要的是什麼。「激發」的本意就是要有人能夠不同意或挑戰我們所做的,為的是導正我們。

在西部很多牛仔穿著馬靴騎馬,在馬靴背後是有尖刺的,要馬走快一點,就會以後腳跟踢馬,刺就會刺在馬背上,讓馬因受痛楚往前奔跑。這是「激發」的另一層含意,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講會有點不舒服,好像自己失去了決定的主權。倘若你不希望別人參與你的生活,甚至是勸告你、刺激你,幫你做決定,那你就會孤獨地過日子。人類社會學家稱此為「表現型的個人主義」,也就是最高的價值標準由自己決定,自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基本上我有能力決定是對或錯,這是非常自我的個人主義。我們可以選擇想要個人主義,或者有彼此相愛的群體生活,但你無法兼顧。你是否願意讓朋友對你發言,說一些不是很中聽的話,彼此激勵、彼此相愛、勉勵行善?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我們想要成長,就要活在一個有愛,並且願意告訴我們真實話語的基督徒群體中,雖然這些話或觀點不見得是我們自己看得見的,但我們確實要讓一些人真正看清我們的需要,挑戰我們,激發我們,因著愛的緣故說誠實話。

3.勉勵-彼此勸勉

「勸勉」和「激發」不同,後者比較屬於刺激、挑戰,直言我們的不是;勸勉則是一種鼓勵。原文有兩種意思,一為「para」-在身邊同行的人;另一為「kareo」-呼召。勸勉是指有人在旁邊關心你、同理心、關懷、支持,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去思想。前面我們所談的「激發」是一種挑戰;而現在談的「勸勉」則是支持,其實這二者都極重要。有些教會只談教導,不斷地糾正並挑戰我們的思維,卻沒有任何鼓勵;然而有些教會就只有支持,不會說出一些嚴厲要求的話,凡是以愛為出發點,其實這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只會落入一種極端。

4.行善

「行善」其實是以上二者所結的果子。進入教會不只是聚會,你能夠去過群體生活,那種共同分享並真實基督徒團契的關係時,而不只是聚會,將會使我們成為有「愛」的人,因為有了愛就會表現出好行為。所以行善是一種積極關懷的服事,而不是抽象的觀念。在這裡我要提出兩個字-「邊緣」和「實行」,後者就是一種實際的行動。

前一陣子我太太腹部開刀,雖然出院,但仍然需要躺在床上將近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我們家其實是有很多需要,當時有人每天晚上來送晚餐,當我與每個來送餐的人交談時,發現有些人其實在社會的身分地位很高,如總裁、醫生、律師等,然而他們帶來的可能只是一些平常都吃得到得食物,卻不因自己的身分地位而不願去做。在教會中若只是有人請你發單張或排排桌椅,千萬不要誤以為這就是卑微的工作,其實在教會中當我們去行善時,絕對沒有一件事是太卑微,以致於你無法去做的。

另一個意思「邊緣」,是要我們行善去照顧邊緣的人。是哪些人?就是人們所忽略的人。在我們的社會中,確實有一些族群是被忽略的,沒有人去關心他們,這不是指貧窮人,而是有些少數的族群被忽略。從小到大我們成長中,可能會被有意無意地教導,要去厭惡某些人種或與他們保持距離。就好像我們一直不去想這些人,但他們卻存在。可能是看到某些人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和他們保持距離,或心裡會覺得還好自己不像他,也可能覺得自己還好不跟他有來往。神特別在此希望我們能像這樣的人,伸出援手行善,可能這些人是我們看不起或討厭的人,甚至不只是伸出援手,還要以實際的行動關心他們,當你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來幫助他們時,才是一種真正的服事。

有一個人叫湯尼.坎波羅,他是美國費城一個基督徒講員,也是一個社會學家。有一次他去夏威夷參與一個特會,他因為有時差,所以睡到半夜3點就因飢餓而醒過來,他便起身走到街上,找到一個24小時營業的餐廳想吃東西。隔壁桌有兩個女人在對話,半夜三更還在外面,很明顯她們的工作應該是特種行業。其中一個女人提到隔天是另一個女人的生日,要如何慶祝,但她說,這一生沒有為自己,也沒有人為自己慶祝過,兩人談過話沒多久就要離開。坎波羅轉身問老闆是否認識剛剛那兩位女士,老闆回說,每個客人他都很熟,於是坎波羅便要求老闆是否可以為那位女士辦生日派對?在明天晚上給她一個驚喜。老闆答應了,坎波羅說他會預備一切,只要老闆邀請那位女士所有的朋友一起來幫她慶祝生日。隔天,當那位女士進門時,她所有同行的朋友一起呼喊:「生日快樂!」她頓時大吃一驚,連站都站不穩,蹲坐在地上開始哭泣。她感動地看著蛋糕,卻無法吹熄蠟燭的火,最後老闆幫她吹熄蠟燭,並給她一把刀來切蛋糕,但她卻要求大家可否不要吃,讓她先帶回家,再回來參加生日派對,大家都同意了。當她轉身離開時,坎波羅便要求大家為她祝福,他自己也為她禱告,祈求上帝賜下祝福,並帶領她來信主。當他做完這樣的禱告,老闆竟然驚訝地發現他是牧師,問他是哪個教會的牧師?他回答說自己就是在那種三更半夜會幫妓女辦生日派對的教會,但老闆不相信有這種教會居然會幫妓女辦派對。這個老闆看見坎波羅既有愛又有行動力,這樣的愛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很難相信有這樣愛心的 群體是來自教會,若真是如此,等於做了一個美好的見證,是相當吸引人能走進教會的。 在耶穌的時代,無論祂在哪裡講道,都有罪人來靠近祂。

三、基督徒群體的秘訣

19-20節說: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

其實從19-22節一般來說,就是一般解經家都說這是指著得救的確據而言。這段經文看似簡單,但其中隱含著非常深刻的意義,尤其是「坦然進入」。坦然是指這個人非常有自信,他可以自由地表達所想表達的事,不用擔心自己說的話會有什麼後果,甚至不需要經過思考就,也可以講出來。這和我們為工作去面試的情況不同,面試時我們會非常謹慎地說話,深怕說錯話;也好比我們去和人談案子或有求於人時,每句話都要經過思考才能說,不會毫無保留、「坦然」地說出話來。一個8歲的男孩來到父親面前要求買這個或吃那個,他不需要事先想好該怎麼說,才能徵求爸爸的同意,只要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他也滿心相信他的父親一定會回應他的。這就是希伯來書作者的意思,他提到只要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不需要靠著自己的好行為,就能「坦然」地來到神的面前,而且心中無須帶有任何恐懼,因為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付上罪的代價,所以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靠近神。

魯益師曾經提起一個詞-—內圈,說人際關係有分為外圈和內圈,這個講法非常有智慧,因為他說人的心中有一個非常大的動機很難察覺,就是人總是想盡辦法要進入內圈,渴望進入圈子中,彷彿不進入內圈就很難接受自己。很多學者都想要努力爭取研究基金,但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很在乎那筆研究基金,他們只是在意自己是否成為學術界的菁英。很多人也努力地想賺錢,但他們真正在意的也許不是金錢本身,而只是想被認同而已,好像可以進入高階層生活的圈子就能顯示自己地位的重要性。常常看見社會當中有分黨分派,甚至是黑道的組織,但大部份組織的成員不過是一群孩子,因為他們可能是不被認同,因此他們才要尋找認同。這就是人的悲慘,彷彿一定要進入圈內才會感受到肯定,若非如此就不知道自己是誰,否則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而相對地,你也可能會鄙視那些無法進入圈子的人,而你也會忌妒那些已經進入圈子的人。

19-22節談到救恩的確據,但23-25節卻提到美好群體的基礎,可以這樣說:「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那終極的內圈裏面」如果想進入終極的內圈中,是透過耶穌基督進去的,那終極的內圈就是聖父、聖子、聖靈,當你接受耶穌時,就得以進入這個圈子,你會知道自己是被愛、被接納的。當你因著相信耶穌基督得以進入這個圈圈,就能解決你想進入圈圈的內在需求。當你無條件地被愛、被接納時,你就不會絕望地四處尋找認同來滿足自己。許多時候我們與人互動,甚至交朋友可能都有目的,因為和這人或這群人來往就能確保自己在圈圈中,這樣的動機是非常自我中心的。這樣的動機無法讓人真正想去關心別人。換個角度來看,若你已經在這個終極圈中,就不需要很努力地花心血與別人互動,因為你已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定位,就不需要去取悅別人來認定自己。當一個人已獲認同,就有能力去關心別人,也會有自信地認為主耶穌永不會離棄我們,對我們也是無條件的愛。

如何知道自己是無條件地被愛?聖經說:罪的代價是死。但我認為罪的代價可以說是”孤單感”,因為一個人犯罪就會扼殺一切真實的關係,而且有可能會毀壞群體。例如當你欺騙一個人,你會因為良心不安想躲避他,即使一個很小的孩子做錯事,看到父母過來,也會心虛地設法遠離父母,因此犯罪真正帶來的是隔離,是孤單。聖經提到罪的工價是死,死就是一種永遠的隔離,這其實是很可怕的。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是遭人唾棄,與人隔絕的,但犯罪的是我們,祂卻為我們承擔一切的罪孽,因此祂才在十字架上大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不只世人唾棄祂,門徒也四散而去,而祂所倚靠的上帝也離棄祂,所以祂已不屬於任何的群體,不在任何的圈內,完全被離棄,孤單一人。祂背負我們的罪,替代我們被離棄的狀況,以致上帝不會再離棄我們,神將一切我們犯罪的後果都歸在耶穌基督的身上。

世界上沒有一個團體能像基督徒的團體這樣讓人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是真正有歸屬感的,讓你有真實的自由,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入神的同在。如果你還沒有經歷,好不好現在就接受耶穌基督,進入教會這個讓你有歸屬感的群體中,真實地來經歷神不改變的愛。

我們一起禱告:

愛我們的主,我們感謝祢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做成的工作。不是靠著我們的努力,乃是靠著耶穌基督你的寶血。主祢為我們死,以致我們不需要死。祢在十字架上被拒絕,以致我可以被完全的接納。主祢不被愛,以致我可以完全,無條件的被愛。主我在祢的面前獻上感恩,謝謝主祢做奇妙的工作,把不得今天所分享的話語,可以深深進入到弟兄姊妹跟朋友們的心裏面。謝謝主祢的同在。這樣的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