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生命:六、重生進入教會
提摩太·凱勒

親愛的聽眾朋友,歡迎你收聽今天的節目。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經文,是記載在彼得前書2章8到18節。請聽我讀出:

彼得前書2章8到18節說:

[8]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

[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10]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

[11]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

[12]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13]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14]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

[15]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

[16]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着自由遮蓋惡毒,總要作神的僕人。

[17]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

[18]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

這是神的話語。

聖經告訴我們,重生不僅是基督信仰的基本道理,重生又以形象化的比喻表達出來。

這幾次節目我們都在思想關於重生的真理,但今個節目,我們會談論最後一個主題,一個基本上貫穿整系列節目的主題。我們要透過剛才的經文來分享。「重生」這個詞雖然沒有出現在這段經文中,但是,如果你有收聽上次或最近幾次的節目,你會知道在前面,彼得前書第1章22到24節那裏有談到重生。事實上,在第21到23節說:「你們既因順從真理,……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因爲你們蒙了重生。」

這次的主題是:孩子不僅要生在世上,還要生在家庭裏。不僅是生在世上與人建立一般的關係,而是生在家庭裏,與人建立特殊的關係。聖經告訴我們,重生創造一個家庭。

家庭一般的運作是這樣的:你在家裏與每個同父母的人都維持一個親密的關係。是不是?你們一起生活,生在相同的家庭裏。聖經告訴我們,你們不是生在一種個人的平安和內在的寧靜、安穩的狀況中。重生創造一個新的群體。重生將你安置在一個群體中,與其他有相同經驗的人在一起。你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知道這一點。這次,我們要來思想這個道理。在我進一步分享之前,肯定有人會自言自語地說:「哎!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信徒,我不知道我重生了沒有?」或者,第二,你會說:「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信徒。我知道我還沒有你說的什麼重生!所以我要重生來幹什麼?我在這裏幹什麼?我不知道爲什麼我在這裏。」

答案是:如果你想一想,如果你說:「我不相信」,或「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相信。」如果你的信心是小的,沒有信心,失去信心,大體而言,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你會說,重生不會因接受了基本基督教培訓或因理性推理而產生。據我所知,大多數人告訴我他們從來不會在耶穌基督裏發展什麼信心,或者失去已經擁有的微小信心,因爲他們曾經參加過一些教會、基督教機構聚會,而發現那裏的人際關係與其他地方沒什麼兩樣。基督教機構裏的關係剝削與外面的一模一樣!因此你說:算了吧!

因此我想,一般人主要不信的理由,並不表示他們對基督信仰一無所知,而是因爲教會的這種情況!這是真實的。彼得說的意思,教會剛開始建立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在基督教會開始之初,重生爲教會創造了一種極之不同的群體,以至於整體來說,基督徒的教會與社會裏的關係有非常大的差異。不論你是誰,我希望你能看見,在一般教會所展現的情況之外可有所不同。這是可能的,這是會發生的。

聽衆朋友,弟兄姐妹,我們要來學習三點:第一,基督信仰群體的深度;第二,基督信仰群體的特性,這並非僅僅說到我們的關係緊密,而是有某些特性;最後是基督信仰群體的根本。換句話說,基督信仰群體的深度如何,關係如何,以及我們如何發展這些關係,如何在其中成長。

第一,關於深度。請看這裏的比喻,其實所提到的有幾個比喻。如果你察看一下,至少看到三個比喻描繪基督教會的。其中說到基督徒是神國的成員。一會兒,我要回來探討這一點。我們是神國的成員,神國的公民。第9節談到我們是一個族類,不僅僅是族類而已,當然我們是一群人!不然我們是什麼呢?但是,一個族類意味着你是一個社會、一個邦國。

我們不僅僅是神國的成員或公民,還有一個比喻說,我們是神家裏的兒女。這是在這章經文之前提到的。但下面,彼得前書2章17節說:「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弟兄」這用詞讓你聯想到一幫哥兒們一起喝酒、聊天等等,但實際上這個詞是指你的家庭,也就是說,當你重生你就被帶進一個家庭裏,你是神家裏的兒女。

我要花一點時間跟你思想彼得前書2章這裏的一個比喻。最耐人尋味的是,根據這段經文,基督徒不僅是神國的子民、神家中的兒女,也是神聖殿裏的活石。這個比喻挺奇怪、複雜的。你看第4和第5節說:「你們……,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這是說,一間屬靈的房屋,一所聖殿。你留意這個比喻的深度。彼得的用意是要描繪我們與神,以及與其他基督徒,還有與我們的群體之間的那種千絲萬縷的關係。這種關係會令一般人驚訝!因為他們不想相信。讓我告訴你我的意思。你要注意我們的關係是如何互相緊扣。

為什麼古時候的聖殿是那麼重要?為什麼以前的基督徒那麼極端?有一位從事聖經和古代歷史研究的著名英國學者詹姆斯.德安(James Dunn)說,最早期的基督徒群體,由於他們不像耶路撒冷那樣進行獻祭的儀式,也不任命任何人為祭司,也不會到任何聖殿朝聖,因而獨樹一幟,引人注目。德安的意思是,為什麼會那麼極端?你想過這一點嗎?為什麼以前的基督徒是如此不合潮流?我們會傾向於想為什麼?基督教是世界歷史中最早興起說:「你們不需要聖殿,不需要祭壇,不需要祭司,也不需要任何獻祭」的宗教。為什麼?

每個文化,每個宗教,都意識到在我們與神之間有一道鴻溝,如果你要經歷神的神聖,你必須有聖殿、需要祭司、需要獻祭,有各種儀式。當然,世上的宗教正如文化一樣,形式眾多,但他們接觸他們的神的方法都是一樣。基督信仰在其中興起,而基督信仰與別不同之處是:其他每個宗教,每個信仰,每個哲學都說:「如果你要經歷神……你就要拿起一把鏟子,在磚頭上堆磚塊,建造一所房子。」因為我們需要一所聖殿。我們必須建造一所聖殿。要不然怎樣與神聯繫呢?怎能與阿波羅或宙斯聯繫呢?你要怎樣去聯繫?

因此,我們必須有另一個做法—雖然都是一塊一塊建造。彼得的信息可能是最革命性的,因為他說:「什麼?沒有聖殿?」不對!彼得是說,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經歷聖靈。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觸摸神的神聖。要做的不是藉着堆砌磚塊,而是藉着基督徒彼此建立,一個一個建立在其上。彼得的意思是說,你從基督徒的群體中找到神,基督徒群體就是聖殿。

首先你看這個比喻。他在這裏不是說:「是的,當你成為基督徒,你便會自動來到基督面前,因此你會藉着某種方式成為教會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這麼相信的。」你要看到經文這裏是現在時態,你看第5節,它說:「來到主面前。」彼得是對基督徒說話,但是他說:「當你們來到基督面前,你們就被建造。」你是怎樣建造東西的?你是怎樣建造房子的?嗯,事實上,你是靠配合的。你要把石塊安裝在地基上,以致它上面有石塊,可以支撐房子,底下也有石塊,對不對?好的建築師會把合適的石塊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對嗎?就算那塊石頭很美,但若它不夠堅硬去支撐建築物,你就不會用它來做地基。

因為用了不合適的石頭,房子便會倒塌。你希望房子美觀,但也許你知道那塊石頭只滿足一個條件,它能夠顯出房子的美,可惜它不能滿足另一個條件,它無法支撐房子。因此,你必須把石頭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將它們完美地組合在一起。那麼,你要怎麼做?你要用水泥將它們固定起來。彼得說,你就是這樣經歷神。你們不需要用磚頭一塊塊堆砌建造房屋,而是在當中彼此建立相互支持。你想想這一點,想一想這個比喻。這是什麼意思?這裏指的是你們之間關係的深厚程度。嗯,在你們的基督徒關係中,有一種深厚的關係,深厚到一個程度,大家是在神裏被建立的,而且又是彼此建立的,以致神就住在你們裏面。

我不是說為了得救,你必須歸屬一家教會。我們不是談那個。這些人已經「得救」了。他們需要的是被建立起來。因為神住在我們中間。這叫人大吃一驚!我們怎樣應用這點呢?你明白這裏說的意思嗎?你認爲只要每星期上教會就可以滿足彼此建立的要求嗎?有些人說:「我每星期天都上教會。」但你是否已融合在教會裏?你是否被建立?看這個比喻。首先,一旦你將石頭安在聖殿的牆壁上,如果牆要保持堅固,那些石塊要固定在那裏。那些石塊要牢固地放在那裏。你不用把它們拿走,那些石頭也不會脫離牆壁。石頭要留在那裏。基督徒需要花時間彼此相聚。

其次,你需要找到你在基督徒群體裏的角色,對不對?石頭要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你必須有人在你的上面,這意味着你要支撐其他人;你要教導這些人;你要服侍這些人。但是在你的底下也有一些人。實際上,這裏挺有意思的,這個看法與福音非常相似。在你底下的這些人的靈性比你更加強壯。他們服侍你,因爲他們比你較爲成熟。你在任何時間,都得處於這種深厚的關係中,以致有人對你負責,而你也要對別人負責。你們的關係讓你們彼此認識,而且認識到一個地步可以一起禱告,一起真實地經歷神。你們彼此瞭解到一個地步,讓人覺察你們的本相,可以告訴你們那些你們料想不到的事情。

其實,神是在說:「瞧!如果你是個典型個人主義的基督徒,而且你希望有一位神可以在你生命做工,卻不與一個特定的基督徒群體建立深厚的關係,並向這群體負責;如果你想要一位沒有這種關係的神,那麼,你去找你自己的神吧!因爲我不是這樣工作的。」這就是神的意思。所以,你們的關係夠密切嗎?你是否有幾個分散在各處的基督徒朋友?你們是否真的彼此建立?你是否真的有一個角色?附帶說說,你有沒有留意到,如果你思考我所說的這一切事情,它們都不會只靠單單參加一些大型聚會而發生。因爲這些建立只能出現在一對一的關係中,尤其是在小組裏。要麼你必須投入一個非正式的基督徒小組裏面,而在這當中彼此的關係十分密切;要麼你必須在一個正式的基督徒小組裏,如此,這些建立才會出現。

因此,聖經在這裏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是有關我們關係的深度,就是我們與神的關係和基督徒之間的關係是完全揉合在一起。看到吧!在宗教的範疇中,你只是上聖殿去,你去做某些事,不論是什麼事,所有的宗教都不同。不管你做什麼事,反正你到一個建築物去,獻上你的祭品,做你應做的事。比方跟神談話或這類事情,但你不必與任何人建立關係。但是基督信仰的定義是:聖殿就是群體。我們經歷神的方式是將基督徒一個一個建立起來,把他們聚在一起,讓他們彼此親密聯繫。我可以清楚說明爲什麼這關係行得通,可惜我們沒有時間。這是一篇讓人驚訝的經文,它告訴我們太多道理,所以我得跳過某些內容。

首先,我們談的是深度;其次,我們來學習我們的關係之特性。我這麼說的意思是,深度是好的,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幹什麼呢?你知道,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應該互相交談,一起禱告;我們找到自己的角色,我們有義務。但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呢?不應該限於社交而已啊!甚至不應該只限於長期社交啊!我們要做什麼呢?我們在這裏要學習的第二點是,我們不單有密切的群體關係,這種群體關係是有特性的。基督徒群體相聚的目的不僅是爲了讓人覺得與別人在一起很舒服,而是要打造一些東西。我們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個與世上文化抗衡的文化。

讓我們來看第9節,這裏有四組非常有名,而且這些年來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詞語,每一組都是五個字的。這四組有名用來描繪教會的五字詞語,就是: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

第一,聖潔的國度。我們要成爲一個聖潔的國度。我們被建立而進入一個聖潔的國度裏。我們的關係是爲了創建一個聖潔的國度。這是什麼意思?「國度」這個詞語很有意思,因爲它的原文是「民族或種族」的意思。當時,彼得寫信的對象是給多元民族的城市以及多元民族的教會。所謂羅馬的和平,其實是在羅馬的政治和軍事支配下所表現的一個狀況。因爲羅馬太強大了,乃至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國家和民族,原先根本不相往來,卻因爲在羅馬的統治下而能夠四處流徙。在羅馬政府的統治下,地區之間再沒有紛爭,因為羅馬政府正在管制每一個人。爲什麼?因爲羅馬在管轄他們。只要在羅馬統治的和平下,你就可以輕鬆的旅遊,所以那時所發展出來的多元民族城市,可能是史無前例的!人們可以自由流徙。一些城市裏有七、八、九種民族,而且大家相安無事,互不打仗,沒有任何問題,因爲他們在羅馬的和平之下。所以,當時出現了一些多元民族的城市。而彼得的書信,就是寫給有各式各樣民族的教會,有希臘人、羅馬人、非洲人和猶太人,所有這些不同的團體。使徒行傳第13章就是一個好例子。經文中可以看到安提阿教會內有不同的團體。彼得有膽量說:「你們是聖潔的。」這意思是突出的,「聖潔」原來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分別出來的民族。他在說什麼呢?

幾年前,我的大兒子學習射箭,因此我經常帶他到射箭場練習。我留意到那裏是射箭者的小天地。喜歡射箭的人聚在一起,展示自己的弓箭。他們還有關於射箭的錄像帶、活動和雜誌。那時,我就坐着看他們怎樣互相聯繫,覺得那裏隱藏着一股射箭的文化。但其實這樣說是不正確的,那只是一個俱樂部,人人趣味相投。他們都喜歡射箭,有射箭手,也有不懂射箭的人。這種情形能夠與尼日利亞人和委內瑞拉人;或是韓國人與德國人相比嗎?俱樂部與文化之間有何分別?文化是處事的綜合方式。

你的文化給你展現一切,文化有關一切東西。你的文化包含對每件事的想法和觀點。當彼得說,你是一個聖潔的民族,他有資格這樣說,你不要以為重生基本上只給你內在的平安,好讓你可以運用多一點的啓示去過你的正常生活。啊!不是的!成爲基督徒並不像參加俱樂部,反而像改變你的文化。彼得的意思是,你必須明白福音實際上影響、轉變、更新和改變每件事情,不然,你根本不理解福音。那麼我們基督徒在我們密切的關係中做什麼呢?我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做什麼呢?其實,我們應該要全面地再思我們生活的各方面。要問自己,到底福音對我生活的每個層面有什麼意義?然而,他說得還不僅於此。他還說什麼?基督徒不應該單單聚在一起,覺得我們有這些朋友多麼好而已。我們應該打造一種與世上文化抗衡的文化,一個聖潔的國度。這就是聖潔的意思,要成爲一個截然不同的族群,但是,是什麼使這個群體截然不同呢?答案是:你們也是君尊的祭司。這意味着我們要打造一個有別於任何其他文化的文化,因爲世界上一切文化基本上奠基於權力之上;而我們要打造一個以服侍爲基礎的文化。

讓我解釋一下。君尊的祭司是一個矛盾修飾法。你不明白的話,那麼我們要追溯一些過去的情形。在每個文化中,尤其是在以色列,但幾乎在每個文化裏,祭司和君王是兩種非常不同的人。祭司背向你站在神殿裏。爲什麼?不是因爲他冷酷,不是!相反,他代表你站在神的面前;他代表你來到神面前。你只會把奉獻交給祭司,因爲他們爲貧窮人服務。痲瘋病人痊癒後,要到祭司面前給他們察看。對不對?爲什麼他們到祭司那裏去?因爲祭司管理醫療事務。祭司爲病人服務,為窮人服務。祭司的職責是去憐憫和服侍人,他們站在你的立場上,做你們的代表。而君王的工作則完全不同。祭司不是君王,君王也不是祭司。君王手上拿着寶劍,面向着你。說:「律法是這樣的,要麼你服從,要麼……。」然後耶穌基督來了,說:「我是君王,但我與你所想象的任何君王都不同。」耶穌說:「我是一個君王。」但我們必須知道祂是全然不一樣的君王。祂在棕枝主日騎着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祂騎着細小的驢駒而來。

耶穌是不一樣的君王,因為耶穌說:「我是有祭司身份的君王,我是君尊的祭司。我的王權是爲要服侍人,我的王權是我的謙卑。我的勝利是我的失敗。」請想想,耶穌基督,這個無名之輩的彌賽亞,溫柔地謙謙和和而來,招聚十二位知識淺陋的人作祂的門徒;後來祂突然被殺害,導致歷史和文化的進程起了變化。世人說:「什麼?不可能是這樣的!」耶穌卻說:「我是這樣行事的,因爲在我的國度裏,服侍就是力量。」

好,到底打造一個與世界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耶穌基督將要徹底改變世界的價值觀!

說到金錢,假若我們對于錢的態度,賺錢和花錢都是懐着服侍的心態,幷不是獲取權力或操控別人;又如果在我們的關係中我只是以服侍作爲目的,而不是運用權力影響你,那麼,我們將會成爲君尊的祭司,成爲聖潔的國度。我們將成爲那要臨到的神國度的記號,讓人看見我們這些新人在基督的主權下是怎麼樣的。彼得在這裏說:「你們就是要成爲這個樣子。除非你們有密切的關係,不然,你們永遠不可能發展出這種與世上文化抗衡的文化。」你以爲與幾個基督徒朋友經常聚在一起,星期天上教會,聽聽講道,期望得到啓發,就可以打造出這種文化嗎?這是要付出努力的!我們要在城市裏成爲不一樣的群體。

我們應該在本國成爲另類的國民,我們應該成爲另樣的族類,我們應該說:「讓我告訴你,假如你身份改變後會變成怎樣。我們的關係不再是謀取權力控制對方,而實際上是在服侍人。」換句話說,在我們的文化中,權力、愛、金錢、性關係、性別、政治、家庭等等一切都要重新被建造;一切都要以建設性的方式去使用。而我們應該向世人展示我們的文化究竟是怎樣的。我們蒙召就在於此,沒有別的!

好,第三點。.我們如何做到發展這種文化?在這類群體中形成這種文化的秘訣在於身份的改變。讓我來談談身份吧!這是最後一點。這裏涉及身份的改變,因爲我們一直在強調:你們既然蒙了重生,就要彼此切實相愛,在這章經文稍前的地方提到的。在我們的根本關係中,重生使你成爲一個新人,而新人使你擁有新的身份;有了新的身份,你便可以投身於這種喜樂的服侍中。因此,就可以形成一種不一樣的文化。

美國《紐約時報》作者愛德華·羅特斯坦(Edward Rothstein)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標題爲《身份》。內容相當煽動,我想他將幾位法國哲學家,例如傅柯(Foucault)等人在近二十年來發表的思想加以改頭換面。他說:「世界上的問題都是由于我們的身份造成,我們的未來取決於如何解決身份的問題。每人必須有一個構成自我身份的元素,某些你引以爲傲的事情,某些使你覺得重要的事情,某些事情使你感覺自己知道自己是誰,並且知道自己是特別的。因此每人都有一個建構身份的價值觀。」然而他近乎自然、必然地說:「我們在建立自己的身份時往往製造了世界問題的來源,首先我們在肯定自我時排擠別人而獨享某些資源,跟着是壓制別人或最後促成暴力行爲。」

他的意思說,在你判斷人的身份價值時,如果那使你覺得重要的事情是你的文化、你的同胞,那麼你會藐視其他文化的人,至少你覺得比他們優越。你會排擠他們,爲自己辯護。可能你會剝削他們,甚至虐待他們或更惡劣地對待他們。假如你說:「我的身份价值观建立在政治立场上,那又如何?我是個保守派,我支持傳統價值。我是自由主義者,我主張個人自由。我支持所有人。」你看,我是自由派,我是保守派。

他立刻說,如果這是使你産生重要感的事物,如果這是你的身份價值根源而你又努力達到這個尊貴標準,如果你爲了你這個尊貴的理由,爲了你身份的源頭,而開始排擠那些沒有同等身份地位的人,那麼,你必然會剝削他們,你可能覺得你可以虐待他們,你覺得他們是社會問題的癥結。這樣的看法很可能會導致暴力。他說:「假如你的身份價值標準是比較個人的,那又如何呢?」比方我的職業、我賺的錢、我的家庭、我生命中某特定的人,或男或女,那又如何呢?他說這都一樣。如果有人介入你與你的身份價值標準之間,如果任何事情介入你們之間, 嗯!憤怒、失望會爆發出來。他舉出以下例子以說明這一點,這是他寫的,也許不再真實的了。

他又說:「在科羅拉多州的佛羅倫薩,有一間守衛最深嚴的聯邦監獄.有三個人被關在最牢固的房間裏。那三個人就是蒂莫西.麥克維(Timothy McVeigh)、泰迪.卡克辛斯基(Ted Kesinsky)和拉姆齊. 艾哈邁德.尤瑟夫(Ramsay Ahmed Yousef)。麥克維是策劃1995年奧克拉荷馬城恐怖襲擊的右翼炸彈手;泰迪.卡克辛斯基是左翼的匿名炸彈手,利用郵件殺害一些高科技人員和公司職員;拉姆齊. 艾哈邁德.尤瑟夫是炸毀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的穆斯林原教旨主義的主腦。」羅特斯坦說:「他們似乎頗爲不同,你認爲是嗎?一個是右翼分子,一個是左翼分子,一個是穆斯林教徒,但實際上他們在某方面頗爲相似的。他們相處得很好,因為他們對身份價值的取向最終都是暴力。」

如果你是自由派,那麼你會認爲保守派是傻瓜。無神論者說:「是啊!這些就是原教旨主義者。」當然,那些原教旨主義者也說:「史達林(Stalin)!那些無神論者,他們才是沒有道德的人。」但他要說:「不對!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也不是你的政治立場問題。」他又說:「這是無可置疑由身份價值觀造成的問題,很自然地使你首先排擠而後壓制,再接下去可能訴諸暴力。」任何身份、任何人、任何政治、任何事,都不能避免這樣的循環。因此問題是,你如何創建一個不訴諸權力,卻以服侍爲中心的群體?答案是:你需要一個全新的身份,而這正是基督信仰所能給你的:新身份的兩個基礎。

我們回到第9節。首先,這裏說:「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這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這聽起來很可怕啊!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這不就是非常排他性的嗎?」但是,你並沒有仔細聽!你沒有留心聽神的道。聖經說,基督徒是被揀選的族類,不是可以選擇的族類。你能分辨被揀選的和可選擇的這兩者的差異嗎?你看到這個重點嗎?揀選的族類是那些說:「今天我是個基督徒的唯一原因不是因爲我做了什麼,不是因爲我選擇成爲良善的、我選擇道德高潔;不是我選擇上教會;我選擇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啊!不是的!」福音是這樣說的:今天你是個基督徒的首先唯一原因是:在你還不知道你需要神的時候,神就選擇差祂的兒子來受苦受死。當你還沒有跟隨之前,神已經差了祂的聖靈來在你的心門外叩門。

今天如果你是個基督徒,是因爲你作出了回應;你所作的,就是領受。你甚至還沒有悔改的念頭。是神來尋找你!因此,今天如果你是個基督徒,你是個蒙恩的基督徒。當然是藉着恩典,完全藉着恩典!好,這是這個新身份的第一根基礎。這身份徹底地改變你與人的關係。理由是這樣的:我和師母在過去的幾年幫助一些遷到大城市的信徒。他們原先居住在基督教氣氛濃厚的地方,來自基督徒家庭,上基督的教會。但當他們遷到大城市之後,就面對信仰危機。他們說:「我們遇見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佛教徒、猶太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很多、很多人都比我所認識的基督徒更加仁慈,更有智慧、更有禮貌、更值得尊敬等等,他們都比我認識的基督徒好。我面對信仰危機了!」我們必須這樣說,當然不是說的那麼難聽!我們說:「在基督教教義的測驗中,你們被問道:『你是單單靠恩典得救嗎?還是靠你的善行得救?』也許你在正確的方格裏打鈎,測驗得到甲等。」

你或許在教義上是正確的,但在功能上來說,你是個道德主義者,又是個法利賽人。因爲如果你到教會來說 :「慢着!我是個基督徒,這些人或許不比我好,但他們應該至少像我一樣良善。」這個想法就導致信心危機!你明白嗎?基督徒身份的第一根基礎是:你是被揀選的族類。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和所有的哲學---每個宗教、每個哲學思想、每個身份的基礎都強調,是你的行爲使你與宇宙和諧,使你與神關係和好。但基督信仰卻不予以認同!基督信仰強調,使你與神關係和好是因着祂已經成就的作為。這意味着你期望找到某些比你好、比你有智慧、比你溫和、比你慷慨的非基督徒,而他們所相信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如果你被這事所震撼,這表示你真的認爲你與神的關係能夠和好是因爲你比較仁慈、比較溫和、比較有智慧,也比較成熟。你所擁有的是不明白恩典的真理,同時,你的身份是以權力和排擠主導的。

因此,人們經常來對我說:「我無法忍受自以為有真理的基督徒或任何人,因為這想法是沒有包容性的社會。」人們以為自己有真理,會導致一個沒法包容的社會。我常常反問:「你是否有很多朋友認為他們有絕對的真理?你有溫柔地對待他們嗎?你對他們仁慈嗎?」啊!不是的!請聽。只有三種形式。請留意聽着!你可以是一個過度絕對主義者,因此你把他人排擠在外,而且自覺比那些沒有你所擁有的真理的人優越。或者,你可以是一個轉變的絕對主義者,你認為世上沒有真理,然後你把那些認為他們有真理的人排除在外,並且自覺比他們優越。或者,你是個福音絕對主義者,你說:「我已經有真理了,但是這真理包含一個被釘十字架的神,一個有僕人身份的君王,一位藉着恩典來拯救我的神,因此我會遇見那些既是非基督徒卻又遠比我優越的人。」

如果你有宗教涵養,認爲你與神建立了關係是由于慷慨、仁慈及做了正直的事;哪當你遇到非信徒時,當你遇到沒有與你有一樣身份地位的人時,你就珍視他們爲人的價值或優點,不然你們便産生信仰危機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太太喜歡說:「基督徒應該搬到大城市去,見見這些人,因為這會迫使你更仔細地認識基督信仰,或是就此放棄基督信仰!」

因此,第一根基礎是:我們是被揀選的。除非你有那種謙卑,不然,你無法存着服侍他人的心態去生活。不論是右翼也好,是左翼也罷!不論是無神論者也好,是原教旨主義者也罷!或是擁有任何東西!你總是要排擠他們,並且自覺比他們優越。除非你擁有這個身份價值觀,不然就算你擁有其他任何價值觀,你的表現都是一樣。但是,這是第一根基礎,單單藉着恩典被揀選。

然後,還有第二根基礎,最後一根基礎。這裏說的第四點就是:你是被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和最後一個,就是屬神的子民。很可惜,聖經的翻譯無法全面反映它的意思。

這裏是說,被神所買回來的子民,但更好的翻譯是:被神看為珍貴的子民。基督徒身份的另一方面是:你不僅僅是藉着恩典得救,你不僅僅是個藉着恩典被拯救的罪人,因此你没有什麼比別人優越之處。但是,你是被神所寶貴的財產。聽着!一個一無所缺的人,你還能給他什麼呢?神啊!祂有高山、大海、祂擁有一切!祂有天上的眾星,所有的行星都屬於祂。然而,有一樣東西讓祂感到富有的,有一樣東西是祂所寶貴的,就是我們!不然,神不會差祂的兒子到世上來。

現在你必須有這個基礎,你知道為什麼嗎?如果你缺了這根基礎,讓我告訴你將會怎樣。你說:「我是個罪人,我只是個罪人,我只是被揀選的人。」如果你只有謙卑,你或許會認為你是在服侍人,但其實你不是。如果你為了自覺自己是有價值的而去幫助貧窮人,那麼你是在利用他們。如果你說自己是那種不會說「不!」的人,你就是那種不會說「不!」的人嗎?你是那種沒有界限的人嗎?你是那種覺得你必須討每個人歡喜的人嗎?你以為你必須為人人做所有事,於是你的意志會日益消沉,你知道嗎?當你下沉的時候,當你年復一年在耗盡自己的心力的時候,你會自我安慰說:「但我是個樂意幫助人的人!」不,不是!你不是!因為如果你過度幫助人,那是因為你實際上是在利用那些人來使自己感覺良好。但說到底,如果你沒有感到自己被視為寶貴的,你就不能服侍任何人。

比方說,我為事業而努力工作;我努力從事音樂、藝術的創作;我在工作上刻苦奮鬥;我喜歡我的寫作。如果你過度工作,通常居住在城市的人都是這樣,你覺得「我的確是有價值的」,而非因為你熱愛你的工作,你這樣做是為了你自己而已。除非你知道你已經被視為寶貴,除非你知道你是寶貴的。你看見你需要這種不可思議的謙卑嗎?這種謙卑是來自知道「我是被揀選的」,而這個認知最終會將所有其他身份所形成的排擠人、壓制人的傾向完全除去。但在另一方面,你是寶貴的,絕對寶貴的!你會實際地投入服侍中,一切都成為服侍。我不需要透過結婚,去肯定我自己。知道嗎?如果你需要透過結婚來讓你知道你沒問題的,那麼你談戀愛的時候,要麼會很害怕承諾,要麼會照對方所說的一切去做,因為你非常在意,不希望失去對方。你需要一個全新的方向。你察覺到嗎?福音將會完全改變這種情況。福音會改變你對性的認識;福音會改變你對金錢的認識;福音會改變你對一切的認識。你從那裏得到這個身份呢?

第5節說:「你們來到主面前。」慢着!這些人不就是是基督徒嗎?「來到主面前」是什麼意思呢?第5節說:「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看見嗎?你知道爲什麼基督徒是神的殿嗎?因爲神自己就是聖殿,祂是那房角石。換句話說,基督徒沒有一所有形的聖殿,沒有一個有形的祭壇,這是因爲耶穌就是祭牲,也是那個祭司;祂是聖殿;祂成就了這一切。祂使我知道我被視爲寶貴。不然,神不會捨棄耶穌。因此我知道我是被揀選的。我是如此滿有罪惡,以致唯有神的兒子的死能夠拯救我。如果你接受這個信仰進入你的生命裏,它將要改變你。說到關係的深度,除了上教會敬拜,你必須要有其他的東西。你需要投入,你需要積極參與服侍,你需要參加小組,懂嗎?說到這個群體的特性,你需要從福音的角度再次思考你生命的每個部分。至於談到根本,你需要來到主面前,來到活石面前,然後你將會成爲活石,一起被建造成為屬靈的教會。

讓我們禱告:

父啊,我們感謝祢,因爲你賜給了我們建立一個基督群體的一切需要,讓世界因着我們而震驚。求祢幫助我們在生命中散發這種功效,尤其是在教會中發揮這影響力。求祢幫助我們成爲活石,而不僅僅是一個機構。

這樣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