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诗,交与伶长。
1 我是投靠耶和华;你们怎么对我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去。
2 看哪,恶人弯弓,把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里正直的人。
3 根基若毁坏,义人还能做什么呢?
4 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
5 耶和华试验义人;惟有恶人和喜爱强暴的人,他心里恨恶。
6 他要向恶人密布网罗;有烈火、硫磺、热风,作他们杯中的分。
7 因为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人必得见他的面。
虽然诗篇十一篇的标题指出这是大卫的诗,但却没有进一步交代诗歌本身的历史场景(对比诗篇第三篇,在标题指出那是“大卫逃避他儿子押沙龙的时候作的诗”)。从内容看,不少解经者把诗篇十一篇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对处境的绝望(1-3)和对耶和华的信心(4-7),但更合理的做法是把第十一篇分作三段:1-3,4,5-7。
这样分段有如下理由:(1)在希伯来圣经里,三个段落皆由“耶和华”作开始;(2)第1节提及诗人“投靠耶和华”,拒绝敌人的嘲弄去“逃离你们的山”(《和合本》作“逃往”,读法不可取),指的是圣殿,是锡安山,而4a提到“耶和华的圣殿”,亦指锡安山;(3)《和合本》于4c的翻译“耶和华的慧眼察看”应该译为“他的眼目看见,他的眼皮试验”,当中“察看”一词,在原文其实用上了两个动词:“看见”和“试验”。前者在7b里重复,谓“正直人必得见他的面”;后者在5a重复,谓“耶和华试验义人”。因此第4节在观念上和字眼上,都与前一段和后一段关连起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段恶人对诗人的嘲弄,诗人从内心深处感觉冒犯,经文1b的直接翻译是“你们怎么对我的心说……”;同样,在第三段耶和华对恶人的强暴也“心里恨恶”。两处都表达诗人对耶和华对恶人强烈的情感回应,让这篇诗篇里的角色从三个(耶和华、诗人/义人、恶人)变成只有两个(耶和华、恶人),义人(或“正直人,(2b,7b)”因着投靠耶和华而被他所“吸收”,他面对的问题,已然变成耶和华的问题,是耶和华要处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耶和华的名号在第4节出现两次,一次在地(“他的圣殿”),一次在天,足见这个中间段落的重要性。而且上帝的名号第五次出现在7b,和第1节形成首尾呼应。可以说,这篇诗篇的主角(protagonist)不是诗人本人,是耶和华,而对手(antagonist)就是恶人。
和以色列人律法传统和智慧传统一样,诗人承认所有世人,无论善恶,耶和华都从远处察看和试验。义人对此必须极端敏感,因为所有发生在身上的事情,人都无法知道最终由来,只能按照本心去回应。所以从诗人的角度看,正直人在世上能有的生命方向抉择只有一个:义人必须坚守他的正直和义行,拒绝走远离耶和华的道路,即使四周的根基毁坏,仍然一心投靠耶和华,耶和华的审判自会临到恶人身上。
杨腓力在他的著作 Reaching for the Invisible God(中译《寻神启事》)中指出,到了最终一刻,当危难临到时我们只有两个选择:惧怕危难或惧怕上帝,忧虑危难大过上帝或是认定上帝大过危难。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主的说法:“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十28),可说是大卫这篇诗篇的精髓。
我的祷告:
坐在宝座上的上帝,在我面临危难试炼、逼迫诱惑时,当恶势力要让我脱轨离心、好像无所依靠时,求祢给我力量,让我坚持投靠祢,保守自己,不走远离祢的道路。正如祢的眼目从天上察看世人,让我能在世上仰望祢的公义和正直,对敌人的嘲弄嗤之以鼻。奉主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