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 敬拜與享受

敬拜與享受

人被造的目的就是敬拜神。爲什麼這麼說呢?就像某些人所說的 —— 神是不是太“虛榮”了?

許多年前,我讀了C.S. 路易斯所著的<詩篇有感> Reflection on the Psalms。他的話讓我豁然開朗。

路易斯寫道:“對於讚美,有一個很明顯的事實…… 奇怪,我以前竟沒有注意到它 …… 這就是讚美與喜樂相伴而生…… 世界靠着讚美運轉 … 行路人讚美鄉間風光,玩樂的人讚美他們所鍾愛的遊戲。人們讚美各種東西 - 包括天氣、美酒、美食、演員、駿馬、大學、國家、歷史人物、孩子、鮮花、山川、稀有郵票、古籍,甚至政客和學者……”

“人們會爲自己所珍視的事而喜悅,會情不自禁地讚美它。但論到那具有終極價值的東西,我們卻一直荒謬地忽視它、抵制它 —— 總體上說,這正是我感到很難讚美神的原因。”

“我想,我們之所以喜歡讚美,是因爲讚美不但是一種表達,更是體驗愉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這纔是讚美的頂點。情侶們總是沒完沒了地讚美對方,他們並不因此感到厭煩,因爲愉悅若不被表達出來,就不算完整。”

“換句話說,敬拜就是喜樂到達頂點的表現。若不通過敬拜把喜樂表達出來,你就無法享受完全的喜樂。神之所以要求我們敬拜他,純粹是因爲他愛我們。就像威斯敏斯特機要真理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 中所說的:‘人類的終極意義是榮耀神並且享受神,直到永遠。’”

歌聲和音樂

詩篇98:1-9

詩人呼召大家用歌聲和音樂來讚美神:“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 ……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要發起大聲歡呼歌頌。要用琴歌頌耶和華,用琴和詩歌的聲音歌頌他”(1,4-5節)。

你幾乎能從這首詩裏聽到喧鬧的敬拜聲 ——詩人鼓勵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神的美善:唱歌、呼喊、彈奏樂器,甚至拍手跳舞:

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要發起大聲歡呼歌頌。

要用琴歌頌耶和華,用琴和詩歌的聲音歌頌他。

用號和角聲,在大君王耶和華面前歡呼。

願海和其中所充滿的澎湃。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要發聲。(4-7節)

用歡樂的敬拜歌聲來回應神, 這是完全正確的。神呼召我們敬拜他,因爲他是我們的救贖主(1-3節)、王(4-6節)和審判者(7-9節)。

當我們從新約的角度,透過耶穌來看本詩篇時,便能發現其中的預言性。耶穌就是神的“右手”,他帶來了真正的“救恩”(1節)。他讓神的救恩顯明,讓“地的四極,都看見我們神的救恩”(2節)(參看羅馬書3:21)。

本詩篇表明了詩人對救主再來,審判全地,更新一切的盼望,以及從這個盼望而來的巨大喜樂(詩篇98:9)。那時,神的一切創造都將被重塑(7,8節)。就像保羅所說:“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爲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馬書8:19-21)。

詩人以漸進的手法表達讚美 —— 從神的子民聚在一起(詩篇98:1-3)到全人類(4-6節),最後再到一切造物齊來頌讚主(7-9節)。

主啊,今天我要敬拜你。感謝你拯救了我。謝謝你的愛和信實。感謝你,我可以通過喜樂、歌聲、音樂,甚至歡呼來敬拜你。感謝你,我將坦然來到你公義的審判臺前 —— 因你要以公義和公平來審判全地。

敬畏和感恩

哥林多前書11:2-34

保羅首先指明瞭敬拜的次序和禮節,他特別強調婦女在敬拜中的角色和位置。古往今來,人們已經爲這段經文破費了太多筆墨。

保羅的主要觀點是:無論做什麼都不應該與福音相悖。有一點十分明確, 即保羅是針對當時特有的文化背景說這番話的。舉例來說,今天幾乎沒有教會要求女性信徒矇頭。

可以肯定的另一點是:當時男人、女人都可以公開禱告並說預言(4-5節);此外,男女是平等且相互依託的(11 – 12節):“男人和女人都無法獨自成就什麼事,誰也不能自認爲更重要…… 讓我們不要在‘誰更重要’這樣的話題上浪費時間了。”(11-12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接下來,保羅談到了“主的晚餐”(20節),或者叫“感恩宴”(希臘文Eucharistein 的本意是感恩的意思)。

本段經文應該是有關“聖餐禮”的最早記錄。從教會誕生至今,行聖餐禮可算得上基督徒敬拜儀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全世界的教會都會舉行聖餐禮。雖然人們還是無法就本段經文的某些細節達成一致意見,但我認爲有幾條原則是非常清晰的:

1.經常舉行

顯然,每當哥林多信徒“聚會的時候”(17,20節),他們就會吃“主的晚餐”。

2.相當重要

耶穌命令我們:“你們也當這樣行”(24節)。若不認真對待主的晚餐,後果非常嚴重(27節往後)。“省察你的動機、檢驗自己的心,帶着聖潔的敬畏來享用這聖餐”(28節 – 信息版聖經 – 譯者翻譯)。

3.宣告福音

舉行聖餐禮也是信徒宣告福音的一種方式:“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26節)

4.包含了記念耶穌(24,25節)和“分辨是主的身體”(29節)。

5.是融入基督的身體和寶血的一種儀式(10:14及以後)

此處的希臘文是koinonia,也可被翻譯成“分享”和“團契”。基督徒一起領受聖餐,這代表共同領受和分享從耶穌之死而來的祝福。

6.表達感恩:我們共飲這“恩杯”(16節)

7.表達合一:

因爲我們共享一餅,所以我們雖有多人,但可以稱爲一體,因爲我們共同分享這一個餅(17節 – 信息版聖經)。教會歷史中最悲哀的一件事莫過於這個表達合一的儀式竟然演變成導致分裂的原因。

8.預示主再來。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26節)

聖餐中的餅和酒代表了耶穌的身體和寶血(24,25節)。因此,這是我們經歷與耶穌同在的一種方式。聖餐儀式中, “餅和酒”的意義和價值究竟爲何?長久以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休。有一種態度比較可取,也最直截了當,那就是不要試圖越過聖經,糾結餅和酒是否發生了神奇的轉變, 是不是真的變成了耶穌的身體. 不如把它當成一個奧祕,憑信心領受就好。

主啊,請幫助我們用正確、合宜的方式來敬拜你,讓你喜悅。請幫助我定睛在耶穌身上。幫助我認識到敬拜的真意義,並享受你的同在。

正直和激情

歷代志下7:11-9:31

《歷代志》的作者說:“所羅門造成了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在耶和華殿和王宮,凡他心中所要作的,都順順利利地做成了”(7:11)。所羅門通過自己所做的事榮耀了神。

在描寫大衛和所羅門的統治時,作者將焦點都放在了敬拜神的場所 —— 耶路撒冷的聖殿上。作者認爲,與建造聖殿相比,大衛和所羅門的其他功績都顯得黯然失色。正因爲他們建造了一座敬拜神的場所,所以大受祝福。

所羅門的名聲遠播海外(參看第8、9章)。示巴女王前來參觀。她驚詫於自己所見到的一切(9:1-7),於是情不自禁讚美神(8節)。(巧的是,今天的新約經文也談到了婦女在教會中的職分;女人管理國家 —— 舊約並沒有對此提出任何異議。)

所羅門的偉大是顯而易見的。所羅門完成聖殿的建設後,神向他顯現,並說:“這稱爲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7:14)。

本段經文非常著名。基督徒在敬拜、禱告中經常引用它。它表明真正的敬拜要求敬拜者擁有正直的品格; 這也是教會被神復興的前提。如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巧的是,這段經文提到了“瘟疫流行”。聖經教導我們要做四件事情:

1.謙卑自己

2.禱告

3.尋求神的面

4.轉離惡行

相應地,神就會做三件事:

1.在天上垂聽

2.赦免我們的罪

3.醫治這地

主啊,今天,我要謙卑自己,以禱告來到你的面前,並懺悔我的罪。我懇求你從天上垂聽,赦免我們的罪,醫治我們的地。主啊,願我們能夠永遠榮耀你、享受你。

佩泊的補充

歷代志下8:11

“……耶和華約櫃所到之處都爲聖地,所以我的妻不可住在以色列王大衛的宮裏。”

我想,法老的女兒之所以不能住在大衛宮裏是因爲她不敬拜神 —— 而非其他因素!

今日金句:

這稱爲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