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真谛(四):神的国度」系列 三、从内而外的生命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基督的真谛(四):神的国度」系列——「从内而外的生命」这个题目。

今天研读的经文来自路加福音第18章9至14节

9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 10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11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12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3 「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14 「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这是神的话语。

我们继续以纵览的方式探讨路加福音的不同主题。我们已探讨过福音如何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次节目,我们会探讨这个比喻,这比喻给我们带出一个问题,还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比喻中,耶稣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称义的问题,然后交待两个人,每个人代表一种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行不通,另一种则可行。这次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那个行不通的方法就是由外而内,而那可行的方法就是从内而外。

首先是问题。我们先来谈谈这个问题。我称这问题为称义的问题,背后意思就是整个比喻的背景或假设。你可看到,背景在第9节。这是一个法利赛男子,他极度想要在道德上称义。今天我们思想称义时,即时无法理解这个词。

「义」这个字,我们已很少用了,对我们没有太大意义。你看经文,说:「也许传统的文化里,人们非常重视传统、严谨的道德和正义,但这与今天的社会没有太大关系。」你这么想便错了,这是很有关系的。

旧约和新约里,义这个字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基本上都解作认同、接纳、通过了审查。举一些例子。假设你有个女儿,她准备入学,你收到一封信,信上说:「你女儿通过了所有测验,通过了我们所有的审查,因此她可以入读全国最好的学校。」

最好的学校。她通过了测验,获得取录和认可。作为父母你有何感受?你会否轻描淡写的说:「噢,很好,或许她将来可以有较好的前途。」?不,不只这样,你会十分满足。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封信,不会忘记的。这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喜悦,甚至超过为人父母获得认同时的喜悦,这是更深的意义。

或者让我给你另一个例子。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渔王》(The Fisher King)。剧中的帕里(Parry)与莉迪娅(Lydia)约会。在电影里,莉迪娅是个含羞内向的少女,自视不高,自我形像很低,她认为任何人真正了解她的话,显然都会拒绝她。帕里与莉迪娅约会。约会结束时,夜幕已经来临,他们来到莉迪娅的寓所,莉迪娅说:「这段时光真美妙,我以后不想再见你。」

帕里问:「甚么?」剧本的对白是这样的。莉迪娅说:「你看,事情就是这样。我们交换电话号码,你便会离开,而我则去上班,我感觉很好但只能维持一天,你不再找我,不再与我联络,从此不再理会我,我会慢慢变得颓废,生活一团糟。我着实不明白为何今晚会与你见面。与你见面很有意思,再见。」帕里自然抓住她的手,说:「等等,我有些事情要向你坦白。」

莉迪娅说:「你结了婚?」「不是的。」「你离了婚?」帕里说:「不是的。我要坦白的承认,我很了解你,不单是今晚。我知道你讨厌你的工作,没有太多朋友,觉得自己笨拙。我知道你不像其他人那样自在,我全都知道,但我爱你,你是我有生以来遇过最棒的人,如果可以得到这初吻,我可以付上任何代价,我不会离开你,不会与你保持距离,我会一直跟你联系。只要你愿意,我会一直在你身旁。」

莉迪娅最后触摸他,问:「你是真实的么?」莉迪娅后来自然也脱胎换骨。电影编剧为何知道这个情节会触动你?为甚么?因为莉迪娅深深害怕被人完全了解,无法再有任何掩饰,但当有人这样彻底明白她后,却仍然爱她,她获得了认同,得到接纳,通过了审查。这会很触动人的。

为甚么?发生了甚么事?这些例子背后有更深层的意思。在父母的认同、虚荣和荷尔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更深层的意义存在,不仅涉及我们个人。在这段经文背后有着文化的背景,这是古时的传统文化,我们看到一个男士十分重视严谨的道德和称义。

我们读到这里,会说:「这与我们没有关系。」真的么?也许我们刚刚从心理角度分析,也许用了自尊心这类术语,但你真的肯定自己一无所知?我们渴求甚么?不顾一切在争取甚么?

我读过古代一些北欧神话,例如芬兰的神话《卡勒瓦拉》(Kalevala)和《贝奥武夫》(Beowulf)。古时北欧的文化充满异教色彩,有许多神话传说。在《贝奥武夫》的结尾,当那个伟大的国王驾崩,人们在他的坟上写了一句话。

大致上写道:「他比任何人都要渴望荣耀。」看这样的文化,这是嘉许的说话。学者指这段说话几乎无法翻译。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意思是对荣耀感到饥饿,极度渴望获得名望和称赞。

在这种文化里,人们自然追求荣耀,向往战争。在这种文化里,每个人都渴望在战场上取得荣耀。在古时的犹大文化里,在战场上取得荣耀这种想法当然令人厌恶,我们也讨厌这种想法。但请等一等。我们虽然与这类文化没有关系,但我们何尝不是在追求相同的东西?他们在追求甚么?我们渴望得到甚么?

有次我与一位日本艺术家朋友乘坐飞机。我们随意闲谈,我忽然说:「日本是不是有许多贫穷的人?」我问的是社会的面貎。他说:「东京有许多日本人无家可归,这现象很特别。」我说:「真的么?告诉我。」他说:「是的。」

他说:「在日本,如果你失业,你不会回家告诉家人的,因为你感到羞耻。不仅如此,你的家人也不想知道,这太羞耻了。因此当你失业时,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回家,守口如瓶,每天穿起西装,扮作去上班。你与其他没有工作的人一同在街上流连。」

他说:「过了一段日子,如果仍无法找到工作,便不会回家了。你不会告诉人,只是不再回家。」我问:「为甚么?」他说:「日本就是这样,你是不会明白的。这是羞耻,没有颜面。」他说我不会明白,他是错了。

发生了甚么?每一种文化,每个世纪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都是在追求甚么事物?你可知是甚么?就是在追求认同,追求接纳,渴望得到一个正面的定论。我们可能会不屑他们对光荣和面子的执着,但他们当然也这样望着我们,不屑我们花钱去打扮自己。我们从心理角度分析这现象,其实追求的都是相同的事物。

美国著名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中,其中一个角色解释甚么事情令他的人生一团糟。他基本上是这么说的:「许多年来我视人生如一宗法律案件,像一堆证据。你年轻时要证明自己有多勇敢和聪明,之后要证明自己是很称职的情人,再之后要证明自己是个好父亲,再之后要证明自己成功,诸如此类。在这背后,我发现有一个假设。

我觉得置身在某条向上的小径中走向高处,我猜那里就可得到称义,或者定罪,总之会有定论。我现在发现当我有天抬头时,看见法官席上空空如也,我的灾难便告开始。没有人审判,没有神,余下的只是在跟自己没完没了的争辩,这场有关存在的案件,法官席上竟然空无一人。换句话说,自然是绝望。」

他的意思是甚么?亚瑟‧米勒描写的这个角色在说甚么?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顾一切就是要有一场判决。我们需要外面的人对我们内心说:「你得到认同,你是好的。你很有价值,很棒。」我们都在渴求光荣,渴求高高在上,但你不能靠着认同自我满足这种渴求。

如果你说:「我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我不在乎别人的说话,只在乎自己的想法。」你这样说是在谋杀自己。你会使自己心硬和罪恶。不理会别人意见的人都是罪恶的。「谁在乎这些卑贱的人的想法?谁在乎这些人的想法?我不在乎别人的意见,只重视自己的。」你可知这意味甚么?如果你这样,你显然会变得罪恶和心硬。

因此,我们的光景如何?我们渴求认同。在我们的文化里,这属于自尊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其他文化里,可能要在战争上争取光荣,可能要道德高尚和无可指摘,我们都极度渴求这些东西,极度饥饿。外面的人要说:「你很好。」外面的人要肯定你做得好,但不管我们获得多少认同,永远都看似不足够。永远都不足够。

这个普世性的问题为何会出现?如果是普世性的,任何时代都存在,所有文化都不能幸免,那即是说这问题由一开始便存在。是的,创世记第1到3章告诉我们,最初我们完全肯定神的认同,我们就是赤身露体也不羞愧。意思是甚么?这代表我们不用再为别人的想法营营役役,无须再要控制别人对我们的想法。我们无须再掩饰真正的自己。当我们完全肯定神的认同,就不会再需要任何人其他形式的认可了。

我们无拘无束,生活富足,但当我们不肯定神的认同,决定以自己为主人,便会开始经历疏离,渴求得到荣耀,渴求得到认同,渴求得到肯定的自我形象,渴求得到保障,这些看来像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这是称义的问题。称义代表认同、接纳、通过监察,我们都面对这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无法回避。

耶稣意思是说:「让我告诉你其中一种人们常用的解决方法,但这方法不管用。让我告诉你一条行得通的方法。这两个人物代表着不可行和行得通的方法。我们看看第10节:「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法利赛人代表的方法,我称为由外而内的方法,即是外在行为。税吏代表另一种方法,我称为由内而外的方法,即是由心而发,得以称为义,问题得以解决。由外而内的方法想得到称义,却没有作用。由内而外的方法则是个解决办法,得称为义。

第二点。由外而内的方法。我们在法利赛人身上看见由外而内的方法。法利赛人站起来为自己祈祷:「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这个词意思是欺骗或侵吞公款。我们继续经文:「我不像别人……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让我们看看这种专门的策略有何特点,这是由外而内的策略。

首先,看看这个人的形式主义。他对罪和美德的理解完全是外在的形式,完全集中在行为上,建基于有没有违反规例,有没有守住规条。他没有注意内心,不看品性,只看外在的行为。

举个例,对罪的理解完全建基于零碎的个人行为。「我没有勒索,没有犯奸淫,没有诈骗。我施舍金钱,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给教会和穷人。我会禁食,一个礼拜两次这样特别祷告。我会参加敬拜,遵守宗教的规定。」

留意他并没有说:「感谢神,让我更有耐心,对人更仁慈,更加温柔,我能爱那些从前无法爱的人。即使困难来临,我仍能泰然自若,有喜乐和平安。」他没有这么说。他完全集中在外在的形式。他对罪和美德的理解完全建基于外在行为,只看重是遵守还是违反规条。

这里我们看见第二个要点。我大概称为隔绝的危机。我看到甚么?这里有一个介词,不同的译本翻译时都有点不同,因为原文相当含糊,希腊原文的介词在第11节。经文说:「法利赛人站着……」新汉语译本翻译为「向自己祷告这些事」,和合本则译为「祷告给自己听」。这个介词意思很模糊,因为可以解作几种意思。我们先看第一个意思,稍后会看第二个意思。

如果译为「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解经家几乎可以肯定,意思是说这个人独自一人。他离开群众,可能接近祭坛,可能走近中心。他站着,独自离开所有人。你可看见几乎可以肯定,他口里说:「我不像别人。」外在行为上则远离那些人,正好符合他的说法。

隔绝是这样出现的。假如你认为罪恶大概是个人外在的行为,这表示罪是一些外在的事情,不是内心的问题。那个法利赛人的意思是说:「罪是外在的,只要我远离那些犯罪的人,我差不多可以完全避免罪。假如罪基本上是某些行为,只要我远离那些行为上犯这些罪的人,我便可以避免罪。」

形式主义导致隔绝。「那些不与我志同道合的人,我便远离他们。我远离罪恶的地方和过程,我不读通俗小说,不看电影,那些人若没有抱持与我相同的价值观,没有像我一样谨守规条,没有我的行为表现,我不会与他们来往,也不会到他们的地方。」假如你对罪的理解是外在的形式,你的人生观会很分裂。我们只会与人隔绝。

第三点。除了形式主义和隔绝外,我还发现一个现象,我称为文化霸权主义。留意有一点很有意思。法利赛人的意思是说:「我比这些人好得多。」第9节表示他轻视所有人。第11和12节是这意思:「我不像这些人。」为甚么?「我比这些人好得多。」为甚么?「我不像别人勒索」。

圣经是这样记载的,对么?「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圣经记载:「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圣经是这样说的。法利赛人说:「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你可看到?他不知不觉陷入了这种行为,圣经从来没说过要一个礼拜禁食两次。神的律法没有这样的规定。

在摩西的律法里,你要在赎罪日禁食。即是说一年一次。法利赛人的意思是说:「我不勒索,但他们勒索,这表明我比他们好。我不奸淫,但他们奸淫,这表明我比他们好。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但他们没有,这表明我比他们好。」你要明白发生了甚么事。顺带一带,我必须郑重声明,勒索是罪,奸淫也是罪,免得有人对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感到疑惑。

说到禁食,圣经没有太多论述。这是中性的活动。法利赛人想禁食,选择禁食,他这样做是个人喜好或文化习俗,他却将之高举,不知不觉地当成是神的旨意。

因此他没有说:「我禁食,你却没有。这表明我与你不同。」他是说:「这些行为使我比你更好。」他将一件中性的事情、个人的事情或文化习俗高举,给予它道德的价值,利用它来使自己感觉上高人一等。我要你知道,我将会直言不讳。

若果你仍未饱足于神荣耀中,我们将会看到,耶稣准备让你明白你可以如何开始,至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如果你内心没有得到认同的感觉,没有感到自己何等有价值和被爱,无法有满足的认同感,你将会为此营营役役。

你抓住不属于神旨意的事物。他们仅是文化差异,是一些体验,属于中性的事物,但我们赋予它们道德的价值,我们如此追求别人的认同,如此追求荣耀,如此追求保障,这使我们安然。举个例,让我们举一些基督教会的例子。

有些教会里,信徒是这样崇拜的。他们情感高涨;有些教会里,信徒做笔记,十分安静的坐着,思想牧者的信息;有些教会里,圣灵降临,每个人都归信基督,大声欢呼;有些教会里,圣灵降临,他们认罪悔改,更加安静。

他们彼此会不会这样说:「这只是不同的方式。」?噢,不会的。总的来说,他们不会这么认为,反而彼此认为对方的做法肤浅。其中一群人说:「神看来没有感动这些人,神看来没有领他们进入内心的深处。真是肤浅。」但另一群人则说:「看那些人,他们太情绪化了,他们不太明白圣经,只有情感的经历。真是肤浅。」

一些人说:「他们在消灭圣灵的感动。」另一些人也说:「他们在消灭圣灵的感动。」圣经有没有说过音乐应该急或慢么?声量应该要多大?圣经有没有说过你的情感表达要如何?没有的,但我们却为此争论不休。我们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方式、文化、习俗、喜好看得太过重要,若没有遵行就如犯了勒索和奸淫一样。我们确是这样。为甚么?

这是由外而内的方法。这是甚么?我们说:「我讨厌自己。」这是个开始。「没有人认同我,我需要有保障,因此我会先看重外在,这样内心便会慢慢喜欢自己。我将会比别人好,我会很好的,很有道德的,我会这样做。」

这是由外而内的方法。你猜有甚么作用?不会有用的。看看这个法利赛人,他到处说:「主啊,我很伟大。主啊,我很伟大。」举个例,我长得很高,我会否到处说:「我很高,但你不是?」不会的,为甚么?我为何不会到处跟人说我长得很高大?因为别人看得出我很高。但你到处说:「我很伟大。」这是由于你知道你并不伟大。

当你到处说:「我是个义人。」这是由于你知道你并不是个义人。当你到处说:「你要明白我是怎样一个好人,勤奋上进。我很勤力,也很良善,我付出了很多,真的很努力。」假如这是你对于人生的态度,你总会对自己失望,因为你尽了力,但事情却不如你所愿。这里发生了甚么?这是由外而内的方法。

你为何轻视那些与你稍为不同的人?你为何想避开那些有时在意见上、行为上或道德上与你不同的人?为甚么?由外而内的方法表示我们要由外在开始。「我要以某种方式生活,这才会使我觉得自己不错。」

我想指出,这不仅限于宗教信仰。有人说:「我要拥有无比的荣耀。我要成为伟大的足球员,这样无数美丽的女士便会为我倾倒,想与我结婚。」意思等同于说:「如果我活得很好,便知道神认同我。如果我活出美好的生命,神便欠了我,应该给我回报。」看,由外而内的方法是如何运作的。

我太太便明白这道理。多年前,她说:「当你成了知名的牧者,成了绝顶的丈夫和父亲,成了极好的男人,你做得太好了,如此的努力不懈,以致你能对所有人说:『不要烦我,不要向我有要求。你没有权利向我要求甚么。看我有多好,看我有多努力工作。』很早以前,我太太已经捉住了我的问题。

你看,我不是要冒犯任何人,但我不认为自己与人有何分别。著名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很早以前已经说过,这是他不相信道德的原因。他指出,当人道德高时,他们并不道德,这只是一种争名逐利的游戏。「我很好,所以神要使我亨通,一帆风顺。你要认同我,听我的祷告,我要事事顺利。所有人都要尊敬我。」但这没有用的。

因为要是有用的话,你真的这么肯定,这样努力行出来,内心真的得到认同,你不会如此不平安的,不会如此郁郁不乐的。你不用到处逢人便说,不用提醒其他人。当批评来了,你不会如此不高兴的。可见这种方法没有用。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这个法利赛人满口宗教信仰和道德,耶稣撕开他的衣冠,揭开他的外表,使他的内心表露无遗。我们要紧记在心,你要明白如果这种方法有用的话,这个法利赛人就不是一个伪君子了。

我们看到法利赛人这个词,千万别联想到伪君子。他们中间有些人是伪君子,肯定会有,当然会有一些人看起来很正义,但背后作奸犯科。但经文没有暗示这点,这个法利赛人是个好人。他说:「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这表示他对贫穷人慷慨大方。他说:「我不……奸淫。」这表示他是个好丈夫。他是个好男人,但看看他的祷告。

我肯定耶稣是刻意表达这个意思,我肯定的。这很像夸张讽刺漫画,但祂尝试表达这个意思。当你这样祷告:「感谢主……」当你向人写感谢信,岂不是感谢他们做过的事?这样做对不对?

举个例,当你说:「感谢主。」之后理应包括神做过的事,但看看经文,那个法利赛人说:「神啊,我感谢你。」这便完了。这是他最后提到神的地方,之后便找不到了,全是关于他自己的。耶稣要指出,这是很令人惊讶的,这是在敬拜自己。表面上是以神为中心,但骨子里完全是自我中心。表面上全是神的话语、神的作为,以及道德高尚,但骨子里是在崇拜自我。

你要明白这个比喻对听众来说有多震惊。路加福音第15章记载一个父亲的幼子很败坏,离乡别井,将父亲的财产花在妓女身上,另外他有个长子,是个好儿子,循规蹈矩。这个故事与这段经文的道理相同。这里讲述一个很好的人,就是法利赛人,以及一个坏人。

税吏是个通敌者。想像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占领欧洲的纳粹勾结的通敌者,他们做了甚么?我要指出,这个税吏是个通敌者,可说是个恶棍。他敲诈金钱,是个坏蛋。经文里有好人,也有坏人。耶稣说甚么?「那个好人得救,被称为义。」不是的。这不是耶稣的意思。祂是说:「那个好人迷失了,但坏人可以得救。」为甚么?

耶稣基督要我们知道福音的重点,你若不明白,便根本不会明白福音了。耶稣的意思可追溯至创世之初,创世记第1至3章,我们看见人类想自己作主,成为自己的神,成为自己的主,成为自己的救主。然而要自己作主,可以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违反神的律法,另一种是完全遵守神的律法,但这种方法则要专注外在行为,以致你可以因为自己外在的行为感觉很好,于是说:「现在神啊,祢欠了我。」然后你轻视其他人。这两种方法,包括违反神的律法,或全守神的律法赚取救恩,你都没有依靠神至高的恩典。

你要成为自己的救主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迷失有两种方法,拒绝神作救主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然而耶稣在马太福音第21章里甚至指出,妓女和税吏比宗教领袖更容易进天堂。

耶稣不是说可以成为税吏,可以成为妓女。祂的真正意思是指,好人和坏人本质上是好是坏基于相同原因。两者都将神搁在一边,自己掌管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的救主,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

你可明白?唯一的分别是宗教人士不知道自己是这样,但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便知道了。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他们逃避神,他们很清楚知道。他们知道自己要作主,成为自己的主人。宗教人士则永不会相信这点。他们不相信自己也在逃避神。

因此,他们的情况更糟。便是这原因,耶稣一次次讲述坏孩子和好孩子,指出坏孩子得救,好孩子则迷失;他讲述坏人和好人,指出坏人得救,好人则迷失。一次次这样的讲论。为甚么?因为由外而内的方法不仅没有效,还足以致命,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和宗教人士都在避开神,不愿神成为救主。

宗教人士不知道自己在做甚么。如果你告知他们,他们会很震惊,因此他们解决不了问题。这有多危险,有多困难,所以由外而内的方法(即是「我觉得外在很好,内心便会感到被认同。」)没有效果。更糟的是,他们属灵上会有可怕的盲点,带来属灵生命完全的崩溃,除非你听到这个比喻。

因此第二点,耶稣告诉我们:「你接着要如何处理称义的问题呢?你如何处理认同的问题呢?你有问题,我知我也有问题。你如何处理呢?你如何处理这份难以置信的渴望呢?」耶稣指出唯有一种方法。这就是税吏的行动,不是由外而内的方法,而是由内而外的方法。这是由内而外的方法。

第三点,由内而外的方法。耶稣说:「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你要小心的看,这样最终能解决称义的问题。首先,对于悔改的理解是全新的。

税吏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原文含有他没有与人比较的意思。

看,如果你像那个法利赛人认为罪是外在的,有程度之分,那么总有人比你更罪恶。因此,如果你认为罪是外在的,有程度之分,那么你只是其中一个罪人,但原文没有这种比较的意思。那个税吏单单想到自己是罪人。我怀疑他实际上是在说自己是最糟的罪人。他真正的意思是说:「我知道自己迷失了,其他人如何不重要。」

我们应该像税吏一样这样理解罪。如果你要解决称义的问题,不要望着自己的过犯,不要单看某个人个别的行为。我不是说勒索没问题,不是说奸淫没问题,但你不可建基于此。看?这个法利赛人明白犯了勒索和奸淫时如何悔改。他为自己表面的罪悔改,但他没有为内心更深层的罪悔改。

你要这样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如果你想明白福音,因着福音改变,你要说:「主啊,我的人生有些阶段活得不成样子,犯了不该犯的罪。人生中也有些时候活得很好,没有犯错,做的都是好事。现在我明白我做好事背后的原因,跟犯罪背后的原因是一样的。我总是想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总是认为神欠了我,不是我欠了神。我总想轻看别人,总是要靠着由外而内的方法。我总是这样,有时很虔诚,有时则像没有宗教信仰。我总是这样。没有作用,我仍在苦苦追求认同,仍然很需要保障。我不仅为深层的罪悔改,还为我好行为背后的罪悔改,为支配我人生的那些动机悔改。我不想依靠祢至高的恩典,但今天我求祢怜悯我。」

其次,寻找认同有了全新的方式。税吏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他用可怜这个词,希腊原文含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意思,这在中文是没有的。事实上,在这一章往后的段落,你会看见一个瞎子呼喊:「大衞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这个可怜,希腊原文便用了另一个词,与这里不同。

税吏用这个词,字面意思是救赎我的罪。圣殿里有至圣所,这是神说话的地方,祂的荣耀居住的所在,但在约柜上有部律法,即是十诫。

换句话说,除非经过律法严格审查,你不能靠近神。谁能通过律法严格的审查得以靠近神呢?然而在约柜上放置了一片黄金打造的厚板,称为施恩座。施恩座的希腊原文就是税吏在这里使用的「可怜」这个词。税吏心中明白当中的意思。

每年的赎罪日,大祭司都可进入至圣所与神交通,但前提是他要将替代的血,即为人民承受罪刑而死的祭牲的血,洒在施恩座上,这样律法便得以完全,律法的刑罚也得到满足。

希伯来书第2章17节指出,耶稣是服事神的大祭司,怜悯而信实,祂救赎人的罪,作了挽回祭,赎罪祭。这个税吏不是说:「神啊,求祢放过我,降低祢的标准。神啊,求祢别看我的罪。」对于解决称义的问题,这是不会有用的。

税吏的意思是说:「主啊,我需要祢救赎我的罪。」耶稣如何救赎呢?祂是这样救赎的。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了罪人,成了终极的罪人,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我认为祂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看见门徒熟睡,祂那时也是在望着我们的。你可记得在客西马尼园,祂大概是说:「我只要求你们警醒。」但门徒都睡了,然而耶稣岂不是仍然为他们受死么?

这就是基督徒处理认同的方法。你首先要知道,耶稣如此爱你,以致祂为你赎罪。其次,祂为你赎罪,因此祂现在能爱你。意思是甚么?耶稣可以进入你的生命。虽然你犯了许多过错,但耶稣为你受死,为你的罪付上了重价,现在你接受祂,在祂里面可以得着完全的认同。

首先,祂对你的爱足以使祂道成肉身,救赎你的罪。当祂成就了救赎,救赎代表祂可以进入你的生命,肯定你的价值。你无须等到生命的终结,说:「我的生命够不够好?」耶稣已为你成就,耶稣是挽回祭。祂是赎罪祭。那个税吏追求的就是祂,这改变了一切。

这是由内而外的方法,不同于强调行为的宗教信仰(「如果我外在行为好,最终内心会有认同感。」)。福音就是你可以完全肯定神的认同,完全肯定祂的爱,完全肯定祂彻底的看见了你,深入内心深处,但仍然爱你。每日每夜祂都在呼唤你,永不会让你离去。如果你从心里明白这份认同,外在便会活出应有的生命,这不同于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努力的方法是由外而内的。

让我举个例,很有意思的。我近来与一个来自传统律法主义教会的人倾谈,他成长中不断有人告诉他:「你要见证耶稣,与朋友讲述耶稣的事迹,带他们回教会,使他们得救。你要见证耶稣。」

这使他很大压力,原因是他无法见证耶稣,因为他渴望得到人的认同。他担心冒犯别人,担忧人家的想法。他无法见证耶稣,因他渴求别人认同;他想得到别人认同,因他不肯定神喜悦他;他不肯定神喜悦他,因他没有见证神。他教会的吩咐就是由外而内的方法。

「你最好作见证,最好要令人得救,否则你无法肯定神认同你。」你看到问题么?他无法作见证,因他需要别人认同;他想别人认同,因他没有神的认同;他没有神的认同,因他没有见证神。他越来越消沉。这就是由外而内的方法运作的模式,因为你心里没有得到认同。

你会更加焦虑,更加不快乐,更加骄傲,脾气更加暴躁,受人批评时反应过敏,因为你知道自己并不好。一天,他与我一个朋友去了一所教会,得在那里得到了更新。他开始明白福音,明白耶稣的救恩其实是由内而外的。你不是靠行为,透过行动取得认同,而是内心感觉到完全被接纳,行为便随之改变。

他开始明白这点,于是跟我那位牧师朋友说:「我有个疑问,耶稣为我们牺牲很多,我理应见证耶稣,但我很害怕,无法为耶稣作见证。」你可知牧师说甚么?他说:「没关系,耶稣仍会爱你。」

那人说:「耶稣仍会爱我是甚么意思?」牧师说:「记着,这是福音。祂受死要为你的过犯付上重价。祂完全认同你,完全爱你,尽管你犯了错。因此,请不要忘记,如果你没有见证耶稣,祂仍会爱你。」一星期后,有人找牧师说:「你跟那人说了甚么?他到处跟人分享耶稣,为耶稣作见证。你怎样教他见证耶稣?」牧师说:「我告诉他,无须要作见证,耶稣也会爱你。」

让我告诉你,那人得着自由。当你由外而内要见证耶稣,为要得到神的认同,你会脾气暴躁,傲慢专横。你不会在合适的时候作见证,你会很讨人厌,不吸引人,最好闭嘴安静,但当你见证耶稣,服事人,帮助穷人,当你由内而外,从里面的认同开始,结果便完全不同了,你可明白?

你会远远做得更好的,更加仁慈,更加警醒,更加泰然自若,你不会感到自己必定要这样做,因此你会做得更好。当你以由内而外的方法,不是依靠由外而内的方法,不是依靠行为,你便能称义。当你由内而外,靠着耶稣活在福音里,一切都会改变。

你仍要帮助穷人,但做法却很不同,不会高高在上,霸气十足。你仍会作见证,将会更加吸引。你仍会有各样的服事,但方式会很不同。你不再需要证明自己,无须那么敏感。

还有一点,如果你回家说:「主啊,感谢祢,我不像法利赛人,这些律法主义的人不明白靠恩典得救,而且我在这里没有遇到这样的人,真的很感恩……」,这是否值得反思?

主啊,感谢祢。我不像这些律法主义者,他们是由外而内的人,但我是由内而外的。」你明白么?每个人都有由外而内的想法隐藏在由内而外的生活里。你找到么?可以看见么?恩典的世界等待你,你要进入这世界。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祢帮助我们知道,假如我们明白祢的爱子如何为我们牺牲,我们会怎样的不同。祢怜悯我们。耶稣作为赎罪祭救赎我们。祂如此深爱我们,为我们的罪受死,救赎我们。因着祂的救赎,祂可以进入我们的生命,爱我们,完全的认同我们的价值。

天父啊,当我们阅读文章,看电影和话剧,看书本,看到这份给予自由和肯定的爱如何带来更新,我们浅浅的尝到了,有了一点提示了,明白如果我们活在福音里,将自己交给祢后,可以有何改变。求祢应允我们,更新我们。我们今天靠着耶稣将自己交给祢。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