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安慰話的舌頭是生命樹。—箴言15章4節,新譯本
塞巴斯汀·榮格(Sebastian Junger)是美國戰地記者兼作家。他在年輕時走訪美國各地,並寫下所見所聞。在1980年代的某一天,他來到佛羅里達礁島羣,走進一個洗手間,看見牆上都是充滿仇恨憎惡的塗鴉,而且大多針對古巴移民。但其中有一段留言引起他的注意,顯然出自古巴人的手筆:“感謝上帝,這個國家其餘的人都很熱情又有愛心,在1962年歡迎我來!”榮格提到:“在那間男洗手間的牆上,我看到了美國最糟糕的一面,也看到最溫暖的一面。”
對於這種帶有仇恨意味的信息,我們該如何反應呢?箴言提供了明智的忠告。所羅門(這卷書大多由他編纂)提到兩個相仿的描述:“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15章2節);“惡人的口吐出惡言”(28節)。不過,第15章一開頭所羅門就對這種有害信息提出對策:“回答柔和使怒消退”(1節);“說安慰話的舌頭是生命樹”(4節,新譯本)。耐心的回答往往是重要關鍵:“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28節)
如果我們祈求上帝,幫助我們在開口說話、動筆寫字或敲擊鍵盤之前,仔細思量我們的話語,而不是用充滿敵意或仇恨的言語攻擊別人,上帝會如何使用我們所說的話呢?箴言告訴我們:“話合其時,何等美好。”(23節)
在看見或聽見仇恨的言論時,你通常會如何反應?
下次遇到仇恨的言論,你的反應會有何不同?
天父,我常會在憤怒中急於迴應,
求祢以聖靈引領幫助我,
讓我能明智地做出迴應。
靈糧透視
箴言15章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往往不是源於完全無法和解的分歧,而是因為人們在面對難以避免的衝突中,言語不慎,缺乏溫柔的態度,也不為對方着想,以致衝突惡化而造成傷害。第1節和第18節對比了兩種態度,一種會使情況惡化,另一種會平息紛爭。第1節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譯為“柔和”的詞語,是指一種溫柔的態度,為要帶來安慰。同樣地,第18節是對比兩種人:“暴怒的人挑啟爭端”,但“忍怒的人止息紛爭”。在我們開口說話之前,願意祈求上帝幫助我們,仔細斟酌要說的話,便能使我們的言語帶來正面的影響。
作者: 白茉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