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經文:路加福音10章25-34、36-37節
你去照樣行吧。—路加福音10章37節
瑪麗躺在病牀上,當她看到那位救了她一命的送貨司機時,臉上立刻綻放笑容。瑪麗在自家車道上摔倒,撞到了頭部,導致腦出血。當時非裔送貨司機瑞希正好看到她受傷,就立刻協助她,同時打電話叫救護車。後來,瑞希受到瑪麗家人的邀請,到醫院探望瑪麗,還經常帶了瑪麗喜歡的甜食,希望她能早日康復。
他們的故事讓人想起「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耶穌用這個比喻來回答一位律法師的問題:「我該做什麼纔可以承受永生?」耶穌說,要遵守律法的命令,包括「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5-27節)。但這位律法師仍繼續追問:「誰是我的鄰舍呢?」(29節)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被強盜襲擊而身受重傷,奄奄一息地倒在路邊。先後有一位祭司和利未人經過,但都視若無睹,最後只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動了慈心」,幫他包紮傷口,並且照應他(33-34節)。這個撒馬利亞人看到有人受傷需要幫助,就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不帶任何偏見(不在意對方的種族或信仰)。他本可選擇視而不見,但他卻願意提供幫助。
於是耶穌問道,哪一個是那受傷者的鄰舍呢?律法師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就對他說:「你去照樣行吧」(36-37節)。靠著基督,我們也能以憐憫之心去幫助受傷的人,而非冷眼旁觀。讓我們都學習與人分享耶穌的愛。
你在哪方面需要憐憫?你如何以憐憫待人?
天父,求祢幫助我不帶任何偏見,以耶穌的憐憫待人。
靈糧透視
要理解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加福音10章25-37節),關鍵在於瞭解公元一世紀的以色列人如何回答:「誰是我的鄰舍?」(29節)他們把「愛人如己」(利未記19章18節)的命令曲解為「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馬太福音5章43節)。猶太人將鄰舍定義為以色列同胞,因外邦人是被咒詛的。對法利賽人(律法專家)來說,鄰舍指的是別的法利賽人,因那些不懂律法的人是被咒詛的(約翰福音7章49節)。但耶穌卻顛覆了這種觀念,祂讓被猶太人憎恨的一個撒馬利亞人(被猶太人視為信仰不純正的混血民族)成為比喻中的英雄。今天,聖靈能幫助我們以憐憫之心去幫助別人,而不是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作者: 柯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