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十年,亞伯拉罕仍然在應許之地寄居,一直都在遊牧,在他名下沒有一塊地、一寸土。
妻子撒拉離世之後,亞伯拉罕不得不買一塊地,作為妻子長眠的地方。
於是,他對赫人說:“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裏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創》23:4)
對亞伯拉罕而言,迦南是應許之地,然而,他仍舊是個居住帳篷的人,並沒有在異地落地生根。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是寄居的”。
“你在我們中間是個尊大的王子”(參《創》23:6),赫人誠懇地對亞伯罕說。或許,在某些層面上,亞伯拉罕的自我認知跟別人對他的印象有所不同。一者是“外人”,一者是“王子”。
僅管住在應許之地,亞伯拉罕也許始終都忘不了落葉歸根。迦南是他的家,但是,他仍舊在想家。別人認為他是“王子”,他覺得自己是“外人”。
這是否也代表我們這些遊子的心態?身在海外多年,依舊住得不太自在,總是抱着“雖信美而非吾土兮”的心態,把這塊土地當“番邦”,把自己當“外人。”
最後,逼不得已,他終於買了一塊地,作為妻子與自己長眠的地方,也使後代子孫未來有“掃墓”之處。這時候,他才從“外人”成為“家人,”異地成為故鄉。
每度返臺,心裏總有矛盾的情緒,踏上長途的旅程,不知是離家或是回家;在返美的旅途,感覺也極相似。何處是家,感覺有點模糊。
或許哪天我們離世,亦是一個“悲欣交集”的經歷,會有離鄉的悲悽,也有返鄉的歡欣。
這到底還是一段信心之旅:“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6)
哪天回家之後,就不再離家了。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