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詩篇》113篇 背誦:他從灰塵裏擡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就是與本國的王子同坐。 (《詩》113:7-8 )
一位常帶領讚美詩歌的姊妹分享,年輕時她追求完美的音準與舞臺表現力,直到某次探訪時,聽見一位五音不全的老姊妹用沙啞的氣聲反覆哼唱“哈利路亞”。那一刻,她竟然淚如雨下:原來讚美不是技巧的競技場,而是生命的自然流淌。除非你是一個全然歸神的生命,否則你帶不出“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113:9)的氣場。
全然歸神的生命首先在於經歷到了超越者的臨在。正如哈拿,苦於不能懷孕,在會幕前向神“傾心吐意”(參《撒上》1:15),結果神開恩賞賜他一個兒子——撒母耳。她再次來到會幕向上帝禱告 (參《撒上》2:1-10 ) 。這禱告和《詩》113的內容高度近似。
從《詩》113到118篇,就進入了被稱為“哈利”(Hallel,意為“讚美”)的詩歌行列,在以色列傳統中又被稱為6首“逾越節之歌”。每年過逾越節,以色列人都會吟唱這些詩,回顧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的大作為。主耶穌與門徒在最後晚餐後所唱的就包含這些詩歌(參《太》26:30)。
《詩》113作為“逾越節之歌”的開篇之作,主題就是“超越者的臨在”。前面4節講上帝的超越,後面5節講上帝的臨在。超越的神自己謙卑,願意臨在百姓中間,纔有了後面的精彩故事——“祂從灰塵裏擡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就是與本國的王子同坐。” (《詩》113:7-8 )
這使我們想到了米非波設的故事(參《撒下》9:1-8)。大衛擡舉米非波設,竟讓仇敵之孫跟自己同桌喫飯,原因就在於大衛和米非波設之父約拿單所立的盟約(參《撒上》18:1-4)。
我們豈不正是如此嗎?我們本來也卑微如米非波設,在上帝面前不過如塵土一般,但因有了主耶穌基督代表我們與天父立了恩典之約,從而就把我們帶到天父那切實的憐憫和無比的眷顧之中。
《詩》113篇就這樣以讚美為框架,揭示了一位既至高又謙卑、既公義又慈愛的上帝。這首詩不僅是古代以色列的逾越之歌,更是今日信徒在信仰實踐中效法神、關懷弱者的動力源泉,因為上帝翻轉了人的境遇,看每一個子民為王子般寶貴。主耶穌不只在逾越節唱誦此詩,更在生命中踐行擁抱苦弱者的生命。
我們是不是也應當在生命中活出“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的實質?
默想:當我們俯身擦拭乞丐的腳,實則是為坐在至高寶座的主戴上冠冕。——盧雲
禱告:天父啊,求祢撕裂我們公式化的讚美,賜下真實敬畏的靈!讓我們在灰塵中看見祢擡舉的手,在糞堆裏聽見祢召喚的聲。願我們的口成為讚美的泉源,手成為施恩的器皿,心成為敬拜的聖所。奉主耶穌聖名祈求,阿們!
歡迎您上網 behold.oc.org 閱讀更多好文。《OC舉目》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的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