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以賽亞書2:1-5
1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所見,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2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國都要流歸這山。3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神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教導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教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4他必在萬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民族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5雅各家啊,來吧!讓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以賽亞書1:1提及異象。以賽亞書2:1:「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所見,有關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事。」這句話在以賽亞書出現三次:1:1、2:1、13:1。在這三節經文中,都出現「看見」(ḥāzāh)這個字;不過中文和合本聖經沒有翻譯出來。究竟以賽亞「看見」甚麼呢?1:1「看見」「異象」(ḥāzôn)、2:1「看見」「事」(dāvār)、13:1「看見」「默示」(maśśā)。以賽亞書2:1的「事」,其實另一個可能的翻譯是「說話」。「看見」上帝的「說話」是不容易理解的;通常是「聽見」。
以賽亞書1:1-12:6的主題是「從審判到拯救:上帝子民的光景與前景」,經文在描述猶大與耶路撒冷墮落的同時,亦提及終末的盼望。以賽亞書2:2-4:6是一個單元,有兩個主題:第一是上帝對錫安的敗壞不能坐視不理;第二是上帝眼中錫安榮耀的遠景。所以,經文不斷出現審判與重建的題目穿插在其間,讀者需明白:審判與重建的題目交錯出現,正是以賽亞先知對歷史的解釋,以此鼓勵當時的猶太人,帶着「錫安將要復興」的眼光面對眼前上帝審判的事實。以賽亞書2:2-4:6可以分為三部份:以賽亞書2:2-5的救贖神諭,以賽亞書2:6-4:1的審判神諭,以賽亞書4:2-6的救贖神諭。從結構上看,上帝審判的篇幅較長;不過審判神諭卻是被救贖神諭前後包圍,表達一種上帝在救贖的前提下對猶太人施行審判的含意。
有聖經學者認為以賽亞書2:2-5有一個「扇形結構」:
A1:耶和華殿的山必被堅立(2:2)
B1:萬國(kāl hagôyim)流歸及多國的人(ammim rabbim)前來(2:2下-3)
C1:登耶和華的山及進耶和華的殿(2:3)
D:主將指教人祂的道(2:3)
C2:訓誨必出於錫安(2:3)
B2:在列國(hagôyim)中審判,為多國的人(ammim rabbim)斷是非(2:4)
A2:這國不舉刀亦不學習戰爭(2:4)
這是一個願景,這個願景包括五方面:錫安被高舉、萬民朝聖、呼喚登上帝的山、教誨(tôrāh)出於錫安、耶和華審判列國。這是終末耶路撒冷的景象,與現實的耶路撒冷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終末耶路撒冷的景象讓人有盼望,耶和華殿的山必被堅立。聖殿的山被堅立,同樣聖殿都被堅立。
作為一個外邦人,對錫安將要復興並沒有感受到切身關係;然而作為基督徒,教會是新以色列,耶穌基督的身體好比耶路撒冷聖殿,因而筆者將經文中的願景引伸到自己的教會復興,思考錫安被高舉、萬民朝聖、呼喚登上帝的山、教誨(tôrāh)出於錫安、耶和華審判列國,如何在教會裏面發生?我們可能看見教會有很多不理想的情況,感到可惜、失望、灰心、甚至想放棄。若果上帝賜下教會復興的願景,我們會有加強傳福音使萬民朝聖的動力,我們亦會向會眾呼喚登上帝的山虔誠敬拜、聆聽教會的講道與教導、學習上帝審判列國的判語。
默想重點:
以賽亞先知鼓勵當時的猶太人,帶着「錫安將要復興」的眼光面對眼前上帝審判的事實,你願意學習聖經的歷史觀嗎?
以賽亞先知認為教誨(tôrāh)出於錫安,你相信教導來自上帝的教會嗎?
以賽亞先知認為到聖殿敬拜是朝聖,你如何看待敬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