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希伯來書九1~14
1原來連第一個約都有敬拜的禮儀和屬世界的聖幕。2因為那預備好了的帳幕,第一層叫聖所,裏面有燈臺、供桌和供餅。3第二層幔子後又有一層帳幕,叫至聖所,4有金香壇和四周包金的約櫃,櫃裏有盛嗎哪的金罐、亞倫那根發過芽的杖和兩塊約版;5櫃上面有榮耀的基路伯罩着施恩座。有關這一切我現在不能一一細說。6這些物件既如此預備齊了,眾祭司就不斷地進第一層帳幕行拜神的禮。7至於第二層帳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獨自進去,沒有一次不帶着血,為自己獻上,也為百姓無意所犯的過錯獻上。8聖靈藉此指明,第一層帳幕仍存在的時候,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沒有顯示。9那第一層帳幕是現今時代的一個預表,表示所獻的禮物和祭物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以完全。10這些事只不過是有關飲食和各種潔淨的規矩,是屬肉體的條例,它的功效是直到新次序的時期來到為止。11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已實現的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於這世界的;12他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至聖所就獲得了永遠的贖罪。13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以及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使人成聖,身體潔淨,14何況基督的血,他藉着永遠的靈把自己無瑕疵地獻給神,更能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致死的行為,好事奉那位永生的神。
雖然天上的會幕纔是真本,人間的會幕僅是副本,但由於沒有人見過天上的真本,只能從人間的副本來推敲天上的真本是甚麼樣子。
作者介紹舊約(稱「第一個約」)裏有關人間的會幕的設計和獻祭的規定(「條例」)。
一個問題:為甚麼作者專注談會幕,而不談以色列人在所羅門王以後所建立的聖殿呢?在作者寫本書時,耶路撒冷的聖殿很可能仍存在,會幕卻早已成為歷史了。作者這樣做的原因很可能是,從一開始他都是扣定以色列人出埃及經過曠野的一段歷史,以他們的不信和最終得不到安息作為歷史鑑戒,呼籲信徒要堅守信仰。由於談的是這段歷史,所以他將耶穌和摩西,乃至亞倫譜系的大祭司作對照比較,他也選擇討論會幕而不是日後的聖殿。
他主要介紹會幕裏的聖所和至聖所,稱為「第一層」和「第二層」,每層用幔子分隔開。聖所裏擺設了三樣物品:燈臺、桌子和陳設餅。至聖所有金香爐和約櫃兩樣物品,香爐應該是金香壇;而約櫃裏則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約櫃的蓋子稱為施恩座,有金子做的基路伯覆蓋着。
根據出六30所記述,香壇應該是設在聖所而不是至聖所的,這才能讓大祭司每天早晨和黃昏燒香;要是放在至聖所,大祭司僅能每年一次進去,那燒香也變得不可能了。對此學者有許多的爭論。爲了避免說希伯來書的作者是寫錯了,有人便主張香壇是放在聖所和至聖所中間,橫跨兩層,這便調和了出埃及記和希伯來書的記述上的矛盾了。
接着便談到獻祭的禮儀。祭司每天在聖所裏服事,卻每年僅在大贖罪日這天進入至聖所,獻上公牛和公羊的血。作者據此借題發揮,指出:聖所和至聖所的區隔,說明在基督降世以前,人是無法直接和暢通地來到上帝面前的,「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沒有顯示」。即或祭司每天和每年獻呈祭物,這些祭物都不能使獻祭者變得無罪,「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在良心上得以完全」。再推論廣一些,獻祭以外,律法的飲食和潔淨條例,統統僅能提供一個在生理層面的潔淨方式(「屬肉體的條例」);人犯罪主要在良心部分,這部分是無法藉各種禮儀而得潔淨的。(8~10)舊約的獻祭、律法的所有規定,都無法使人得到完全的潔淨,無法使人享受在上帝裏的安息。
所以,我們需要期盼一個新的階段,有新的獻祭和潔淨儀式。這個新的階段便是耶穌基督所開啟的「末世」,這裏稱為「振興的時候」。「振興」有修正、改革的意思。如今,基督已經來了,祂成了更美的祭司,在更美的帳幕,為我們獻上更美的祭。
「基督……作了已經實現的美事的大祭司」(11):「已經實現的美事」有作「將來美事」。從已然和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角度看,兩個說法都可以成立。這「美事」便是「永遠贖罪的事」(12)。
基督作為天上的大祭司,不是用山羊和牛犢的血,而是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過進入至聖所,便為人類成就一個永遠有效的贖罪祭(12)。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舊約裏所有祭牲,無論是牛抑或羊,都是非自願地被宰殺的;惟有基督同時作為獻祭者和祭牲,卻是自願走上犧牲之路的。第二,舊約裏的獻祭,都是先在院子裏殺掉祭牲,然後將血帶入聖所和至聖所;耶穌卻是帶自己的血直接進入至聖所,在祂沒有任何幔子的隔閡,祂倒是要將幔子撕毀除掉。
作者強調,若是在舊約時代,「山羊和公牛的血,以及母牛犢的灰」尚且有使人得潔淨的作用,那基督藉祂的血所成就「無瑕疵」的祭,便更能潔淨人的良心,廢除無用的律法(「致死的行為」),使人能坦然無懼地在上帝跟前服事了。
「何況基督的血,他藉着永遠的靈把自己無瑕疵地獻給上帝」(14):這句話說明三一上帝都參與在基督的捨身救贖的行動中。
反省:
我們的生命是被耶穌基督以祂的寶血重價買贖回來的。這個真理我們已知道多時,但今天我們再思考一下其包含的恩典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