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地冲击
——《活出神圣的想像力:毕德生的圣经讲道集》推荐序
摘自《活出丰盛的想像力:毕德生的圣经讲道集》推荐序
丑话说在前头,我没有完全弄懂毕德生牧师的讲道进路,看到此句,校园编辑应傻了眼。毕德生能独力把全本圣经翻译出来,自然具备当解经家的条件,但显然,他志不在此,他的讲道迥异于一般释经讲道。
毕氏的释经总能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贯穿上下文以至新旧约的主题,以及一般释经书所没有的独到观点。有趣的是,纵然每篇皆有如此坚实的释经基础,接著他就开始翱翔,如同鹰在空中飞的道,是我所测不透的奇妙。譬如其经典著作《天路客的行囊》,以诗篇十五首上行之诗来演绎十五个灵命要素,并非每首皆那么顺理成章,有时颇为迂回。该书曾被十八家出版社退稿,不能只视之为编辑走漏眼、没眼光,更可能因他本是个异数。若把异数当作常数,将其思路看得太理所当然,反有削足适履的简化危险。就让异数成为异数──不等于将其偶像化──才能看到异数对常数的冲击。
这本从其二十九年牧养生涯挑选出来的「翠鸟讲道集」,分为七组,每组一篇绪言、七篇讲章。七象征完全,似乎是部系统性的著作。你若这样想,就「被骗」了。所谓大成若缺,这里的七,是指月之指,以无显有,以缺为正。譬如明明可以按文体分类,毕德生却用「有摩西∕大卫∕以赛亚∕所罗门∕彼得∕保罗∕约翰同行的宣讲」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所罗门能统合所有智慧文学吗?当然不能,但毕德生似乎借此凸显出智慧文学是个文本,所罗门却是个生命,是个无法解剖,只能对话的对象。毕氏在书中提到人可以成为优秀的神学家,却对上帝之事毫不感兴趣。看来他的讲章就是跟圣经作者群进行有趣对话后的转述,本于文本,不限文本。他们的对话是如此畅所欲言,把圣经渗透进生活和生命里,又让生活和生命成为演绎圣经的隐喻。所以讲章里讨论的不是各种神学命题,而是畅谈朋友、夜班工作、退换商品⋯⋯。有人说毕德生像个修士,我觉得他也像个禅师,点拨我们担水劈柴皆是道,行走坐卧皆是禅。
对我这个初受训诂学训练,再受释经学训练,恪守释经讲道套路的人来说,会觉得毕氏处理经文的方式往往很奇特。他经常不直接处理讲道经文,而是讨论更宏大或更细微的场景,却又不纯是学理式讨论。他好像一个舞台剧导演,拿著一个经典剧本,告诉你他如何把这个故事处境化,用怎样的舞台效果、场景设定、演绎方式等等,然后邀请你自行入场观看。你无法在讲道现场直接看到演出,要散场后打开圣经,重读经文,才能发现它已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毕氏不代人读经,他只让你发现圣经好好吃。
毕氏不断强调要有神圣的想像力,他运用神圣的想像力向我们描摹他所窥见的堂奥,七位同行者就带来七种想像的方式;我们也须培养神圣的想像力,才能按图索骥。也只有运用神圣的想像力,才能在捆绑我们的各种意底牢结里得著释放,安顿身心。
话说回头,我所理解的「翠鸟讲章」,是种有诸内、形诸外的讲道,不属可供模仿、制式化的讲道──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所以毕氏的讲章通常没有应用部分;应用本就因人而异,你若心意更新而变化,身心合一,自有主张,何须别人为你指点江山?毕氏本就抗拒北美教会灵性生活的急躁浮夸,所以你不必急于找应用,甚至不必急于理解。他的讲章很多我都要看两遍才开始理解,我当然希望你比我悟性更高,但我更希望你不要刻意比我悟性更高,毕竟我们大都属于这个浮躁文化所塑造的常数,就让这个异数从容地冲击著我们的常数就可以了。
王礽福 前宣道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