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 跟隨世界法則去殺死耶穌
葉應霖

經文:馬可福音十四1~2, 10~11

1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在想法子怎樣設計捉拿耶穌,把他殺掉。2他們說:「不可在過節的日子,恐怕百姓生亂。」

10十二使徒中有一個加略人猶大,去見祭司長,要把耶穌交給他們。11他們聽見就很高興,又應許給他銀子;他就想怎樣找機會把耶穌交給他們。

祭司長和文士一心要捉拿耶穌並要殺死他。《和修》在可十四1以「設計」去翻譯原文 ἐν δόλῳ,是一個過份中性的表達。較傳神及精準的翻譯是《呂振中》的「用詭詐」。作為以色列人宗教制度的領袖,祭司長文士十分理解逾越節期間的民情,過兩天便是逾越節了,不少散住各地的以色列人都會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記念上主昔日救他們的先祖離開埃及,得着自由。若在此時公然在以色列民眾前捉拿並殺死耶穌,帶來的後果可能是得不償失的。當知道那時的耶穌已經受到不少以色列人民的愛戴,並猜測他或許就是那位從上帝而來,要帶領他們起義反抗羅馬人的彌賽亞。耶穌被捉的行動很可能會叫以色列人感到不滿,部份人甚至會鼓動民眾拯救耶穌。這樣,民眾騷亂是可以預期的,羅馬人對以色列人的管治也會變得更嚴厲,以色列人的自治將會進一步減少。作為以色列人的領袖,祭司長文士當然不會希望這事發生,這樣所要付出的政治代價實在是太大了。由此可見,他們決意暫時不殺耶穌,主要是出於政治性的考慮,是爲了自保權力。他們懂得如何玩以色列的宗教傳統遊戲,也懂得如何玩羅馬及以色列之間的政治遊戲,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可以想象,耶穌已經令到他們感到非常苦惱,因為耶穌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他們。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去進一步理解這個威脅。第一,耶穌已經至少兩次在門徒面前直接地提及自己將被祭司長和文士殺死(可八31,十3)。可以想象,不少的門徒及羣體已經感受到耶穌與祭司長和文士之間的敵意。耶穌此刻來到祭司長和文士的大本營:耶路撒冷,他們之間的鬥爭可謂已經去到「埋身(近身)肉搏」的階段。第二,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後,更開始公然地反抗祭司長和文士的領導。就在兩天之前,耶穌纔剛剛在聖殿裏趕出做買賣的人,並指責他們已經使聖殿淪為賊窩(可十一15~19)!能夠在外邦人的院售賣祭品,原是出於大祭司該亞法的批准,耶穌的這個舉動明顯是衝着祭司長屬靈管治的質素而來的。第三,耶穌對以色列羣眾的影響力正不斷攀升:「眾人都對他的教導感到驚奇。」(可十一18)人民對耶穌的愛戴亦似乎進一步叫他們越發輕看祭司長和文士:「他們對他的教導感到很驚奇,因為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可一22

由此可見,祭司長和文士為何要不斷「想法子」(ζητέω,可十四1)捉拿及殺死耶穌。但他們卻想不出什麼法子。

直至加略人猶大出現。這是猶大第二次在馬可福音出現,第一次是見於可三19的十二使徒名單。作為十二使徒之一,他對耶穌的行蹤瞭如指掌。故此, 祭司長和文士「想」不出的法子,猶大能夠「想」(ζητέω,可十四11)得出來。

經文在此沒有詳細說明他的計劃,但他的計謀卻竟然能夠令祭司長和文士改變計劃,決意在逾越節之際去捉拿耶穌,並因而感到高興。猶大有策略性的思考,他能夠想出一個好時機(εὐκαίρως,可十四11)去把耶穌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能想到在何時何地捉拿耶穌,能夠避免引發民眾的騷亂;他也一樣懂得玩宗教遊戲,懂得玩以色列羣眾之間的權力遊戲,令自己得到益處。

思想:

祭司長、文士及猶大都是十分聰明的人,但他們的心已經跟耶穌遠離。他們作事的法則與耶穌的不協調,不能共存。你對他們的作風感到厭惡嗎?為什麼?

我們雖然不是祭司長、文士及猶大,但我們的心何時離開上主,我們事奉神的動機就可以不是跟從十字架的規則,而改為跟隨這個世界權力運作的規則。耶穌不玩這遊戲,我們也不應玩這些遊戲。你可有想起自己在什麼事上,容易跟隨了這個世界的規則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