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 承傳舊約的最要緊誡命
葉應霖

經文:馬可福音十二28~34

28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的辯論,知道耶穌回答得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呢?」29耶穌回答:「第一是:『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30你要盡心、儘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31第二是:『要愛鄰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32那文士對耶穌說:「好,老師,你說得對,上帝是一位,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了;33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鄰如己,要比一切燔祭和祭祀好得多。」34耶穌見他回答得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

根據傳統猶太教的傳統,誡命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365條消極的誡命(禁止做某事):這個數字與一年中的日數相同,象徵每天都要遵守的禁令。第二類:248條積極的誡命(要求做某事):這個數字據說與人體的骨胳和主要器官數量相同,象徵是每個人應該用全身心去遵守的命令。既是這樣,究竟眾多誡命裏,有沒有某些是特別重要的呢?這就是文士問耶穌的背景。

耶穌的回答是引用了申六4~5,經文是屬於申六4~9的段落。教會傳統一般稱之為「示瑪」(Shema)。一方面, 「示瑪」 是本段落第一個希伯來文 שְׁמַע的音譯,意思是「聽」;另一方面,「示瑪」,亦是代表了猶太宗教傳統裏的日常禱告內容,包括申六4~9申十一13~21、及民十五37~41。三段經文都包含一個重點,就是遵守神的誡命。而「要愛鄰如己」就是引用了利十九18

這段經文有幾樣特別之處。第一,可十二32~34的內容是馬可福音獨有的,這亦是四卷福音書中唯一一次對文士給予正面描述的段落;第二,當文士以不含敵意的態度向耶穌發問,耶穌亦樂意回答文士; 第三,馬可不單記述了文士對耶穌回答的肯定,更在耶穌的回答之上給予補充:愛神愛人比「獻任何祭物都更重要」(參《新漢語》的翻譯)。第四,馬可最後以耶穌對文士正面的判斷做結束:「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筆者認為這段經文的存在價值是非常高的。首先,原來並非所有文士和法利賽人都是敵擋耶穌的;第二,原來耶穌的教導並非與傳統猶太教相距很遠,他的福音仍然是強調了上帝是唯一的;第三,馬可雖然只是記述了一位文士這樣正面地與耶穌對話,但他跟耶穌對話的代表性明顯超越了他個人與耶穌的關係,否則馬可就不能說:「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甚麼」。第四,文士仍然需要耶穌的拯救。他雖然離上帝的國不遠,但他其實仍然需要藉着耶穌進入上帝的國。筆者相信,馬可是希望藉着這段對話,向猶太人宗教體制裏的領袖發出呼喚,期盼他們也能共享這位文士的視野。

思考:

根據馬可的理解,其實整個文士體制在耶穌的時代都已經陷入一個很爛的狀態(可十二38~44)。然而,縱使如此,上帝仍然能夠引導體制裏的某些人來尋求祂。換句話說,「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原來不能完全地解釋一個人的身分。今天,我們又有沒有過份地採用了社會的法則,以社會類別的角度去定義某些體制內的人, 將他們拒之於上帝國度之外?耶穌不會這樣做,但法利賽人會這樣做。你應該不是法利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