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詛咒無花果樹?
葉應霖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12~14, 20~21何九10

12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13他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過去,看是不是在樹上可以找到甚麼。他到了樹下,竟找不到甚麼,只有葉子,因為不是無花果的季節。14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喫你的果子。」他的門徒都聽到了。

20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21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你看!你所詛咒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

10我發現以色列,如在曠野的葡萄;我看見你們的祖先,如春季無花果樹上初熟的果子。他們卻來到巴力‧毗珥,獻上自己做羞恥的事,成為可憎惡的,與他們所愛的一樣。(何九10

無花果樹的果子一般都是生於長葉子之前的。故此,當人離遠見到無花果樹有葉子的時候,就會自然生出一個期望,應該能在樹上找到果子去充飢或解渴。然而,可惜適逢不是無花果樹結果的季節,故此耶穌就找不到果子了。也許就在一定程度的失望情緒之中,耶穌接着就詛咒那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喫你的果子。」

驟眼看來,耶穌的反應真的有點衝動,說話內容亦似乎有點誇張。既然不是無花果樹結果的季節,沒有結出果子就自然不是它的責任,換句話說,那無花果樹根本是「無罪」的。耶穌這樣定它「死罪」,實在是太過份了。然而,馬可這樣描述耶穌,明顯跟祂平常的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出入,究竟耶穌這行動,真的純粹是一個衝動的情緒反應, 還是另有原因?耶穌的怒氣,明顯是別有原因,他詛咒的對象及意義,亦非出於那無花果樹植物。原來耶穌這行動是一個「行動戲劇化的比喻 」(dramatised parable),藉着一個表面的行動(宣告無花果樹永沒有人喫其果子),耶穌要傳達另一個更深層的信息:耶城聖殿將被上主棄絕。就在主後66~73年,耶路撒冷將於第一次猶太與羅馬的戰爭中被摧毀,聖殿亦會被焚燬及剷平。

與其說耶穌「詛咒」無花果樹,更貼切的表達應該是「耶穌審判『無花果樹』」,只是那「無花果樹」不是一棵植物,而是虛有其表的耶路撒冷宗教體系。那棵無花果樹植物,或許是「無罪」的,但那隱喻「以聖殿為本的耶路撒冷宗教領袖羣」,卻是入罪有理。就如昔日以色列人,本應就如春季無花果樹上結出初熟的果子,卻竟來到巴力‧毗珥,獻上自己做羞恥的事,成為可憎惡的;耶穌時代的聖殿領袖羣,本應帶領人來到神的面前,卻竟長葉不結果,虛有其表。

真正「枯乾」的,其實是這羣耶城領袖。耶穌當然有情緒,但祂情緒的來由,不是那無花果樹,是那「無花果樹」。

思想:

我們雖然不是耶城的宗教領袖,但我們卻同樣有機會變成一個虛有其表的信徒。你同意嗎?為什麼?

你會用什麼方式去辨別自己生命的狀態,瞭解自己與神的真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