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可八1~10
1 那時,又有一大羣人聚集,沒有什麼喫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2 「我憐憫這羣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沒有喫的東西了。3 我若叫他們餓著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4 門徒回答:「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喫飽呢?」 5 耶穌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 6 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 7 他們還有幾條小魚;耶穌祝謝了,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8 他們都喫,並且喫飽了,收拾剩下的碎屑,有七筐子。 9 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 10 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可八1~10)
他消滅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後,把那地分給他們為業(徒十三19)
耶和華–你的上帝領你進入你要得為業之地,從你面前趕出許多國家,就是比你更強大的七個國家: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申七1)
曾閱讀「餵飽五千人」神蹟(可六31~44)的讀者,不知會否覺得這段「餵飽四千人」的事件有點無謂。部份的聖經學者亦曾懷疑兩件神蹟是不是實屬同一件事情,若是這樣,已讀過「餵飽五千人」神蹟的,實在可以跳過較為低級的「餵飽四千人」。然而,重複的原因不只是這兩段經文,細心比較可六31~七37及八1~30,就會發現兩個大段落出現多次的平行事件,包括餵食神蹟(六31~44,八1~9)、過海及上岸(六45~56,八10)、與法利賽人爭執(七1~23,八11~13)、談論餅(七24~30,八14~21)、醫治神蹟及認信(七31~37,八27~30)。
馬可重複列出這些事件,其意義就是在於反映門徒需要耶穌一而再的啟迪,才能看見耶穌的身份。耶穌先後醫治過人肉身的耳聾與眼瞎,究竟門徒屬靈的耳朵與眼睛能否被耶穌開啟,以致他們能聽得見及看得明上帝國的奧祕?耶穌的家人及鄉里、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希律·安提帕都只是外人,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清,聽了又聽,卻不明白(可四11~12)。難道門徒也是一樣?
值得留意的是兩次餵食神蹟剩下的餅和魚的碎屑,不僅有不同的單位數目,就連盛載用的量器都是不同的。「餵飽五千人」剩下的是「十二個籃子」(可六43,κόφινος),而「餵飽四千人」剩下的卻是「七個筐子」(可八8,σπυρίς)。根據上文,餵食神蹟的地點應該是在外邦人聚居的底加波利 (十城, decapolis)。藉著那七個比籃子大的筐子碎屑,耶穌正是要將祂準備傳福音給外邦人的計劃,分享給門徒知道。就如耶穌先前在推羅及低加坡裏醫病和趕鬼,更新門徒對外邦人屬不潔之民的理解,在耶穌眼中,沒有牧者的羊羣已經由以色列人(十二個籃子)發展到普世萬民(七個筐子)。就如昔日上帝使用約書亞消滅了迦南地七個外族後,把那地分給以色列人為業,耶穌亦照樣差遣他的門徒及教會,使萬民作為主的門徒。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