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 懶惰人的光景
麥耀光

箴言廿四30-34

30我經過懶惰人的田地,走過無知人的葡萄園,

31看哪,它長滿了荊棘,蕁麻蓋地面,石牆也坍塌了。

32我看見就留心思想,我看著就領受訓誨。

33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著雙臂躺臥片時,

34你的貧窮就如盜賊來到,你的貧乏彷彿拿盾牌的人來臨。

今天的經文是智者在箴言中第十四次談及懶惰人的光景了。在這裏,這位懶惰人被描述為無知,因為他是「全無心思」(呂振中譯本;“someone who has no sense, ” NIV)。為何他遭到這樣的批判呢?原因是他將前人努力耕耘的成果,糟蹋到田地被「蕁麻蓋地面」、葡萄園「滿了荊棘」、「石牆也坍塌了」的地步。美好的家園卻變成田地荒廢、葡萄園失收,連保護房屋的石牆也受到毀壞。有路過的人看到這光景,都替他感到惋惜。

智者在此對因懶惰而帶來的墮落,作了深切的反思,並與讀者一起從中得到啓發。智者在第32節這樣說:「我看見就留心思想,我看著就領受訓誨」。在這裏,智者兩次提到「我看見」,他留心所觀察到的事物,繼而思想在當中有甚麼東西可以學習 (“learned,” NIV);以及有甚麼教訓或訓誨可以領受。智者留意到懶惰人,對要辦理的事情,都抱有一種「遲一點點」的心態。第33節有3次用「片時」來形容懶惰人的貪睡,如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著手休息片時。對懶惰人來說,只是遲一點點工作而已,有甚麼大不了呢?正因為只是打個盹、睡個覺、休息多一會,貧窮就找上門了。貧窮不是一時三刻出現的,可是智者卻描述貧窮像盜賊來到,就仿似有人拿著盾牌來到一樣。貧窮不是忽然臨到的,而是當懶惰人醒悟過來時,為時已晚,因為已到了田地荒廢、葡萄園滿了雜草、房屋被毀壞的地步了。

34節智者所用的主詞轉換了,從第一人稱的「我」轉移到第二人稱的「你」,就是智者直接向讀者所說的話,可能是對讀者的一個當頭棒喝。在此,智者讓讀者自我反思,這不是指哪一位,會不會是你自己?!你就是那個懶惰人?莫想只是「片時」的休息、延後完成等,看似是無關重要的小問題,後果可以是十分嚴重。有一本釋經書將第33-34節改寫為:「一點愚昧、一點對神話語的輕忽、一點欺詐、一點罪,審判就會忽然臨到你;你無法逃脫其後果」。懶惰本身不一定是罪惡,但卻是一種慢性的自我毀壞。大好的家園因人的懶惰和無知而被毀,實在可惜!讀者可以如何避免重蹈懶惰人的覆轍,來逃離那可怕的結局呢?有人說,若一個人要從懶惰中得到解救,就是要努力工作。

反思

懶惰人對工作的拖延和怠慢態度,反映出他們生活散漫、沒有紀律。若你有這方面的軟弱,試反思保羅的教導:「愛惜光陰、不要作糊塗人」(弗14-17)。若這人是你身邊的密友,你如何幫助他明白這節經文?

32節的「看見」,在希伯來文的用法,不單只是指物質的視線,更是指刻意的學習。所以,雖然是不經意的看見,但也可以啟動人探究和思考,從而有所領受和學習。你曾有這樣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