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複雜的社交關係
麥耀光

箴言廿七11-22

11我兒啊,你要做智慧人,好叫我的心歡喜,使我可以回答那辱罵我的人。

12通達人見禍就藏躲;愚蒙人卻前往受害。

13誰為陌生人擔保,就拿誰的衣服;誰為外邦女子作保,誰就要承當。

14清晨起來大聲給朋友祝福的,就算是詛咒他。

15下雨天連連滴漏,好爭吵的婦人就像這樣;

16攔阻她的,就是攔阻風,又像用右手抓油。

17以鐵磨鐵,越磨越利,朋友當面琢磨,也是如此。

18看守無花果樹的,必喫樹上的果子;敬奉主人的,必得尊榮。

19水中照臉,彼此相符;人心相映,也是如此。

20陰間和冥府永不滿足,人的眼目也是如此。

21鼎為煉銀,爐為鍊金,口中的稱讚也試煉人。

22用杵把愚妄人與穀粒一同搗在臼中,他的愚昧還是離不了他。

今天的11節經文涉及廣泛的社交層面,在讀者的生活圈子中,需要維繫與父母、配偶、鄰居、主人和朋友等之間的關係網絡。第11節開始,智者直呼讀者為「我兒」,就像箴言一至九章中,父母、老師、或智者給讀者的囑咐一樣。人學習如何建立建設性的關係,將是這段的重點。11節有兩個命令。第一個是「要做智慧人」,可是第二個命令卻有點出乎人意料之外,那是「使我可以回答那辱罵我的人」。讓我們來思想這兩個命令的意思。在榮辱 (shame and honor) 的文化裏,人會將孩子的為人、成就、得失等與父母的教養扯上關係,使父母因此而受尊榮或被羞辱。孩子能否洞察安危 (12節)、瞭解作擔保的後果 (13節)、懂得與各類人相處 (14-16節) 等等生活智慧,不單斷定他們的個人幸福,也會影響別人對他的評價,因而會帶給父母「榮」或「辱」的經驗。父母不一定是爲了自己的面子而教導兒女,他們期盼的是孩子能學會維護父母的尊嚴。

17節是讀者較為熟悉的經文:「以鐵磨鐵,越磨越利」(iron sharpens iron)。兩枝未曾削磨的鈍鐵,可用的價值不高。當鐵磨到鋒利之後,就可以成為有用的器具。智者用鐵的互相磨擦來帶出信息:朋友間彼此切磋、砥礪會帶來彼此有長足的學習和成長。原來,「朋友相琢磨,使容光煥發」(呂振中譯本),以及「朋友互相切磋,才智也變得敏銳」(新譯本)。很多時候,人喜歡看見結果而忽略熬煉的過程,智者指出,朋友間的互相切磋,就好像「當面琢磨」。被磨的感受是不好受的,就像兩根鐵枝在磨擦時,會擦出刺眼的火光和發出刺耳的聲音,然而,要將鐡柱磨成針,這是必然的過程。惟有一個人甘願被琢磨,他生命的雜質纔可以去除,而且也能提升他生命的質素。這就正如使徒行傳中巴拿巴扶持馬可成材一樣,曾經被保羅拒絕的馬可 (徒十五38),最終成為保羅的得力同工 (西四10)。

承接第17節,第21-22節同樣帶有磨鍊的觀念。第17節是談及鐵與鐵間的摩擦,而21-22節則提到金、銀和穀粒的提煉和搗碎,被煉淨,就能供使用或食用。「鼎」、「爐」和「臼」是提煉工具,透過技術工序除去原材料無用的物質。可是,愚昧能否從愚妄人中除掉呢?智者用穀粒放在臼中來搗磨作為例子,將愚昧比作穀粒,將穀粒放在臼中,會經過搗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用強力搗磨去殼、壓碎、碾成微粒。言下之意,對愚妄人作出管教,甚或用嚴厲的處罰,是期望將愚昧去除,使他愚妄的心靈得到甦醒。可是,令人失望的是:「他的愚昧還是離不了他」。這格言比喻愚昧人的思維是頑固不化、根深蒂固,根本就是冥頑不靈,即使經過了許多苦難、懲戒、法律行為,並承擔了後果,這頑固的狀態仍舊沒有改變、沒有更新。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要放棄他們。或許他們是需要神的恩典和憐憫才能帶來改變了。

反思

主耶穌說:「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約十18;另參詩九十四14),我們同樣不放棄看似愚昧的信徒,你會如何從旁協助他們呢?

你是否願意被人琢磨你的本性、行為、習慣、品格,使你成為「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二21)?你可以向主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