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 沒有見王的面
何啟明

經文:撒母耳記下十四21-2332-33 (參十四21-33)

21王對約押說:「看哪,我應允這事。你去,把那年輕人押沙龍帶回來。」22 約押臉伏於地叩拜,為王祝福,說:「王既應允僕人這件事,僕人今日知道在我主我王眼前蒙恩寵了。」23於是約押起身往基述去,把押沙龍帶回耶路撒冷。

32押沙龍對約押說:「看哪,我派人去請你來,好託你到王那裏去,說:『我為何從基述回來呢?我仍在那裏比較好。』現在讓我去見王的面;我若有罪孽,就任憑王殺了我吧。」33於是約押到王那裏,奏告王,王就叫押沙龍來。押沙龍到王那裏,在王面前臉伏於地,王就親吻押沙龍。

有說約押是十四章整篇敘事的主要人物,他不單運用機智,勸服了大衛容讓畏罪潛逃了三年的押沙龍終於返回耶路撒冷,他的名字更是整章裏出現最多次數的(15次)。但他只是扮演配角角色、襯托大衛與押沙龍的復和。敘事者的焦點是在押沙龍身上,隨後的十五至十九章逐步揭示應驗先知拿單的預告:包括押沙龍的叛變、大衛慌忙逃離首都耶路撒冷、押沙龍當衆與大衛的妃嬪行淫侮辱大衛、押沙龍最終被殺及大衛得以返回耶路撒冷。

究竟約押為何要費脣舌勸服大衛呢?他的動機為何?我們從他放在婦人口中的說話或可看到點端倪。可能約押認為大衛繼續不寬容處理押沙龍會影響江山的穩定性?可能他敏銳百姓的心願?(13a15a節),或甚至可能他認為押沙龍是現時最順理成章的王位繼承人?(7b節)。敘事者沒有清晰的說明,卻清楚指出大衛的悲痛和怒氣並沒有完全消除。大衛准許約押帶押沙龍返回京城,卻不容許押沙龍見到王的面(2428節),而且是足有兩年之久(28b節)。

話題忽然轉過來,加插了對押沙龍描述的一段話(25-28節)。表面看來像離了題,但全以色列都稱讚押沙龍是最俊美且從腳到頭頂毫無瑕疵(25節)的描述,使人想起以色列首位君王掃羅「又健壯、又俊美」(撒上九2a),更是「比百姓高出一個頭」(撒上十24b),以及大衛也曾是「面色紅潤,容貌俊美」(撒上十七42b)。這樣的外貌是百姓夢寐以求的君王質素。可是押沙龍那種黑手黨的手法,用火燒約押的田地來逼使約押回應他的行徑,顯露了他的性格缺陷的一面,令人瞠目結舌,暗示及預告了他並非王位繼承的合適人選!

押沙龍對這種王與王子、父親與兒子的膠着狀態難以忍受。他曾兩次要求約押替他向王傳訊,讓他可見王的面。或許約押知道大衛的怒氣仍未平息,此時並非適當時機覲見王,因此,約押並沒有理會押沙的要求,但最終因禾田被燒而無奈地見了押沙龍。押沙龍對約押說:「現在讓我去見王的面;我若有罪孽,就任憑王殺了我吧。」(32b節)押沙龍說的話可以解讀為他認為在暗嫩的事上是無辜清白的,或是他認為父王最終都不會懲罰他。既是如此,他認為父王就應該早點了結這事,讓他可以回覆兒子的地位,再見王的面。

大衛最終聽取約押的意見,接受押沙龍的懇求,並「親吻押沙龍。」(33c節)然而,這只是一種公開、形式上的歡迎而已。敘事者只用「王」,而非用大衛的名字或父親的身份去敘述整個事件,這表明只是王子與王的復和,並未涉及父與子的關係。大衛是歡迎押沙龍的迴歸,但並沒有邀請他繼承他的王位!

思想:

押沙龍用了兩年時間等候時機殺暗嫩 (十三23),殺暗嫩後足足流亡了三年(十三38),隨後返回耶路撒冷兩年仍未能見王的面(十四28)。他足足用了七年時間纔跟大衛冰釋前嫌。復和之路確實漫長,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