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 知足常樂
何啟明

經文:傳4:1-6

1我轉而觀看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欺壓之事。看哪,受欺壓的流淚,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權勢,也無人安慰。2因此,我讚歎那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着的活人。3但那尚未出生,就是未曾見過日光之下所發生之惡事的,比這兩種人更幸福。4我見人因彼此嫉妒而有一切的勞碌和各樣工作的成就,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5愚昧人抱着雙臂,自食其肉。6一掌滿滿而得享安靜,勝過兩掌滿滿而勞碌捕風。

第四章1至16節屬於一個文學單元,是一系列的「勝過或較好格言」(“better than” saying)。傳道者從宏觀的角度看到不公義的事在審判之處發生後,轉移從微觀的角度觀察具體的勞動剝削、弱者受欺壓的實況。

傳道者好像親歷其境觀察,親眼見到「受壓迫者眼淚汪流,卻無人安慰」(4b節《思高譯本》)。受壓迫的人毫無反抗能力,他們是無權無勢,更是有冤無處訴的受害者。他們更悲慘的是得不到別人的理睬、同情及安慰。昔日欺壓的事屢見不鮮,如君王欺壓百姓(王上二十一章)、主人欺壓僕人(申二十四14)、富人及居高位者欺壓窮人等(摩四1;五8),更有霸佔人房屋地產的事發生(彌二2)。

傳道者目睹活着的人的慘況,無人援助、無奈受困,他發出了驚人的感嘆!他認為死了的人比活着的更好,因為不需要受到慘無人道的壓迫,不用在苦難的塵世裏掙扎。不但如此,傳道者更自嘲地說:「但那尚未出生,就是未曾見過日光之下所發生之惡事的,比這兩種人更幸福」(3節)。傳道者如此悲觀的論調與之前呼籲人積極面對的人生哲學、享受上帝賜下的福份的一貫論調,似乎有表面上的矛盾(參九4-5)。然而,這只是他在面對目前令人沮喪的具體情況、身臨特殊的處境,及目睹令人噁心的景況下霎時間的迴應而已。這並非傳道者對「死亡」課題的整體及最終的結論,而是以一個無助的蟻民角度對生活的反思而已。

傳道者目睹這種勞動剝削的情景,扮演像現今的「吹哨人」 (Whistle Blower)的角色揭露真相,擺列在世人面前。他沒有像舊約先知見到欺壓和不義的事,就加以指責和控訴,並呼籲人迴轉歸正。他繼續循着勞動的層面繼續觀察,指出另一勞動的課題是出於不良的動機驅使,造成了人踩踏人的慘況。

傳道者留意人勞碌工作有兩種情況,其一是人勞碌工作的成就,招致鄰舍的嫉妒;其二是人因為嫉妒鄰舍,而從事一切的勞碌。他目睹有些人在各樣的事上勞碌工作的動機是「出於人與人彼此間的競爭」(4a節《思高譯本》)。這種競爭心態是出於妒忌、惡性的競爭。誠然,這種搏殺、永不滿足、與別人看齊的工作心態是無益的(參6b節);另一邊廂,因懼怕招來嫉妒而抱着雙臂,懶惰不作工,最終一無所有的人亦是愚昧不堪的(參5節)。最聰明的乃是那些非出於嫉妒競爭而努力工作,及既負責任又得享內心安逸,就是「一掌滿滿而得享安靜」(6a節)的人。這正正是那些知足勝欲求的人。

思想:

古語有云:「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保羅也提醒說:「敬虔加上知足便是大利」(提前六6)。你是否一位勤勞工作而又知足的信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