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腓四10-14
10 我靠主大大喜樂,因爲你們關懷我的心如今又表現了出來;其實你們一直都關懷我,只是沒有機會罷了。 11 我並不是因缺乏而說這話,因爲我已經學會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 12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任何事情,任何景況,我都得了祕訣。 13 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14 然而,你們能和我分擔憂患是一件好事。
「正面」思考,是一個很受家長以至社會認同的價值觀。明天會更好,希望在明天。與自卑自憐的「負面」心態相比,有誰不會肯定「正面」思考呢?有誰不想自己的兒女,對前路充滿希望及把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難呢?「正面」當然比「負面」好。同樣,當我們聽到保羅說:「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四13)這節經文真的好受歡迎。「凡事都能做」,這故事的確好聽,我們都會喜歡。然而,這種金句式的讀經方式,卻常常叫我們忽視經文的處境,以致誤解經文的真意。《新漢語》對腓四13的翻譯,就較能帶出保羅的心境:「靠着那賜給我力量的,甚麼情況我都能應付。」
腓立比書其實是一卷「期望處理手冊」(expectation management manual)。保羅在未知能否出獄的情況下,仍然深信基督能藉他的故事得榮耀。同樣,當保羅在腓四11說他「已經學會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就是在未知腓立比教會的供應將於何時臨到,仍然深信基督有祂的美意,有最好的安排。旁人或以爲這是阿Q精神,但保羅靠賴的其實是基督故事引申出來的敘事邏輯 (narrative logic) 。基督受苦待平反的故事(腓二5~11,三20~21)不僅是保羅得進天國的確據,更是他面對變幻莫測之未來的「鎮靜劑」,是他的平安來源。
一般人代入保羅於腓立比書的處境後,或許都會感到孤單與擔憂,但保羅卻「在主裏大大喜樂」(《新漢語》腓四10)。原因不僅是因着他剛剛收到腓立比教會的實質關懷(例如金錢、食物等)而帶來的短暫興奮情緒,更是建基於「在主裏」。這種喜樂的特點,是看輕眼前得失,如卑賤、豐富、飽足、飢餓、有餘及缺乏,卻看重故事終極朝向的那日子。能爲保羅帶來這平安的,不是源自他自己的禪修,而是一份確信上主能爲他未來包底的信心。「正念減壓」(Positive thought therapy, 或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或者有益於管理情緒及壓力,但不正視世界終局的「活在當下」,卻有機會淪爲一種自我麻醉。就是這種「在主裏」的敘事邏輯叫保羅常常保持喜樂,不致陷入孤單與擔憂。
事實上,這份靠主處理變幻未來的心境,亦見於腓一27的一句片語:「福音的信仰」(τῇ πίστει 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作爲《新約》唯一一次出現的片語,「福音的信仰」 其實不是指信徒齊心努力的「服事對象」,而是指能爲信徒的未來「帶來保障的福音」。腓立比信徒正是要學習保羅一樣,靠藉這種正向盼望去齊心努力。
思想:
面對未來,你的感覺如何?保羅的故事能爲你的處境帶來什麼啓發嗎?爲什麼?
在過去,你曾將什麼事情交在主的手裏,或得或失都願意順服主的安排呢?那次經驗,對你的靈命有什麼影響?面對未來,有什麼事會容易令你感到不安?你希望主怎樣幫助你及塑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