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 爲何我祈禱過都無平安?
葉應霖

經文:腓四6-9

6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 7 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瞭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8 末了,弟兄們,凡是真實的、凡是可敬的、凡是公義的、凡是清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你們都要留意。

9 你們從我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事,你們都要繼續去做,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

筆者記得初信主後幾年,有一次在教會遇到一位自中學團契就認識的團友。好久沒有在教會見到她的蹤影了,便上前關心她一下,閒談了幾句後,就從爲何她沒有到教會聚會,談到她連《聖經》也沒有讀了。就在閒聊結束之際,她衝口而出說了一句話,到近卅年後的今天,我仍記得:「不過我有祈禱。」一句其實好平常的話,卻不斷停留在我的腦海裏。「沒有神話語的禱告,究竟是什麼樣的禱告?禱告而不讀經,這是一個基督徒嗎?以自己爲本的信仰活動,難道是真摯真誠真理?信仰生活應該有一套標準去跟從的嗎?」我沒有這樣迴應那團友。我在問一個初信者,我在問我自己。

上帝是賜平安的神,毋庸置疑吧?無論有沒有信主,大部分的人或許都渴望找到平安。平安可能是一份安全感,一份對未來充滿把握的感覺,一種心靈狀態,一份滿足於當下的體會等等。然而,我發現信了耶穌的人,他們的平安,不一定比沒有信主的人多,爲什麼呢?原因是上主與我們的關係,是有原則的,是有機制的。

賜平安的上帝就必與你們同在,這是一個寶貴的應許。但這應許作爲一份關係的建立,其實是建基於兩個基礎。第一,保羅說:「你們都要留意」(腓四8),《新漢語》譯作「這些事你們都要思量」,意思就是信徒必須讓自己的思想專注於上面的種種美德:真實或譯誠實;可敬或譯莊重;公義或譯合理;清潔或譯純潔;可愛或譯喜悅;有美名或譯感動人的。類似的美德清單,其實亦見於羅馬社會一般的道德指引之中。在基督故事的基礎上,保羅引用這些「民間智慧」,一方面將教會倫理接軌於社會基調,爲仍在世生活的腓立比信徒建立處世守則;但另一方面,這些美德必須從基督故事的角度去演繹,叫信徒不致隨波逐流,用世俗美德去主導他們的生活。

第二方面,保羅說:「你們都要繼續去做」(腓四9),《新漢語》譯作「這些事你們都要實踐出來」,意思就是信徒必須讓自己的行爲與保羅所展現的一致。生命成長的模式當然超越模仿,但信徒初信階段的靈命發展,卻不可忽視模仿。生命或許不應盲目「倒模」,但卻應該積極感染。保羅不用成爲完美才將自己的生命實踐推薦給腓立比教會。

基督徒藉禱告能消除掛慮,能得着超越人所能瞭解的平安。但基督徒若不「思量」及「實踐」上主藉教會先賢傳承的救恩,這平安不會長久,這平安,甚至不是從神而來,只是一種自我慰藉。

思想:

你覺得自己的禱告能帶給你平安嗎?爲什麼?

你喜歡什麼模式的靈命成長?是思量性爲主,還是行動性爲主?你覺得自己「平衡」嗎?

曾有誰將自己的生命推薦與你,成爲你的生命師父嗎?你呢?你會將自己推薦給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