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腓二5-7a
5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6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
却不坚持自己
与上帝同等;
7 反倒虚己,
取了奴仆的形像,
活在廿一世纪,「找」着神的形象或许不是太困难的事。从哥德式的座堂教会、高耸的十字架、引人注目的教会招牌,耀眼闪烁的演艺明星等等。这些「形象」,或多或少都是上主荣耀的彰显,能让人找到上主,见证祂的恩典与荣耀。
活在第一世纪的保罗,却没有以上这些事物去让他接触上主。身陷监狱的他,如何能够辨明上主的引导,知道自己被捆锁的处境是叫基督得荣耀的呢?「基督颂」(Christ hymn) 就是保罗困在监中,未知明天将如何的情况下而写成的「基督故事」。从这故事可见,保罗已从另一种形象看见上帝荣耀的形像 (μορφῇ θεοῦ):耶稣的奴仆形像 (μορφὴν δούλου)。当罗马帝王一一高举自己,借着强迫人参与帝王崇拜,将自己打造成天上神明,彰显光辉的「神性」,耶稣却倒空自己 (ἑαυτὸν ἐκένωσεν),倾倒一切去祝福世人,让我们看见另一版本的神形象;当罗马帝王急于争取各样荣誉利益,耶稣却没有让祂自己「本与天父上帝同等」的事实作为祂为自己讨利益的理由。为了让人得着好处(参腓二3-4),基督「虚己」,带着神性来到地上,甘愿成为奴仆,为我们示范了上主忠心仆人的典范。
无论是当时盛行的罗马帝王崇拜或是一般人的期望,要藉卑贱的奴仆形象去看见上主荣耀的形象,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反智的,甚至是叫人作呕的!但身陷监狱的保罗,却正正就是在他受困的处境中,藉这种「奴仆式」的神性看见上主与他的同在。换言之,「基督颂」的焦点不是为基督在地上的神性去辩护,基督的神性是自有永有,并未在祂降世期间「遗失」或「掉下」。「基督颂」凸显的是基督这位「故事主人翁」(a narrative protagonist),借着一生受苦的地上旅程,履行他对上主的忠心,让人看见上主的形象。「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独一的儿子将他表明出来。」(约一18)透过基督的故事,保罗找到神与他同在的基础;借着可见的奴仆耶稣,保罗看见了那位看不见、甚至仿佛沉默的上主。
留意,保罗不是受苦主义者。他不是以为受苦本身有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或是让人能够直接去到上主那里的捷径。他是透过承担别人生命的基督「中介故事」,去辨识上主与他的同在。同样,保罗亦是为了腓立比信徒的益处,希望能出监,为使信徒能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腓一25)。「基督颂」歌颂的故事,不是救主耶稣,而是仆人耶稣。
思想:
人的罪性教人容易倾向为自己谋私利。信主后的你,可曾因着基督而改造此「天性」?今天你可以怎样效法基督,实践看重别人的需要过于自己的需要?
当你一心为主摆上,可曾经历上主失踪、沉默、不插手帮助你的阶段?代入「基督颂」里耶稣的思考 (φρονέω) 方式,然后再看你自己的故事,你看见什么?跟之前有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