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 然而
法蘭斯.貝克(Frans Bakker)

但我是困苦窮乏的,

主仍顧念我。

——《詩篇》40:17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對比。在每天平凡的日子中,有什麼事情是不會找到對比的嗎?我們可以稱對比爲“但是”、“不過”或“然而”,這些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我們舉一個例證來說吧,亞述人乃縵擁有夢想中的一切,他在王宮中佔據着最具影響力的高位,享受着奢華的生活。但是所有這些輝煌的特權卻跟着一個毀滅性的“但是”,但是……他是一個麻風病人。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歷到某種對比。我們都可以擁有很多利益和祝福,而在這些祝福後面,我們都需要寫下“但是”或“然而”,表示我們每個人都面對特殊的問題。點滴的苦惱便足夠把生活中所有的祝福歡樂都變成憂鬱愁苦。每件事都如此美好,可惜有一個“但是”或者“不過”, 一個“然而”,一塊黑雲,就能將生活中所有的陽光變爲幽暗。人們發出感慨:“如果我沒有這個煩惱該多好!”或者“如果我擁有那個該多好!”

《詩篇》40篇的作者也瞭解生活中的對比。他的人生也沒有帶給他所期望的一切,看起來他是如此悲觀,以至於得出結論說:“我是困苦窮乏的。”他並沒有說:“我在生活中有一些困苦和窮乏。”他說的是:“我是困苦窮乏的。”只要他活着,這樣的苦痛就伴隨着他,因爲這是跟他的存在本身編織在一起的。

詩人是困苦窮乏的。這兩件事是相伴而來的。“困苦”這個詞的原意實際上是“從家中遠離”。這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會感受到待在自己家中一般的自在。他的一生都是在四處漂泊,而流浪者總是窮乏的。他們不得不靠着四處收到的食物過日子。他們是沒有錢包的流浪者。

這就是在詩人身上所發生的事。他成了一個困苦窮乏的流浪者。他是在其他人的眼中變成了這副模樣嗎?不,他是在上帝的眼中變成了這樣。天堂的門在他背後。這就是他的窮乏,同時也是他的困苦。如果活在跟上帝的相交之外,即使他住在自己國家的宮殿中,仍然不過是一個流浪者。他認識到一個深刻的現實,沒有上帝,他就是孤獨的。他活着時孤獨,死時也是孤獨的。對他而言,這變成了生活中巨大的“但是”,或者巨大的“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爲他的罪。

但在這困苦窮乏之中,卻有一個非常蒙福的“不過”或“然而”出現。詩人就是在這首詩中談到了這個“然而”。與其他所有情形之下的“然而”或“不過”相對立,他說:“主仍顧念我。”(譯註:中文和合本這裏用了“仍”來表示英文的轉折之意)這個“仍”就表達了“然而”的意思。於是一切仍是好的,因爲在主那裏,有拯救和慈愛。這位作者將主作爲他的盼望和避難所,仍然是非常蒙福的。這一個“然而”在他的生活中形成了巨大的對比,爲所有其他的一切加添了色彩和活力。雖然我是困苦窮乏的,然而,主仍顧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