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是一個令人不快的問題。這是一個必須將彼得從他自認比其他門徒更屬靈的自高中拉下來的問題。門徒中沒有誰的行爲像彼得那麼可嘆。雖然他們都在耶穌最痛苦的時候離棄了祂,但沒有誰的行爲像彼得那麼可悲。
所以,彼得不能只是簡單地對這個問題回答“是的”。他必須承認他已經不是最大的,而是最小的。他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他不敢再將自己跟其他人比較,他對其他門徒保持沉默。當主個別地對付我們的靈魂時,有多少事是我們還沒學會的啊!當我們尋求基督時,總要到一個地步,就是每個人都必須看見自己多麼敗壞墮落,然後變爲眾人中最小的那一個。耶穌的問題第二次、第三次臨到西門:“你愛我嗎?”
彼得三次否認基督,他也三次被問到對基督的愛。在上帝敞開的工作中,一切都完美地運行着。罪需要被暴露在明亮的光中。所以,上帝將會引導罪人回到亞當的墮落。上帝不會繞開罪。
“西門,你愛我嗎?”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個決定性的問題。主沒有問西門是否有足夠的知識。你可以因爲出身良好或受過的教育而擁有真理的知識。主也沒有問西門是否真的歸信了基督,因爲如果沒有愛,信仰又意味着什麼呢?基督也沒有問西門是否是被揀選的。許多人都想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然後就得出結論說一切都好了。主問的是一個人生命中恩典的果子。祂問的是信仰的果子,或者說蒙揀選的果子。那果子就是愛。
“你愛我嗎?”我們靈性生活的每件事,都開始或終結於這個問題。不管一個人在上帝的恩典中是孩子、是年輕人,或者是一個父親,愛將永遠在場。一個人不能要求更多的愛,也不會只得到更少的愛。這個問題是所有事的頂點。因爲沒有愛,就意味着沒有上帝。
主沒有問許多事。如果上帝問我們是否遵守了祂的許多律法,那麼就會有一些人,跟那個富有的年輕官員一樣,揚起他們的頭並且宣稱:“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但如果憑我們自己的行爲,就像那個富有的年輕官員一樣,我們也會憂憂愁愁地離開了。最終,上帝只會問祂的孩子一件事:你是否在愛中謙卑地與上帝同行。儘管有罪,我們必須去愛;儘管有過犯,我們也必須去愛;儘管知道結果將是什麼,我們仍然必須去愛。你明白嗎?
“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當主第三次問彼得同樣的問題時,彼得變得憂愁起來。他不明白爲何主好像不接受他的愛。他甚至可能會懷疑他的愛是否真實。他自己的想法和疑問讓他的心充滿了憂愁。他自己的話語爲他作反證。他可以說他愛基督,但是他之前對基督的否認卻顯示出一個不同的見證。
總有這樣的時候,主會讓祂的子民感到憂愁。上帝要試驗祂自己的工作。金子必須被錘鍊,因爲它是金子。旺盛的樹枝必須被修剪,而修剪會帶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