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 不情願
法蘭斯.貝克(Frans Bakker)

我可用什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

——《馬太福音》11:16-17

在日常的生活裏,我們可以發現屬天的教導,這些教導不僅存在於成年人的事務中,還透過孩子們的活動對我們說話。基督在地上服侍時,對孩子們很關注。他觀察那些在市場上玩遊戲的孩子。一組孩子對另一組孩子建議玩“婚姻”的遊戲,他們將排列成迎親的隊伍,並有樂器伴奏,唱着歡樂的歌曲。吹長笛的人要表現得最好,因爲這必須看起來像一場婚禮。

但這遊戲玩不起來。孩子們不配合,他們不想玩這個遊戲。於是第一組孩子同意,如果這遊戲太歡樂,他們就假裝來玩“喪禮”的遊戲。他們不再唱歡樂的歌曲,而是發出悲傷的聲音,就像服喪的婦女們在喪禮中那樣。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參與,他們也不想玩這個憂愁的遊戲。

他們想要什麼?實際上,他們不想做任何事。他們對每種建議都表現得不情願,他們就是那種頑固又討厭的玩伴。他們不想要婚禮的音樂,因爲那太歡快了;他們也不想聽哀傷的歌,因爲那太憂愁了。

發生在市場上的這一幕,正是猶太人如何迴應重要事件的寫照。基督說,施洗約翰到來時,不吃餅,不喝酒,獨自住在曠野,吃的食物是蝗蟲和野蜜。當然,這是一種悲慘的生活,禁食的生活。施洗約翰的傳講是認真盡責的:“要悔改,”他喊道,“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了。”施洗約翰是一個悔改之道的傳講者,他的話語如響雷震撼人心,因爲充滿了上帝的審判,他對那些自認爲活着的人宣判死亡。

結果是什麼呢?猶太人開始感到害怕。但很快的,他們的表現就跟那些不情願的孩子們完全一樣了。他們不想跟施洗約翰一起,行走在悔改憂傷的路上。約翰唱着他的哀歌,但他們不憂傷。他們說:“喔,約翰是一個很奇怪的人,他是被鬼附着的。”他們真的認爲施洗約翰是着了魔,精神上不正常。

但耶穌來的時候完全不同。祂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將水變爲酒,在一個婚禮的宴席上!當耶穌行這個神蹟時,正如長笛吹奏出動人的音樂。祂醫治病人,祂讓啞巴開口說話,祂讓瞎子開眼看見。祂攆走睚魯家中那些哀哭的婦人,祂使死人復活,儘管在某個場合中,有人甚至告訴祂一切已經太遲,因爲屍體已經在墳墓四天了。

但結果是什麼呢?當人們不得不做出選擇時,他們就像拒絕施洗約翰一樣,拒絕了耶穌。他們這樣說祂:“看哪,這個人貪吃好酒,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他們希望施洗約翰離開,因爲他太讓人憂愁了。他們也希望拿撒勒人耶穌離開,因爲他竟然白白地提供救恩。是約翰太嚴厲而耶穌太寬容嗎?不!真正的問題是,人類本質上就跟上帝爲敵,人就是不情願降服於上帝。你對基督又是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