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你們當有聖會;任何勞動的工都不可做,要向耶和華守節七天。要將十三頭公牛犢、兩隻公綿羊、十四隻一歲的小公羊,都是沒有殘疾的,獻上作火祭,是獻給耶和華馨香的燔祭。要同時獻調了油的細面爲素祭:爲那十三頭公牛犢,每頭要獻十分之三伊法;爲那兩隻公綿羊,每隻要獻十分之二伊法;爲那十四隻小公羊,每隻要獻十分之一伊法。又要獻一隻公山羊爲贖罪祭。這是在經常獻的燔祭、同獻的素祭和澆酒祭之外所獻的。
民數記二十九章講到「住棚節」(利二十三34;申十六13)或稱「收藏節」(出二十三16,三十四22),與每年第一個主要節期「逾越節和無酵節」一樣,都是一連七天。在此特別關注每天所獻祭牲的數量,第一天要獻十三頭公牛犢,兩隻公綿羊及十四隻一歲的小公羊爲燔祭。從第二天開始,每天減少一頭公牛犢,其他不變。直到第七天要獻七頭公牛犢,如此,總共獻上七十頭公牛犢。加上其他所獻上的公綿羊及小公羊,其數量遠超過其他節日加起來的總和。
住棚節是一年最後一個主要節期,也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期,聖經中有時只用「這節期」來代替,說明其重要性。以下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感恩的節期:這時大麥和小麥已收割打穀,葡萄已榨汁釀酒,蜜棗、無花果與橄欖也已採收,就農業而言是一年收成結束,也是最歡樂的節期。以色列民來到應許之地,享受當地收成,向神表達感恩、謝恩,更求神來年繼續施恩。
救恩的節期:以色列民家家戶戶在樓頂、陽臺或門前路旁搭棚,紀念四十年在曠野的經歷,以不忘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歡樂的節期:這是朝聖的旅程,要在神面前一連歡樂七天,卻不怕自己的家被人侵擾,顯示對神守護的信心。不僅自己守節,還進一步分享神的恩惠,紀念國中的窮苦人,包括孤兒、寡婦、外僑及利未人,因爲他們都沒有田產可以收成(申十六14)。
教導的節期:每年住棚節第一天有「聖會」,結束次日又有「嚴肅會」,後者可能是指莊嚴的結束聚會。而且在聚會中宣讀傳道書,每逢七年一次的豁免年更宣讀五經的律法,這樣每一個人在成年之前都有兩次機會學習整個五經律法。
思想:
猶太人傳統,節期最後一天還有「汲水之禮」,由大祭司帶領眾人,拿着金罐到耶路撒冷的西羅亞池「歡然取水」,感念神在四十年曠野期間源源不絕的供應(賽十二3)。耶穌更曾在這節期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最大的一天,向眾人宣告當盼望將來,彌賽亞澆灌聖靈(約七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