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吹角與贖罪
賴建國

民數記二十九章17節

七月初一,你們當有聖會;任何勞動的工都不可做,是你們當守爲吹角的日子。

七月初十,你們當有聖會;要刻苦己心,任何工都不可做。

民數記二十九章講到每年七月的幾個節期:七月初一的吹角節(1-6節),七月初十的贖罪日(7-11節),以及七月十五日開始一連七天的住棚節,又稱收藏節(12-38節)。在此先討論前面兩個節日。

吹角節:每年七月初一是「吹角的日子」(yôm tǝrû‘â)。在這裏的吹角與民十1的吹角沒有直接關聯,那裏主要是招聚百姓及號令以色列軍隊行進,而這裏的吹角是宣告節期的開始,讓百姓自我省察,準備迎接贖罪日。至今猶太會堂仍在這一天吹角(另參利二十三24-25)。這一天與逾越節一樣,他們要有「聖會」,而且「任何勞動的工作都不可做」,像是安息日,並且要獻燔祭、素祭、澆酒祭和贖罪祭,爲以色列人贖罪,這些都與逾越節的規定相同。後來猶太人傳統又稱這日爲「新年」(rō’š haššānâ)。猶太曆七月即以他念月,後來又稱提斯利月,通常在陽曆九月。新年期間猶太人會吃圓麪包,沾蜂蜜的蘋果、石榴及酒。

贖罪日:七月初十日是贖罪日(yôm kippûr),要有「聖會」,並規定以色列民要「刻苦己心,任何工都不可做」,規定比新年更要嚴格。有關贖罪日的規定詳細記在利未記十六章。這一天,大祭司一年一度穿着素袍,手持香爐進入至聖所,是一年裏面最神聖的日子。原本守節重點是要潔淨聖所,爲民獻贖罪祭牲,百姓刻苦己心。本段經文規定在贖罪日除了平日獻祭之外,也要獻燔祭、素祭、澆酒祭和贖罪祭,爲以色列人贖罪。所獻贖罪祭牲有兩隻公山羊,一隻在會幕中宰殺,表示爲百姓代罪受罰,所流出的血要灑在祭壇的四角及會幕的幔子上。另一隻則由祭司按手在羊的頭上,派人送到曠野無人之處,代表把罪的權勢完全打發走,這也是「阿撒瀉勒」的原意。等到聖殿被毀之後,猶太人調整爲在會堂中禁食祈禱,禁止工作和娛樂。

思想:

節期不是假期,一般人想到假日就是免除工作,身心放鬆,盡情歡樂。但是聖經中的節期更有屬靈的意義,不僅讓人身體休息,更要靈性更新。前者以人爲中心,後者更以神爲中心。想想我們當如何運用主日、復活節、聖誕節等基督教節日呢?